長榮大學休閒管理學報
休閒參與對銀髮族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生活效能之影響
—以台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例
張君如李敏惠
蔡桂城
朝陽科技大學南開技術學院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台中市長青學苑年滿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為研究對象,探討銀髮族的休閒參與對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生活效能之影響。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400份問卷的發放,總計回收293份有效問卷。本研究採SPSS
12.0統計軟體,以敘述性統計、複迴歸、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若分別將動態性及靜態性休閒活動列為選擇變項,經複迴歸分析後,其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均會對銀髮族的生活效能成正向影響關係;由Beta係數得知,動態性休閒活動比較會影響銀髮族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靜態性休閒活動比較會影響銀髮族社會支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另外,透過階層迴歸分析及chow
test來驗證迴歸模型發現,休閒參與頻率對於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具有干擾效果,即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會受到休閒參與的影響。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家人、朋友、鄰居應多給予銀髮族在生活上實質的協助或幫助,也建議台中市長青學苑除了提供靜態性課程之外,也可多增設一些適合銀髮族的動態性課程如太極拳、水中有氧等,並多鼓勵銀髮族參與。
關鍵詞:銀髮族、休閒參與、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生活效能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內政部截至2006年12月底的最新統計,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為10.0%,超過全世界平均的7%甚多(內政部,2006)。人口高齡化的迅速提高,政府和社會在銀髮族的居家照護、健康醫療等方面相對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銀髮族在退休後,常因角色轉變而難以適應,或無法妥善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使其身體機能加速退化,再加上子女長大離家等環境改變,容易產生不安、疏離、寂寞與孤獨感,進而引發各種心理問題(王素敏,1997;彭駕騂,1999)。若逐漸失去維持自主生活的基本能力,銀髮族將會產生情緒變化,甚至生活失能,子女必須扛起看護與照顧的責任,導致家庭生活壓力與負擔的增加(郭靜晃等人,2000)。因此,暸解什麼因素會影響銀髮族退休後的生活效能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議題。
生活效能(life effectiveness)是指一個人在各種生活情境中,可以成功勝任的能力,包括時間管理、社交能力、成就動機、智能靈活性、工作領導能力、情緒控制、主動積極性、自信心、制控觀等9個面向(Hattie, Marsh, Neill & Richards, 1997;Neill, 2000a)。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對生活效能具有正向的影響;也就是說,獲得社會支持愈高的人,面對生活的勝任能力會愈高(吳震環譯,2006)。社會支持是指銀髮族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從配偶、子女、親戚、朋友或鄰居中獲得所需要的情感性、實質性、訊息性或尊重性支持(張素紅、楊美賞,1999)。銀髮族會因感受到社會支持而覺得安全、滿足且自信心增強;若社會支持薄弱或中斷時,容易使銀髮族陷入精神上的困境(邱秀霞,2003)。
另外,自覺健康狀況(perceived health status)對生活效能亦具有顯著性的影響。自覺健康狀況是個體以自我感受的主觀認知來評估自己的健康情況(吳老德,2003)。賈淑麗(2000)提出,若銀髮族覺得自己的身心狀況很好,他比較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且在生活中表現出自主性及獨立生活的能力。林歐貴、郭鍾隆(2003)亦認為,若銀髮族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對其個人生活的勝任能力也會愈高。雖然銀髮族的生理機能逐漸退化,但如何能讓銀髮族持續感受到自己的身心狀況良好呢?根據多位學者的研究證實(郭靜晃等,1999;張文華,2007),休閒參與(leisure participation)可以改善神經、消化、肌肉、骨骼系統等生理機能,亦可以降低或消除過度的負面情緒,有助於維持情緒的平衡(余嬪,1999),進而使年長者維持生活自主的時間更長(吳震環譯,2006)。休閒參與意指休閒的類型與頻率(Ragheb, 1980)。黃皓塵(2007)以南投縣退休教師為對象,發現休閒參與會調節退休態度、社會支持對退休後生活適應的影響。由此引發本研究欲探究休閒參與是否會干擾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銀髮族生活效能的影響。
綜觀上述文獻,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會影響銀髮族的生活效能。目前國內大部分都是研究銀髮族的自覺健康狀況(張彩秀、黃乾全,2002;鄭青青,2003)、社會支持(邱文彬,2001;賴昆宏,2006)、生活滿意度(林佳蓉,2000;葉淑娟、施智婷、莊智薰、蔡淑鳳,2004)及生活品質(趙安娜、高美玲、林壽惠,2004;徐淑貞,2001)等相關文獻居多,鮮少是針對銀髮族的生活效能進行探究。因此,本研究擬以台中市之9間長青學苑為研究範圍,探究銀髮族之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及生活效能之現況,以及休閒參與如何調節銀髮族的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生活效能的影響。
二、研究目的
(一)探討銀髮族之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及生活效能之現況。
(二)分析銀髮族的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間之關係會受到休閒參與的影響。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依據老人福利法,凡年滿65歲以上者稱之老人(內政部社會司銀髮族福利,2007)。本研究以台中市5家長青學苑為研究範圍,年齡滿65歲以上的學員為研究對象。自2007年6月11日起至6月15日止,研究者親自到各長青學苑發放問卷,共發出400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107份,總計有293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約73.25%。
二、研究假設
H1:分析銀髮族的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間之關係會受到休閒參與的影響。
H1-1:分析銀髮族的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間之關係會受到休閒參與類型的影響。
H1-2:分析銀髮族的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間之關係會受到休閒參與頻率的影響。
三、研究工具
(一)問卷之編製
本研究之問卷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為社會支持量表,意指銀髮族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從非正式的個人或團體(配偶、子女、親戚、朋友或鄰居)中獲得所需要的情感性、實質協助、社會整合、訊息性及尊重性支持等資源。主要參考張素紅、楊美賞(1999)之社會支持量表,以「情感性支持」、「實質的協助」、「訊息性支持」與「尊重性支持」四個構面作為量表發展的基礎。第二部分為自覺健康狀況量表,意指銀髮族以主觀認知的方式,評估自己身心健康的狀態。主要參考柯志賢、李世國、吳政昆(2004)的自覺健康狀況量表。第三部份為休閒參與,意指銀髮族在自由支配時間所參與某種活動的種類與頻率。本研究以休閒參與類型及休閒參與頻率兩個指標來測量銀髮族的休閒參與情形。本研究休閒活動類型以開放性的方式填答,最後再由研究者分類;休閒參與頻率的填答及計分上,採Likert七點尺度,得分數愈高,代表休閒參與程度愈高。第四部份為生活效能量表,意指一個人在各種生活情境中,成功勝任的能力。這些成功勝任的能力,包括:時間管理、社交能力、成就動機、智能靈活性、情緒控制、自信心、制控觀等七個面向,主要參考Neill (2000a)之生活效能量表。
(二)預試問卷之信效度
第一次預試問卷的發放時間是在2007年4月24日至5月3日,發放對象為霧峰鄉長青學院65歲以上的銀髮族,共計發放57份,回放52份問卷。經項目分析後,生活效能的信度不佳,可能是問項的語詞不易瞭解,故重新修正各構面的問項描述後,進行第二次問卷預試。第二次問卷預試時間於2007年5月31日至6月3日,以在大里運動公園從事休閒運動之65歲以上銀髮族進行問卷發放,共計發放40份問卷,共回收32份。第二次問卷預試狀況良好,於是當作本研究正式發放問卷。
四、資料分析
(一) 敘述性統計分析:如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等了解研究樣本特性,及了解銀髮族之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及生活效能的現況。
(二)複迴歸分析:將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作為自變項,生活效能作為依變項,並以休閒活動類型為選擇變項,探討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活動類型對生活效能之影響。
(三) 階層迴歸分析:將自變項(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依變項(生活效能)及干擾變項(休閒參與頻率)分別依序投入迴歸分析中,最後再將自變項(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干擾變項(休閒參與頻率)的交互作用項加入,並採用chow test來驗證迴歸模型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及驗證干擾變項是否具有調和(干擾)作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樣本特性分析
本研究之長青學苑受訪者以女性居多(佔71.7%),年齡大多在65 -69歲之間(佔62.1%),教育程度多集中在高中職以下(佔78.2%),大部份受訪者已婚且配偶還健在(佔76.1%),一半以上與配偶及子女同住(佔52.6%),宗教信仰多數以佛教(佔47.1%)為主,休閒參與主要以動態性活動(佔56%)居多,有32.8%的受訪者是每天參與休閒活動。
二、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及生活效能之現況分析
受訪者獲得的社會支持為中高程度(M=4.00),其中以訊息性社會支持獲得最多(M=4.10),實質的協助獲得最少(M=3.91)。此研究結果與羅凱南(2000)、賴昆宏(2006)的研究相符合,以訊息性社會支持獲得最多,實質的協助獲得最少。原因可能是現今的年輕夫妻大多傾向於雙薪家庭,比較沒辦法提供銀髮族太多實質上的協助,大多以問候、提供訊息等表示對銀髮族的關心與支持。受訪者的自覺健康狀況為普通,整體平均數為3.65。此研究結果與梁金麗(2000)、陳振聲(2003)、鄭青青(2003)的研究結果相似。梁金麗(2000)的社區銀髮族自覺健康狀況得分是3.42;陳振聲(2003)則是3.44;鄭青青(2003)探討都會型社區獨居銀髮族的自覺健康狀況得分是3.56。由此可知,國內銀髮族的自覺健康狀況大約是介於3.42至3.65,屬於普通到滿意之間。在生活效能方面,受訪者在時間管理的生活效能(M=4.04)方面得分最高,制控觀得分最低(M=3.77),整體平均值為3.94。制控觀得分最低可能是因傳統文化的關係,導致國內的銀髮族比較相信命運,不認為自己可以掌握命運。
三、休閒參與干擾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生活效能之影響
(一)休閒參與類型干擾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生活效能之影響
如表一所示,經複迴歸分析檢定,若將動態性休閒活動作為選擇變項,結果顯示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銀髮族的生活效能成正向影響關係;且由Beta係數得知,動態性休閒活動比較會正向影響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一般來說,若能從事動態性活動的銀髮族應會比僅能進行靜態性活動者之健康狀況好,相對的,前者的生活效能也會比較好。
若將靜態性休閒活動為選擇變項,結果發現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銀髮族的生活效能亦成正向影響關係;由Beta係數得知,靜態性休閒活動比較會正向影響社會支持與生活效能間之關係。可能是進行靜態性活動的銀髮族比從事動態性活動的銀髮族較有可能與夥伴聊天、交換訊息,因此,社會支持與生活效能間之關係比較會受靜態性休閒活動的影響。
(二)休閒參與頻率干擾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生活效能之影響
本研究以階層迴歸進行分析,先於模式一中將自變項(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依變項(生活效能)有顯著的影響。模式二中加入干擾變項(休閒參與頻率),以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頻率對生活效能進行探討。最後,模式三將自變項(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干擾變項(休閒參與頻率)與自變項*干擾變項(社會支持對休閒參與頻率、自覺健康狀況對休閒參與頻率)的交互作用都加入迴歸式,以探討干擾變項「休閒參與頻率」對生活效能是否具有干擾效果。
表一 休閒參與類型對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迴歸分析表
自變項 | 生活效能 | |
模式一 (動態性活動為選擇變項) | 模式二 (靜態性活動為選擇變項) | |
社會支持 | 0.308* | 0.440* |
自覺健康狀況 | 0.393* | 0.287* |
F | 43.977 | 28.641 |
R² | 0.353 | 0.389 |
Adj. R² | 0.345 | 0.375 |
* p<.05
研究結果如表二顯示,將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頻率、自覺健康狀況與休閒參與頻率兩者的交互作用項加入迴歸分析方程式後,對生活效能解釋的變異量達顯著水準,且標準化迴歸係數亦達顯著水準。為了進一步說明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頻率、自覺健康狀況與休閒參與頻率兩者之干擾效果,本研究將採用chow test來驗證迴歸模型一到模型三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根據表二得知,其模型一與模型二之間無顯著差異,因chow test值為0.081,故整體而言,干擾變項(休閒參與頻率)對迴歸模式無顯著差異。模型一與模型三之間具有顯著差異,因chow test值為2.6975,故整體而言,干擾變項的交互效果(社會支持對休閒參與頻率、自覺健康狀況對休閒參與頻率)影響明顯。模型二與模型三之間有顯差異,因chow test值為4.0046,故整體而言,干擾變項的交互效果(社會支持對休閒參與頻率、自覺健康狀況對休閒參與頻率)影響明顯。由此可知,休閒參與頻率不僅是自變項而已,而且是干擾變項。換言之,休閒參與頻率對於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具有干擾效果;也就是說,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間之關係會受到休閒參與頻率的影響。
表二休閒參與頻率對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階層迴歸分析表
自變項 | 生活效能 | ||
模式一 | 模式二 | 模式三 | |
社會支持 | 0.328 * | 0.328 * | 0.679 * |
自覺健康狀況 | 0.367 * | 0.366 * | 0.098 |
休閒參與頻率(干擾變項) | 0.014 | 0.565 | |
自變項*干擾變項(交互效果) | |||
社會支持*休閒參與頻率 | -1.232 * | ||
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頻率 | 0.707 * | ||
F | 75.918 | 50.480 | 32.512 |
R² | 0.344 | 0.344 | 0.362 |
Adjusted R² | 0.339 | 0.337 | 0.350 |
模型一與模型二chow test | F=0.0810<F*=2.614 | ||
模型一與模型三chow test | F=2.6975>F*=2.223 * | ||
模型二與模型三chow test | F=4.0046>F*=2.223 * |
* p<.05 註:F*代表F檢定查表值
肆、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及生活效能之現況分析
受訪者獲得的社會支持為中高程度(M=4.00),其中以訊息性社會支持獲得最多(M=4.10),實質的協助獲得最少(M=3.91)。覺健康狀況則為普通,整體平均數為3.65。在生活效能方面,受訪者在時間管理的生活效能(M=4.04)方面得分最高,制控觀得分最低(M=3.77),整體平均值為3.94。
(二)休閒參與干擾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生活效能之影響
1. 休閒參與類別干擾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生活效能之影響
動態性休閒活動比較會正向影響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靜態性休閒活動比較會正向影響社會支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
2. 休閒參與頻率干擾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生活效能之影響
休閒參與頻率不僅是自變項,而且是干擾變項。換言之,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對生活效能影響會受到休閒參與頻率的調節。
二、建議
(一)對銀髮族現況的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銀髮族的社會支持中以「訊息性社會支持」為最高、「情感性社會支持」、「尊重性社會支持」次之、「實質協助的社會支持」為最低。雖然情感性的社會支持很重要,但建議家人、朋友、鄰居也應多給予銀髮族於生活上實質的協助或幫助,例如幫銀髮族料理家務、提供交通上的協助等。
從研究結果得知,動態性休閒活動比較會影響銀髮族的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間之關係;也就是說,當動態性休閒活動增加時,對銀髮族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的影響較大。然而,根據此次研究問卷發放的5間長青學苑,其大部份的課程多為靜態性課程,動態性的活動課程甚少。黃惠璣(2004)曾指出,適合長者運動的種類包含有氧運動、太極拳與舞蹈等。因此,本研究建議台中市長青學苑除了提供靜態性課程之外,應該多增設一些適合銀髮族的動態性課程如太極拳、水中有氧等,並多鼓勵銀髮族參與。
(二)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為自變項,並將休閒參與當作干擾變項,欲瞭解對銀髮族生活效能的影響。本研究結果發現,階層迴歸分析三個模式的最高解釋能力(R²)只有36.2%,其代表著影響生活效能的因素還有很多,經由本研究亦無法全部說明影響生活效能的因素,所以建議後續研究者再根據相關文獻、理論,再找尋其他會影響生活效能的因素。
本研究之抽樣主要是以台中市長青學苑銀髮族為主,可能無法代表台中市全體銀髮族,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以台中市社區或住宅銀髮族作為研究對象。
參考文獻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教育取向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2006年3月24日)。內政部老人福利法。資料引自http://sowf.moi.gov.tw/04/02/02_1.htm
余嬪(1999)。婦女的忙與盲—談婦女的休閒賦權與自覺。1999年性別與兩性研討會,國家圖書館,台北市。
吳老德(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第一版)。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林佳蓉(2000)。老人的休閒參與對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之影響。大專體育,51,156-162。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科學,4(11),311-330。
邱秀霞(2003)。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64,33-39。
柯志賢、李世國、吳政昆(2004)。不同自覺健康狀況在身體活動量和身體質量指數上之差異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3,33-38。
徐淑貞(2001)。社區獨居老人其內在資源對憂鬱與生活品質影響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張文華(2007)。健康老人:老人生理、心理、疾病。台北市:華成圖書。
張素紅、楊美賞(1999)。老人寂寞與個人因素、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5(6),337-347。
張彩秀、黃乾全(2002)。中老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態之關係。衛生教育學報,17,15-30。
梁金麗(2000)。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郭靜晃等(2000)。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振聲(2003)。銀髮族自覺健康狀況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團體國外旅遊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黃皓塵(2007)。南投縣退休教師休閒參與對退休態度、社會支持及退休後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縣。
彭駕騂(1999)。老人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惠璣(2004)。銀髮族的運動。長期照護雜誌,8(3),311-320。
葉淑娟、施智婷、莊智薰、蔡淑鳳(2004)。社會支持系統與老人生活滿意度之關係—以高雄市老人為例。中山管理評論,12(2),399-427。
賈淑麗(2000)。老人居家看護(第一版)。台北市:聯經。
熊曉芳(2000)。獨居老人之社會支持及相關探討。長庚護專學報,2,53-69。
趙安娜、高美玲、林壽惠(2004)。鄉村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相關性之探討。長期照護雜誌,8(1),41-55。
鄭青青(2003)。探討都會型社區獨居老人接受社區服務對其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未出版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賴昆宏(2006)。社會支持、孤寂感與休閒活動參與對老人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地區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縣。
羅凱南(2000)。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
Alex, M. (2006). 銀髮族的全人關顧(吳震環)。台北縣:臺灣基督教文藝(原著於2002年出版)。
Hattie, J., Marsh, H. W., Neill, J. T., &Richards, G. E.(1997).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ward Bound:Out-of-class experiences that make a lasting differ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1), 43-87.
Hooyman, N. R. &Kiyak, A. H. (2003). 社會老人學(林歐貴英、郭鐘隆)。台北市:五南(原著於2000年出版)。
.Neill, J. T. (2000a). The impact of Outward Bound Challenge Courses on disadvantaged youth sponsored by Colonial Foundation. Unpublished report, University of Canberra, Australia.
The Effect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onSocial Support,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Life Effectiveness of the Elder
—The Example of Elderly College in Taichung Area
Chun-ju Chang
Ming-hui Lee
Guei-Cheng Chai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 K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on social support,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life
effectiveness among the elders who are over 65 years old. Collected
data have been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frequencies,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he total number of
questionnaires was 400 and the valid number of questionnaires was
293.
The study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if the dynamic or static leisure activity was the choice variable,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both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life effectiveness among the elders. Through beta coefficient o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ynamic leisure activity had more
positive affects on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life effectiveness,
and the static leisure activity had more positive affects o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effectiveness. On the other h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had the disturbance effect among social
support,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life effectiveness by the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chow test. That 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support,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life
effectiveness was influenced by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The suggestion of this study was that the
family members, friends or neighbors of the elders should provide
them more on the material supports. Moreover, the elderly college in
Taichung may increase the low intensity of the dynamic curriculum,
such as Tai-Chi Chuan, water aerobics and so on, except the static
leisure curriculum.
Keywords: elders, leisure participation, social support,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life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