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桌球選手運動自我效能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格式
doc
大小
406 KB
頁數
42
上傳者
*****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0-08-01,离现在 15 8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大專桌球選手運動自我效能休閒參與行為之研究


王明月1周如萍2李素箱3徐志輝4賴金模5


摘要

目的:探討大專桌球選手運動自我效能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研究。方法:本研究係以參加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男、女桌球選手為研究對象,以「運動自我效能與休閒參與行為量表」為問卷調查,本研究以獨立樣本t檢定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結果:不同運動成就和學業成績在休閒參與行為逹到顯著性差異;運動自我效能與「體能型休閒」和「消費型休閒」的參與行為呈主要相關。結論「體能性休閒」之休閒參與行為是預測運動自我效能主要項目。選手在非訓練的時間能夠有效安排正向的休閒活動並選擇適合自己的休閒參與行為,身心必定能獲得充分的休息與提升,則有助於後續的訓練比賽成績的提升

關鍵詞:桌球、運動自我效能、休閒參與行為。
















壹、前言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Sparling & Snow2002)提出美國針對大學鄰近校友身體活動的研究指出,大學是養成終身運動習慣的最佳時期,84.7%的大學生在學校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畢業後則仍然會繼續維持規律的運動;而相反的,81.3%沒有運動的大學生,畢業後也不會主動參與運動,甚至更少運動,運動可促進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並對個體身體健康有所助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減輕國家醫藥負擔,因此,個體的自我參與運動,全民運動是國家發展目標,如何有效提昇國人主動參與運動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

運動自我效能是指個體主觀判斷在阻礙或缺乏支援的特定情境中,對自己開始或持續規律運動能力的把握程度(Dzewaltowski, 1989Garcia and King,1991及陳益祥,2001。由此可知,大部份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大皆來自大學生活,透過學校的體育或休閒活動課程獲得正面的運動休閒經驗,並將運動休閒行為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不會受天氣或時間、交通等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擾阻止,而影響日後對自己運動能力的判斷,此即是運動自我效能。國內有許多學者也指出(林麗鳳,2004;賴妙純,2003;黃茜莉,2002;陳芮淇,2001;李思招,2000),大專學生運動自我效能與規律運動行為之間是呈正相關。

桌球運動是國內普及化之運動項目,而大學之桌球運動代表隊為國內各大專校院幾乎都有成立之運動隊伍。學校運動代表隊則是國家體育發展的基礎,選手們不僅要為校爭光,爭取校譽,在甲組選手和乙組選手,學生於求學階段習得一技之長,終身受用,可做為終身運動的運動技能。甲組選手是國內頂尖好手,平日代表學校參賽外,同時也要披著戰袍代表國家出國比賽。在技術成績考量下,幾乎毎天須要接受訓練,一般而言訓練時間佔了大部份的休閒時間,在休閒參與方面則較缺乏,乙組選手訓練量和時間則較少,訓練完後的其餘時間,選手們會從事參與其它的休閒活動,舒解情緒和壓力。陳全壽(1993)指出如果選手在非訓練及睡覺的時間裡能夠獲得充分的休息、恢復身心健康狀況,對於後續的訓練和比賽成績必然會產生超補償作用,,而杜三財(2003)研究發現,國內運動選手們在平時訓練外的時間大多從事喝酒、到處亂逛、打牌、打電動等活動,導致運動訓練效果及比賽成績會受到影響。因此,選手訓練後的自由時間運用及安排會影響其運動訓練效果及比賽成績,選手之休閒參與行為是對訓練效果和比賽成績有影響關係,為教練選手所不能忽略了的問題。有鑑於此,瞭解大專桌球選手的休閒參與行為是有其必要性且重要性之課題,以提供教練和選手在專業訓練外重視體能恢復的依據參考。

二、研究目的

(一)瞭解不同變項對運動自我效能與休閒參與行為之差異影響。

(二)瞭解大專桌球選手運動自我效能、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

(三)預測大專桌球選手運動自我效能與休閒與行為之情形。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參加九十六度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桌球比賽之選手為研究對象,現場先跟各校之教練聯絡並取得同意,依在場比賽的各隊員人數填發問卷,共計發放400份問卷,回收問卷395份,問卷回收比率達98.75 %,扣除無效問卷35份,有效回收率90%

二、研究工具

(一)運動自我效能量表

本量表係引用林麗鳳(2004)之運動自我效能量表為藍本,再依據本研究需要加以修正改編而成『運動自我效能量表』,量表記分採非常同意、有點同意、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給予54321的分數。

(二)休閒參與行為量表

本量表是參考鄭順璁(2001)休閒參與量表為藍本,再依據本研究需要加以修正改編而成,將活動類型分為體能性休閒、消費性及靜態性休閒三個構面。參與頻率採用經常參與、較常參與、偶爾參與、很少參與、不曾參與,分別給予54321的分數,得分愈高,表示休閒參與行為越佳,反之則否。

三、量表鑑別度,建構效度及信度分析

(一)量表鑑別度分析

1運動自我效能量表

「運動自我效能量表」共有15道題目,樣本回收後,將資料進行項目分析,刪除決斷值小於3,且未逹顯著水準之題目,其預試量表經上述二種方法加以考驗,發現所編製之15道題目除了第十二題、第十三題、第十四、第十五題外均為有效題目。

2休閒參與行為量表

「休閒參與行為量表」共有30道題目,樣本回收後,將資料進行項目分析,刪除決斷值小於3,且未逹顯著水準之題目,其預試量表經上述二種方法加以考驗,發現所編製之30道題目除了第一題、第二題、第十一題、第二十題、第二十三題、第二十四題、第二十六題、第二十七題、第二十八題、第三十題外均為有效題目。

  1. 建構效度

本研究以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檢驗本研究的量表之效度,因素分析以主要成分因素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抽取因素,以最大變異法(Varmax)正交轉軸,取特徵值(Eigen Values)大於1及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大於5以上,作為建構效度之取捨標準(吳明隆,2000)。

1運動自我效能量表

「運動自我效能量表」經因素分析,成單一因素量表,因素負荷量分別介於.573 ~.720。解釋變異量分別為42.839%

2休閒參與行為量表

「休閒參與行為量表」共有三個構面:其構面分別為一「體能性休閒」共8題,因素負荷量介於.589.698,可解釋變異量為20.728 %;二「消費性休閒」共8題,因素負荷量介於.517.724,可解釋變異量為19.711%;三「靜態性休閒」共4題,因素負荷量介於.642.773,可解釋變異量為12.499%。於此可見,量表之各題項如預期落入各因素。

(一)信度檢驗

本研究量表其信度考驗是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α值來衡量所測驗之內容是否趨向於一致及穩定性,信度係數在0.7以上具有可靠性,其為可接受的水準;若低於0.35則須予以拒絕(Nunnally1978)。

1運動自我效能量表

桌球選手運動自我效能量表其總量表的Cronbachα係數為.865

2休閒參與行為量表

桌球選手休閒參與行為量表,經考驗結果總量表α係數值達.836;而各構面的α係數值分別為,.813.842.719。顯示本量表之內部一致性頗佳,可說具有良好的信度。

四、資料處理

本研究問卷回收後,所有資料加以整理編碼,剔除做答不完整之廢卷,整理出有效問卷後,使用SPSS for Window 12.0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並以α=.05為顯著水準。

參、結果與討論

一、桌球選手之特徵情形

以臺灣地區桌球選手為受試者問卷調查後,在不同背景變項,人口統計特性,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描述,如表1所示。

1受試者之特性分析表

變項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運動成就

國家代表隊

17

4.7


區中運、大專運動會級代表隊

148

41.1


校級代表隊

195

54.2

學業成績

90分以上

24

6.7


85分以上

66

18.3


80分以上

107

29.7


70分以上

116

32.2


60分以上

42

11.7


不及格

5

1.4

奬學金

77

283

21.4

78.6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桌球選手運動自我效能的差異

(一)不同運動成就桌球選手在運動自我效能差異性比較

由表2結果得知,桌球選手不同運動成就在「運動自我效能量表」不同得分,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不同運動成就的受試者,在運動自我效能上未達到顯著差異。可能原因短距離且對抗性強的桌球運動,如果缺乏運動自我效能則無法有好的技術表現可言,因為桌球運動是重技巧性和小肌肉群之協調性,所以如果沒有好的運動自我效能,則無法有好的進步空間和成績表現,所以不同運動成就的選手在運動自我效能上並沒有差異性存在。





2不同運動成就桌球選手的運動自我效能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構面名稱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變 異 數 分 析

變異數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運動

自我效能

國家代表隊

42.35

12.25

組間

108.77

2

54.384

.608

.545


區中運、大專運動會代表隊

42.75

9.39

組內

31940.83

357

89.470




校級代表隊

43.8

9.24

總和

32049.6

359







(二)不同學業成績桌球選手在運動自我效能差異性比較

由表3結果得知,桌球選手不同學業成績在「運動自我效能量表」不同得分,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學業成績的受試者,在運動自我效能上未達到顯著差異。也就是說桌球選手的不同的學業成績並不會影響到選手的運動自我效能,桌球選手不會因為成績之不同,在缺乏支援或受到阻礙的運動特定情境中,對自己在桌球技術上的持續規律運動能力的把握程度就不一樣。























3不同學業成績運動自我效能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構面名稱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變 異 數 分 析

變異數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運動

自我

效能

90分以上

45.67

9.13

組間

798.33

5

159.67

1.809

.110

85分以上

40.52

9.15

組內

31251.27

354

88.28



80分以上

43.69

9.64

總和

32049.6

359




70分以上

43.38

9.85








60分以上

44.74

8.02








不及格

46.4

8.02









(三)奬學金桌球選手在運動自我效能差異性比較

由表4得知桌球選手奬學金在運動自我效能量表不同得分,經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結果發現,是否有奬學金桌球選手的運動自我效能未達到顯著差異,表示桌球選手並不會因為是否有領奬學金而對運動自我效能產生不同的傾向,原因可能在於大學和研究所的桌球選手在心智上的表現上已趨向於比較平穏的階段,對於自己的能力和想要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只要是自己所喜歡並想要得到技術的進步,不管有沒有奬學金並不會影響自己在桌球技術上的持續規律運動能力的把握程度。由於桌球運動項目的技術高峰期大約都在高中和大學階段,而技術的成熟期也大約在大學階段,而且,大學和研究所的選手在年齡和心智上也都屬較成熟期間,所以對自我的運動自我效能可能也會有較好的表現和穩定性,並不會因為有沒有領奬學金而影響運動自信心的表現。







4奬學金桌球選手在運動自我效能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構面名稱

奬學金

平均數

標準差

t

p

運動自我效能

42.78

10.32

-.511

.350


43.44

9.21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桌球選手休閒參與行為的差異

(一)不同運動成就桌球選手在休閒參與行為差異性比較

由表5結果得知,桌球選手不同運動成就在「休閒參與行為量表」不同得分,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不同運動成就的受試者,在休閒參與行為的「消費性休閒」上達到顯著差異。

這可以從馬克思(Marx)的補償理論方向進行解釋(涂淑芳譯,1996)。馬克思補償理論是指一個人只要有機會避開他平常的例行工作,就會找件完全相反的事來做,以平衡每天單調辛苦工作的苦悶。葉怡矜等譯(2005)也指出當工作與休閒存在著明顯不同時,例如工作上要求較多的體能或是身體上較多的勞力付出,像運動員或是搬運工在下班後都會比較傾向從事靜態性的休閒。

國家代表隊選手之技術養成皆為國小即開始訓練,一直到大專校院,對於桌球訓練上可能已產生厭倦感及疲倦,而校級代表隊選手是由國小或國中從事接觸過桌球的練習,對於進入大專校院後基於興趣和情感之故再加入校隊的練習、訓練,兩者之間的目標傾向也就有所差異,可能是造成休閒參與行為的「消費性休閒」上之差異情況,又國家級代表隊之大部份選手皆有參加社會組之企業代表隊,每個月皆領有優秀選手之營養費或訓練費,所以在生活費用上也就比較寬鬆的情形,進而形成上課和訓練完後會比較傾向消費性的休閒。













5 不同運動成就在休閒參與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構面名稱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變 異 數 分 析

變異數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體能性休閒

國家代表隊

24.76

6.94

組間

38.34

2

19.17

.651

.522


區中運、大專運動會代表隊

23.24

5.37

組內

10515.256

357

29.45




校級代表隊

23.21

5.32

總和

10553.6

359





消費性休閒

國家代表隊

28.82

9.32

組間

321.37

2

160.68

3.938

.020

13


區中運、大專運動會代表隊

25.28

6.14

組內

14566.62

357

40.80





校級代表隊

24.44

6.27

總和

14887.99

359





靜態性休閒

國家代表隊

34.71

7.39

組間

30.95

2

15.47

.501

.607



區中運、大專運動會代表隊

33.3

5.84

組內

11032.82

357

30.90





校級代表隊

33.34

5.15

總和

11063.77

359





*p<.05 1國家代表隊2區中運、大專運動會代表隊3校級代表隊



(二)不同學業成績桌球選手在休閒參與行為差異性比較

由表6結果得知,桌球選手不同學業成績在「休閒參與行為量表」不同得分,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學業成績的受試者,在休閒參與行為的「靜態性休閒」上達到顯著差異。

中國社會一直有個老舊不正確關念流傳自今,運動員「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而筆者一直不這麼認為,也許可以從本研究獲得一些支持,由於選手平日訓練時間佔有著頗多比率,白天除了上課外,其餘時間可能都是術科的訓練,所以於平日訓練上已經動習慣了,所於在訓練完後的心境與情緒上也就較靜不來,其實運動員的腦筋是聰明反應快,只是於運動訓練外之時間不願在多花腦筋精神且較靜不來,只要靜的下來肯用點心一定可以做的很好,而本研究之學業成績90分以上的較60分以上傾向靜態性休閒,所以本研究結果也許可以說明這方面的質疑,雖然目前並未有相關研究指出與解釋,這一方面之探討研究也許可以於日後加強。


6不同學業成績休閒參與行為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構面名稱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變 異 數 分 析

變異數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體能性休閒

90分以上

24.21

6.45

組間

141.54

5

28.30

.962

.441


85分以上

23.29

5.06

組內

10412.06

354

29.413




80分以上

23.83

5.97

總和

10553.6

359





70分以上

22.46

4.75








60分以上

23.76

5.82








不及格

23.4

2.97








消費性休閒

90分以上

27.46

8.3

431.96

5

86.39

2.116

.063


85分以上

25.76

6.21

14456.03

354

40.84




80分以上

25.29

6.36

14887.99

359





70分以上

23.6

5.7








60分以上

25.31

7.5








不及格

26.4

2.61








靜態性休閒

90分以上

36.04

6.03

組間

461.32

5

92.26

3.081

.010

15

85分以上

34.24

5.66

組內

10602.46

354

29.95




80分以上

33.71

5.6

總和

11063.78

359





70分以上

32.8

4.93








60分以上

31.26

6.12








不及格

34.2

2.17








*p<.05 190分以上;285分以上;380分以上;470分以上;560分以上;6、不及格



(三)奬學金桌球選手在休閒參與行為差異性比較

由表7結果得知,桌球選手奬學金在「休閒參與行為量表」不同得分,經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結果發現,是否有奬學金桌球選手的休閒參與行為未達到顯著差異,表示桌球選手並不會因為是否有領奬學金而對休閒參與行為產生不同的傾向,所以是否有領奬學金並不會對桌球選手的休閒參與行為有差異性存在。

7 奬學金桌球選手的休閒參與行為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構面名稱

奬學金

平均數

標準差

t

p

體能性休閒

23.68

5.77

.654

.30


23.19

5.33



消費性休閒

25.41

7.32

.588

.21


24.88

6.19



靜態性休閒

34.87

5.38

2.7

.41


32.99

5.54




四、桌球選手休閒參與行為對運動自我效能之預測

(一)桌球選手的運動自我效能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

由表8可得知,桌球選手的運動自我效能與休閒參與行為呈顯著正面關係存在。運動自我效能與「體能型休閒」與「消費型休閒」的參與行為呈主要相關,而運動自我效能與「靜態型休閒」的參與行為則無相關存在;同時,「體能型休閒」與「消費型休閒」、「靜態型休閒」呈高相關;而「消費型休閒」與「靜態型休閒」也呈高相關。研究結果與劉坤宏(2003)、陳冠如(2004)研究相符,劉坤宏(2003)針對彰化縣國民中學學生研究,指出運動自我效能對休閒時的運動行為是呈正相關影響。陳冠如(2004)以南台灣大學新生進行不同肥胖的學生身體活動影響的比較研究,指出身體活動量和運動自我效能有顯著正相關。

8桌球選手運動自我效能與休閒參與行為相關分析摘要表


運動自我效能

體能型休閒

消費型休閒

靜態型休閒

運動自我效能

1.00

.209**

.128*

-.020

體能型休閒

.209 **

1.00

.544**

.259**

消費型休閒

.128 *

.544 **

1.00

.426**

靜態型休閒

-.020

.259**

.426**

1.00


(二)大專桌球選手休閒參與行為在運動自我效能之預測情形

大專校院桌球選手在休閒參與行為對運動自我效能的預測,以休閒參與行為三個變項(靜態型休閒、消費型休閒、體能型休閒)作為預測變項,而以運動自我效能一個變項作為效標變項,以逐步迴歸方法來分析三個預測變項。

由表9的結果發現,3個預測變項中,「體能性休閒」可解釋運動自我效能4.3%變異量,F=16.279,P=.000<.001;顯示迴歸模型具有統計意義,係數估計的結果指出,「體能性休閒」對於運動自我效能的Beta係數達.209t=4.035,p=.000),表示休閒參與行為偏向「體能性休閒」則越能傾向運動自我效能。

由迴歸係數的正負號得知,當大專校院桌球選手較傾向「體能性休閒」之休閒參與行為,則會較傾向運動自我效能。研究結果與謝明材(2000)、王金城(2004)不謀而合,謝明材(2000)以高中體育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專長項目有棒球、桌球、游泳、柔道、籃球、網球、體操、跆拳道、羽球、競速溜冰等,研究指出學生最常從事的10項休閒活動較偏向以運動型的休閒活動為主;王金城(2004)針對大專甲組級男子籃球選手的休閒參與現況之研究也發現,選手從事休閒活動的類型以「運動性球類活動」籃球為主。這可能原因為體育班學生和甲組籃球選手皆以運動專項技術為主,於課餘時間的休閒也從事運動型的休閒活動會較容易上手和得到成就感,同時可能也是運動技術的轉移較快且容易學會,而高中生的體力正旺盛並且崇拜英雄主義,希望自己也可以被當成英雄般看待,所以會選擇自己較熟悉與有自信之運動型活動當成休閒。

本研究與余清忠(2003)之研究結果不同,余清忠針對田徑選手的休閒活動現況研究則發現,選手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則較偏於靜態性,以不消耗體力,有助於安定身心的活動為主。可能原因為余清忠之研究對象為田徑選手,每天於技術訓練中都須跑跳以速度為主,而前面之研究對象皆為球類運動項目為多,技巧性較高之情形,造成研究不同之原因。訓練完後自由時間的安排是影響運動訓練效果及比賽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均衡的生活體驗和提昇生命品質的因素,對於自覺訓練的效果有正向的關係存在,一般常會忽略運動員的休閒參與情形,其教練與相關單位應多注意選手訓練外之休閒參與行為。

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為:

運動自我效能=(.209×體能性休閒)

9 大專桌球選手休閒參與行為在運動自我效能之預測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選出的順序變項

多元相關係數R

決定係數R2

增加解釋量△R

F

P

標準化迴歸係數

體能性休閒

.209

.043

.043

16.279

.000***

.209

*** p<.001











肆、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經由統計分析,本研究獲致如下之主要實証發現:(一)不同運動成就和學業成績在休閒參與行為逹到顯著性差異;(二)運動自我效能與「體能型休閒」和「消費型休閒」的參與行為呈主要相關;(三)「體能性休閒」之休閒參與行為是預測運動自我效能主要項目。

二、建議

(一)研究應用方面

建議教練及相關單位重視選手休閒參與行為,以提昇從事規律運動自我效能,進而對訓練之情緒與效果的提昇,陳全壽(1993)選手在非訓練的時間,能夠有效安排正向的休閒活動並選擇適合自己的休閒參與行為,身心必定能獲得充分的休息與提升,則有助於後續的訓練及比賽成績的提升。尤其是甲組選手幾乎都是從小訓練起,選手繼續練習或比賽的動機都是以升學或獎金為主要目標,進了大學後所設定的目標已達成,因此,教練和相關單位在訓練之餘給予正面的休閒教育觀念,是未來專業訓練上不能忽視的問題。

(二)一位選手從事訓練須從枯燥乏味的入門基本動作開始養成,至成熟的技術和戰術,如果沒有良好與堅定的身心和休閒參與作支持,實在是難以持續艱難的訓練負擔,更別談論能有更積極的進步動力,而這些心理活動都容易對比賽產生有利與不利的影響。

後續研究的建議:研究者認為桌球選手的休閒參與行為與其它因素互有影響,諸多如:運動動機、滿意度等因素,因此,若能針對上述因素加以深入剖析棎討,俾能獲得更完整的技能,應能使研究的深度更臻完善。





























參考文獻

王金城(2004)。大專公開組級男子籃球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與阻

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余青忠(2003)。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

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台北市。

杜三財(2003)。我國舉重選手休閒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林麗鳳(2004)。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

用。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

陳全壽(1993)。速度、肌力、耐力的生理特性訓練法。國際運動科

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陳苪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茜莉(2002)。技職校院護生社會支持、運動資源與運動行為相關

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台北

市。

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譯(2005)。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臺北市:品度。

陳益祥(2001)。以徑路分析探討自我效能、目標設定相關變項與直

排輪表現的關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761-769

陳冠如(2004)。比較不同肥胖度之大學新生身體活動與其影響因

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台南市。

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研究所,台北市。

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

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市。

賴妙純(2003)。應用健康促進模式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Dzewaltowski, D. A.(1989). Toward a model of exercise motivation.

Journal of Sport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1(3), 251-269.

Garcia, A.W.King, A.C. (1991) Predicting long-term adherence to

aerobicexercise : A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3(4), 394-410.

Nunnally, J.C. 1978.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Sparling B. P.& Snow K. T. (2002). Physical activity pattem in

recent college alumni.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3,

200-205.








































應用IPA在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服務品質測量之研究

-以台北市加州健身中心為例


沈志堅1楊文廣2楊欽城3李素箱4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IPA在加州健身中心服務品質,研究結果將提供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業者作為改善服務品質以及會員權益改善之參考。針對健身中心之會員就其所提供之各項服務,實施問卷訪談,依會員特性、服務屬性重要度、實際表現度及其關係進行分析。應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IPA探討會員對健身中心所提供服務項目的重視程度與實際知覺服務之滿意情形。

分析結果摘述如下:會員對這些服務項目的重視程度高,但滿意程度低。包含了「俱樂部具備足夠的停車空間」、「俱樂部對會員承諾的服務,都能及時完成」、「服務人員有能力處理突發狀況」、「服務人員對會員的申訴處理速度與態度」與「俱樂部時時以會員的利益為優先」等5 項。建議經營單位應列為首要之改善重點。


關鍵字: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服務品質(期望服務與實際知覺服務)、重要-

現程度分析法。












壹、前言

台灣政府於2001年全面實施週休二日,並且在2002年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之會員國後,面對國際化以及經濟成長,國人愈來愈注重生活品質及休閒生活。由於國人經濟狀況的改善與自由時間的增加對於休閒運動的重視,國內休閒產業蓬勃快速的發展將成為一個競爭激烈之產業。

由於國人休閒風氣逐漸興盛,並傾向不同休閒型態體驗,使得休閒產業、運動休閒已成為國人對於休閒產業有更多方面的選擇。國內目前之運動休閒產業在經濟成長、休閒風氣盛行與傳播媒體之推波助瀾下逐漸擴展,民眾參與運動休閒機會愈來愈多,亦創造出可觀之經濟效益,繼而達到休閒與運動產業蓬勃發展。

1999年以來,由於外商將美式大型健身中心賣場引進台灣,配上活潑動感的音樂、多元化的有氧課程以及多樣性的收費方法,加上國人對運動休閒空間的需求、休閒活動品質的重視,使得國內既有的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成長快速(姜慧嵐,2002)。因此,該如何提供令會員滿意的服務品質才能創造最佳的競爭優勢呢?業者必須瞭解會員所重視的服務,以及使用後對服務的滿意情形,作為改善服務品質的依據,藉以提高會員滿意度。

本研究以台北市加州健身中心為研究對象,加州健身中心1996年於香港開設首間會所,被譽為亞洲健身行業的先驅。繼香港之後,先後於新加坡、台灣及馬來西亞及中國大陸開設健身會所。台灣目前在台北市有5間分店,設立地點皆是屬於台北市熱鬧中心。每家平均擁有30,000平方尺,提供寬敞及屬於自己的運動空間。加州健身中心主要運動休閒設施包括:最先進的健身器材、蒸汽室、桑拿室和大型健康舞蹈教室等。嚴然是台北市最受歡迎的健身中心之ㄧ。因此希望能透過本研究以提供台北縣、市健身中心及健康體適能俱樂部作為行銷策略的參考。

由於國人對於休閒運動需求越加殷切。隨著大眾休閒時代的來臨,休閒產業必定會逐漸成長,因此該如何將有限資源加以改善及規劃,實為策略管理之目的,亦為本研究欲探討之議題。以下將對本研究之目的歸納如下:

(一)探討台北加州健身中心會員特性、服務屬性重要度及服務屬性實際表現度。

(二)利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IPA),探討台北加州健身中心會員對服務屬性重要度及服務屬性實際表現度的關係。





貳、文獻探討

一、國內、外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的起源與發展

俱樂部最早發源於十七世紀的英國,它的產生是因為工業革命之後,貴族階層陸續解體,使得一些平日養尊處優的王公貴族,失去了過去的榮華富貴;於是相邀共募資金,找尋一些合適的地點,委託專家經營管理,以便提供一個聚會聯誼的場所,主要著重在發揮聯誼、社交和休閒等諸功能(黃鴻斌,2003)。而後俱樂部流傳到世界各地,俱樂部逐漸轉換經營模式,提供了多元化經營,增加了各類型活動與運動,商業化的經營模式,以及人們對於參與休閒運動的需求量增加,健身中心與體適能俱樂部將快速的成立。

國內俱樂部的發展最初是由美軍顧問團開始,為因應當時美軍的需求而設立了定點單店式的俱樂部。當時純粹是一種聚會、喝酒、跳舞的場所,而且消費對象界定在特定層次以上,一般人是不能隨意加入的特區。其經營項目以商業聯誼為主(吳聰裕,2005)。由於俱樂部在台灣為新興行業,國內業者看準國人對於休閒運動的風氣成長,另外,受到「全球性運動休閒熱」的影響,國內將掀起運動休閒風。根據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在20055月接受行政院體委會委託,進行對全國129家「台灣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研究案。台灣合法的健身中心達到129家。

在過去,也有相關文獻對健身中心(健康體適能俱樂部)做研究:黃鴻斌(2003)就曾針對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作探討,瞭解會員對於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參與動機變項,經由因素分析後萃取成出四項動機構面,分別為:「健康需求」、「成就需求」、「社會需求」及「知性需求」等。吳聰裕(2005)提出高雄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整體滿意度之研究,利用IPA法,將會員對期望服務的重視程度與實際知覺服務的滿意程度進行分析,探討各服務項目位於哪個象限,以瞭解高雄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目前服務品質的情形。瞭解高雄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管理者急需改善的項目為:「附屬設施的清潔與衛生」、「俱樂部對會員承諾的服務,都能及時完成」、「服務人員有能力處理突發狀況」、「服務人員對會員的申訴處理速度與態度」與「俱樂部時時以會員的利益為優先」等5 項。藉由對高雄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進行分析,提供相關改善策略之參考。

二、衡量服務品質之方法

各專家學者根據所作的不同研究,對於衡量服務品質將分成不同構面來衡量。Sasser, Olsen, and Wyckoff (1978) 認為衡量服務品質應該以七個評量構面,來檢視服務業的服務品質,分別為安全性、一致性、態度、完整性、彈性、可用性及及時性等Juran (1986)根據服務品質對顧客所造成的影響和效果,

將服務品質分成下列五個構面:內部品質、硬體品質、軟體品質、即時反應與心理品質。

學者Parasuraman, Zeithaml, and Berry (1985) 認為服務品質是消費者對服務的「期望」與「實際接受服務」後所產生的認知差異;並將服務視為一種動態的過程。到了1988年進一步就服務品質的衡量構面做實證研究,整理出具有良好信度、效度,且重複度低的SERVQUAL量表,此量表包含五個構面,分別為有形性、可靠性、反應性、確實性與關懷性。

綜合以上各學者的觀點,關於服務品質衡量構面,各學者都有不同的觀念與想法。Parasuraman, Zeithaml, and Berry提出的SERVQUAL量表是一個有系統與提供學界與業界評量服務品質的尺度構面,也是目前較為完整且廣受應用的理論依據。

三、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IPA)

IPA分析模式為Martilla and James 兩位學者於1977 年所研究發展出來,廣泛的被運用在辨識商標、產品、服務、觀光、零售業等行業的優勢與劣勢。研究分析方法為從顧客所獲得的各項服務因素的重視程度與滿意程度,繪製成「重要程度-表現程度分析」座標圖,圖中乃以橫軸表示重要程度,以縱軸表示表現程度,並以平均數來區隔重要程度和表現程度的高低,做為服務業者改善服務品質之應用。如圖1 所示。


而四個象限的分佈皆代表各種不同的意義。

象限A繼續保持區,是指顧客的重視程度與滿意度皆高,落在此象限的服務項目應繼續保持。

象限B供給過度區,表示顧客重視程度低而滿意度高,落在此象限的服務項目為供過於求,表示已能滿足顧客,不用過度強調。

象限C改善優先順位較低區,是指顧客重視程度與滿意度皆低,表示落在此象限的服務項目可擺於順序較後的改善項目。

象限D加強改善重點區,是指顧客重視程度高但滿意度低,落在此象限的服務項目,為急需改善的項目(吳聰裕,2005)。

參、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台北市加州健身中心會員為研究對象進行服務品質問卷調查。於民國九十七年八月十一至二十四日俱樂部開放時間由本人及本研究其他作者至櫃檯前採便利抽樣方式進問卷施測,必要時由訪問員予以協助。問卷共發出600份,扣除無效問卷103份,計得有效問卷497份,有效回收率為82.83%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吳聰裕2005所編製的「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滿意度調查表」為基礎。經由內容效度(採專家鑑別法),針對題目性質、內容、題目之重要性與適用性,特聘請多位運動休閒相關領域教授及業界經理人予以評定修改設計而成。問卷分為基本資料、服務屬性重要度及服務屬性實際表現度三部分。本量表採李克特(Likert Scale)五分量表方式評分,服務屬性重要度(由非常不重視至非常重視)及服務屬性實際表現度部分(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別賦予1 5 分。

三、資料分析

問卷經回收後分別剔除無效問卷再進行編碼、登錄工作,使用SPSS For Window 15.0 套裝軟體將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其方法如下:

1. 描述統計: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等方法來分析樣本之基本資料。

2. 應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IPA),分析台北市加州健身中心對服務屬性重要度及服務屬性實際表現度的關係。

肆、分析與結果

一、會員基本資料分析

此部份包括性別、婚姻狀況、年齡、身份/職業、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入會年資、入會方式、每週參與次數、使用時段以及停留時間等十一項。茲分別描述如下:

  1. 性別:受試會員以女性居多,共有264位,佔總樣本數的53.1;男性則有233 位,佔46.9

  2. 婚姻狀況:會員以「已婚」309位,佔62.2最高,其次為「未婚」186位,佔37.4和單身(離婚、鰥寡)2 位,佔0.4

  3. 年齡:樣本的年齡多集中在50歲以上最多,共有144人,佔總樣本數的29.0,其次為「26-30歲」75位,佔15.1

  4. 身份/職業:「上班族」199位,佔40.0最高,其次為「家管」74位,佔14.9

  5. 教育程度:大學/專科學歷的會員佔55.3275位最高,其次為「高中職」139位,佔28.0%

  6. 平均月收入:以30,001-40,000 元」132位,佔26.6最高,其次為「20,000 元以下」96位,佔19.3%

  7. 入會年資:以「1 2個月」88位,佔17.7%最高。

  8. 入會方式:以單年會員(毋須再繳費用)居多,共有182位,佔總樣本數的36.6%

  9. 每週參與次數:以「3 次」176位,佔35.4%最高。

  10. 使用時段:會員參與時段多集中於晚上,共有274位,佔總人口數的55.1%

(十一)停留時間:會員停留時間多集中於2小時,共有208位,佔總人口數的41.9%


二、服務屬性重要度分析

在服務屬性重要度部分,會員在25項服務屬性問項中,會員對各項屬性均表達重視之態度(平均值為4.15),其中重要程度較高前二項依序為:附屬設施(餐飲、浴廁、休憩區)的清潔與衛生(4.42)、俱樂部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與會員契約相符合(4.33)。而服務屬性重要程度最低二者依序為:俱樂部提供給會員的資訊,如健康資訊、課表等(3.94)、服務人員的服裝儀容整齊得體(3.94)。


三、服務屬性實際表現度

在服務屬性實際表現度方面,會員對各項服務的表現均給予普通之評價(平均數值為3.70),其中滿意度較高的前二項分別是:俱樂部開放時段(4.04)、俱樂部保持對顧客的親切感與禮貌性(3.97);滿意度最低二項服務屬性分別是俱樂部常以會員的利益為優先(3.30)、俱樂部具備足夠的停車空間(3.35)。


四、重要-程度表現分析(IPA)

利用IPA 分析,將會員對期望服務的重視程度(X軸)與實際知覺服務的滿意程度(Y 軸)進行分析,構成圖2座標圖,(其中座標軸原點為4.15, 3.70),探討各服務項目位於哪個象限,瞭解台北市加州健身中心目前服務品質的情形。將各象限的分佈情形整理如下:

A

B

C

D

2 重要-表現程度分析圖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次研究結果,加州健身中心之會員女性比例多於男性,婚姻狀況部分,以已婚最多,年齡多集中在50歲以上最多,在職業方面,以上班族群最多,在教育程度部分,則以大學以上程度佔大部分,在月平均收入方面,30,001-40,000元最多,在入會年資部分,以參加1年的人最多。入會方式以單年會員(毋須再繳費用)居多,每週參與次數,發現會員每週都參與3-4次,在使用時段中,會員參與時段多集中於晚上。並且會員停留的時間大多都在2小時左右。

服務屬性重要度與服務屬性實際表現度綜合分析方面:有「俱樂部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與會員契約相符合」、「附屬設施(餐飲、浴廁、休憩區)的清潔與衛生」、「教練的指導方式是讓會員可信賴的」、「俱樂部形象與信譽」、「俱樂部保持對顧客的親切感與禮貌性」、「教練具有專業資格」、與「俱樂部開放時段」等7項為「繼續保持」之服務屬性。「服務人員的服裝儀容整齊得體」、「服務人員提供服務的效率」、「服務人員幫助會員的意願」與「服務人員服務態度與耐心」等4 項顯示已滿足會員的需求,不需要再過度強調。

可擺於順序較後的改善項目為「俱樂部具有現代化、新穎的設備」、「俱樂部有賞心悅目建築外觀和寬敞的內部空間」、「服務人員的服裝儀容整齊得體」、「俱樂部保持紀錄的正確性如繳費、健康紀錄」、「服務人員會迅速確實提供服務內容」、「服務人員會建立會員的信心」、「俱樂部給予不同會員照顧程度」、「俱樂部暸解不同會員的個別需求程度」與「俱樂部提供給會員的資訊,如健康資訊、課表等」等9項。

而加州健身中心應立即改善之重點為「俱樂部具備足夠的停車空間」、「俱樂部對會員承諾的服務,都能及時完成」、「服務人員有能力處理突發狀況」、「服務人員對會員的申訴處理速度與態度」與「俱樂部時時以會員的利益為優先」等5項。這些都是會員對服務項目的重視程度高,但滿意程度低的。

二、建議

  1. 由以上的結論發現,台北市加州健身俱樂部之會員大多數為上班族群,其數目是其它職業分類的2倍以上。因此,業者如果針對上班族群提供更多的訓練計劃與課程可以有效的提高會員到期後繼續加入的意願。學生族群算是較少的會員來源,所以希望健身中心業者能夠提供學生優惠方案,以爭取其他族群的會員,便能獲得最大的效益。

  2. 根據IPA分析結果,落於D象限的5個服務項目是會員重視度高,但滿意度低的項目,應全力加強改善。茲將建議敘述如下:

  1. 「俱樂部沒有足夠的停車空間」,健身業者可以結合運輸公司(汽車租賃公司),提供定點接駁站,可設立在最近的捷運站、附近公車站與重要的交通路段,方便會員搭乘大眾運輸。

  2. 「俱樂部對會員承諾的服務,都能及時完成」與「俱樂部時時以會員的利益為優先」,都是需要加強改善的項目。健身業者可以擬定契約,來保障會員的權益。目前國人加入健身中心會員都必須與業者簽訂合約。但是合約內容往往都是對業者有利,希望業者能依照法律原則與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制訂定型化契約,內容包含俱樂部之器材設備、入會條件、會員種類、契約終止、會員之權利義務、會員資格之暫停、會員使用權限、會費調整、設備使用規定、損害賠償責任等。這樣才能對會員的權益獲得保障。

  3. 會員對於「服務人員有能力處理突發狀況」與「服務人員對會員的申訴處理速度與態度」不甚滿意,業者須加強改善。健身中心主管應常在中心內巡視,發現問題或突發狀況時能及時處理。定期安排人員參加維安狀況講習,遇到緊急事件可以及時處理。另外,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可設立電子郵件信箱、在樓層或是休息室裝置會員意見信箱,定期或週期性舉行會員座談等。提供會員反應問題的管道。


參考文獻

  1. 姜慧嵐(2002)淺談台灣健康俱樂部產業概況。國民體育季刊。314),

33-37

  1. 黃鴻斌(200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吳聰裕(2005)高雄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整體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陳勁甫、吳劍秋、王智宏(2003)應用IPA 在休閒農場服務品質量測之研究-以嘉義農場為例。南華大學學術期刊,5卷,第2期,79-97頁。

  4. 林秉毅(2005)台北市市民運動中心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 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2000)台灣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6.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出版社。

  7. 林燈燦(2003)服務品質管理。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8. California Fitness Club (2007). "About California fitness." Retrieved Feb. 24th, 2007, fromhttp://www.californiafitness.com/aboutus.jsp?lang=en&country=tw.

  9. Juran, J- M. (1986). A Universal Approach to Managing for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 6(5): 15.

  10. Martilla, J. A., James, J. C.1977. 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411, 77-79.

  11. Parasuraman, . A., and Berry, L.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 42.

  12. Parasuraman, . A. & Berry L.L, (1988).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es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46.

  13.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L. (1988).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es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35-48.

  14. Philip, K., Marketing Management Ed. (1997).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15. Philip, K.,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16. Sampson, S. E. a. S., M.J (1999). "The Performance–Importance Response FunctionObser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3): 1-25.

  17. Sasser, W. E., Olsen, K., & Wyckoff, D. D. (1978). Management of service operations.

  18. Shen, C-C (2007) A Study of Service Quality and Members Satisfaction In Three Fitness Clubs In Taipei City, Taiwan.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Doctoral dissertation.
































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後對自我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影響探討-以台中地區女大學生為例證


張梅香1李素箱2徐志輝3許惠筑4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院女大學生,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後對自我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之影響情形。方法:以台中地區6所公私立大學校院601位女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作為資料蒐集之工具,所得資料經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多元迴歸分析。結果:不同學院別、年級別、住宿情形及資訊來源等四項因子,對觀賞校內體育競賽情形、自我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皆達顯著差異;另外,觀賞校內體育競賽情形對日後自我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皆成正向影響。結論: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對女大學生日後參與規律運動情形越高,自覺健康狀況也越佳。


關鍵詞:女大學生,觀賞校內體育競賽,自我運動參與,自覺健康狀況















壹、前言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規律運動參與對人類生理、心理及社會帶來的益處,一直廣被討論及肯定(徐永億、許弘毅、李政道2006;李素箱,2005)生命週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呈現逐漸衰退的現象,如何能成功老化,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是根本之道(李素箱、徐志輝,2004)近年來,因科技的發達進步,自動化機械逐漸取代人力,使得國人生活型態轉變,個體的身體活動機會也逐漸減少(卓俊辰,1996)。行政院衛生署(2003)研究指出,缺乏運動除了容易造成肥胖外,體能衰退、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和腰背疼痛等健康體適能不足症候群罹患率相對提高。相關統計資料行政院衛生署(2006)也指出,台灣地區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糖尿病、心臟性疾病和高血壓等三項就與肥胖有關,證實久坐及靜態式的生活型態對健康具有極負面影響。

從研究文獻發現,國人參與規律運動習慣呈現偏低現象,尤其女性同胞尤甚;又台灣民眾每週從事兩次運動僅佔總人口數的3.48%(鄭志富,2002)。雖然政府不斷推廣運動效益,但仍然有75.1%的女性尚未養成運動的習慣(許天路,1993)以最近幾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大學生從不運動的比例就有27%,女生更是高達34%,甚至有79%的女大學生自覺運動的時間不足(教育部,2005)但也有研究指出,77.38%的大專院校學生平常會觀賞運動比賽或活動,且最愛觀賞之運動項目為「籃球」,其次為「棒球」(張蕙麟,2005)大學校院之女大學生,其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及選擇之項目,是否有別於一般男學生,這是一個有趣的議題,值得加以探討。

辦理體育競賽,提供學生觀賞機會,有助於觀賞者運動知能及效能的提升;有鑑於此政府相關單位積極推廣體育競賽活動以提升國民運動參與之意願,如:行政院體委會(2002)的「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此計畫是希望藉由各縣市政府、機關學校及體育團體等,協助定期舉辦各項體育競賽活動,希望藉由體育競賽活動的辦理,推廣”全民運動”和”終身體育”的概念,以大幅降低全國國民的體脂肪率,並提升國民參與運動動機和培養運動習慣各級學校皆以此政策作為推廣校內體育競賽之依據。

以中區各大學校院所辦理之體育競賽觀之,大致分為:新生盃、系際盃、校際盃和聯盟賽等體育活動。運動項目包含籃球、排球、羽球、桌球等競賽參與者競爭激烈,而在場邊關心球賽戰況並隨著勝負而心情起伏者亦不少數,顯示校園內之體育競賽的必要性與可看性,依舊具有驅使大學生前往觀賞之吸引力。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女大學生觀賞體育競賽活動對其自我運動參與情形和自覺健康狀況之影響進行相關探討,藉以瞭解舉辦校內體育賽事對提升學生自我參與運動與自覺健康之效益,結果可作為學校等相關單位辦理校內體育競賽活動之依據,亦可作為學生運動參與之參考

二、研究目的

()比較台中地區女大學生之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觀賞校內體育競賽、自我運動參與和自覺健康狀況之差異情

()探討台中地區女大學生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後對自我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影響情形。

貳、文獻回顧

一、觀賞體育競賽活動相關研究

陳忠誠(2004)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針對文化大學學生參與現場觀賞SBL超級籃球聯賽行為意圖研究發現影響其參與現場觀賞SBL超級籃球聯賽行為意圖中,『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皆有顯著的影響,如:態度越正向、主觀規範的認知越支持其參與現場觀賞SBL超級籃球聯賽且行為控制知覺的能力越強,則大學生參與現場觀賞SBL超級籃球聯賽行為意圖就越強。

  謝智謀(1991)在「職業棒球運動觀賞行為之研究」中,結果得知觀賞體育競賽活動者其參與情形,男性參與之興趣較女性高,且滿意度也較高,而觀賞者參與觀賞現場比賽次數為1~2次最高,佔了43.8%,而現場觀賞者超過3~5次的佔了29.5%,而以生活型態、觀賞職業棒球動機、不看球原因為主要架構,探討台北市民對職業棒球觀賞之行為,結果萃取出20個生活型態的因素,同時觀賞者職業棒球者的看球其參與動機與生活型態之間有顯著相關,同時,職棒的觀賞者與非觀賞者在生活型態上有著顯著差異。

 李淑珍(1993)台北市大學生收看體育運動電視節目的動機與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結果顯示,「比賽吸引人」的收看動機,與「收看程度」、「收看主動性」及「球類運動之實際參與行為」,均呈顯著正相關。莫季雍(2002)2000奧運閱聽眾的分析,發現對運動熱衷者以15~29歲的年齡層最多、教育程度較高,學生的比例較高。在大學生中平時觀賞運動競賽活動時間及世界棒球錦標賽期間觀賞頻率與次數來看,平均為30分鐘以下最多,觀賞世棒賽場次上以4場以下最多。

Gantz and Wenner (1995)針對觀賞者對運動節目的閱聽經驗研究時,發現到男女性在觀賞與參與動機、行為上有所差異,男性的行為和反應比起女性更像是個「迷」應該有的投入程度。

綜合上述研究可發現,過去國內外相關研究較多是針對職業比賽觀賞行為,且大多為一般性調查,鮮少針對校園體育競賽為研究方向。故本研究以台中地區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女大學生觀賞行為的進行調查,以供學校相關單位辦理校內體育競賽之參考。

二、運動參與行為相關研究

()運動參與行為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健康體能發展與維持所需運動訓練的質與量問題,做了以下的說明:

1.運動強度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1991年修訂的「運動測驗與處方指引」,建議訓練心肺適能的強度範圍,應介於最大攝氧量的40%85%之間;。

2.運動持續時間

研究證實促進心肺功能發展的運動方式,是以>90% VO2max的強度,持續運動5~10分鐘(ACSM, 1995)。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的理想運動持續時間,是在適當強度下至少持續20-60分鐘;1998年時,修正為30-45分鐘,持續運動時間的選擇,依活動的強度而定,通常選擇70%HRR,活動60分鐘,要比90%HRR,活動15分鐘來得適切。(ACSM,1998ACSM,2000)

3.運動次數(頻率)

運動次數與運動強度及運動持續時間有相互的關係,每週實施運動訓練的次數,依設定的能量消耗目標、運動涉入的程度及生活型態的限制決定之,建議每週實施運動訓練3~5天;每天實施1~23~5METs的活動,確保每次的運動訓練量能大於5METs

教育部推動之「三三三計畫」所設定之規律運動定義: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最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視個人身心狀況心跳能達130次以上(其強度分為輕度、中度及激烈三種)作為衡量指標。(教育部,2002)

()學生運動參與現況

教育部(2005)我國學生體適能、健康等議題,普遍受到重視,然而台灣地區學生規律運動人口比率平均介於22%左右,與先進國家學生平均在5060%之間的規律運動人口來得少,顯示國內學生較無規律運動習慣,學生體適能仍有加強的空間。就學生規律運動習慣而言,多數學生未養成每週至少三天的規律運動習慣;在生活型態上,坐式生活型態佔據學生大部分的作息時間。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年公布的《90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統計結果》中指出,台灣地區15歲以上國人最近三個月(20017~9)內有持續或規律運動者佔39.10%,而平均每週運動次數和每次運動時間以1~2次及16~30分鐘最多,又以年齡區分,15~24歲的佔43.01%。以上均顯示國人持續規律運動的運動習慣仍待加強。

陳文長、林明珠(2002)針對我國39所公私立大專校院,共2921位男女學生之休閒動運體驗研究結果發現,大專校院男生對於休閒運動參與之參與次數及參與習慣,普遍要比大專女生較為積極,致使大專男生在休閒運動之參與過程中,遠比大專女生獲致較高較多之實際體驗。

張蕙麟(2005)針對「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過去三個月有從事運動的大專學生佔96.41%;有規律參與運動的比例佔26.61%,偶而為之者佔73.39%;每週參與運動3次的最多,佔了29.18%;而運動持續時間為「1小時~2小時()」的比例佔了55.58%;參與激烈程度以「中強度」最多,佔28.85%;參與運動的同伴以「同學」比例最多,佔了43.60%

張彩秀(1998)調查某技術學院一年級新生不同居住型態學生健康促進行為之差異發現,不同居住狀況學生的運動行為出現明顯差異,即住家裡在運動行為上優於住外面的同學。劉翠薇(1995)探討商專學生運動行為時發現,住學校宿舍的學生比與家人同住或校外租房子者有較好的休閒時運動行為。

Smith1993)研究大學生的運動行為指出,男生在從事規律性激烈運動方面顯著多於女生,女生在耗盡體力前即停止運動,及在避免偶爾的激烈運動上顯著多於男生。

根據上述研究顯示,無論國內外學生對於運動參與及運動習慣比例普遍不高,且出現隨著年齡增加而比例逐漸減少的現象發生,女大學生在參與運動方面更是較男學生不積極。然而健康的體適能是人人都希望擁有的,但是需要透過規律的身體活動才能獲得,現今大學校園內不乏許多體育競賽活動,且觀賞人次不佔少數,而上一節次中提到人們從事觀賞體育競賽行為與個人興趣有關,因此本研究以參與項目和教育部所提出規律運動之「運動333(每週3次、每次30分鐘以上、每次心跳達130)作為題項依據,藉此了解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後對於運動參與情形是否具影響,以供相關單位推廣大學生養成運動習慣概念之辦理活動根據。

三、規律運動對自覺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

()健康的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1984)對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只是免於疾病和衰弱,而是身體、心理及社會上適應的一種完全安適的狀態」。Downie(1996)將健康分為「負向健康」及「正向健康」,負向健康是指預防疾病發生,而正向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及社會安寧幸福的狀態。

()運動對自覺健康之影響相關研究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歸納規律身體活動或運動的益處為:1.改善心肺功能;2.降低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3.降低死亡率和罹病率;4.其他益處:降低焦慮和沮喪、增加健康的感覺、增加工作、休閒及競技活動之表現。

黃文俊(1998)21位國小學童,研究進行八週之間斷性步行介入運動,受試者自行挑選步行之速度,每週3天,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分別進行101520分鐘的步行運動。介入運動前後所獲得之體適能經分析後發現,在三組中的柔軟度及心肺功能經訓練後有明顯改善。每週至少三天,每天兩次持續十五分鐘以上的時間進行步行運動,可促使改善或維持適當的心肺功能與柔軟度。

李蘭等人(1995)針對台灣地區18 歲以上的成人健康行為調查發現,自覺健康者「從不運動」的比率是自覺不健康者的1.12 倍,亦即自覺愈健康者愈不會從事運動。高毓秀和黃奕清(2000)的研究發現知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其參與運動也愈踴躍。李思招(2000)發現護理學院學生其規律運動行為與知覺運動利益呈正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規律的運動對於身體健康具有絕對性的效益,但是真正落實從事規律運動的人少之又少,使得現代人的文明病仍然列於國人十大死因中的前三名。因此,本研究以生理、心理及社會等三構面作為衡量自覺健康狀況的依據,以了解女大學生在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後對於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影響,若是瞭解此影響情形,就能舉辦較符合學生的需求之體育競賽以達推廣運動之目的,培養運動習慣及體會運動之效益。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圖一研究架構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並根據研究目的、架構及參考文獻,將問卷分為「個人基本資料」5題、「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實際情形」17題、「觀賽後之自我運動參與情形」13題及「參與運動後之自覺健康狀況」12題等四個部分,並採預Likert五等尺度衡量,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給予16的評分。

三、量表信度分析

以內部一致性的信度Cronbach α值係數衡量總量表之信度,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實際情形量表(0.918)觀賽後運動參與情形量表(0.823)參與運動後自覺健康狀況(0.902)表示具有良好信度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

本研究實施期間為民國20081120日至20081220日。係以立意抽樣方式選擇中興大學、逢甲大學、勤益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台中技術學院、修平技術學院等6所大學校院之女學生進行問卷填寫。未求填答之嚴謹度特別商請6校體育老師於體育課時代為施測,如:,每校發放問卷各120份,共發出問卷720份,回收635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34份;有效問卷共601份,有效率達94.6﹪

()研究限制

1.本研究限於人力、物力、時間與經費,僅選取台中地區六所大學校院女學生

為發放範圍與對象。因此,在結果的推論上恐有其地域上限制。

2.由於各學校場地、設施、經費預算及學生屬性的差異,使得學校在辦理校內

體育競賽活動方面呈現部分差異,故在研究結果的應用上亦恐有無法涵蓋之處。


五、資料分析處理

本研究所採用之分析方法是量化統計法,運用統計套裝軟體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所採用的方法為: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針對台中地區女大學生之個人基本資料分佈情形(學院別、年級別、住宿情形、打工情形及觀賞比賽資訊之來源等)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t-test)進行女大學生個人基本資料(打工與否)與觀賞校內體育競賽、自我運動參與情形及自覺健康狀況間,每一組變數的平均數是否有顯著差異。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Analysis)本研究利用變異數分析,以女大學生個人基本資料(學院別、年級別、住宿情形、觀賞比賽資訊來源)等自變項與三依變數檢定是否有差異,並對顯著差異者進行Scheffe’事後檢定。多元迴歸分析(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本研究以迴歸方程式分析女大學生觀賞校內體育競賽、自我運動參與情形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影響因子,以R2說明觀賞校內體育競賽、自我運動參與情形及自覺健康狀況之解釋變異量。



肆、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為瞭解台中地區女大學生之基本資料分佈情形,以描述性統計方式呈現出整體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共計601份,內容包括學院別、年級別、住宿情形、打工情形及觀賞比賽資訊來源等5個問項。進行各項資料分析,結果如表所示,茲詳述如下:



女大學生特性分析表

分類項目

(%)

分類項目

(%)

管理學院

理工學院

資訊學院

設計學院

文學院

農資學院

人文暨社會學院

其他

180

103

40

41

95

34

82

26

30.0

17.1

6.7

6.7

15.8

5.7

13.6

4.3

94

507

15.6

84.4

校內宣傳:

海報、動宣

教師

同學朋友

恰巧路過

網路宣傳

271


75

186

58

11

45.1


12.5

30.9

9.7

1.8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365

167

58

11

60.7

27.8

9.7

1.8





宿


居家

學校宿舍

租屋

親友家

159

221

207

14

26.5

36.8

34.4

2.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受訪之台中地區女大學生以管理學院學生居多,年級多為一年級學生,住宿情形以居住學校宿舍佔多數,而打工情形以沒打工者較多,觀賞競賽資訊來源多為校內宣傳。在資訊科技發達的情況下,觀賞校內體育之女大學生來自網路宣傳比例卻僅佔總比例的1.8%,此議題應為學校相關單位舉辦體育競賽應努力克服之方向。

二、個人基本資料對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實際情形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差異

()不同個人基本資料對觀賞校內體育競賽之差異情形。

表二中所呈現之結果發現,女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皆有達到顯著(P<0.05),僅打工情形無顯著差異(P>0.05),茲將達顯著差異之基本資料分述如下:

1.學院別在「行為意圖」、「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和「態度」等四個構面皆達到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與李淑珍(1993)之研究相同,觀賞行為會因學院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其原因是因為各學院之女學生對於觀賞運動本身所抱持之興趣意願程度不同。





個人基本資料與觀賞校內體育競賽之差異檢定分析表

觀賞競賽構面

個人背景變項

行為知覺主觀態度

意圖行為規範

學院別(F)

1.管理學院

2.理工學院

3.資訊學院

4.設計學院

5.文學院

6.農資學院

7.人文暨社會學院

8.其他

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

6.982*** 2.367* 3.475** 4.912***

3.3079 3.0694 3.2556 3.3194

3.5576 3.3204 3.4126 3.5340

3.5179 3.2750 3.2875 3.4458

3.6585 3.2195 3.5488 3.6016

3.3068 3.0474 3.1737 3.2526

3.8025 3.0294 3.4706 3.7500

3.3084 3.2968 3.1159 3.4024

3.4419 3.1231 3.6538 3.8013

6>5 2>6,5 8>7,5 8>5

年級別(F)

1.ㄧ年級

2.二年級

3.三年級

4.四年級

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

5.479*** 0.996 0.766 1.113

3.4943 3.1274 3.3096 3.4269

3.4465 3.1677 3.3353 3.4840

3.1305 2.9569 3.1897 3.3276

3.2727 3.1818 3.1364 3.2424

1>3,4

2.年級別「行為意圖」中達顯著差異;本研究推論一年級生參與觀賞校內體育競賽之意願較高,可能是與剛升上大學對於新事物感到較高興趣或是欲藉由觀賞競賽拓展其人際關係有關。

3.住宿情形「行為意圖」及「態度」有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彭小惠(2005)相同。本研究認為其學校運動場所與宿舍及租屋處較鄰近,因此參與觀賞活動意願較高。

4.觀賞競賽資訊之來源在「行為意圖」和「主觀規範」的構面中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與張蕙麟(2005)針對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參與行為之調查研究結果相同,認為大學生藉由來自於媒體宣傳而觀賞競賽的比例較高且共同參與之夥伴為同學最多,再一次獲得印證。






() 表二個人基本資料與觀賞校內體育競賽之差異檢定分析表

觀賞競賽構面

個人背景變項

行為知覺主觀態度

意圖行為規範

住宿情形(F)

1.居家

2.學校宿舍

3.租屋

4.親友家

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

9.227*** 1.769 2.2022 4.856**

3.2453 3.0094 3.2013 3.2642

3.5966 3.2059 3.3824 3.5181

3.4300 3.1256 3.3019 3.4654

3.4082 3.7014 3.1786 3.3929

2>1 2>1

打工情形(t)

1.

2.

-0.726 -1.166 -0.671 -0.516

3.3967 3.0319 3.2553 3.3972

3.4503 3.1400 3.3107 3.4359

觀賞競賽資訊來源(F)

1.校內宣傳:海報、動宣

2.教師

3.同學朋友

4,恰巧路過

5.網路宣傳

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

11.771*** 4.910*** 2.520* 3.801**

3.4597 3.0867 3.2952 3.440

3.2057 2.9667 3.1467 3.2511

3.6252 3.2715 3.4167 3.5323

3.0616 2.9052 3.1638 3.2414

3.5195 3.7273 3.3182 3.5606

3>4,2 5>4,2 3>2,4 5>4,2

註:1. *P<0.05**P<0.01***P<0.001

2. 表中數值為平均數因素分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個人基本資料對觀賽後自我運動參與之差異情形。

由表中所呈現之結果發現,女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僅觀賞競賽資訊來源有顯著差異,亦即藉由網路宣傳獲得競賽資訊之女大學生較常參與運動;另外,競賽資訊來自教師之分數較低,顯示相關單位教師於授課時之宣導有待加強。








表三個人基本資料與觀賽後自我運動參與之差異檢定分析表

觀賞競賽構面

個人背景變項

參與參與

項目程度

學院別(F)

1.管理學院

2.理工學院

3.資訊學院

4.設計學院

5.文學院

6.農資學院

7.人文暨社會學院

8.其他

0.821 0.613

2.9556 3.1958

3.0108 3.2427

2.9639 3.2438

3.0569 3.1707

2.9626 3.1184

2.9837 3.1985

2.9255 3.1585

3.1966 3.3942

年級別(F)

1.ㄧ年級

2.二年級

3.三年級

4.四年級

1.119 1.807

3.0033 3.2048

2.9827 3.2455

2.8774 3.0043

2.7879 3.2045

住宿情形(F)

1.居家

2.學校宿舍

3.租屋

4.親友家

0.764 2.192

2.9462 3.1415

3.0015 3.1217

2.9748 3.1932

3.1667 3.6250

打工情形(t)

1.

2.

0.485 0.733

3.0083 3.2447

2.9766 3.1879

觀賞競賽資訊來源(F)

1.校內宣傳:海報、動宣

2.教師

3.同學朋友

4,恰巧路過

5.網路宣傳

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

1.665 3.122*

3.0152 3.1965

2.8326 3.1033

3.0066 3.2930

2.9310 2.9698

3.0101 3.4091

5>4,2

註:1. *P<0.05**P<0.01***P<0.001

2. 表中數值為平均數因素分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個人基本資料對參與運動後之自覺健康狀況差異情形。

由表中所呈現之結果發現,女大學生個人基本資料皆有顯著,僅打工情形無顯著差異,茲將有顯著差異的個人基本資料分述如下:

1.學院別「生理」和「社會」有顯著差異;本研究推論管理學院之女大學生在參與運動後獲得之效益不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其參與運動強度以輕度和中度運動為主。

2.年級別「生理」及「心理」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與葉琇珠(2000)大一及大四學生在臨床性健康概念方面達顯著差異相同,規律運動對於身心健康具有正向助益

3.住宿情形「心理」構面達顯著差異,亦即住在親友家的女大學生認為在參與運動後所獲得的心理效益較高。

4.觀賞競賽資訊之來源「生理」構面中有顯著差異,研究數據顯示,觀賞資訊為恰巧路過之女大學生其自覺健康狀況所獲得的效益較少,本研究發現因為恰巧路過而觀賞時間較短,因此獲得之健康效益較少。


個人基本資料對自我運動參與後之自覺健康狀況之差異檢定分析表

觀賞競賽構面

個人背景變項

生理心理社會

方面方面方面

學院別(F)

1.管理學院

2.理工學院

3.資訊學院

4.設計學院

5.文學院

6.農資學院

7.人文暨社會學院

8.其他

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

2.634* 1.869 2.359*

3.6333 3.4093 3.3630

3.7136 3.5437 3.5663

3.6833 3.5917 3.6000

3.7480 3.6016 3.3008

3.7175 3.4947 3.4491

3.9069 3.6275 3.6569

3.8374 3.6220 3.4472

4.0321 3.8333 3.7564

8>1,3 8>4,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四 個人基本資料對自我運動參與後之自覺健康狀況之差異檢定分析表

觀賞競賽構面

個人背景變項

生理心理社會

方面方面方面

年級別(F)

1.ㄧ年級

2.二年級

3.三年級

4.四年級

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

5.891*** 2.554 4.140**

3.7489 3.5589 3.4858

3.7655 3.5289 3.5110

3.4626 3.3103 3.1782

4.0909 3.7879 3.7576

4>3,1 4>3,1

住宿情形(F)

1.居家

2.學校宿舍

3.租屋

4.親友家

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

0.467 2.639* 2.375

3.6855 3.3962 3.3438

3.7436 3.5882 3.4887

3.7544 3.5684 3.5362

3.7500 3.5952 3.5476

4>1

打工情形(t)

1.

2.

0.770 0.913 0.734

3.7748 3.5922 3.5177

3.7242 3.5194 3.4589

觀賞競賽資訊來源(F)

1.校內宣傳:海報、動宣

2.教師

3.同學朋友

4,恰巧路過

5.網路宣傳

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

5.786*** 4.087** 3.701**

3.7927 3.5597 3.4797

3.6289 3.4844 3.3867

3.7805 3.6057 3.5681

3.4253 3.1954 3.1782

3.7424 3.6364 3.5758

1>4 5>4 5>4

註:1. *P<0.05**P<0.01***P<0.001

2. 表中數值為平均數因素分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後對自我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影響情形

()女大學生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對自我運動參與之影響情形。

由表資料顯示,影響「參與項目」的觀賞體育競賽構面中以「態度」影響最大,其次是「知覺行為控制」,且Beta值皆為正向。而影響「參與程度」的運動參與構面以「態度」影響最大,其次則是「行為意圖」,且Beta為正向。

觀賞校內體育競賽與自我運動參與情形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自我運動參與

觀賞體育競賽

參與項目

參與程度

因素

Beta

t

Beta

t

1.行為意圖

0.102

1.868

0.249

4.742***

2.知覺行為控制

0.105

2.602**

0.027

0.692

3.主觀規範

0.057

1.232

0.043

0.974

4.態度

0.314

5.774***

0.295

5.561***

0.231

0.292

註:1. *P<0.05**P<0.01***P<0.001數字為粗體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觀賽後之自我運動參與對自覺健康狀況影響情形。

表六所示,影響「生理」、「心理」和「社會」自覺健康構面的自我運動參與構面中「參與程度」的影響程度皆高於「參與項目」,且Beta值皆為正向。可見「參與程度」與「參與項目」與分數較高的女大學生,在「生理」、「心理」與「社會」方面就會越給予正面的評價。研究結果與Wilson(1991)、鍾東蓉(2000)、楊雅雲(2005)、李素箱(2005)等研究結果相同,規律運動有助於自覺健康狀況而提升又再一次獲得驗證。本研究發現女大學生不同運動參與情形會正面影響自覺健康狀況。













觀賽後之自我運動參與對自覺健康狀況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自覺健康

自我

運動參與

生理

心理

社會

因素

Beta

t

Beta

t

Beta

t

1.參與項目

0.148

3.450***

0.196

4.548***

0.244

5.730***

2.參與程度

0.364

8.511***

0.315

7.325***

0.287

6.719***

0.209

0.200

0.213

註:1. *P<0.05**P<0.01***P<0.001數字為粗體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女大學生個人基本資料對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實際情形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差異情形

1. 學院別、年級別、住宿情形和觀賞資訊來源上對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實際情形

上呈現差異。其中農資學院和其他學院之女大學生在「行為意圖」、「知覺行為」、「主觀規範」、「態度」等構面上皆高於文學院;一年級生在「行為意圖」的構面中較三年級和四年級高;住學校宿舍之女大學生在「行為意圖」和「態度」中都高於居家的女大學生;另外,觀賞競賽資訊來源來自同學朋友和網路宣傳的女大學生在「行為意圖」、「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態度」等四構面都較教師與恰巧路過高。

2. 觀賞競賽資訊來源與自我運動參與中的「參與程度」構面呈現顯著差異;顯

示選擇網路宣傳的女大學生高於選擇教師及恰巧路過者。

3. 學院別、年級別、住宿情形和觀賞資訊來源與運動後之自覺健康狀況上呈現差異。其他學院在「生理」和「社會」等構面上高於管理學院、資訊學院和設計學院;四年級女大學生在「生理」和「社會」方面皆高於其他年級;住在親友家中之女大學生的「心理」構面中高於居家者;選擇校內宣傳(海報、動宣)之女大學生在「生理」方面高於恰巧路過,而在「心理」和「社會」構面中,網路宣傳皆高過於恰巧路過


()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後對自我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影響情形

1. 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對自我運動參與具有正向影響

台中地區女大學生之「知覺行為」和「態度」對「參與項目」有正向關係,表示女大學生知覺行為和態度程度越高對參與運動項目越贊同;另外,「行為意圖」與「態度」對「參與程度」亦有正向影響,其表示行為意圖和態度分數愈高者越具有規律運動習慣。

2. 觀賽後之運動參與對自覺健康狀況有正向影響

女大學生之自我運動參與「參與項目」與「參與程度」等兩個構面與自覺健康狀況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構面皆呈現正向影響,此結果表示女大學生越積極參與運動其自覺健康狀況亦越好。

二、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台中地區女大學生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對自我運動參與有正向影響,其中顯示「知覺行為控制」與「態度」能影響女大學生參與運動之項目因此,學校相關單位或社團應該針對住宿生及無打工學生提供更多競賽觀賞資訊,於宿舍門口張貼宣傳海報或至宿舍實行動態宣傳;另外,「態度」能影響運動項目及運動程度,且「行為意圖」對參與程度呈現正向影響,學校單位應提升競賽可看性及修正比賽制度,增加獎金制度和競賽場次,以利女學生觀賞校內體育競賽進而達到運動參與之目的。

()研究發現在自我運動參與後對自覺健康狀況各構面皆有正向影響,因此建議學校相關單位應提女大學生參與運動之意願及機會。對於體育課之選修制度進行修改及調整,以增加學生參與運動之機會,另外,可針對女學生需求開設室內運動,如瑜珈、有氧舞蹈或室內球類運動,或是於課外時間開設減重班、健身塑型班等皆可提升女學生參與運動意願及運動之效益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主計處(2002)。九十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統計結果。台北

行政院體委會網站http://www.ncpfs.gov.tw/index.aspx?usrType=gen

李素箱、徐志輝(2004)。社區民眾運動情形調查研究-以台中市、縣民眾為例。

朝陽學報,9393-407

李素箱(2005)。台中地區社區民眾運動情形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大學體育學刊7(1),中華民國大專校院體育總會,131-146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淑珍(1993)。研究台北市大學生收看體育運動電視節目的動機與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李蘭、陸均安、季隆安等(1995):台灣地區成人的健康行為探討:分佈情形、因素結構和相關因素。中華衛誌,144),358-367

卓俊辰(1996)。運動與健康。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徐永億、許弘毅、李政道(2006)。學生參與規律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研究-以開南技術學院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131-39

高毓秀、黃奕清(2000)。成年人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路徑分析,護理研究,8(4)435-445

陳文長、林明珠(2001)。大專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體驗之分析研究。91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桃園

陳忠誠(2004)。大學生參與現場觀賞SBL超級籃球聯賽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文化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許天路(1993)。私立南亞工專男女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調查分析。南亞學報,13173-209

教育部體育司快活計畫http://140.122.72.62/policy/index搜尋日期:2008/7/15

彭小惠(2005)。UBA 主場運動觀眾之觀賞動機與滿意度研究。臺灣體育管理學報,31-24

黃文俊(1998)步行運動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中華體育,13 卷,2 期,108-113

楊雅雲(2005)臺北市國小學童自覺健康狀況與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彩秀(1998不同居住型態學生健康促進行為之差異。洪光學報,3247-64

張蕙麟(2005)。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參與行為之調查研究。運動管理季刊,7111-123

鄭志富(2002)21世紀台灣運動產業之發展與挑戰。第2屆中華民國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伍之一)。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劉翠薇(1995)。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智謀(1991)。職業棒球運動觀賞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

學院,桃園縣。

鍾東蓉(2000)。台北市高中導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1).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4nd ed). BatimoreWilliams and Wilkin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5).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5nd ed). BatimoreWilliams and Wilkin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8). A probven, Step-by-step Program

Prescribed by the leading experts inhealth and fitness, ACSM Fitness Book.(2nd

ed.). ChampaignΠHuman Kinetics Book.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nd ed). BatimoreWilliams and Wilkins.

Downie,R.S.(1996).Health promotion models and value.2nd Ed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ntz, W., & Wenner, L. (1995). Fanship and the television sports viewing experience.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2, 56-74.

Smith, B.A.1993.Pysical exercise practices of Mexican-America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72,146-156.

Wilson, R.L. 1991Physical activity, absenteeism, stress, and attitude toward

work. U.M.I. Disseration service.order no. 9126105



1王明月,朝陽科技大學副教授。

2周如萍,德霖技術學院講師。

3李素箱,朝陽科技大學教授。

4徐志輝,朝陽科技大學教授。

5賴金模,朝陽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1沈志堅,台灣觀光學院,觀光餐旅系主任,[email protected]

2楊文廣,朝陽科技大學,副校長,[email protected]

3楊欽城,朝陽科技大學,助理教授,[email protected]

4李素箱,朝陽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email protected]

1張梅香,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生,04-23323000#7457

2李素箱,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教授,04-23323000#7558

3徐志輝,朝陽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主任兼教授,04-23323000#3052

4許惠筑,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大學部,04-23323000#7457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