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融入( 健康 )科教學活動設計
領域/科目 | 健康 | 設計者 | 潘庭瑄教師 | |||||
教學班級 | 五年級 | 總節數 | 共2節,80分鐘 | |||||
教學時間 | 80 | |||||||
單元名稱 | 危險知多少 | |||||||
設計依據 | ||||||||
學習重點 | 學習 表現 | 綜 3a-III-1 辨識周遭環境的潛藏危機,運用各項資源或策略化解危機。 | 領域核心 素養 | E-A2 具備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 問題。 E-A3 具備擬定計畫與實作的能力,並以創新思考方式,因應日常 生活情境。 E-C1 具備個人生活道德的知識與是非判斷的能力,理解並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培養公民意識,關懷生態環境。 | ||||
學習 內容 | 健Ba-III-2 校園及休閒活動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須知。 綜 Ca-III-2 辨識環境潛藏危機的方法。 綜 Ca-III-3 化解危機的資源或策略。 | |||||||
議題 融入 | 實質內涵 | 安全教育概論 安 E2 了解危機與安全。 日常生活安全 安 E4 探討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安全。 | ||||||
所融入之學習目標 | 說出騎乘自行車的注意事項、通行路權及其相關交通規則。 覺知騎乘自行車常見的危險,並提出解決危險情境的方法。 | |||||||
教材來源 | 1.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民 109)。109 年研訂各學習階段交通安全基本能力計畫。交通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交通部。 2.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民 102)。交通安全您不能不知道系列(十)了解行人路權,走得更安全。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交通局。 3. 交通部、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民 108)。兒童通過路口數位課程。臺北市:交通部。 4. 米果(民 107)。弱勢的臺灣步行者。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7/article/6579 | |||||||
教學設備/資源 | 1. 設備:電腦、網路與投影機。 2. 教具: (1)【附件 III-3 危險猜猜看】討論單。 3. 影片: (1) 東森新聞 CH51(民 108)。眩光如強烈光束照射直照駕駛雙眼睜不開。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cmKFZj8XI (2) 華視新聞 CH52(民 109)。雨天擾視線! 騎士車禍亡 . 國道貨車翻。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pg5vxB4Y (3) Hokkaido(2015)。光と闇の危険!!~ダイジェスト版。 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XHBE6ZFeI (4) 富山県警察公式チャンネル(2021)。~道路に潜む危険 あなたは気づいていますか?~歩行者編。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_KIKvRbNVU | |||||||
教學研究 | 教學重點: 1. 透過討論與發表,了解因兒童特性及外在環境(天氣、能見度、道路狀況、通行空間)造成的用路危險。 | |||||||
學生經驗: 1. 學生已經能運用行人穿越設施,如 : 人行道、人行天橋等並遵循各種交通號誌、標線及標誌等展現安全行走、穿越道路的行為。 2. 能理解不同路段及交通工具的危險區域並察覺自身步行的危險。 3. 對學校周遭及社區內步行環境有充分認識。 | ||||||||
學習目標 | ||||||||
1. 透過討論與發表,了解因兒童特性及外在環境(天氣、能見度、道路狀況、通行空間)造成的用路危險。 |
教學活動設計 | |||
學習目標 |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 時間 | 教學評量 |
壹、引入活動 活動一 人行道,人難行(10 分鐘) (一)教師發下「弱勢的臺灣步行者」文章(附件 III-2)(每生一篇)並說明:各位同學,我們都有在人行道或道路上行走的經驗,請你在下面這篇文章中找出在步行時有哪些不同的用路環境與危險。請你用「藍色筆」圈出用路環境,「紅色筆」圈出危險,例如:文章中第一行的「巷子」(用路環境)以藍色筆標記,「隨 時竄出來的摩托車」(危險)以紅色筆標記。 (二)學生各自完成標記後,3-6 位為一組,彼此檢視文章標記的結果後,每組派一位學生發表,教師可鼓勵學生將發表內容與個人步行經驗進行連結。 (三)教師歸納: 在臺灣步行時最常遇到 3 種危險狀況 1. 通行空間被占用,行人必須走到車道上,與車爭道。 2. 通行空間設計不良,沒有連續或寬敞的人行道可通行。 3. 駕駛人沒有停讓行人優先通行的意識與態度。 貳、開展活動 活動二 危險猜猜看(30 分鐘) (一)教師以 Think-Pair-Share 討論法進行課程: Think:教師請 3-6 位學生為ㄧ組(同活動一),每組分配 1-3 張「危險猜猜看」討論單(附件 III-3),請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的細節。 (二) Pair:小組共同討論並完成「危險猜猜看」討論單(附件 III-3)。 1. 問題一: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2. 問題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3. 問題三: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策略:事前的調整或當時的策略或正確做法) (三) Share:教師重新展示情境圖,並請每組學生派一位代表發表小組討論結果。 *Think-Pair-Share 討論法:由小組討論過渡到全班討論的方法。首先獨立思考(Think);然後跟搭檔輪流分享自己的想法(Pair);最後跟全班分享共同的討論結果(Share),目的在讓學生從自己能獨立思考出發,看到他人多元的觀點。 (四)師生歸納 1. 行人步行時,必須覺察周圍潛在的危險,自己要看清楚車輛,也盡量讓自己能被駕駛看見。 2. 更重要的是,行人的通行空間和權益都必須被保障,了解行人步行的困難與危險後,提醒自己、家人與朋友,不占用行人通行空間、注意行人的動向,共同維護行人的通行安全。每個人都會有步行的時候,保護別人就是保護自己。 活動三 晴天安全?雨天危險?(35 分鐘) (一)教師提問並請學生發表。 1. 晴天上學跟雨天上學有什麼不同? 2. 什麼天氣比較危險?為什麼? (二)教師播放晴天及雨天事故影片,並提醒學生仔細觀看。 1. 眩光事故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cmKFZj8XI 2. 雨天事故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pg5vxB4Y (三)教師將 3-6 位學生分為一組,每組負責「晴天」或「雨天」主題,依據剛剛影片內容、自由聯想或以自身經驗討論以下問題後上臺發表: 1. 晴天、雨天,對行人及駕駛人造成危險的因素有哪些? 2. 晴天、雨天,哪一個天氣對駕駛人比較安全呢?為什麼? 3.晴天、雨天,哪一個天氣對行人比較安全呢?為什麼? 4. 針對討論的危險因素,該如何因應呢? (四)教師將學生發表的內容,分類歸納於黑板上。 (五)教師說明晴天、雨天,對駕駛人都有安全性的影響,雨天導致能見度不佳、路面濕滑;晴天可能會有太陽光直射,導致駕駛人眼睛不適,也因此都會連帶影響行人的安全。 ★ 參考影片 光と闇の危険!!~ダイジェスト版 影片來源:hokkaid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XHBE6ZFeI 影片時間:02:13-04:11 (六)教師播放影片,讓學生從影片中觀察駕駛人在夜間視 力及看到的行人。 ~道路に潜む危険 あなたは気づいていますか?~歩行者編 影片來源:富山県警察公式チャンネ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_KIKvRbNVU 影片時間:07:04-08:37 (七)教師向學生提問並請學生舉手回答下列兩個問題,並 將發表重點記錄於黑板上。 1. 你認為行人在天色較暗(能見度低)時,應該採取哪些正確的用路行為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要怎麼做才能讓別人(駕駛人)看得到我呢? 2. 你認為駕駛人在天色較暗(能見度低),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事故發生? 參、綜合活動 活動四 歸納統整(5 分鐘) 教師就黑板學生發表之活動三 ( 四 )、( 七 ),有關天氣對交通 安全影響的內容歸納重點並提醒學生。 (一)行人安全做法: 1. 讓自己在夠明亮的地方被看見。 2. 穿戴鮮豔衣物(含帽子、書包、雨具等)或反光配備。 3. 確認有無移動的燈光。 4. 仔細聆聽車子駛近的聲音或喇叭聲。 (二)駕駛安全做法: 1. 開啟車燈增加自身能見度。 2. 自行車騎士使用反光配備。 3. 降低車速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 4. 確認輪胎胎紋沒有過度磨耗。 5. 大太陽時可配戴太陽眼鏡,避免強光。 6. 隨時注意前車車況,以利進行應變措施。 第二節完 | 10 | 紙筆評量: 能將文章中的用路環境與危險 以 藍、紅色筆標記。 口頭評量: 能預測情境中可能出現的行為、 原 因並提出解決策略。 口頭評量: 說出天氣對駕駛人及行人安 全的影響、原因及因應策略。 口頭評量: 說出能見度不佳時,駕駛人及行人看見他人或讓他人看見自己的做法。 | |
參考資料:(若有請列出) 交通安全教育指引手冊、交通安全教案手冊(國小篇) | |||
附錄:(若有請列出) 請你在下面這篇文章中找出在步行時有哪些不同的用路環境與危險。請你用「藍色筆」圈出用路環境,「紅色筆」圈出危險,例如:文章中第一行的「巷子」(用路環境)以藍色筆標記,「隨時竄出來的摩托車」(危險)以紅色筆標記。 弱勢的臺灣步行者(擷取) 作者 米果 2018-01-31 臺灣馬路生死戰 在臺灣走路,必須隨時保持警戒,不時注意路上的坑洞與高度落差,要警戒巷子隨時竄出來的摩托車,即使走在紅磚道也要小心從後方或從正面衝過來的腳踏車,尤其是租用的 youbike。近來臺北市區有不少巷弄或沒有騎樓的中型道路,畫出綠色標示的行人專用道,可惜那些專用道的路面品質很不優,走幾步就會遇到水溝蓋,雨天若是踩在那些水溝蓋上面,很容易滑倒。當行人專用道被違規停車占用時(而且占用的機率很高),還是要想辦法繞到慢車道或快車道。 騎樓也是個關卡,高低落差是常態,商家在騎樓擺桌椅做生意,甚至把整個瓦斯桶大鍋灶都搬出來,好像已經成為無法可管的潛規則了。尤其遇到冬天,怕用餐的客人太冷,騎樓兩側會用帆布「包」起來,走路的人只好又繞出去走馬路跟車子搏命。 有些道路則是因為做生意的店家不多,騎樓就變成屋主的停車場,車頭燈抵住拉下的鐵門,想要從騎樓通過的行人還是只能繞回馬路,繼續跟車子搏命。 譬如我經常走臺南裕農路,介於東門路跟後甲圓環的那一段,走這段路不只需要技術,專注力,還要有好脾氣跟運氣。像我這樣還算手腳靈活的人,偶爾也會踉蹌。從馬路轉進騎樓,因為騎樓完全被堵死,又繞出來,最後乾脆不走騎樓了,再因為路旁停滿車子,最後只好走在「快車道」上。那些推輪椅或嬰兒車的人,應該也是被迫走在「快車道」上吧!行人被逼到無路可走,因此走路的人越來越少,就算很近也要想辦法騎車或開車出門,原因是「不好走」。道路設計也幾乎不會考慮到步行者的權利,想要安全出門 安全回家,全程都要提高警覺。 我也常走路去一個大型購物中心,那周邊的行人動線也很詭譎,走著走著,除非踏進花壇草叢裡,否則就要跟停車場進出的車子搶道。偏偏站在停車場出入口指揮交通的保全,都會以車子的進出為優先考量,看到行人經過,保全的表情出現了「快點通過啦,真是有點麻煩」類似這樣的訊息。 至於過馬路的時候,即使有紅綠燈跟斑馬線,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左右轉的車輛駕駛人,隨時都在時間與速度的微小空隙裡面與行人近身對決,行人必須在左右轉車輛絲毫沒有減速的瞬間,決定停下來、後退、還是衝過去,絕對不能遲疑,稍一遲疑,人生就不同了。在臺灣的斑馬線,禮讓行人不是車輛的義務,而是看駕駛人的心情。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著,「馬路如虎口,行人小心走」,不小心的話,就等著被撞。 ❶ 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❷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❸ 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事前的調整或當時的策略或正確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