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答案:(C)
19.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
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
辯義與不義之亂也。」關於墨子上述言論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其中兩個「非」字,詞性
與解釋均不同 (B)舉顏色和味道,說明「少」、「多」是指人數的多寡,只要人一多,就會盲從眾人之說 (C)「此人不知白黑
之辯矣」的「辯」字,義同於「辯護」的「辯」意 (D)「從而譽之,謂之義」可知墨子肯定此觀點。
答案:(A)
解析: (B)「少」、「多」是指數量的多寡,指一個人小事上會判別對錯,但在大事上卻分不清是非曲直(C)題幹「辯」通「辨」,
義為「分別」,「辯護」之「辯」義為「爭論是非曲直」 (D)從「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得知墨子以激問口吻,提出質疑,
表示反對。
20.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
關於引文的解說,不正確的選項是: (A)「若以此說往」中的「往」有類推的意思 (B)蘊含有「殺人償命」的意思 (C)「重」:
讀為ㄓㄨㄥˇ,通「種」,種類之意 (D)本段文字使用了層遞修辭。
答案:(C)
解析: (C)ㄔㄨㄥˊ,「倍」之意。
21.閱讀引文,選出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
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A)「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是映襯手法 (B)「惡得不禁惡而勸愛」的兩個
「惡」字意義相同 (C)「勸愛人」的「勸」字有「鼓勵」之意 (D)「子墨子」的第一個「子」字是弟子用以尊其師的敬稱。
答案:(B)
解析:題幹出自《墨子.兼愛》。語譯:所以,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任務的人,怎麼可以不禁止互相憎恨,而勸導鼓勵互相親愛
呢?所以天下的人能互相親愛,就會太平;互相憎惡,就會紛亂。所以墨子說「不可以不勸勉去關愛別人」的道理,就在這裡
呀 (B)第一個「惡」字:音ㄨ,何、怎麼;第二個「惡」字:音ㄨˋ,仇恨。
22.孟子雖稱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仍批評「墨氏兼愛,是無父也」,斥其「兼愛」主張為邪說,請問孟子主要是針對
下列哪一種觀點? (A)以為人之於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於天下 (B)今唯無以厚葬久
喪者為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 (C)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
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D)所以知天愛民之厚者,不止此而足矣。曰殺不辜者,
天予不祥。
答案:(C)
解析 :(A)強調天下走向兼愛相利是自然的趨勢。出自兼愛。語譯:認為人們趨向於兼相愛交相利,就好比火向上燃燒,水向下
流動,就天下大勢來看,是無法阻止的 (B)反對儒家的厚葬久喪。出自節葬。語譯:今天倘若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國家必定
貧窮,人民必定稀少,政治必定紊亂 (D)論述上天愛民深厚,並以其懲罰殺害無辜的人為證明。出自天志。語譯:所知道的
是上天愛民深厚,還不止這些。這就是說如果有人殺害無辜的人,上天就會降給他災禍。
23-26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23-26 題。
脩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
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
外,遂以平滁。脩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嚮之憑恃險阻,剗削
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
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脩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
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