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 )1. 人類早期有一段漫長的演化過程,稱為「史前時代」。「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是以何者為畫分依據?
(A)陶器的使用 (B)文字的發明 (C)農業的出現 (D)部落的形成
( )2. 「據說某原住民的祖先本來居住在今天臺南附近,很久以前,他們的獵人追逐著一隻白鹿,正當精疲力竭時,
眼前出現一片美景,湖光山色,風光明媚,湖裡還有取不盡的大魚,因此他們最後在湖邊定居下來。」該故事
可以流傳在族群中,最後被大家所知,依靠的方式最可能為何?
(A)口語傳說 (B)洞穴壁畫 (C)文字記載 (D)印刷成書
( )3. 附圖為某博物館所看到圓山文化示意圖。專家推測圓山文化的人類居住在湖濱。該文化中的那項考古發現是專
家作此推論的主因?
(A)煉鐵爐 (B)陶器 (C)貝塚 (D)石板棺
( )4. 某位考古學家參與一處史前文化遺址的挖掘工作,發現遺址裡有石器、人類遺骸、動物骨骼,用火後殘留的灰
燼等。請問:在沒有儀器協助的情況下,這位學者該從何處著手研究,才能分辨此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或
「新石器時代」? (A)石器的製作方式 (B)遺骸的分布情形 (C)動物的種類 (D)灰燼的多寡。
( )5. 資料一:曾出土精美的人獸形玉器;資料二:陪葬品的多寡顯示已有貧富和社會地位的分級;資料三:聚落規
模大,石砌屋舍排列整齊,已形成緊密的社會組織。由上述資料推測,這應是以下哪一文化?
(A)長濱文化 (B)大坌坑文化 (C)卑南文化 (D)圓山文化
( )6. 在新竹、苗栗山區,每二年都會舉行著名的「矮靈祭」,族人每逢祭典期間,放下平日的工作,從各地回到山
區參加活動。節慶歷時五天半,從第一天的告靈,經過迎靈、會靈、娛靈、送靈、逐靈等儀式,唱歌跳舞,通
宵達旦,以祈求風調雨順,平安豐收。「矮靈祭」是哪一原住民族特殊祭儀?
(A)泰雅族 (B)賽夏族 (C)阿美族 (D)排灣族
( )7. 妮妮在一張文獻中發現,當時的人稱臺灣原住民為「高砂族」。這是哪個時代的文獻資料?
(A)清帝國時期 (B)荷蘭統治時期 (C)中華民國時期 (D)日治時期
( )8. 明朝政府因為倭寇的肆虐,因而實施海禁。「倭寇」最初主要是指下列哪一類人?
(A)荷蘭商人 (B)臺灣漁民 (C)中國乞丐 (D)日本海盜
( )9. 阿呆參加某縣市舉辦的「文化尋根一日遊」活動,他看到了一面古城牆,說明牌上寫著「熱蘭遮城遺址」。阿呆
參加的應該是哪一個縣市舉辦的活動? (A)新北市 (B)屏東縣 (C)嘉義縣 (D)臺南市
( )10. 十六至十七世紀又稱為大航海時代,此時,許多歐洲國家紛紛出海到世界各地尋找新的貿易契機以及建立殖民
地,臺灣也成為歐洲國家的商業據點。請問:哪兩個歐洲國家曾占領過臺灣?
(A)葡萄牙、荷蘭 (B)荷蘭、西班牙 (C)葡萄牙、西班牙 (D)英國、荷蘭。
( )11. 正男正在複習段考重點,其中有一個內容是討論臺灣原住民被劃分「生番」、「熟番」的依據,請問︰正男應如
何正確解釋? (A)是否向官方納稅、服役 (B)是否會說漢語 (C)是否獵人頭 (D)是否與漢人通婚
( )12. 臺灣最早出現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五萬年前。在那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人們經歷石器時代與金屬器
時代。學者依據何者劃分人類「石器時代」與「金屬器時代」?
(A)時間的長短 (B)空間的分布 (C)使用工具的材質 (D)生活方式的改變。
( )13. (甲)十三行文化(乙)大坌坑文化(丙)長濱文化(丁)卑南文化。小愛在蒐集臺灣史前文化的資料時,弄亂了時間先後
順序,在整理後,下列哪一個排序才是正確的? (`A)甲丙乙丁 (B)乙丙甲丁 (C)丙乙丁甲 (D)丁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