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林園高中附設國中 七年級 110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三次段考 期末考 南一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503.56 KB
頁數
3
作者
MyHomePC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1-11,离现在 3 28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高雄市立 林園高級中學 國中部 110 學年度第 1學期 一年級第 3次段考(歷史科) 試題卷
班級: 姓名: 座號:
◎以下為「玉里協天宮沿革史」碑文節錄,請閱讀下列文字,並回答第 21 23 題:
有清一朝光緒年間西元一八七五年運會所趨交通首要八通古道迫於修建自林杞埔至花蓮璞石閣(今玉里)
通衢以來,吳氏昆仲光亮光忠,率飛虎左營前駐,安屯之後天意難料,瘟疫大行,手足惶錯素仰帝君,仁義禮智
界伏魔爰築草屋吳光亮將軍親題後山保障匾額以奉祀迄今後山居民族群龐雜阿美布農平埔客家漢民雜處,
嫌隙難免,爭端時起,幸賴神召,和諧共居。
( ) 21. 從以上碑文分析,吳光亮兄弟開闢到「後山」的背景是什麼?【習作】
(A) 日本出兵攻打臺灣南部原住民部落 (B) 法軍施壓清朝攻打淡水與基隆一帶
(C) 在外力施壓之下臺灣被迫開港通商 (D) 清朝頒布了渡臺禁令為防臺而治臺
( ) 22. 開闢八通關古道後,清廷勢力逐步拓展到「後山」地區,請問清廷隨後又 頒布哪項政策?【習作】
(A) 積極派遣軍隊遠赴後山開闢營盤田 (B) 設立番學堂迫使原住民接受漢文化
(C) 在該地設立地方會議並且選出長老 (D) 利用羅馬拼音文字教化東部原住民
( ) 23. 碑文中提到「八通古道,迫於修建,自林杞埔至花蓮璞石閣(今玉里) 通衢以來吳氏昆仲,光亮光忠,率飛虎左
營前駐」,而後清廷勢力進入,對當地社會產生什麼影響?【習作】
(A) 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摩擦更加的劇烈 (B) 漢人不斷違反禁令使番界向山區移動
(C) 該地商人被迫與其他國進行走私貿易 (D) 東部的鹿皮與蔗糖可以大量外銷賺取
◎請閱讀下文,回答 2427 題:
.描述客家先民到臺灣辛勤開墾的詩歌《渡臺悲歌》「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回),知生
死誰都難。就是窖場(墳場)也敢去,臺灣所在滅人山(必死無疑)。」詩中說明了要渡過黑水溝的艱難,也點明當時移民
者離鄉背井的無奈。
.「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這句諺語流傳於清領前期的中國沿海與臺澎各地,用來形容移民來臺的危險艱難,意思
為:十人之中有六個會死亡,只有三個能順利到達,還有一個會放棄回頭。
( ) 24. 請問:上文中的黑水溝是指什麼?
(A) 大西洋 (B)太平洋 (C)巴士海峽 (D)臺灣海峽
( ) 25. 面對渡過黑水溝的艱辛,當時漢人為祈求渡海平安,特別虔誠信奉哪一神明?
(A) 關聖帝君 (B)王爺 (C)土地公 (D)媽祖
( ) 26. 此時期從中國冒險渡海來臺的漢人移民,以哪兩個省籍的人士最多?
(A) 廣東、浙江 (B) 福建、廣西
(C) 福建、廣東 (D) 福建、浙江
( ) 27. 漢人移居臺灣風險很大,不一定每個人都可以在臺灣安居樂業,但為何仍有許多人不計九死一生,願意冒險來臺?
(A) 原鄉人口眾多、謀生不易 (B) 臺灣無人居住、待開墾的土地廣大
(C) 原鄉戰禍連年、飢荒不斷 (D) 政府鼓勵來台、開發廣大林野山區
( ) 28.《噶瑪蘭廳志》紀載:「台灣一種無宅無妻子,不士不農,不工不賣……嫖賭摸竊,械鬥豎旗,無所不為……謂其單
身遊食四方,隨處結黨。」請問:上述史料是在描述清帝國時期臺灣的哪一種現象?
(A) 文教風氣不盛 (B)械鬥民變頻繁 (C)羅漢腳的現象 (D)會黨聚眾起事
( ) 29. 朱一貴事件和林爽事件中,泉、客籍移民都曾協助清軍平定事件,被清廷稱為「義民」。請問:何者最有可能是其協
助清軍的主因?
(A) 事後可獲得豐厚獎賞 (B) 擔心在臺開墾受影響
(C) 移民間族群衝突對立 (D) 政府以愛國情操號召
【背 題】
( ) 30. 清帝國領臺時期,民間經常發生「械鬥」「民變」,令同學們印象深刻。下列哪一位同學對於械鬥和民變的看法,最
為接近歷史事實?
(A)以宸:民變是移民之間衝突爆發,糾集所屬團體以武力解決問題
(B)以柔:赤崁樓內的贔屭記功碑,紀錄府城地區的漳泉、閩粵械鬥
(C)以萱:械鬥是民間反抗政府的英勇事跡,戴潮春事件就是個例子
(D)以芯:械鬥是移民為了爭奪水源和土地,發生「打群架」的現象
( ) 31. 清帝國統治初期來臺移民之間時常尋找共同關聯,以便相互照顧、彼此扶持。下列哪種社會現象與此情形無關?
(A) 漳泉械鬥 (B)祭祀唐山祖 (C)祭拜原鄉神明 (D)娶原住民女子為妻
( ) 32. 開港通商後來臺的傳教士如馬偕、馬雅各等人,對臺灣社會文化的主要貢獻為何?
(A)使清廷治理臺灣的態度轉趨積極 (B)將現代醫學知識與新式教育傳入臺灣
(C)為臺灣兩萬多個蛀牙的病患拔牙 (D)引進新發明建設台灣成為現代化地區
( ) 33. 艾晨準備期末考,歸納清帝國時期台灣原住民大致區分為「生番」和「熟番」,他比較後整理成表格如下,請問表中
哪個項目完全正確?
選項
熟番
生番
(A)族群
一般指平埔族
一般指高山族
(B)向清廷納稅
沒有
(C)漢化
漢化淺
漢化深
(D)傳統文化
保存良好
流失嚴重
( ) 34.【歷史圖一】是清帝國時期臺灣番界變遷圖,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同學:「漢番的界線從原本接近海岸不斷的往內山後
退。」請問: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為下列何者?
【歷史圖一】
(A)原住民比較喜歡住在山區 (B)漢人越界開墾壓迫原住民生活空間
(C)原住民不希望被清廷統治 (D)清朝政府以武力驅趕原住民到山區
( ) 35.【歷史圖二】呈現某一歷史事件前後,清朝治臺措施的差異。從圖中內容判斷,此一事件及其相關人物配對,下列何
者正確?
【歷史圖二】
(A)羅妹號事件/李仙得 (B)羅妹號事件/卓杞篤
(C)牡丹社事件/沈葆楨 (D)牡丹社事件/劉銘傳
高雄市立 林園高級中學 國中部 110 學年度第 1學期 一年級第 3次段考(歷史科)答案
班級: 姓名: 座號:
1~5
6~10
11~15
16~20
21~25
ABADD
26~30
CACCD
31~35
DBABC
36~40
41~45
46~50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