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名稱:校園變裝秀
課程說明
設計理念:
筆者以往美術課實作部分,大多由學生個別完成,除了互評與欣賞別人作品之外,較缺乏團體合作的機會,為使美術課有更寬廣的揮灑空間,設計本教學單元,以中心主題—「地景藝術」,延伸出各種學習項目,並藉由引導方式讓學生學習環保、地景藝術、包紮藝術、溝通諮詢與團結合作的人文修養,以使課程呈現出多元、具學校特色的樣貌,而不僅僅是美術實作課。也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使得一成不變的校園,展露出不一樣的風情。(如下圖)
變裝前的校園涼亭變裝後的校園涼亭
課程目標:
學生能學習地景藝術、包紮藝術、團結合作、溝通諮詢等課程。
教學對象:
七年級
教學時數:
總時數
地景藝術
諮詢師長
實作
包紮、採訪
6節
1節
1節
3節
1節
教學科目:美術
課程架構:
課 校園變裝秀
認知 瞭解地景藝術的性質與特色 二、技能 綜合使用國畫的特殊技法 三、情意 培養學生協調與相互合作的能力
6節
地景藝術 水墨特殊技法 團結合作
瞭解地景藝術的性質與特色。 明瞭地景藝術家Javacheff
Christo的包紮藝術。 認識美國的the
17s project. 能應用水墨畫基本的線條、墨韻技法。 能綜合使用水墨畫特殊技法。 培養相互合作、協調的能力。 訓練學生與師長的溝通諮詢態度;採訪觀眾的膽識。
教學內容
單元名稱 | 校園變裝秀 | 科目 | 藝術與人文 | |
設計者 | 葉淑芳 | 教學年級 | 七年級(國一) | |
教材來源 | 畫冊、美術史、報紙、書籍、網路 | 教學資源 | PPT簡報、單槍、學習單、捲尺、鉛筆、錄音機、胚布、國畫用具、複合媒材、強力膠帶、相機 | |
教學時間 | 8節 | |||
教學目標 | 認知:1.瞭解地景藝術的性質與特色。 2.明瞭地景藝術家克里斯多的包紮藝術。 3.認識美國的「十七歲專案」的內容。 技能:1.能應用構圖技巧繪製大幅畫作。 2.能應用國畫基本的線條、墨韻技法。 3.能綜合使用國畫的特殊技法。 情意:1.關懷與保護周遭的環境。 2.培養相互合作、協調的能力 3.訓練學生與師長的諮詢態度;採訪觀眾的膽識。 | 對應能力指標 | 4-1-2 4-2-3 1-4-1 2-4-7 2-4-6 | |
對應學習重點序號 | 1-1 1-2 2-1 | |||
教學過程 | 時間 | 評量方式 | 作品示例 | |
活動一 地景藝術、十七歲專案
地景藝術
特色:藝術和大自然的結合,把自然稍加施工或潤飾,使人們對所處的環境重新評價。地景藝術之包紮藝術
美國一位教導創意思考的老師摩根與攝影師帕森合作。 以三年時間採訪全世界132個16~18歲的年輕人。 請他們用文字與圖畫表現他們預測的未來。 活動二 測量校園
2.學生分組討論與填寫學習單的內容。 | 45分 | 問答 觀察 觀察 詢問 測量 學習單 (附錄一) | Michael Heizer、雙負空間、美國內華達挖出2個大凹坑、西洋美術辭典 Christo、山谷大簾幕、科羅拉多河谷懸掛長400公尺布幕、巴魯巴 Caroline Parsons、the 17s project、訪問16~18歲的青少年對未來的看法。 www.the17sproject.com/doyou.html 學生測量預備包紮的地點尺寸 | |
活動三 尋求師長同意 1.教師告知與師長溝通事務的原則,學生分組向校內行政主管說明,包紮校園藝術的理念及尋求同意。 2.本校教務主任希望筆者親自說明,最好呈現計畫書 | 45分 | 討論 計畫書 (附錄二) | 學生向校長說明想要包紮的校園地點,並尋求同意 | |
活動四 繪製包紮的作品
活動五 包紮校園、綜合討論
| 135分 45分 | 觀察 實作 觀察 晤談 口頭報告 學習單 (附錄三) | 學生繪製包紮作品 學生訪問現場觀眾 |
教學評鑑
1.學生對於要包紮校園,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個個躍躍欲試。但他們野心很大想要一鳴驚人,故所選的包紮地點又大又高,如校門大圓環、籃球架……等等,後來因安全考量與成本因素,討論結果是包紮涼亭。
2.至於將寫好內容、畫好草稿的學習單,向師長說明包紮校園的意義與地點,學生同樣展現高度興趣。
3.學生在繪製包紮作品過程中,完全發揮團結合作、互相幫忙的精神。
將作品包紮於涼亭,難度頗高,需由個子高的同學一起舉高,旁邊同學再撕膠帶黏貼,且要層層貼牢。
最後包紮完成,學生需採訪過往觀眾,剛開始大多扭扭捏捏,後來有時間限制,才鼓起勇氣進行訪問。
參考資料
張心龍(民83):從名畫瞭解藝術史。台北市:雄獅圖書。
吳瑪俐(民80):巴魯巴和小朋友談現代藝術。台北市:東華書局。
www. the 17s project.com
(附錄一)
(附件一)『這就是未來』(地景藝術)學習單
班級:座號:姓名:教學設計者:葉淑芳老師
地景藝術:約出現在1970~80年代。藝術家利用自然景觀,讓觀眾在腦海中構成一件藝術品。著名地景藝術家克里斯多(Javacheff Christo,1935~)喜歡包紮自然和建築物,與一般的地景藝術家不同,他只是暫時改變景觀的面貌。
現
在同學嘗試以包紮的地景藝術,讓熟悉的校園呈現另一番新氣象。
地點:
原
因:
樣
式草稿
諮詢學校行政主管:(以錄音方式呈現)主管簽名:
完成照片
Before after
(附錄二)
桃園國中國畫科—地景藝術學習單
班級:座號:姓名:教學設計者:葉淑芳老師
哇!大家拍拍手,全班合作完成這麼碩大的作品,真是不容易。現在包紮在「靜思亭」上,看看觀眾有什麼反應唄?
★我設計的題目是:
★觀眾的回答是:
★觀眾的小檔案
班級:性別:
姓名:
★若
下次還有機會,我最想包哪裡?(不限校內)
為
什麼
(附錄三)
桃園國中藝術與人文—地景藝術教學活動計畫書
主旨:1.培養學生重視環境保護的觀念。
2.讓學生與學校行政主管諮商的練習機會。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情操。
說明:1.地景藝術約出現在1968~80年代,是對現代社會與生活的反
抗,受到了自然環境污染檢討的學術研究之影響。目的是把
大自然稍加施工或修飾,使人們重新注意大自然。
2.著名地景藝術家克里斯多(Javacheff Christo,1935~)喜歡包紮自然和建築物,與一般的地景藝術家不同,他只是暫時改變景觀的面貌。當他計畫包紮澳洲海岸,需協商澳洲政府並取得許可。
3.學生的美術作品大多是獨力完成,這項教學活動是鼓勵全班同學合力完成一項大作品。
辦法:時間—預定93年6月8日,第五節課
地點—靜思亭
1.學生向校內行政主管說明,包紮校園藝術的理念及尋求同意。
2.指導學生將作品包紮於預定地點,學生設計題目,詢問現場觀眾,並逐字記錄。
附註:本項教學活動只是暫時黏貼,絕不會破壞靜思亭的原本面貌。
此計畫書呈請
校長教務主任
中華民國93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