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立 林園高級中學 國中部 110 學年度第 1學期 一年級第 3次段考(歷史科) 試題卷
班級: 姓名: 座號:
◎以下為「玉里協天宮沿革史」碑文節錄,請閱讀下列文字,並回答第 21 ~ 23 題:
有清一朝,光緒年間,西元一八七五年,運會所趨,交通首要,八通古道,迫於修建,自林杞埔至花蓮璞石閣(今玉里),
通衢以來,吳氏昆仲,光亮光忠,率飛虎左營前駐,安屯之後,天意難料,瘟疫大行,手足惶錯,素仰帝君,仁義禮智,三
界伏魔,爰築草屋,吳光亮將軍親題,後山保障匾額,以奉祀迄今。後山居民,族群龐雜,阿美布農,平埔客家,漢民雜處,
嫌隙難免,爭端時起,幸賴神召,和諧共居。
( ) 21. 從以上碑文分析,吳光亮兄弟開闢到「後山」的背景是什麼?【習作】
(A) 日本出兵攻打臺灣南部原住民部落 (B) 法軍施壓清朝攻打淡水與基隆一帶
(C) 在外力施壓之下臺灣被迫開港通商 (D) 清朝頒布了渡臺禁令為防臺而治臺
( ) 22. 開闢八通關古道後,清廷勢力逐步拓展到「後山」地區,請問清廷隨後又 頒布哪項政策?【習作】
(A) 積極派遣軍隊遠赴後山開闢營盤田 (B) 設立番學堂迫使原住民接受漢文化
(C) 在該地設立地方會議並且選出長老 (D) 利用羅馬拼音文字教化東部原住民
( ) 23. 碑文中提到「八通古道,迫於修建,自林杞埔至花蓮璞石閣(今玉里), 通衢以來,吳氏昆仲,光亮光忠,率飛虎左
營前駐」,而後清廷勢力進入,對當地社會產生什麼影響?【習作】
(A) 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摩擦更加的劇烈 (B) 漢人不斷違反禁令使番界向山區移動
(C) 該地商人被迫與其他國進行走私貿易 (D) 東部的鹿皮與蔗糖可以大量外銷賺取
◎請閱讀下文,回答 24~27 題:
Ⅰ.描述客家先民到臺灣辛勤開墾的詩歌《渡臺悲歌》:「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回),知生知
死誰都難。就是窖場(墳場)也敢去,臺灣所在滅人山(必死無疑)。」詩中說明了要渡過黑水溝的艱難,也點明當時移民
者離鄉背井的無奈。
Ⅱ.「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這句諺語流傳於清領前期的中國沿海與臺澎各地,用來形容移民來臺的危險艱難,意思
為:十人之中有六個會死亡,只有三個能順利到達,還有一個會放棄回頭。
( ) 24. 請問:上文中的黑水溝是指什麼?
(A) 大西洋 (B)太平洋 (C)巴士海峽 (D)臺灣海峽
( ) 25. 面對渡過黑水溝的艱辛,當時漢人為祈求渡海平安,特別虔誠信奉哪一神明?
(A) 關聖帝君 (B)王爺 (C)土地公 (D)媽祖
( ) 26. 此時期從中國冒險渡海來臺的漢人移民,以哪兩個省籍的人士最多?
(A) 廣東、浙江 (B) 福建、廣西
(C) 福建、廣東 (D) 福建、浙江
( ) 27. 漢人移居臺灣風險很大,不一定每個人都可以在臺灣安居樂業,但為何仍有許多人不計九死一生,願意冒險來臺?
(A) 原鄉人口眾多、謀生不易 (B) 臺灣無人居住、待開墾的土地廣大
(C) 原鄉戰禍連年、飢荒不斷 (D) 政府鼓勵來台、開發廣大林野山區
( ) 28.《噶瑪蘭廳志》紀載:「台灣一種無宅無妻子,不士不農,不工不賣……嫖賭摸竊,械鬥豎旗,無所不為……謂其單
身遊食四方,隨處結黨。」請問:上述史料是在描述清帝國時期臺灣的哪一種現象?
(A) 文教風氣不盛 (B)械鬥民變頻繁 (C)羅漢腳的現象 (D)會黨聚眾起事
( ) 29. 朱一貴事件和林爽事件中,泉、客籍移民都曾協助清軍平定事件,被清廷稱為「義民」。請問:何者最有可能是其協
助清軍的主因?
(A) 事後可獲得豐厚獎賞 (B) 擔心在臺開墾受影響
(C) 移民間族群衝突對立 (D) 政府以愛國情操號召
【背 面 有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