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出一片天-探討青少年桌球國手的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吳俊鴻
壹、前言
學校是推動全民運動的基礎,目前台灣各高中的運動校隊主要都由學校自行推廣,對於運動員的選才來源多數經學校招考形成,但是不少優秀學生運動員往往在踏入學校校隊後便因忙於練習而荒廢學業,因而對未來發展感到恐慌。正因運動員對升學與職業生涯發展方向不甚了解,故研究者認為正視職涯發展是優秀運動員的重要課題,透過政府、學校適時提供支持、輔導與分析,及早針對問題準備或接受職業發展訓練,即可穩定學生心性避免恐慌,以免過度焦慮影響學生競技能力與職涯發展。
常有優秀運動員的教練會告訴選手學業成績不重要,只要運動成績突出即可順利升學;因此,教練常以此要求優秀運動員全天候從事訓練或參加比賽。在犧牲學業、注重訓練的狀態下,運動員雖成為競技場上的巨人,卻同時矮化成學業的侏儒。
許多先進國家於優秀學生運動員的輔導發展方面特別重視「學生契約」及獎學金制度‧例如台灣知名選手王建民、陳偉殷等都是依此的模式進行發展,既可讓優秀學生運動員更加積極投入練習又不荒廢學業,又能讓退役後的優秀學生運動員在沒有投入專業領域運動之餘仍能在另一領域有所作為。
行政院體委會為照顧績優運動選手,於91年11月12日發布「績優運動選手就業輔導辦法」,主要目的是為績優運動選手創造就業機會,又於99年3月11日修正發布本辦法,輔導措施如下:將輔導績優運動選手擔任大專校院專任教師或轉介專業技術人員;並提供師資培育公費生名額,得免經甄選修習教育學程,在取得教師證書後以分發方式至學校任教;具有行政院體委會頒發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證資格者,分發擔任學校專任運動教練;提供青年創業貸款申辦協助及職涯規劃。
100年台灣平均失業率為4.39%,依表1-1-1所示,15歲至24歲為失業率最高的年齡(12.47%),主因為該年齡層的青少年於畢業後初踏入職場,對職場環境與工作的心態尚未成熟,因而時常變換工作,導致失業率攀高(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
表
1-1-1年齡組別失業人數與失業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提要分析(2011)。
在生涯發展中,只要優秀運動員重視職涯探索、職涯定向、職涯規劃,應可儘早探索未來就業方向並加以準備;優秀運動員也不需再將自己的職場侷限在教職或教練,反而該發掘自己專長以外的興趣,探索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只要運動員能跳脫專長,額外培養第二、第三專長,未來就業將不成問題。
廖主民(1993)指出優秀運動員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對自己的要求相對也比較嚴謹,在接受訓練時除達到設定目標外更希望自己每次接受訓練都可以有所突破。當優秀運動員在運動場上有好的表現時,學校會給予鼓勵,但是卻沒有具體的策略來幫助他們做好生涯的規劃,如此消極的作法對學生運動員而言相當不足。競技運動往往讓部份學生運動員對於運動以外的事一無所知,更何況是周詳的職涯規劃,以致於優秀運動員在運動生涯結束後,欲對外發展或就業顯得無所適從。
民國55年,教育部為加強學校體育、鼓勵運動風氣,達成奠定青年體態的良好基礎,特別頒訂「各公私立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保送升學辦法」,提供優秀運動員作為升學選擇(黃保東,2003)。
在所有競技運動項目上,桌球運動因不受身材、體型限制,屬於亞洲選手少數可以與歐美國家抗衡的運動項目之ㄧ,在國際賽事上我國青少年桌球國手也是常勝軍,因此,長年以來一直都被列為體委會列為重點奪牌項目。我國優秀青少年桌球運動員如何在專項運動與升學做出適當的抉擇並銜接職涯發展值得深入探討。
貳、青少年桌球國手發展情況
民國75年舉辦第一屆青少年桌球國手選拔賽至今,選拔方式採五次單淘汰,一次選出兩位青少年桌球國手;早期每年選拔出10位,近8年來都選拔出12位青少年桌球國手。
青少年桌球國手原本都不受重視,直至近年來國際上推動青少年運動,加上中華台北青少年桌球代表隊在國際上屢創佳績,政府單位才慢慢重視青少年桌球運動,以下就近10年中華青少年桌球代表隊指標性人物及主要成績詳加描述(如表2-1-1與2-1-2) 。
表2-1-1 近10年中華青少年桌球代表隊優秀青少年(男子)桌球國手
青少年桌球國手 | 主要成績描述 |
吳志祺 | 2002年獲選為我國最年輕釜山亞運桌球國手 |
2002年世界青少年選拔賽獲選排名第一 | |
2002年巴西公開賽中獲21歲組以下男子單打冠軍 | |
2003年世界青少年團體賽第3名 | |
2004年在世界青少年總決賽單打第三名 | |
2004由世界桌球總會公佈世界青少年排名第四位。 | |
2005年獲得奧運特別育英基金贊助選手 | |
江宏傑 | 2005年與黃聖盛於世青賽為台灣拿下第一面世界大賽雙打金牌。 |
2005年加拿大公開賽青少年組冠軍 | |
2006年瑞典青少年公開賽男單冠軍、男雙冠軍、 | |
2006年國際乒聯印度青少年公開賽男團冠軍、男單冠軍、男雙冠軍 | |
2006年世界青少年選手排名世界第1的,全年未曾輸過一場比賽 | |
2006年國際桌球協會提供亞洲唯一青少年巡迴賽全額贊助名額 | |
2008年世界桌球年終總決賽21歲以下組男單冠軍 | |
2009年貝爾格勒世大運男單與混雙金牌 | |
洪子翔 | 2010第一屆青年奧林匹亞運動會男單銀牌 |
2010年成都青少年公開賽單打賽季軍 | |
2010年突尼西亞青少年公開賽單打第一名 | |
2011年中華台北青少年錦標賽男子單打亞 | |
2011年國際桌總青少年香港巡迴賽男單季軍 | |
陳建安 | 2008年世界青少年桌球錦標賽拿下台灣第一面世界大賽單打金牌 |
2011年中國公開賽21歲組男單冠軍 | |
李佳陞 | 2010突尼西亞青少年公開賽單打第3名 |
2010波蘭青少年公開賽單打金牌 | |
2011中華台北青少年公開賽單打金牌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2-1-2 近10年中華青少年桌球代表隊優秀青少年(女子)桌球國手
青少年桌球國手 | 主要成績描述 |
鄭怡靜 | 2006年締造史上最年輕世桌賽國手紀錄 |
2006年印度青少年公開賽單打冠軍 | |
2006年國際桌總青少年巡迴賽香港公開賽單打金牌 | |
2010年亞洲青少年桌球錦標賽.單打季軍 | |
2010 世界排名來到生涯最佳的38名 | |
2011年中國公開賽21歲組女單冠軍 | |
陳思羽 | 2010國際桌總青少年香港巡迴賽女單冠軍 |
2011國際桌總青少年香港巡迴賽女單季軍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006年第一屆世界青少年桌球年終總決賽共有12名選手參加,分成兩組進行預賽,取6名選手晉級最後決賽,當時在18歲組世界排名第6的中華台北江宏傑選手氣勢無人能擋,無失誤的表現預賽5戰全勝,決賽首戰輪空,4強賽時以4比1輕取中國隊的林晨,冠軍戰再以4比0(11比6、9、5、8)拍下日本選手松平健太,榮獲第一屆世界青少年桌球年終總決賽的冠軍(中華民國桌球協會,2006)。
2008年是中華台北青少年桌球隊成績最優異的一年,青少年桌球國手陳建安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世界青少年桌球錦標賽男單決賽中,以4比1輕取英國選手卓林克霍爾(Paul Drinkhall)勇奪台灣史上第一面世界青少年男單金牌(中華民國桌球協會,2008)。
青少年桌球國手江宏傑更在2009年榮獲象徵國內運動員最高榮譽的體育菁英獎(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2010年第一屆青年奧林匹亞運動會桌球項目中華台北選手洪子翔榮獲男子單打銀牌(中華民國桌球協會,2010)。
2011年9月在台北市立體育館舉辦的中華台北青少年桌球公開賽,為台灣首次舉辦青少年國際公開賽,本屆比賽包括日本、南韓、香港、新加坡、泰國、澳洲以及地主台灣皆組隊參加,合計一百一十六人。此次比賽分為十五歲、十八歲男、女團體賽,包括單打、雙打等共十二個獎項;中華台北代表隊不負眾望總共獲得5面金牌、6面銀牌、13面銅牌優異成績令在場教練及選手都相當激昂。
参、青少年桌球國手升學管道
目前大家熟悉的「體育保送」、「體保生」等名詞,以及文獻普遍使用的「運動績優(保送)生」等詞,其實是源自於教育部在民國五十四年時訂定和民國五十五年頒佈的「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保送升學辦法」。根據該辦法,大專院校的體育科系於民國五十五年起開始接受中等學校體育成續優良保送學生。民國六十四學年度以前,運動績優保送的科系僅限定於體育科系,後來辦法修訂,遂有運動績優學生參加大學聯考時,得享有降低錄取標準25%或10%錄取一般科系的優待。民國六十八年.教育部又修訂「中等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對參加國際各單項運動競賽獲得冠軍的團隊隊員,以集體保送方式,免試進入大專院校一般科系就讀。該辦法經多次修訂,現名為「中等以上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
民國88年修定的「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甄試可保留兩年,甄審可保留三年希望透過保送升學制度讓優秀選手可以延續績優運動生涯,藉由暢通升學管道讓競技運動選手心無旁鶩以提升運動競技能力。
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透過本辦法以「甄審」、「甄試」的方式,分別合於標準者則准予入學,進入接受運動保送學生的大學科系裡就讀,並希望學生在升學之後,能得到學校的輔導。前述兩種方式入學的學生,其在校德育成績均需達到乙等以上,而「甄審」與「甄試」最大的不同,即在於前者對其競賽成績的要求較嚴格,須達到國際大比賽成績;而後者對競賽成績則是國內大比賽成績,但須再參加學科的考試,才能順利入學。
青少年桌球國手目前升學管道以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為主,依運動成績分為甄審、甄試,運動績優生單獨招生(各校自訂標準),大學甄選入學,以下就這些升學管道進行探討。
一、運動績優生輔導(甄審)
甄審輔導升學部分,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獲得「前十六名」,亞洲運動會獲得「為前六名」,參加國際、洲際單項運動組織舉辦之錦標賽獲得「前四名」。曾代表國家參加世界青少年運動會獲得前四名者,即擁有甄審資格。參加國際單項運動組織主辦之各種國際青年、青少年分級運動錦標賽獲得最優級組前四名者,東亞運動會獲得前三名者。參加亞洲單項運動組織主辦之各種國際青年、青少年分級運動錦標賽獲得最優級組前三名者,即擁有甄審資格。
二、運動績優生輔導(甄試)
中等學校畢業之學生,依法定程序選拔或徵召參與競賽,其運動成績合於下列各款規定之一者,得依其畢業學歷申請甄試升學:
(一)參加亞洲運動會、世界運動會、東亞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世界中學生運動會、亞洲室內及武藝運動會或亞洲沙灘運動會。
(二)參加國際單項運動總會主辦之國際、洲際運動錦標賽。
(三)參加亞洲單項運動協會主辦之運動錦標賽。
(四)參加國際單項運動總會、國際大學運動總會、國際學校體育總會或亞洲單項運動協會主辦之各種國際青年、青少年分級運動錦標賽,獲得國家組前八名或學校組前六名。
(五)參加全國運動會、全民運動會,獲得前八名。
(六)參加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主辦之中等學校運動聯賽,獲得最優級組前八名。
(七)參加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獲得前八名。
(八)參加本部核定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總會或全國單項運動協會指定之各種運動錦標賽。
其成績符合上列規定者,可參加學科甄試,其運動項目屬「團體競賽」者,應參加專長術科檢定,依學科分數加上專長比賽成績分數後按成績高低分發。
三、運動績優生單獨招生
運動績優生「單獨招生」由各大專校院先擬訂單獨招生辦法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適用對象為高中職或五專畢業,擬升學大專校院者。報考資格及報名程序由各校自訂,至於錄取標準是否採計學科考試(如學科能力測驗、自辦學科考試)、專長術科測驗(如大學術科考試體育組成績、自辦術科測驗)、書面資料審查或口試等成績與各項成績採計比例,仍由各校自訂。至於採認運動成績之有效年限、錄取次數限制則可比照甄審、甄試或由各校自行認定。由於各大專校院辦理「單獨招生」之考試日期及方式不一,為期落實單獨招生考試之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並方便民眾查詢單獨招生資訊,教育部已自2005年起每年發函要求各校至「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網路作業系統」登載單獨招生考試訊息,並開放讓民眾至該網頁查詢。
四、大學甄選入學
絕大部分學校在運動績優生單獨招生時,會要求選手須附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成績,以致於所有運動員都須參加此考試。
青少年桌球國手若是參加運動績優生輔導甄審,即可以理想中學校依自願序分發就讀;若是參加運動績優生輔導甄試,由於學校科系及名額都已預先知悉,因此在選擇學校、科系方面可預先準備與了解;至於沒有運動績優生輔導甄審資格的選手一般都會參加學校運動績優生單獨招生,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才會參與大學甄選入學。
肆、青少年桌球的職涯發展
就現行台灣運動制度與實施情形而言,長時間與優秀運動員相處、接觸的是教練,然而教練多半抱持以競技成績的好壞做為選手成功與否的總結心態,極度重視眼前訓練成果,對於優秀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與職涯發展著眼程度相當有限。
以現況來說,目前台灣的學校教育對優秀運隊員在生涯規劃與職涯發展這方面的制度與幫助相當薄弱,絕大多數的優秀運動員對於未來都抱持著簡單又單純的想法,認為只要努力以求在國際賽拿得漂亮成績單便有美好未來,但是事實上最後能登上國際大舞台繼續發光發亮的卻是少之又少;由於從不未雨綢繆,缺乏完整生涯規劃,因此在退役之後才發現自身除了專業競技能力之外,對於其他領域從無涉獵,幾乎一無所知,就業困難的情況層出不窮。
而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不少優秀運隊員陸續發生面對生涯規劃束手無策的狀況,此一議題正逐漸受到社會重視。
隨著年齡增長,人生中面臨不同生涯階段轉換,各階段、角色有其專責任務。職涯發展乃指人自年幼至老邁,在其人生舞台上所經歷的所有事物,透過不斷追求新知以達成各階段不同的任務與需求(張添洲,2007)。透過充分學習的人生,精采戲碼連續不斷在角色功能發揮時上演,綜合所有生活經驗、個人特質與職業探索成就個人獨一無二的職涯發展。
一、生涯發展階段
著名的生涯發展學者Donald E.Super提出生涯發展五階段,說明如下:
(一)成長期-(1至14歲)
在家庭與學校生活中,兒童不斷充實社會參與經驗以養成興趣,發展個人獨特能力,建立個別形象,進而形塑正確的社會態度。
(二)探索期-(15至24歲)
藉由學習階段中的各種經驗探索職業類別與角色功能,依據本身的能力、興趣及面臨機會,先試探性地暫時選擇職業角色,接受訓練後再驗證是否能成為長期工作職業。
(三)建立期-(25至44歲)
嘗試適當工作經驗後可逐漸發展為穩定、成熟的工作者,在選定的職業類別中擔綱角色職位,正是身負重任與富高創造力的巔峰時期。
(四)維持期-(45至64歲)
依據面臨的各項狀況與挑戰持續努力充實角色功能,專心致力於專業能力與升遷準備,以維持自身職位與成就。
(五)衰退期-(65歲以上)
礙於身體機能衰退與心理狀態改變,開始考量減少工作甚至退休,退休後可重新展望新視野,擔綱不同角色,展開新生活。
1990年Super修正其生涯發展階段,認為人生各階段並不一定依序規律發生轉換,遂提出「循環」與「再循環」的概念,也彈性調整年齡界定,例如原本已達維持期的人,可能欲求轉換跑道或慘遭解雇,因而需要重新尋求定位點,自此展開另一生涯發展循環(引自Vernon G. Zunker,1994/1996)。
國內學者余朝權(1999)提出生涯發展五階段,說明如下:
(一)探索期-1至25歲
自幼兒期起至求學、當兵階段,主要任務在認識自我,因而尚未對任何事業有進展,僅止於探索階段。
(二)嘗試期-26至30歲
第一份工作開始為嘗試期,處於嘗試期的人們會不斷尋找各種工作機會,可能因此更換職業、遭遇挫折,所以相當需要獲得朋友與家人的支持。
(三)建立期-31至45歲
建立期開始為人一生志向的確立,專業領域自此不斷精進、力爭上游。
(四)黃金期-46至65歲
處於黃金期的人已不再大幅度精進,績效亦維持原本水平,是正當嚴謹處事的階段。
(五)衰退期-65歲以上
若績效開始衰退時即為衰退期之起點,人們一般開始進行退休準備。
職涯發展歷程各階段發展與停留時間因人而異,沒人能預知生涯規畫的結果如何,唯有持續學習體驗職涯探索中的得意、無趣與現實面,才能不枉擔綱人生舞台導演的職責。
二、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是在學習階段探索自我後認清人生目標,再據此研擬策略加以執行,進而邁向理想、實現目標(許川海,2000)。透過自我智能、性向及工作價值的認定,借助機會、優勢盡可能規劃未來生涯,才能適性發展。
洪鳳儀(2007)提出五大生涯規畫的五大要素為:知己、知彼、抉擇、訂定目標與行動。
對
自身的個性、能力、興趣、需求與價值觀的了解是知己,主要受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的影響較深遠。知彼則需要了解各行各業的性質、技能需求、就業管道、工作內容、發展願景與薪資報酬等。在知己知彼之後依據各項阻力與助力進行抉擇,同時訂定目標,隨後積極行動才能達成目標,獲致成功(如圖2-3-1所示)。
圖2-3-1 生涯規劃要素
資料來源:引自洪鳳儀,生涯規劃,2007,第49頁。
1984年Swain提出生涯規劃必須包含三層面:個人探索、教育與職業的關聯、個人與環境的關係,人是群居動物,生涯規劃的選擇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引自張添洲,1993)。
生涯規劃的當下往往在情勢考量後需做出抉擇,此時可以問問自己who?what?when?where?why?how?以此分析利弊、得失,以滿足個人與社會的需求
人在出生後不論生活、家庭、就業各方面均面臨眾多威脅、競爭與選擇,職涯發展中的面臨選擇十字路口何其多,人各有志,如何走上對的道路,值得審慎評估,才能一展所長。
三、青少年桌球國手的職涯發展
近年來各大專院校廣設體育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也絕大多數欲從事體育教學方面的工作,甚至有不少青少年國手懷抱著只要就讀師範體系,未來就有機會可以當體育教師或運動教練的夢想,卻不知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國中、小及高中都陸續減班,在就業市場上體育教師的競爭相當激烈;至於學校運動教練部分,由於各校相關經費多由家長會或球隊後援會支出,只有少部分專業運動教練由地方政府編列預算,即使是地方政府聘任的專業運動教練,其身分也猶如一年一聘代理教師,一旦帶隊成績連續幾年不理想,就可能遭到停聘。眼前體育教師或運動教練行業已出現僧多粥少的情形,實在無法滿足所有優秀運動員的需求。
優秀運動員擔憂離開學校後畢業就等於失業問題可歸因於幾個部分,一部分就讀體育系的保送生(如輔大、文大、各體院等)因未能於在學期間修習教育學程取得教師資格,又或許在取得教育學程後無法考取教施證書,即使畢業後仍無法順利進入學校任教,只得轉換跑道,置所學的體育專業於一旁;此外,有部分保送生好不容易大學畢了業,卻因其所學非所願(可能當初入學所選科系為教練安排),造成學術不精,而發生前述擺麵攤、回家種田的情況。
體育保送學生的生涯發展問題亟需正視,特別是職業的選擇部分更應為相關單位、教師、體保生慎重思考的重點之一。倘若這些運動保送生於大學就讀期間能選讀體育以外有興趣的科系,將能在自身運動專業持續精進之餘,保持對學業的學習關注,即使未來脫離運動相關領域欲進入社會就職,也不難謀得合適工作。
當然,也有一些優秀運動員在退役後仍能覓得好頭路的例子,例如近年來有極少部份能專心準備國家體育行政相關考試而成為公務員;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從事體育相關行業,如:游泳池救生員、健身房教練、體適能規劃師等,不過除游泳池救生員外,其他部分的相關規範在台灣市場上尚未成熟;另外,絕少部分選擇自由創業,從事與大學所學習無相關之工作。
整體而言,目前台灣運動相關產業所需人才不多,所以在工作難求的情形下,甚至有些運動員選擇繼續深造、進修來增加自己的能力,以期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上保有相當競爭力。但是辛苦的求學之路,又有多少優秀運動員能甘之如飴,反而放棄專長苦無就業市場的為數不少。
再者,優秀的運動員雖然在升學選擇上較一般人多元,但卻常伴隨有適應上的問題,比一般人更有可能出現偏激反應(吳淑卿、解德春,2007),因此,優秀運動員的職涯規劃必定要比一般人更具程序性。
高麗芳(2006)認為優秀運動員退役後較有可能從事的八項工作為:體育教師、運動團隊教練或裁判、社會體育專業人員、企業界之指導員會輔導員、競選民意代表、新聞從業人員、體育器材供應商、慈善事業親善大使。雖然職業出路看似多元,但卻少有運動員能有計畫性地趁早規劃生涯發展。
目前青少年桌球國手在升學管道方面都希望能延續職業選手之路,尤其在2005年通過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使得學校所聘任的專業教練能享有正式職員的福利與待遇,對於運動選手而言,既能發揮所學,又能獲得保障,讓這一批青少年國手更無後顧之憂,雖然運動教練法的規定細目尚未清楚,但總算是打開另一條寬廣的道路。
運動員對於未來職涯發展具有相當不確定感,即使他們已然成為青少年最頂尖的選手,也擁有比同儕選手還要好的福利與機會,但難免還是要感到恐慌、不安,唯有不斷充實自己、持續成長,才有發揮潛能,飛的高、走的遠。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政府積極推廣國內體育運動,以同時發展全民運動、競技運動為努力方向,除了希望全民健康有活力外,更希望台灣競技運動能夠朝高水平邁進,政府單位也進一步將運動納入國家經濟發展主軸之ㄧ,並融合文化、休閒、旅遊、觀光等相關產業(蘇維杉,2007),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因
此國際奧運委員會為了協助運動員而做了一張運動員完善生涯規劃圖(如圖2-3-1所示)。
圖2-3-3 運動員生涯規劃模式流程圖
資料來源:協助運動員完善生涯規畫之研究(35頁),張少熙,2008,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計劃,編號:Sac-Exc-098-01-021,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國際奧運委員會在運動員生涯規劃模式流程圖中提供其指導方向與應具備的能力,引導運動員在有效的時間內管理競技訓練與競技比賽,該計畫內容包括教育、生活與就業等三個重要分項,分別說明如下:
準備:深入瞭解,並對生涯發展及過程訂定詳細目標。
發現:瞭解、探討自身能力與喜愛程度。
研究:瞭解與自身相關職涯規劃的資訊。
計劃:設定自身能力可完成並成功的計劃。
履行:發展符合自身能力合適的技能,並加以執行。
身為優秀的學生運動員,有時非常難以管理自己的學業,希望透過國際奧運委員會為了協助運動員而做運動員生涯規劃模式流程圖,讓運動員更瞭解自身能力並發展與規劃出屬於自已的人生目標。
綜合以上,發現優秀運動員在無法順利擔任教師、教練的情形下,對未來相當迷惘,因而在校求學期間應朝多面向學習,嘗試多方涉獵休閒運動管理等相關議題,了解休閒運動的所有總類,或者學習場館經營管理。也許選手們的專業能力不及產業所需,但是選手有接受長期專業訓練的經驗及日累月積的人脈;事實上,運動員經常四處比賽、集訓,熟識的人與到過的場域較一般人多,因而運動員應妥善經營自身人際關係,這層面往往成為運動員生涯結束後求職的關鍵,當然不論選手生涯或待人接物各方面若都能朝向目標努力,未來的路將更寬闊。
伍、青少年桌球國手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相關研究
就現況而論,青少年桌球國手每週練習時數在15至20小時左右,經常性比賽導致學業成績落後,在課堂上易產生極大的挫折,因而嚴重打擊學習意願,此心態也經常造成學校老師極大的困擾;多數的青少年桌球國手因為只重視自己的運動成績,反而認為學科在未來並不是那麼重要(周文祥,1997)。
青少年桌球國手大多從小循序漸進接受有計畫的訓練,無非就是想要在球場上比別人強,獲的更好的成績,但是運動場上是相當現實的,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才有辦法站在世界頂端,在這意圖攀上世界頂端的同時,往往也忽略了在自己專長以外的學習(洪聰敏,2003),造成缺乏職涯的探索與準備、無法掌握環境中的學習機會,培養個人其他方面的興趣與能力(葉麗琴,2002)。因此,讓青少年桌球國手瞭解求學階段及畢業後的職涯規劃實有其必要性。例如考量未來運動專任教練缺額?師範體系畢業是否就一定能考取教職?或是唸完體育相關科系即能如願以償從事體育相關工作?甚至繼續升學進修讀完碩士、博士後就有機會到大專院校任教呢?諸如此類的問題青少年桌球國手都應該要沈思。
黃煜、王琦正(2001)提出運動員進行生涯規劃時應首重自我分析,藉此瞭解自己本身的性向與優缺點,其次應設定適當目標作為努力的方向,依據此目標擬訂妥善計畫,以便充實自己的知能與技能,逐步達成目標。
求學階段除了專注於本身就讀科系外,應主動積極參與系學會幹部或社團活動,強化專業職能足以和迅速變遷的工作世界接軌,進而提早培養個人競爭優勢,促使未來求職或創業上能夠更順利。
生涯規劃在中學時期值得著力推展,並重新審視優秀運動員的時間安排。首先就長時間訓練的運動員而言,若只偏重體育專長訓練,而缺乏學科成績的加強與課後輔導,即使能透過中等學校體育績優生保送制度升上大學,學業問題也將引起運動員適應不良,若無嚴密規劃培養學習習慣,進入大學後恐怕造成學業嚴重落後,甚至因此遭受退學;儘管許多優秀運動員興高采烈地投入大學生的角色,卻在一經上課學習後,面臨真實的學科學習問題接二連三而來,那麼競技能力的提升已然引不起運動員關注,反而更關心被當了幾科,因此運動成績逐漸下滑是必然發生的問題。
傑出學生運動員,尤其具備保送資格的學生,常給人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感覺,事實上他們也面臨著現實環境與未來發展的巨大壓力。當政府當局致力於訂定和修正辦法,以讓將這些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追求卓越的體育成績優秀的選手保送進大學時,卻忽略了幫助他們在除了「技能」以外,也能滿足對「學業」與「職涯」方面需求的渴望。期望體育專業工作者與政府當局攜手努力,讓這些體保生們在體育保送這一條路上,走得踏實而綺麗,國家的體育實力也能因此在世界舞台上更綻放光芒。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優秀運動員常常因為專項訓練而缺乏對職涯的探索與準備,造成未來就業上的限制,因此針對生涯規劃與職涯發展的學校教育對優秀運動員而言格外重要,且當優秀運動員由績優選手身份轉換求職時需要相當的心理調適與適應,所以應該即早做好生涯規劃,並希望學校多安排讓學生參加生涯規劃、領導才能、人際、就業諮詢等所舉辦職前研習活動或就業博覽會,並收集和運動相關的工作職缺,使運動員在職業選擇有更豐富的資訊,進而確實地掌握這些運動員的就業與生活適應情形。不僅能讓優秀運動員在從事專項運動時無後顧之憂,更可確保運動員在未來退役後的職涯發展更加順利。
陸、結語
就現行台灣運動制度與實施情形而言,長時間與優秀運動員相處、接觸的是教練,然而教練多半抱持以競技成績的好壞做為選手成功與否的總結心態,極度重視眼前訓練成果,對於優秀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與職涯發展著眼程度相當有限。
以現況來說,目前台灣的學校教育對優秀運隊員在生涯規劃與職涯發展這方面的制度與幫助相當薄弱,絕大多數的優秀運動員對於未來都抱持著簡單又單純的想法,認為只要努力以求在國際賽拿得漂亮成績單便有美好未來,但是事實上最後能登上國際大舞台繼續發光發亮的卻是少之又少;由於從不未雨綢繆,缺乏完整生涯規劃,因此在退役之後才發現自身除了專業競技能力之外,對於其他領域從無涉獵,幾乎一無所知,就業困難的情況層出不窮。
有鑒於學校教育為政府扎根基層運動的基石,其中又不乏兼具學生與選手身分的頂尖運動學子,身為教育工作者認為有必要針對此一問題深入探究,以協助未來頂尖運動學子在進行學校與職涯選擇時可以走向明確、有利的方向。然而在科技化、全球化的今日,可預見唯有不斷充實自身專業運動能力與學科知識的頂尖運動員,才能走出比前人更加寬廣的未來道路。
參考文獻
方軍(2010)。給社會新鮮人的忠告。台北市:紅橘子文化。
王丁林、鄧建中(2009)。運動員之生涯規劃。亞東技術學院學報,29,頁341-346。
中華民國桌球協會(2000~2012)。中華民國歷屆桌球青少年國手名單。民國2012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cttta.org.tw/ranking_list.asp?type=2
石銳(2003)。人力資源管理指職涯發展。台北市:揚智文化。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人力資源調查提要分析。民國2012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1991&ctNode=3245&mp=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體育思潮。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運動精英獎。民國2012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sac.gov.tw/AwardData/AwardData.aspx?wmid=145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輔導績優運動選手就業。民國2012年10月17日,取自http://www.sac.gov.tw/SAC_Content14.html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3)。我喜歡做的事─職業興趣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李建興(2009)。我國競技運動選手培訓與生涯照顧體制之研究─策略思維觀點。思與言學刊,47,頁215-2。
李坤崇、歐慧敏(2011)。新訂青年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制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誠、黃同圳、蔡維奇、李漢雄、房美玉、林文政、鄭晉昌(2000)。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台北市:天下遠見。
林竺萱(2010)。影響高中舞蹈班升學選校之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國銘、黃琇瑩、曾明郎(2011)。以個人策略規劃觀點談大學運動員生涯規劃。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頁175-184。
洪子晴(2011)。台灣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影響因素之探討。成大體育學刊,43,頁43-55。
許博翔、張妤如、楊翼丞(2011)。生涯規劃100問。台中市:白象文化。
許博翔、張妤如、陳禹均、蔡佳芸、孫仕融(2011)。邁向財星五百大─大學升職涯規劃全攻略。台中市:白象文化。
陳五珠(2007)。國中生升學擇校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高賢、呂佳霙、林惠美、周建智、黃美瑤(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頁181-192。
彭臺臨(2006)。台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其政策意涵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張佑慈(2010)。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榮升(2010)。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管理事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賈凡、步國財(2009)。探討現今學校運動教練基本專業能力與發展。明道大學休閒保健期刊,1。
趙椿根(2009)。合作金庫男子甲組羽球隊成員之生涯規劃個案比較研究初探。成大體育學刊,41,頁32-47。
楊宗時(2009)。曾經滄海難為水─三位桌球少年國手的故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家豪(2010)。運動參賽中介經驗的現象學考察─以青少年桌球國手選拔賽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泰一、彭慧玲(2009)。大專運動員之生涯輔導─畢業後該何去何從。諮商與輔導月刊,277,頁40-44。
黎天生、林韋儒、羅玉枝(2009)。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運動參與之相關性。北體學報,18,頁60-72。
黎天生、李光武、黃崇儒、陳建利、陳堅錐(2007)。探討協助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可行方向。北體學報,15,頁21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