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主」的意涵及其教學活動設計——國民中小學新課綱實施策略與教案探討

格式
doc
大小
125.5 KB
頁數
9
上傳者
wdchen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5-11-01,离现在 19 36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以學生為主」的意涵及其教學活動

陳文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2004/10/12

回目錄

摘要:「以學生為主」這句話,站在學生的觀點來說是「我是學習的主人」,若是立於教師的觀點,則等同於「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的「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來考量」,就是「以學生為主」的意思。若是此一理念貫徹地實施,將會對教學活動的形式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將以此為主題,探討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設計」。


前言:現代社會中,全面性的提供機會給其國民接受教育,務使人人都有一技之長、使人人在社會活動中具有一般的共識,這是開發一個社會潛能最有效的政策-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若是能完滿的施行;就是每個國民都能受到教育(有教無類),而且要因應個別差異作適性地教學,使他的潛能得以作最大的開展(因材施教)。依此觀之,也就是說「全民教育」要「以學生為主」來考量進行其教育工作。

全民教育不僅是在「功利」的觀點上看,是現代社會繁榮、個人福祉所必須。更基本的,立於人權(道德)的觀點上看,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是建立在「人的生存權平等」之上,因此不管是什麼樣的國民,受教育的機會也要是平等的。

另外,就個人學習的觀點上看,順應學習者的特質來施行教育,是最有效能的教學。

因此,「以學生為主」的立場來考量教育上的措施(如課程、教材、教學、評量等),應是自然的、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它並不是嶄新的教育理論,而是一項古老的傳統;始自文化啟蒙時代的先哲孔子蘇格拉底,由先哲們對「教育」的態度來看;「教育」是完全基於學生個人的需求而發生的,而「教學」總是因應學生個別差異來安排的。

「以學習者為主體」既然是一項自古以來被認定的原則,何以現在我們還要取出來討論呢?

是不是此一理念已不合時宜需要被改變?

是不是它被削弱或泯滅了,需要被恢復?

是不是有了新的原理或其他功用性的考量,它需要調整以便與此原則相濟共存?

一、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及其實施策略

1.「課程總綱」上的論述: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為主」

『教育是開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

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

國民中小學教育是全民教育,『開展學生的潛能』意指要使「每個國民的潛能,得以充份發展」。這是「以學生為主」(而不是「以教師為主」、「以教材為主」、「以考試成績為主」、「以比賽為主」...)來考量教育工作的意思。


2.「課程總綱」中所規劃的實施策略

「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若是做到了極致,那就是完全的自由化、個別化了。顯然地,依據教學成本、教育資源、以及學習原理上的考量,要完全做到「以學生為主」的理想,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不過,它卻是一種努力的方向。新課程在此一理念下,使「課程」的很多措施都由標準化、制式化、單一化中「鬆綁」:

教材及教學上「把教學的主導權賦予教師」;

能力本位課程、學校本位教材、領域課程規畫、彈性授課時數。

教學上「把學習的自主性給予學生」

創新教學

評量上提倡多元能力的肯定及教學評量的多樣、有效性

尤其是把評量運用在敦促、鼓勵及診斷、協助學習的方面


由於每個學生有個別的特質(遺傳、個人閱歷、願景、生活背景、性向、潛能、興趣、現有才能、學習能力、需求、…),在「以學生為主」的理念下,提出把「學習的自主性給予學生」的教學策略,那麼,「教學活動」將會呈現什麼景象呢?


要由學生自主的決定想學什麼嗎?決定選什麼主題嗎?

要由學生自己提出執行的方式嗎?主動的進行學習活動嗎?

要學生自我負責、自訂評量標準、自我評量?






二、「以學生為主」的教學

1.「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特質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及評量)具有以下的特質:

學生的「學習」是有承續性的,是一種認知發展的過程,而不是零碎片段地填塞。

知道學生有性向、興趣或情緒上的差異,教師要能營造學習的情境,以安定情緒、引發學習動機。

知道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教師可運用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專題探討等不同的方式來教學,使學生有多重的學習管道可經歷。

承認「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並不要求每個學生獲得的「心得」是一樣的,但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學習。

學生學習的目標是自我設定的(至少把「問題」接納成為「自己想要弄清楚的問題」)

學生自己提出解決的策略、擬構處理的過程,瞭解「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應自己負責、自主自動地去從事,盡力地去完成。

評量以促進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為目的。故應以合作代替競爭、以讚賞其成就代替針砭其缺失,而以解決困難的態度來看待學習落失。

評量是一種「檢討過去、惕勵將來」的事,所以一方面固然有一公設的基準得以參照,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產生一種「自我省思」的能力,瞭解自己目前的處境,以策勵未來。

「學習成就」評價多元,使更多樣的才能和性向的人受到肯定。

不管是知識認知、技能嫻熟、思考智能、工作態度、動機與信心、…等等,只要有利於能力的提升或有助於進階學習,均是一種成就。



2. 「以學生為主」理念下的教學實務考量

「以學生為主」來考量教學,將會與「以教師為主」、「以教材為主」、「以培訓精英為主」、「以比賽為主」、「以考試成績為主」...的教學會有一些差別。由於基本立場的不同,會影響到教材選取、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成果評價基準的採用...等的不同。

由於每個學生各自有其生理、情緒、性向、基本才能、生活環境、甚至於生長的社會文化之差異,「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要使每個學生均能獲得最充份的潛能開發(天方夜譚?!),那麼,那種的教學究竟怎麼進行呢?

教材(或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要怎麼決定?由誰來決定?

a.兩難的考量:

在國民義務教育中必須學習的教材是有規定的、絕不能免的。

面對程度參差不齊的學生,要怎麼決定教材?

b.權宜的策略:

在課程綱要中僅列必修的核心概念(於「科學與技術認知」項下),教師依這系列的「核心概念」去規畫議題(主題),預期學生只要經過這些研討活動,就能夠對這些核心概念有所認識。

教師提出(或討論後形成)議題,學生可就此議題為軸心,依自己的經驗提出「為瞭解此議題」必需探究清楚的許多「子問題」,為進行探究這些「子問題」而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能。若是這些議題都是生活上所關心的題目,而且所提出相關的「子問題」都是學生討論後所提出的,加上進行探究活動也是學生自主的、自動的進行。如此一來,學生所學習的「教材」自然而然是銜接著自己舊有的知識基礎。

在此,每個學生從事學習的活動都是自我負責的(雖然他仍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因為個人的學習能力不同,所學到的份量未必相同。但是因為在小組裡活動,故仍可某種程度上學到共通的教材。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扮演的角色為何?由誰來主導教學活動?

a.兩難的考量:

教師對於知識擁有絕對的優勢,對於教材、教學有全盤的瞭解。而學生則對於所正要學習的知識則是貧乏或零散的。因此,課堂裡的活動教師應居於領導的地位。

學生應該有一種自覺,一種想去學習、去瞭解事情的企圖。唯有這種主動、自動的求知精神及自主、自我負責的工作態度,才能在工作之中獲得體驗,才能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

b.權宜的策略:

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領航員的角色;營造學習環境和氣氛、提出問題以開拓學生的想像空間、帶領學生進行討論、協助設計實驗、仲裁爭議、提示綜合性的結論...

學生感覺是在為解決問題而努力,而這個問題是自己提出來的、自己關切的、自己負責的,所以整個都是自主的、自動的活動。學生將覺得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自己並不孤立,和小組的同學分工合作,還有教師不斷的協助,使自己的工作不斷地在推進。

如何知道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的基準怎麼訂定?

a.兩難的考量:

在每個「學習階段」都設有「分段能力指標」作為教學目標,期待每個學生去達成。

學生的學習能力、性向、興趣不同,故所獲致的學習成就也不同。

b.權宜的策略:

評量還是依教學目標訂有標準的。可是要考驗的題目還是有難易深淺之分,只要是基礎的、重要的概念和能力都要評測。

評量的內容是多元的;知識、技能、態度、各項智能、…,評量的方式是多樣的,且經常伴隨著教學一起運作的。

評量的行使,未必都由教師來做,學生自己或同學互評均可,而評語中一定要包含有對良好表現的讚賞部份。

把評量當成鼓勵敦促、診斷改進的工作。

若是以比賽、競爭、淘汰的形式來作評量,有很多的學生永遠的挫敗,而這些挫敗將可能帶給他逃避學習、放棄學習的傾向。


三、教學活動設計實務

1. 以「學習」的認知歷程來看教學

不同的領域(如音樂、表演藝術、體育、數學、語文...)、不同的素材,可能適合不同的教學活動方式(實驗、演示、參觀、講解、討論、辯論...)。所以,從活動的表徵上去談教學活動的形式是談不完的。不過,我們可以由學習的「認知歷程」去分析,那麼,任何類型的活動,對於學習者而言,都須經歷以下的歷程:

先得察覺到問題,或於心中有了問題。

得把問題的性質想清楚;有些相關的變因、背景要弄清楚、期望把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設想有些什麼辦法可行、預料解決過程中可能會遭遇什麼困難...

親自去體驗,或動手把它做出來,或著手蒐集可信的資訊(藉實驗、閱讀、訪談...)

獲得相當的資訊,整理出一些整體的脈絡或規則,或提出一些看法來詮釋這些現象(資訊)。

把獲得的資訊轉化成自己的經驗,應用出來解決相類似的問題,或推想到有其他更多的問題可供探究。

2.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扮演

這個學習的認知歷程中,教師與學生如何扮演各自的角色?

「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中,「題目」是教師給的,分析題目內涵、提出解決題目的策略是教師給的、實驗是教師示範的、資料是教師給的、結論是教師給的、課後練習也是教師給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整個「問題解決」的歷程。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中,「題目」是學生選擇的、分析題目內涵及解決的策略是學生提出的、實驗是學生自己規畫的、資料是學生找來的、結論是學生自己下的、學生還把剛學到的知識引用到日常生活上很多方面的應用。教師在學生各自的學習活動中協助他,介紹一些資料或提示他方向,學生感覺自己把問題給解決了!

真實的教學活動可能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益(或稱「教學效益」?!)。不過,基本上,依新課程對教育的基本理念,我們應該「以學生為主」當出發點來考量。然後,不得己的、為時勢所迫的、不得不摻入教師主導的措施。

我們曾在很多場所介紹過「主題式教學」(見表一「主題式教學的基本型態」及表二「主題式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基本形態」),就是「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而教師也很容易視教學現場的情況決定要介入多少,故它是相當靈活的設計,希望使它在現實教學環境中能成為一種「可行」的教學形式。

表一:主題式教學的基本型態

教學活動流程


教學上的功能

喚起相關的經驗:藉助影片、參觀、演示等方式來使學生感受到相關的現象。

開拓可探討的空間:

學生可就自己的經驗、或想像所及、或對事情發生因果關係的感受、影響大小的權衡等各方面,提出推論式的、批判式的或創發性的問題。

使討論維持在「百花齊放」的熱絡氣氛中,人人熱烈參與。

觀察情境

察覺問題


使所提出的「問題」較貼近自己的經驗。

學生熱烈參與討論,感覺研討此主題是很有意義的、不難的、是自己所關切的。

培養會對事情產生反思,並力求改進的正向思考習慣。

培養批判的能力:能由情境中察覺問題。

使「主題」的輪廓呈現。


將學生五花八門提出的問題加以整理、分析、歸類。

使問題不再是泛泛的猜測之語,而成為是在探討因果關係的、可度量的、不帶好惡情緒的,也就是科學性的問題。

在討論過程中,刪除掉和主題無關的部份,安排與主題具重要、次要關係的順序。

引導討論

確定問題


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怎麼去問問題」。

可使學生體會到「如何去處理問題」。

修整問題,使問題規模大小適中而明確,易於進行學習活動。


教師可以把各「子問題」分給各小組,讓各小組分頭去進行研究。

「子問題」雖已確定,但是研究時「樣本」、「策略」和「方式」等方面仍可由小組自行決定。儘量使學生能自主性的進行探究,教師立於輔導協助的立場。

鼓勵學生就自己已往的經驗,對問題去做進一步的推論和評估,預想探究時可能運用的設備材料,可能達到的工作目標,儘量使探討的工作變得具體可行。

教師提供處理問題的經驗和技術,以及各項資源及設備,以便學生進行探究時使用,不宜事前提出標準答案。

學生獲得資料之後,應自行判斷因果關係、詮釋現象。

要求學生的報告必須條理明晰、論據切實、要求作科學性的陳述,不作浮誇、不實之言。


分工合作

進行探究


班級的學習氣氛比較熱絡。

各組獨立作業,養成負責的工作態度。

提供學生創造的空間、增進其研擬策略、規劃工程、執行實務等能力。

養成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分工合作的能力及團隊一體的精神。

教師可利用「學習評量單」將學習的內容設計成問題,交給每個學生。而各學生在尋求答案時可對負責該子問題的同學請益。

可以透過「成果發表會」中的討論、或閱讀「成果展示會」的資料,獲得對該主題完整的學習。

教師可綜合各小組的報告,提出整合性的科學概念,或是將獲得的結果做綜合推導,以形成結論。

分享經驗

整合成果


培養溝通的能力;能條理清晰的發表自己意見,能聆聽別人的見解,並能由此做理性思辨而獲得學習。

由各組不同的經驗之比較,獲得綜合統整的理論或見解。

使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一些事,同時,也養成能尊重他人及具有欣賞別人成果的胸懷。


學生可用演講、辯論、寫報告、做作業、答覆問題等方式,將新獲得的概念運用出來。

察覺只有切實的經過這種因果的探討、權重的衡量,才能真正瞭解問題、解決問題。

發現尚有許多相關因素有待做更深入的探討。

綜合評鑑

推廣運用


把初學的概念穩固下來。

使新獲得的概念得以內化、技術得以純熟。

拓展視野:培養創造、推理的能力。

表二:主題式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基本形態

學生做什麼?

教學流程

教師做什麼?

  • 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也聽聽別人的經驗。

  • 察覺為了瞭解問題或把事情做得更好,有很多技術或疑問,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觀察情境

察覺問題



由生活上、自身、社會上的現象之觀察,引發出各向度的問題,開拓思考的空間,並促成主題的發現與形成。


大家努力尋求以下問題的答案:

[我們的問題]

  • 解構主題,將主題分成許多「子問題」去探究。

  • 瞭解各子問題的性質、可研究的範圍?

引導討論

確定問題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歸納學生的各種經驗和想法,形 成一些子問題。

  • 釐清各子問題的性質,確定

(或拓展)欲探討的範圍。

[自己的問題]

  • 承擔(或接受)某一個「子問題」的探討工作。

  • 想像及推想可研究的範圍。

  • 知道我們可以做什麼?要做什麼?

分工合作

進行探究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 可以同時分組平行進行不同問題 的探討,也可以全體同時(分組進行)探討同一個問題,或兩者夾雜地使用。

  • 協助學生提出策略、規劃工程。

  • 協助學生安裝儀器、進行操作。

  •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整理分析。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 鼓勵學生研判資料意義。

  • 鼓勵學生依結論詮釋資料。

  • 鼓勵學生依資料提出結論。

[激發學生推廣應用]

  • 評估自己的資料。

  • 推想可應用的主意。

[著手來探究]

  • 我們打算怎麼做?

  • 需要什麼器材?需要多少時間?

  • 規劃一下流程,做什麼?誰來做?

  • 怎麼取得資料?實驗怎麼做?

  • 怎麼記錄?

  • 資料怎麼整理怎麼表示?

[我們的發現]

  • 這些資料顯示什麼意義?

  • 依據資料我們可得到什麼結論?

[檢討與建議]

  • 這次研究有些什麼可以改進的?

  • 還有什麼別的方法也可以試試?

  • 這些發現可以應用到其他方面嗎?

  • 這些結果讓我聯想到什麼?

  • 這些結果可以解釋什麼現象?

[發表或展示]

  • 怎麼寫成果報告?展示成品?

  • 發表自己的工作心得,也聽取別人報告,綜合整理各組的資料、報告,獲得對整個主題的瞭解。

  • 對實驗誤差、資料可信度提出批 判與檢討。


分享經驗

整合成果



  • 指導學生整理報告或展示成品。

  • 安排機會和情境,各組發表心得,並促進各組間互相學習,使每個人都能匯集到別組的經驗。

  • 藉討論、講解、閱讀,來將各組的資料加以統整,提出規則性、科學概念。

  • 對實驗方法、活動策略提出改進意見。

  • 發現新的問題,預測可能發生的現象,提出推廣與應用的點子。

綜合評鑑

推廣應用


  • 提出綜合性的想法、檢討工作得失、提出新的問題。




四、結論:藝術化的教學

想一想看,在面對三十幾位學生的班級,又同時教四、五個班級的情形下,要來履行「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這是不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

不過,再想一想,幹這類事的人又不是只有我們:

畫家只憑一個畫面,要來宣達他的意境和意念,並且感動很多人(記住:被感動是「看畫的人」,不是「畫家」,至於能感動多少人感動多深刻,就看畫家的功力了)。

醫師每天看診,接觸那麼多病人,不只是診斷病情,還要依據病人的體質和病況決定用藥(記住:被醫療的是「病人」,至於醫得好醫不好,就看醫生的功力了)。

工程師接到一個建築案子,要依據建築物的背景、土地大小、主人對建物功能的期望、藝術性(造形)、科學性(結構安全)等設計建築物。

這類工作都有相同的特質:它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可是,在行使他的專業時,都不能用套的、用同一種模式去複製的,因為所要處理的對象(或案子)是有個性的、有特別需求的,也就是都要「以受者為主」來考量的,因此,它的工作除了基本的專業知能外,尚帶有思想、帶有創意。這類專家我們常以「師」來稱呼,如醫師、工程師、美容師、教師、...,若是少了這種「隨個案不同,需要思考及創造」成份,用同一種模式一直重複套用的,我們稱它為「匠」,如打鐵匠、工匠、...。「師」與「匠」其實也是一線之隔,靈活應變的「匠」可成為「師」,呆板套用的「師」也可變成「匠」。


 教師要以「以學生為主」的理念來處理「大量學生的學習」,顯然需要非常高程度的「教學專業素養」!不過,我們分析一些教學方式,還是可以很淺顯的看出來適不適用。例如多運用討論的方式、多運用個別發表的方式(口頭報告、寫作、書面報告、作品展示...)、多鼓勵批判及創造思考、多提供學生自主決定的機會、多開放學生主動及自動的活動、多運用多元多樣的評量、多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相信「個別差異」會很容易由此活潑的教學而獲得「調適」。只是,這種活潑開放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更富機變、更高明的領導力。所以說,當一個教師能以「以學生為主」的理念來完成其教學時,他的「教學」已經是「藝術化」了!讓我們把「藝術化的教學」當成是我們專業上追求的「目標」吧!

回目錄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