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科目-生命教育概論課程綱要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命教育概論」課程綱要
壹、目標
針對生命教育之重要課題,提供學生一種梗概的導論,以奠立進階學習的基礎。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命教育概論」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瞭解生命教育的意義、目的與內涵
二、認識哲學與人生的根本議題。
三、探究宗教的本質並反省宗教與個人生命的關聯。
四、思考生死課題,並學習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的基本理念。
五、掌握道德的本質,並初步發展道德判斷的能力。
六、瞭解與反省有關性與婚姻的基本倫理議題。
七、探討生命倫理與科技倫理的基本議題。
八、體認知行合一的重要與困難,進而摸索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的途徑。
參、時間分配
一、本科為二學分,每週二節,以連續授課為原則,建議開在一年級上或下學期。
二、按照「生命教育類」選修課程共八科之整體規劃,「生命教育概論」科為基礎課程,其他七科則為進階課程。
肆、教材綱要
核心能力一: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目的與內涵
主題 | 主要內容 | 說明 | 備註 | 參考 節數 |
一、探索生命教育內涵 | 1.說明生命教育興起的社會背景與發展 | 1-1人生觀的膚淺與道德的沈淪是生命教育興起的背景。在這個背景下,上焉者只以名利追逐為人生目標,易於引發社會的結構性敗壞。下焉者既無能力追求名利,也無更寬廣之視野來追求超乎名利之人生價值,於是生命變得空洞而沒有方向,以致自傷傷人,時有所聞。 | 2 | |
2.給生命教育一個基本的操作型定義 | 2-1生命教育即探索生命中最重要議題並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 | |||
3.探索生命教育的整體目標與個別議題 | 3-1生命教育涵蓋三個向度,一是終極關懷與終極實踐,涉及人生哲學的建構,生死課題的關懷以及宗教議題的探索。其次是倫理思考與反省,涉及基本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的議題。最後則是探索知情意行的人格統整以及身心靈的發展提升。 3-2生命教育的三個向度雖然各有側重,但必須統合觀之才構成完整的生命教育。蓋生命教育以知行合一為目標,人要知行合一必須先要有深刻的「知」,這就涉及了人生觀、生死觀及宗教觀等終極智慧的涵養。終極智慧賦予人生意義與目的,並提供人生實踐的終極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人必須慎思明辨來建構實踐的倫理價值體系。這就涉及了倫理思考與批判能力的養成。最後,終極智慧與倫理價值不能只停留在「知」的層面,而必須融貫到人的知情意行與身心靈各層面,這就構成了生命教育的第三個向度,也就是有關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的課題。 |
核心能力二:認識哲學與人生的根本議題
主題 | 主要內容 | 說明 | 備註 | 參考 節數 |
一、認識人生的根本議題 | 1.有關人生意義、價值與目的的探求 | 1-1具體目標2-1並非要帶領學生「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而只是要啟發學生們去「意識而自覺」到人生有哪些根本的問題,從而預備他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 1-2今日社會的精神生活以茫然無措和沈悶空虛為特徵,故有關意義問題的探索與追尋是這裡首先提出者。 1-3意義問題包含很多面向:生命是否有意義、價值與目的?必死的人生能肯定其意義嗎?如何追尋有意義與價值的生命?如何開創生命的意義、設立人生的目標?什麼價值與目標值得人追求? 1-4古今中外許多宗教家與哲學家均主張「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快樂」,因此也宜於探究何謂快樂?何謂幸福?此一探索十分重要,錯誤或膚淺的觀念會導致人生方向的錯誤膚淺與意義價值的失落。 | 1 | |
2.有關真理、美善及神聖的嚮往 | 2-1什麼是真理?有沒有真理?自然科學的理論是真理嗎?數學邏輯的形式真理與自然科學的經驗真理有否不同?是否除了形式與經驗真理之外,還有其他類型的真理?人與真理有什麼關係?人為何要追求真理? 2-2以類似的方式可以去問有關美、善、神聖的問題。 2-3人生意義、價值與目的的追求與真善美聖的嚮往有怎樣的內在關連? | 1 | ||
3.有關人性限度、潛能與修養的課題 | 3-1相對於人所欲達到之理想而言,人有哪些人性限度?例如:無知、錯誤、知性與情意的分裂、驕矜、嗜欲深重所引致之天機淺薄與靈性混濁。 3-2人性雖有許多限制與軟弱,但也有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之潛能,如何超越限制,發揮潛能,係人生實踐之根本課題。 | 1 | ||
二、了解哲學的意涵與功能 | 1.說明哲學的字源 | 1-1哲學一詞源自希臘字philosophia, 原義是愛智(philia是愛好,sophia是智慧)。 1-2中文「哲學」一詞則是日本人西周氏在1873年根據philo-sophia譯成。 | 1 | |
2.哲學的定義 | 2-1希臘哲學家對哲學的理解示例:
2-2進一步應從更貼近現代人情境之當代哲學探索哲學的意義與精神。 | |||
3.哲學的功能 | 3-1哲學的功能在於探究生命的核心議題,增進吾人生活的豐富及生命的深度。 | |||
三、哲學的範圍與方法 | 1.認識哲學探究的範圍 | 1-1哲學既是追求智慧的學問又是研究一切事物最後原理的學問,因此,其主要的探討內容大致對應到2-1所指出的人生的根本課題。理論上這包括了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自然哲學、宗教哲學、哲學人學、邏輯等學科領域。 | 1 | |
2.認識哲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 2-1 研究哲學的方法有許多,歸其根本則不外乎理性與感性的交互運用,兩者缺一不可。理性方面以邏輯及語言哲學為起點,以建構嚴密思考的方法架構。感性方面則以生活與生命經驗為哲學反省的具體對象。 |
核心能力三:探究宗教的本質並反省宗教與個人生命的關聯
主題 | 主要內容 | 說明 | 備註 | 參考 節數 |
一、思考及探索宗教的起源 | 1.從微觀角度探索個人為何需要信仰宗教? | 1-1人為何有宗教的需求? 1-2面對現實人生必死的事實及各種有限與困境,所興起的終極疑惑與關懷。 1-3面對浩瀚的宇宙,森羅萬象的人生,所興起的探尋終極真實的需求。 | 2 | |
2.從宏觀角度探索人類社會為什麼會有宗教的存在? | 2-1宗教是人類社會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也是古今中外所有民族共通的文化現象。 2-2引領學生從社會、政治、經濟、族群及1.之個人需求等角度,整體性地討論宗教的緣起。 | |||
3.宗教是否有超越社會及個人需要的起源? | 3-1無論是西方有神論宗教或東方佛教皆肯定某種超越理性及經驗的神聖境界,例如基督宗教提到上帝的存在及其啟示,佛教則肯定佛的普渡眾生、輪迴及涅槃等。 3-2宗教信念所揭示之神聖境界的超越存在即個人與社會以外的宗教根源。超越性的存在很難完全證明,但宗教仍應在可能範圍內說明其信念之合理性與價值性。至於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在面對宗教信念真確性問題時,亦應保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態度,方合乎真正的科學精神。 | |||
及東西方宗教的核心概念 二、理解「宗教」一詞的意涵 | 1.先對東西方的「宗教」一詞進行解說 | 1-1分析「宗教」一詞的一般意義與理解。 1-2解析“Religion”(宗教)一詞的定義及其涵義,並探尋其在西方宗教脈絡的意義。 1-3解析漢語「宗教」一辭的定義及其涵義,並探尋其在東方宗教(佛教∕道教)脈絡中的意義。 | 1 | |
2.介紹東西方宗教的核心概念與基本認知 | 2-1簡略介紹猶太基督宗教的一神論信仰及東方佛道教的思想。 | |||
三、能分辨及判斷正信與迷信的宗教態度 | 1.如何評析一個宗教的整體或個別信念的恰當性? | 1-1分辨宗教信念的恰當性不是容易的事,我們可以藉助許多判準來分辨,但要小心這些判準並非絕對的。 1-2例如恰當的宗教信念不應違反人性,因此,宗教雖然有超越理性的因素,但不應違背理性。 1-3世界上的大宗教幾乎都主張人生的正道在於愛與慈悲。與此違背者大概非正信宗教。例如南美集體屠殺的人民廟堂、日本地鐵毒氣案之真理教以及主張殺害猶太人才能進入天國的極端教派。 1-4個別宗教信念若違反該宗教之核心義理者亦不為正信義理。 | 1 | |
2.如何分辨正信與迷信的宗教態度? | 2-1宗教義理本身能有恰當與否之分,信仰某一特定宗教的態度也能有正信與迷信之別。例如信神拜佛只為了獲得長壽健康或物質利益的態度;又如在「盡人事聽天命」上面,只想神佛保佑,卻沒有盡一己之努力等。 | |||
宗教向度與靈性層面之可能開展 四、能深刻地思惟、感受並體察到人的 | 1.解析與詮釋人的宗教向度與靈性層面 | 1-1從人對於生命的無常、侷限、困頓、苦難的安頓需要,來體驗人的宗教向度。 1-2從人心無法滿足於一切有限及相對的事物,例如物質名利與情色慾望,來理解人是一種朝向無限的宗教性存在。 1-3人的身心機能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而有其極限,唯有靈性的成長,可以突破身心的藩籬,超越生死的束縛,其境界是無限的,此無限境界之嚮往與追求可以說即是吾人存在之宗教向度。此一向度不但通於各大宗教的核心教義與信念,也是宗教教化與宗教修持之根本所依。 1-4 從人對真、善、美、聖、永恆之渴望來理解人之宗教向度。 1-5從人希聖希賢與超凡入聖的理想性來理解人的宗教向度。 | 1 |
核心能力四:思考生死課題,並學習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的基本理念
主題 | 主要內容 | 說明 | 備註 | 參考 節數 |
一、思考生死課題,探討死亡和生命的關係 | 1.從自然的消長變化到人己親疏的死亡無常,引導學生了解死亡在生命中的意涵 | 1-1依循「他死→你死→我死」的層次,來思考死亡的意涵。從較不相干的他人之死,到和自己相關的友人或親人之死,再到自己之死,來體會死亡的無常與不可避免性,進而慎重面對。 | 和生物科、地球與環境科相關。 | 2 |
2.介紹「接近死亡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s)的研究 | 2-1可以藉由相關書籍或影片的引導,謹慎掌握「接近死亡經驗」之「回顧一生」(life-reviewing) 階段中所揭示的行善觀念與愛的重要性,應注意不宜過度強調死亡的美好,以免引起學生不當的嚮往。幫助學生體會必須慎活、善生,並且慎終,才能善終。 2-2因屬於導論性質,宜以影片欣賞來引起學生進一步探討生死議題的興趣。 |
主題 | 主要內容 | 說明 | 備註 | 參考 節數 |
二、了解臨終關懷的基本理念與發展 | 1.帶領學生探索何謂善終 | 1-1引導學生明瞭善終的重要性與條件,了解善終可以是生命最後一個成長階段。說明臨終的平安即是能心懷感恩、懺悔、放下,亦即能在「謝謝你(妳),對不起,再見」的互動與彼此支持中,走完人生的道路。 | 健康與護理科一年級-五生命與老化-2.安寧照顧與臨終關懷。 | 1~2 |
2.從「Hospice」的字源與起源做介紹,並闡明台灣臨終關懷的發展,讓學生明瞭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等相關名詞,並掌握臨終關懷的精神即是「愛、關懷、尊嚴、平安、善終」 | 2-1運用國內臨終關懷機構所出版的各種文宣或錄影帶來介紹相關理念,也可讓學生上網查詢國內外臨終關懷的各種資源。 2-2如各方面條件許可,可以做實際的參觀或邀請相關專業人士講解國內與臨終關懷相關的機構與發展。 | 健康與護理科二年級-四生命與老化-1.失落經驗。 | ||
學習健康走過悲傷的歷程與方法 三、省思失落與悲傷對生命的意義,進而 | 1.教師舉出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失落及對失落的生理、心理反應,說明悲傷的本質,使學生了解健康地表達悲傷之重要性 | 1-1可以師生互動分享的方式討論生命中的失落與悲傷經驗,進而體悟失落與悲傷可以帶來積極的人生意義。 | 和家政科之生活壓力管理有關。 | 1~2 |
2.介紹正常的悲傷歷程並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失落事件之間的關係,辨識與察覺是否有未處理的悲傷,進而再經歷並走過悲傷 | 2-1宜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是否願意適度的揭露悲傷,如有特殊情況,必須注意評估是否轉介輔導或治療,並提醒學生相互尊重與關懷,謹守保密的倫理,避免造成二度傷害。 |
核心能力五:掌握道德的本質,並初步發展道德判斷的能力
主題 | 主要內容 | 說明 | 備註 | 參考 節數 |
一、掌握道德的意義 | 1.從語源及當代倫理學之共識,探索道德是一種怎樣的價值系統與規範系統 | 1-1作為一種價值,道德與其他價值有所不同;作為一種應然的規範系統,也與其他規範系統諸如法律、習俗、遊戲規則等有所不同。 1-2從道德是有關「人之所以為人的規範系統」來論證並肯定道德價值與規範的優位性,當道德與其他價值或規範系統衝突時,應選擇道德或至少不能違背道德。 | 1 | |
二、探索道德價值的主要特性 | 1.先定義清楚什麼是道德價值的主觀性、客觀性、相對性與普遍性,再探究道德價值是否具有這些特性及其間之相互關係 | 1-1「應然以能夠為前提」(Ought implies Can)是道德主觀性的基礎。另一方面,道德主體按照自身對於人性的經驗與瞭解來肯定客觀的道德要求,此又為道德客觀性的基礎。 1-2道德的原理與基本原則具有普遍性,其基礎為人性與物性之共通性。至於具體的道德規範則相對於文化、歷史、社會等具體情境能有多元面貌。 | 2 | |
三、探索道德判斷時應考慮之因素 | 1.認識道德判斷之種類 | 1-1道德判斷主要可以分為對行為者與對行為所進行者。前者是對人的態度、動機之道德善惡所進行之判斷;後者是對人所抉擇而採取之行為對錯所進行之判斷。 | 2~3 | |
2.判斷行為者善惡時應考慮的因素有哪些? | 2-1人的善惡主要在於其存心。好人不只做好事,還該為了好事的好而做好事。 2-2此外,應注意行為者之道德心理發展階段。 |
主題 | 主要內容 | 說明 | 備註 | 參考 節數 |
3.判斷行為對錯時應考慮的因素有哪些? | 3-1判斷行為對錯時應考慮的相關事實很多,例如行為所涉及的相關事實如何?與行為相關的道德規範或價值觀有哪些?與行為相關的人生觀或世界觀有哪些? 3-2此外,倫理學行為理論也有所謂「道德三根源」的主張,它們分別是:行為者的意圖或目的、行為本身的性質以及行為的處境。 3-3行為所影響到的人事物之間的關係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好比傳統儒家提到的泛愛眾或等差之愛。 3-4當特定行為所涉及之道德規範互相衝突時,解決之道必須回到前提性的問題去探討規範成立的基礎,從而瞭解各自規範的有效範圍或限制並比較出其間的優先次序。至於比較的標準如何獲得的問題則必須回到道德本質為何的問題來處理。 |
核心能力六:瞭解與反省有關性與婚姻的基本倫理議題
主題 | 主要內容 | 說明 | 備註 | 參考 節數 |
一、理解性對人的意義與有關的基本倫理議題 | 1.能從人的結構、關係及過程理解性 | 1-1從結構面來看,人具身心靈三層面。此三個層面是否整合會影響人的全人發展。身心靈的整合是人安頓自己生命的重要目標,它可以使人做真實的自己,追尋生命的意義而不易迷失。 1-2人與別人的互動存在是人生尋求意義,追求幸福最重要的場域。人與人互為主體,有你才有我的關係是最適合人的。「你我」關係比「我它」關係重要,「我它」是人與物的關係,當人與人的關係變成是人與物的關係時,有一方被物化、工具化即無法顯出人的主體性。 1-3人的時間性有:「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過去」會影響「現在」,「現在」會影響未來,它們會形成因果的關係。「現在」的我會以「過去」的我為鏡,使人有反省的可能。因為有「未來」使人有機會不斷的統整,以達到至善的可能。 | 健康與護理科一年級-四、性教育-1.兩性的性生理現象。 與家政科離開家的自立與發展中之兩性關係有關 | 1 |
2.能理解與探討性對個人與他人的責任及有關的倫理意涵 | 2-1性不只與個人相關,它還涉及他人。性與人性的一些經驗息息相關,例如人我的親密、喜悅、愛情、家庭、生育、互為主體的彼此豐富、自我實現等。它也能包含一些殘酷、暴力、欺騙、不正義、自私、利用別人身體等處境,因此性與人性價值一樣,具有道德意義。 2-2近年來性經驗、濫交、性病等之年齡層愈來愈低;婚姻制度受到挑戰、離婚率愈來愈高、未婚同居、婚外情;性暴力、性商業化等現象愈來愈多。人應該對性加以倫理反省,面對傳統性規範的解構時代,如何重構性倫理更屬必要。 | 2 | ||
2-3個人在性方面對自己的責任有:
2-4個人在性方面對別人的責任有:尊重別人為一個整體–包括他的身體、他的感情、他的精神與靈性。不將別人化約為滿足自己慾望、達到私利的工具與別人建立真正的愛的關係。 | ||||
二、理解性愛的基本倫理原則 | 1.瞭解有倫理的性愛關係 | 1-1性是一種語言,一種身體語言,表達人我的親密關係。人是身心靈整合的存在,因此愛情的親密除了精神上的契合外,還會透過身體的接觸、擁抱、親吻、愛撫、性交來表達以滿足彼此親愛的結合渴求。也就是說性是完成親密交往的一種行為語言,是深層自我真實的表達,因此「性」應該是「愛」的一種行為。 1-2男女相愛應彼此願意付出使自己與對方均在彼此的幫助與鼓勵下追求止於至善的境界。完整的愛是值得長期準備,值得長期等待。 1-3性愛的積極原則是︰願意無私地以全力幫助所愛的人達到無限的善。其消極原則是︰性不可以有慾而無愛,利用別人。 | 健康與護理科一年級-四性教育-3.健康的愛情觀 公民與社會科單元一心理、社會與文化-三-1.愛情與婚姻 健康與護理科二年級-三性教育-1.親密關係的維繫 | 2 |
1-4成熟的愛情包括兩面的肯定。第一是:「我愛你,因為你為我是一個善」﹔也就是說:「你的人會使我的人成全」這是肯定對方的全部人格。第二是:「我要成全你」這是恩情,是成熟的愛情不可或缺的。 | 公民與社會科單元二教育道德與法律-二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 |||
三、理解婚姻的意義 | 1.人為什麼要結婚? | 1-1婚姻是一個承諾與決定,是與所愛的伴侶攜手共創人生的生活方式。它使兩人成為一體,互愛互助。婚姻是真誠的親密與持久的奉獻,兩人同心協力經營生活,面對障礙與挑戰,婚姻可幫助人成長。 1-2婚姻是最能實現性的人性意義的場所,在身心靈的整合下,生命得到滋潤,得以發揮。人具社會性,要與別人一起,人才能成為人。兩人的生活使彼此相互成全,相互成為對方的一個善。共同學習愛,共同邁向至善。婚姻之愛是一個蘊含多重因素的完型,其中包括友誼、愛、婚約、性、生育與神聖。 | 公民與社會科單元一心理、社會與文化-二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三婚姻與家庭 健康與護理科二年級-三性教育-1.親密關係的維繫 與家政科組成新家的創造與經營中婚姻準備有關 公民與社會科單元一心理、社會與文化-一婚姻與家庭 與家政科組成新家的創造與經營中家庭發展與變遷有關 | 1 |
核心能力七:探討生命倫理與科技倫理的基本議題
主題 | 主要內容 | 說明 | 備註 | 參考 節數 |
一、認識生命倫理及科技倫理的意涵及其重要性 | 1.什麼是生命及科技倫理學? | 1-1生命倫理學(bioethics)是當代應用倫理學的主要範疇之一,其一般定義為:對使用生物科技、醫學之有關倫理議題及其決策的探討。 1-2科技倫理則探討一切科技之研究、發展以及應用所會涉及的倫理議題。 | 1 | |
2.為何探討生命與科技倫理?此探討之重要性何在? | 2-1雖然迄今大部分的生命與科技政策都是由專業人士、學者及政府官員所制定,但生命與科技倫理議題影響的卻是所有人,因此宜普遍培養國民普遍具備瞭解與探討相關議題之基本能力,使相關議題與政策之制定能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進行。 2-2人們有權在探討生命及科技倫理議題時發表意見,卻也有責任做出審慎的評論或決定。畢竟,這些政策及決定不僅影響我們個人的生活,還影響到我們家人、社會、子孫及其他生物。為實現民主社會,對科技的利用做出知情抉擇,從事生命及科技倫理探討,並具備相關知能實屬重要。 2-3科學研究者負有社會責任,不能因為從事理論研究就可免除對社會的責任。如馮堡德誓詞The Humboldt Pledge:「我宣誓對於任何我考慮的工作機會,我將徹底探查並衡量其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 | |||
所涉及的倫理議題 二、認識生命與科技倫理 | 1.應廣泛地就生命倫理與科技倫理所涉及的最重要倫理議題加以介紹及說明 | 1-1生命倫理領域的問題很多,例如墮胎、安樂死、人工生殖科技的倫理、器官移植的倫理、基因工程的倫理等 1-2科技倫理涉及科學研究時所會碰到的倫理問題,例如人體實驗的知情同意問題,資訊與網路倫理、科技對環境生態的影響等。 | 2 | |
理的基本原則 三、生命與科技倫 | 1.介紹當代生命與科技倫理最常採用的四原則:尊重自主、行善、不傷害、正義,解釋它們的意涵與應用 | 1-1介紹當代醫學倫理最常訴諸的四原則之意涵,並介紹其應用。並說明當代許多醫學組織之倫理守則及指導綱領均以此為基礎發展而成。 | 2 |
核心能力八:體認知行合一的重要與困難,進而摸索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的途徑
主題 | 主要內容 | 說明 | 備註 | 參考 節數 |
一、體認人格統整的重要與困難 | 1.認知人格統整(personal integrity)的意義及各種不統整的現象 | 1-1人格統整(integrity)首先是指一個人在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也指一個人在人格內部如身心靈或知情意行上的一致與和諧。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說是一種知行高度合一或人格高度統整的境界。 1-2人格不統整可以表現為許多形式:例如知行不一、心口不一、理性與感性(包含情緒與情慾)的衝突、理性本身所肯定之價值或原則間衝突等。 | 2 | |
2.認知人格統整的重要與困難 | 2-1人格統整的重要性可以從它對人的價值來瞭解,它使人邁向至善與真實快樂的人生。 2-2可以從各種不統整的現象來說明統整的困難,並進一步思考困難的根源,俾作為進一步思考如何達至統整的基礎。 | |||
二、探索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的途徑 | 1.認識「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意義與快樂」,並探索有意義與快樂的人生最重要的質素有哪些 | 1-1人作為一種具有「身心靈」的結構以及在關係與時空中的存有者,其所追求的意義與快樂涵蓋許多層面,才能讓完整的人得以圓滿發展及實現。這些層面包含身心的健康、物質的富足、社會成就與肯定、親密關係的建立、靈性的醒覺與開悟等。 1-2真正的快樂必須從精神與靈性層次的自覺與開悟來開始。覺與悟能讓人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是帶來害處的享樂。所謂的「覺」就是時時刻刻與自己的意念、情緒、思想、立場保持一種觀看與反省的距離。 | 3 | |
2.探索慈悲與智慧的交互為用,是通往意義與真實快樂的重要途徑 | 2-1慈悲、寬仁與溫柔是建立自我內在價值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使我們贏得別人愛、尊敬與信任的最重要特質。 2-2慈悲使人能認識真實的自己、他者與世界,此一認識即為智慧;而智慧又敦促人按自己、他者與世界的真實來接受他們,此即慈悲。 | |||
3.了解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的根本途徑在於持續地致力於「醒覺」、「慈悲」與「智慧」的交互實踐 | 3-1時時醒覺與悲智雙運是一種持續的修練功夫,此一功夫的消極意義在於讓人更深地瞭解貪婪、憤怒、肉慾、嫉妒、私心的醜陋與對他者及自我的毀滅性,積極而言則能使人逐漸邁向人格的統整與身心靈的提升。 |
伍、實施方法
一、教材編選
(一)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並注意教材內容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
(二)教材整體之安排應符合本科目之課程目標,並確保以最周延與適切的材料來幫助學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習得各項核心能力。
(三)教材內容之結構應以「第四、教材綱要」為具體準則,必要時,編者得變更次序或增減內容,但以不失議題之完整性及精確性為原則。
(四)教材內容之價值引導應以「教材綱要」之「說明」欄為準則,但應注意價值澄清時對不同立場均應進行適當之說明。
(五)教材應儘量與生活經驗及時事相結合,以幫助學生在具體生活中做判斷與抉擇。
(六)教材各章節之後,可提供各種「啟發式問題」、「思考性問題」或「討論性問題」,使學生在思辨過程中,學得並尊重多元價值。亦可提供相關之補充讀物或媒體資料,提供學生更完整而詳盡的學習管道。
(七)可依照需求另編教師手冊,需列舉詳盡之參考文獻、視聽教材等相關資料及實施方法,以協助教師進行教學。
二、教學方法
(一)教材中之學理課程部分應佔60-70%,教師可採用講演法、啟發法、問題教學法、價值澄清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協同教學法等各種合適之教學方法,以期達成教學目標。
(二)教材中之活動課程部分宜佔30-40%,教師可採用座談、參觀、訪問、調查、演練、競賽、辯論、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來進行。
(三)教師教學時應多運用各種統計資料、圖表、照片、幻燈片、錄音帶、錄影帶、數位多媒體教材及網路資源等,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四)授課教師應熟悉本課程之規劃理念,緊扣「教材綱要」之內涵進行價值澄清與導引,並於課堂中營造合宜之融洽氛圍,以利於學生就內容作深入的探討與實踐。
(五)授課教師必須把握「態度必須開放,立場不必中立」的原則來授課,並協助學生準此原則來學習。易言之,對於各種倫理或價值議題,授課教師一方面應引領學生以開放態度進行思辨討論,另一方面教師本身亦應有清楚而不模稜兩可的立場。當然,教師之立場應以可以服人的論據為基礎,且對於修正的可能性保持開放態度。
三、教學評量
(一)成績評量以能達成教材內容之學習目標為原則。
(二)評量範圍應包括行為、態度、知識與技能,可在教學前、中、後及每堂課教學中進行評量。
(三)評分方法採用適當而多樣的評量方法,如紙筆測驗、課前活動準備、課後作業、平時觀察、問卷、訪談、紀錄表、自我評量、上課參與及表現等方式進行。
(四)評量宜能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的結果,採用主觀與客觀的各種評量方法,並訂定給分標準。
(五)教育行政機關得就課程內容、教材編選、教學實施等進行評鑑,其結果可供各校改進之參考。
四、教學資源
(一)本概論課之內容涵蓋生命教育類選修課所有科目之核心議題,請參照各科綱要所臚列之教學資源。
(二)網路資源請參考: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life.ascc.net)
五、教師資格
(一)在生命教育專業師資認證制度建立後,鼓勵校內(不分領域)教師進修,以獲有本科目認證者為合格教師。
(二)生命教育概論涵蓋人生哲學、生死學、宗教學、基本倫理學、應用倫理學、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理論等學科,教授本課程之師資以至少修習過相關學科導論課程者為宜。個別教師若只修習過部分課程,建議以團隊協同教學方式來進行本課程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