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歌本來就是一種作者主體意識最強、主觀色彩最濃厚的文學體裁,而做為浪漫詩人的李白,他的作品所表現的主體
意識就更加強烈,主觀色彩就更鮮明。常見的寫景詩,往往同時也是抒情詩,李白最出色的是描寫三峽的兩首詩,一首是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描寫三峽風景,卻由一種輕捷歡快的節奏,傳達出詩人壓抑不住的欣喜心情。詩作於唐肅宗 乾元二年(西元
759 年)。在此之前李白因入永王 李瞞幕受牽連而入潯陽獄,後被流放夜郎。他由潯陽出發,沿長江逆流而上,途中曾寫
過另一首同是描寫三峽風景,而思想感情卻與此完全不同上三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黃牛山在今湖北省 宜昌縣西,山下江水灘險浪急,古歌謠有云:「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李白這首詩化用古歌謠詩意,而又融進自己遭流放時的切身感受,極力寫出逆水行舟之艱苦,黃牛山下江水湍急之可怖,
青天之可望而不可即,充分傳達他在流放途中的苦悶心情。而當詩人至四川 白帝城,遇赦放還,於是又順流回到江陵。
早發白帝城一詩,就是在歸途中所做。整首詩是寫景,也是抒情,詩中所描寫的景物、色彩、節奏,都是明朗、明麗
和歡快的,很能表現詩人遇赦以後,喜悅輕快的心情。古歌中曾唱:「巴東 三峽 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白這裡
卻反用其意,在詩中化淒哀的猿聲為江中輕舟疾駛的伴唱。由於有詩人獨特的感受融入,便將哀景轉化為樂景了。
(周先慎 中國文學的十五堂課)
( ) 1.文中提到李白的兩首詩都是創作於江河之中,卻呈現不同的風情,最有可能的原因為何?
(A)心境迥異 (B)相由心生 (C)心蕩神馳 (D)身歷其境。
( ) 2.根據本文,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A)李白輔佐唐肅宗而得罪李瞞,所以被流放夜郎 (B)文中逆水而上和順水而下代表李白當時的處境
(C)李白只在上三峽一詩中巧妙化用古歌謠的意境 (D)只要主觀意識強烈就可以成為浪漫詩派的一員。
真喜歡這樣綿綿的雨,長長地落著,忘記了晨昏,忘記了時間,也忘了節令。啊,尤其在這五月已過去了一半的初夏,
雨像薄紗的帷簾一樣突然地放下,立刻為你隔住了很多陽光下的喧騰和擾攘,以及過分明白清晰的事物形象。因為晴天太
明亮,聲光無盡,腳步雜遝,事情就多得讓你做不完,而且它無形中有那種催迫人的力量,使你無法懶惰。又想晒書,又
想晒被,更願痛痛快快洗一次衣物。因為這富有熱力的陽光,能將每一件溼漉漉的衣服晒得又乾又脆,能使每一樣經它曝
晒過的物件留下餘香。而這等的好天氣又是最引誘人要去旅行和郊遊的天氣,也是處理各種外出事務最方便的天氣;當然,
也是最適於拜訪朋友的好天氣了……。
突然間,那盞金黃燦爛的大燈轉暗了,在幽黯的氣氛裡,第一滴雨像珍珠般掉落,然後無數的雨珠串連成線,壓抑著
飛揚的灰塵……雖然雨的步態轉柔,但是你仍然聽見它清朗的帶著金屬韻律的步音;當眾弦俱奏又不停地增加更多的弦索
時,你就可以聽到一曲豐富的雨的交響樂了!這時,你整個地被籠罩在雨絲交織成的簾子裡。首先,你感到了絲綢觸膚的
涼爽;炎熱退卻,煩囂也跟著遠去。隔著一層薄薄的朦朧看世界,不慌不忙,世界是那樣寧靜可愛;隔著一點距離看人生,
人和事都比較好安排。真的,在這靜靜的下雨天,誰也不騷擾誰,只見雨中的綠意如潤玉,蓓蕾們也都有了血色,同樣是
我們枯旱的心
—
日日沉埋在煙塵和煩囂中的,竟也獲得一些澤潤,尋回一點寧靜,找著那屬於自己的聲音和思維。
(蓉子 雨天的魅力)
( ) 3.根據本文,作者蓉子認為雨天的魅力在於何處?
(A)適合出門旅遊及訪友 (B)無法懶惰,勤勞苦幹 (C)放慢腳步,傾聽自我 (D)晒衣晾被,清爽宜人。
( ) 4.下列文句,何者使用觸覺來描寫綿綿細雨的魅力?
(A)真喜歡這樣綿綿的雨,長長地落著,忘記了晨昏,忘記了時間
(B)雨像薄紗的帷簾一樣突然地放下,立刻為你隔住了很多陽光下的喧騰和擾攘
(C)當眾弦俱奏又不停地增加更多的弦索時,你就可以聽到一曲豐富的雨的交響樂了
(D)首先,你感到了絲綢觸膚的涼爽;炎熱退卻,煩囂也跟著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