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人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相較之下,百分之一的改
善並不特別值得注意——有時甚至根本不被注意——但其意義卻可能大得多,尤其長遠來看。隨著時間去,微小
改善所能造成的變化非常驚人。算起來是這樣的: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
倍;相反的,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
要在日常生活中體會這個概念可能不容易。我們做出一些改變,成果卻似乎總是來得不夠快,於是我們回歸先前
的慣例。 習慣的改變造成的影響,近似於飛機路線調整區區幾度產生的結果。假設你要從洛杉磯飛到紐約,如
果飛行員從洛杉磯國際機場起飛時,將飛機的航向往南調 3.5 度,飛機就不會抵達紐約,而會降落在華盛頓特區。
如此細微的改變—— 機首偏移幾呎——在起飛時幾乎難以察覺,但經過橫越整個美國的距離放大之後,最終的
降落地卻差了好幾百哩。
同樣的,日常習慣的微小改變也能將你的人生引導到非常不同的目的地。做出好百分之一或糟百分之一的選
擇,在當下似乎沒差,但是經過橫越一生的時間放大,便會決定你是怎麼樣的人,或是你能成為怎麼樣的人。造
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時間會放大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差距,會將你餵養給它的東西加
乘。好習慣讓時間成為你的盟友,壞習慣讓時間與你為敵。
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改變結果,即改變你的成果;第二層是改變過程,即改變習慣與系統;
第三層是改變身分認同,如信念、世界觀、自我形象等。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身分認同
則關乎你相信什麼。每一層次的改變各有其用處,問題在於改變的方向。許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的過程時,都把
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這會將我們引至以結果為基礎的習慣。替代做法是建立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在
這種方式下,我們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真正的行為改變是身分認同的轉變。你也許會因為受激勵而開始一個習慣,但要維持下去只有一個原因:這
個習慣成為你身分認同的一部分。誰都可以說服自己上健身房或選擇健康飲食一、兩次,但只要行為背後的信念
不改變,就很難維持長期的轉變。在成為自我身分的一部分之前,改善都只是暫時的。
——改寫自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