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
(B)周雖衰微,還礙不著你隱居/關外一片荒涼/你這把年紀/你的青牛又這把
年紀/能跋山還是能涉水?/夫子,我送你出關/但請留下五千言底稿
(C)那長沮、桀溺的諷嘲,也只是式微的塵埃/豈敢於面對我胸中/逐漸長高的
太山?/但是,誰知我去魯十四年/都化作臨河的一句/長嘆/還不如歸去
(D)齊宣王早忘了你/你還顧念那些可憐的牛羊/參加辯論比賽的人/都聰明地
引用你/但你比誰都寂寞/沒有版稅,沒有節日/沒有忘年的知音/徒然壓扁在
教科書裡
13. 〈只因為年輕啊〉:「人生世上,一顆心從擦傷、灼傷、凍傷、撞傷、壓傷、
扭傷、挫傷,乃至到內傷,哪能一點傷害都不受呢?」句中透過問句引發思
考,雖然沒有說出答案,但已隱含「不可能不受傷」的意思。下列選項中的
問句,不屬於此種用法的是:
(A)笑罷的學生能聽得進結論嗎?──只因太年輕啊,愛和恨是那麼容易說得清
楚的一個字嗎?
(B)但是你要保持一個完完整整不受傷的自己做什麼用呢?你非要把你自己保衛
得好好的不可嗎?
(C)小時候,父親是醫生,他看病,我就站在他旁邊,他說:『孩子,你過來,
這是哪一塊骨頭?』我就立刻說出名字來
(D)如果關懷和愛就必須包括受傷,那麼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於世
人的,豈不正在那雙釘痕宛在的受傷手掌嗎?
14. 閱讀下文,判斷下列選項中的體悟,可從本文獲得驗證的是:
等他們說完了,我忽然覺得驚訝不可置信,他們中間照我來看分成兩類,
有一類說「我從前愛玩,不太用功,從現在起,我想要好好讀點書」,另一
類說「我從前就只知道讀書,從現在起我要好好參加些社團,或者去郊遊」。
奇怪的是,兩者都有輕微的追悔和遺憾。
(A)年輕人貪婪而不知足,妄想不勞而獲
(B)人們總是嚮往未曾體驗過的生命經驗
(C)年幼無知的孩子只會盲從他人的想法
(D)與其追悔過往,不如從今日開始努力
15. 閱讀下文,本段文字旨在表達: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
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
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
三軍之帥。(改寫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A)東漢以來駢文與諸子百家思想盛行,其來有自
(B)韓愈文武雙全,曾經征戰沙場,為士大夫典範
(C)有志之士倘若官職卑下,難以獲得天下人支持
(D)韓愈一生尊奉儒學,推動散文,政績卓有建樹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 16-17 題。
甲、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
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
〈師說〉。(改寫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乙、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
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
近諛。(韓愈〈師說〉)
16. 關於甲文文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柳宗元受孟子的影響,批評「好為人師」之徒
(B)魏晉以來,師道淪喪,弟子經常譁笑辱罵老師
(C)柳宗元認為韓愈為人過於狂妄,導致人緣不佳
(D)韓愈受人訕笑,也絲毫不動搖扭轉世風的意志
17. 比較甲、乙二文提及的唐代社會現象,二文皆有提及的是:
(A)社會上存在不平等的階級差距 (B)拜師學藝被視為一種奉承手段
(C)若有人從師問學,會受人嘲弄 (D)百工賤業收召後學,不恥相師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 18-19 題。
甲、
我一面吸吮咀嚼那金色的甘芳,一面流下淚來。我家,因父親的關係,自民
國 42 年至民國 104 年擁有一棟宿舍,我們在其間生活成長。然後,父母相繼棄
世,我們必須還屋。把這棟曾在狂風驟雨之夜與我們相依為命的房舍繳交回國防
部。而這芒果,就是我跑到屏東故宅──那棟不再屬於我的故宅──中去摘來的。
這是故宅院子裡西邊那棵樹上的。從前,母親身體安祥時,芒果季節我們若
未回家,她常會打包寄來臺北。「臺北沒芒果賣了嗎?你就不能省點心嗎?」父
親咕咕噥噥,然而母親還是照寄。
今朝晨涼中,趁我齒牙猶健,鼻舌尚敏,我來啖我昔日故園中的果實,來重
溫我猶暖的對雙親的感念。(改寫自張曉風〈這些芒果,是偷來的嗎?〉)
乙、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
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
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
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
志〉)
18. 下列有關甲、乙二文中「故居」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二文皆是作者離鄉多年後,偶爾回故居暫住的憶往之作
(B)二文皆透過作者與親人昔日在故居中的對話,表達對親人已逝的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