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中山國中 七年級 109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一次段考 期中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545.92 KB
頁數
2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3-24,离现在 3 21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09學年度第一學期社會科七年級第一次定期考查
歷史範圍:Ch1-Ch2 七年級___班座號:___姓名:_______ 代號:05
一、 單一選擇題,每題2
1. ( )「提出『南島語族臺灣原鄉論』的考古學者認為,華
南形成的一個種族,在六千年前遷徙臺灣,發展成南島
語族,然後在五千年前開始向全球擴散,東至南美洲西
岸的復活節島,西至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南至大
洋洲的紐西蘭,跨越太平洋及印度洋。另有遺傳基因學
者則認為,臺灣南島語族源自島嶼東南亞,當年島嶼東
南亞族群遷徙的路線是一支往北到臺灣,一支往東到美
拉尼西亞、波里尼西亞。」請問:下列各項關於「南島
語族」的敘述何者正確?
(A)文中的兩方學者皆認為南島語族從臺灣發源,推
論南島語族就是以臺灣為中心向外擴散。
(B)據『南島語族臺灣原鄉論』所述,南島語族應是
中華民族,皆為漢人的基因後代。
(C)南島語族的發源是何時、從何處開始擴散,目前
學界尚無定論,仍需持續探討。
(D)從南島語族的分布可以得知族群的遷徙範圍是小
且有限制的,研究上相當容易。
2. ( )鄭成功起兵抗清初期,順治皇帝發下敕諭:「叛徒鄭
成功,在海角偏遠處隱藏行蹤,阻擋天子的教化,是凶
殘奸詐的人。」;鄭氏政權被清帝國征服後,康熙皇帝
曾賜鄭成功輓聯:「清軍南下時,明朝各鎮總兵多有二
心,紛紛投降清朝,唯有鄭成功固守廈門、金門,揮軍
北伐,震動東南;南明諸王相繼覆滅,鄭氏仍能以臺灣
狹小之地懷抱抗清的志向,在海外保有忠貞。」請問:
為何兩位清代皇帝對鄭成功的看法會有落差,我們該如
何看待這樣不同的資料?
(A)資料來自鄭成功的敵人,所以資料不可信。
(B)歷史人物的形象應差距不大,故資料不可信。
(C)政治立場不同導致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同。
(D)兩位皇帝的目的都是希望鄭成功可以投降。
3. ( )臺灣的原住民因與外來者接觸,而被賦予了各式不同
的名稱。請問:清朝對於在臺灣未遵守帝國法律、未服
勞役與未納稅的原住民族,除了稱為「野番」、「山
番」外,又稱什麼?
(A)高砂族 (B)山地同胞
(C)熟番 (D)生番。
4. ( )原住民透過口語、傳說來流傳族群的故事與神話,請
問:我們該如何正確解讀這些神話傳說?
(A)可真切地說明且以科學方法證明族群的起源。
(B)可進行文化傳承,並凝聚原住民的族群情感。
(C)傳說不一定可信,故對歷史研究毫無幫助。
(D)全為信仰的故事,只對宗教研究有所助益。
二、 閱讀題,每題2
【五萬年前至一萬五千年前】
臺灣東部一群住在海邊岩壁洞穴的人,捕獲一尾兩
公尺長的旗魚,據稱是當地歷來捕獲最大的魚,造成當
地轟動。本社記者前往這個人口不多的地方採訪,這裡
居民與世界各地同時代晚期的人類一樣,以「XXXX
XX」維生,尚未長期定居,但已知道如何用火,且已懂
得用石頭、獸骨、獸角等來製作工具。他們用海邊的礫
石來製作石器,用來刮削、切割、挖掘、錘砸,洞穴中
還有火坑,可供燒烤食物及生火取暖。
5. ( )請問:根據文章內容所述,該文化最有可能是下列哪
個臺灣的史前文化遺址?
()十三行文化 ()大坌坑文化
()卑南文化 ()長濱文化。
6. ( )文章述及該文化以「XXXXXX」維生,請問:
XXXXXX」該填入哪些內容?
(A)以「農耕、採集、漁獵」維生
(B)以「採集、漁撈、狩獵」維生
(C)以「農耕、飼養家畜、狩獵」維生
(D)以「採集、狩獵、煉鐵」維生。
7. ( )文章中的記者到當地去採訪,請問記者最有可能會經
驗下列何種生活型態?
(A)跟著當地人使用敲打製成的石器打獵,並且在洞
穴中食用烤旗魚肉當成晚餐。
(B)學習當地人燒製陶器的技術,回到現代後可以開
設史前文化陶藝工作室。
(C)與當地人的商隊一起到其他地區進行貿易,交換
到瑪瑙、琉璃、銅錢等物品。
(D)參訪當地的煉鐵工作坊,製作鐵鏟、鐵鋤等農
具,見證農業生活的開展。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致力尋找海外商機,這
個位在歐洲西北部的國家內,為了避免互相競爭以及
政府介入下,當時的該國內的六家公司於 1602 3
合併為有國會授權、有武力後盾的商業公司,積極拓
展在亞洲的貿易及殖民。這間公司獲得合法授權,擁
有招募傭兵、發行貨幣、與外國訂約、海外殖民等權
利,並在亞洲的印尼爪哇島設立亞洲總部,以跟歐洲
海權國家競爭亞洲的商業利益。
8. ( )請問文章所述這個位在歐洲西北部的國家是哪國?
(A)葡萄牙 (B)荷蘭
(C)西班牙 (D)英國。
9. ( )請問下列各項對文章所述公司的敘述中,何者正確?
(A)該公司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將亞洲總部設置
在巴達維亞以進行東亞貿易。
(B)該公司曾經欲將澎湖作為貿易中心,但被明朝驅
離後轉往臺灣北部(基隆、淡水)地區發展。
(C)該公司曾經在臺灣的大員地區發展,但受日本鎖
國政策影響貿易發展,而被西班牙人趕走。
(D)當時除了該公司在印尼設立據點外,亦有西班牙
人在澳門、葡萄牙人在馬尼拉設立據點。
()「捏陶、穿樹皮、啃老芋仔,部落社區打造摩登生
活!該部落研發燒製陶器的技術,也擅長磨製石
器,打造樹皮布、種植芋頭,這裡的陶壺、陶罐以
在口緣施有粗繩紋為其特色。」
()「這裡已發展出煉鐵的技術,並製作鐵的獵具、農
具、炊具等各種生活用具,成為全島重要的鐵器生
產核供應中心。在煉鐵爐的附近,鍛工正在用石槌
打鐵,一旁還擺著各式鐵器。」
()「這個聚落擅長製作精美玉器,居民喜歡戴玉,甚
至用玉陪葬。這裡的居民以狩獵及農耕為主,也擁
有成熟的工藝技術,且相信人有靈魂,因此重視喪
葬,將死者放入石板棺埋葬。」
()「他們還不會農耕與畜牧,但已知道用火,但會使
用打製的方式製作器具,並且能夠將獸骨做成縫衣
針。可能會隨著食物的來源而不定時地遷徙。」
10. ( )上述四則皆在描述臺灣史前文化,請將上述四則內
容按照出現的順序由早到晚排列。
(A)()()()() (B)()()()()
(C)()()()() (D)()()()()
11. ( )「這個村落位於河海交會處,利用水上交通發展海
外貿易,成為當時臺灣的一個國際貿易中心。對這個地
理位置優越的村落來說,在岸上可以與海外來的人貿
易,出海可以前往華南、東南亞及臺灣沿海地區貿易。
他們交易回來的物品有金、銀、銅、玻璃、陶器、瓷器
等精美飾品與生活用具。」請問:這段內容與上述哪個
文化時期最為相近?
(A)() (B)() (C)() (D)()
12. ( )「臺北湖西邊的一個小島,有一個進步的集居部
落,當地盛產美味的蜆,被人稱為蜆島。這個部落有以
岩石、木竹、茅草搭建的房子,附近有燒陶的窯,居民
以磨製石器作為工具,除了漁獵、飼養家畜、種植稻米
外,也有漁撈活動,造就了現代的貝塚特色。」請問此
內容與上述哪個文化時期最為相近?
(A)() (B)() (C)() (D)()
「這個時代,東亞地區充滿了變動:歐洲諸國先後來到
東亞,建立商貿與傳教據點,造成不少衝擊;日本幕府
為了鞏固統治,實施鎖國;至於中國,來自東北的民族
建立新王朝,並對反抗勢力施行海禁政策」
13. ( )請問:上文中所提中國面臨的反抗勢力最可能是指
下列何者?
(A)鄭成功反清勢力 (B)郭懷一抗荷事件
(C)日本倭寇騷擾 (D)西班牙進佔澎湖。
14. ( )請問:下列各勢力在臺灣進行的商業貿易活動之敘
述何者正確?
(A)西班牙主要在臺灣花東地區進行商業活動。
(B)鄭氏向英國、日本進口軍需品。
(C)荷蘭人到臺灣時,首先佔據臺灣北部做為據點。
(D)日本曾在臺灣建立政權,稱為高砂國。
()「艦隊最終決定轉往臺灣設立商館,在臺江口南岸
的一鯤鯓興建熱蘭遮城,展開在臺灣的貿易事業與
殖民統治。這是臺灣首次出現近代政府型態的統治
組織。」
()「從馬尼拉前進到北臺灣,途經臺灣島最東點時將
該地命名為 Santiago,並在基隆和平島興建聖薩爾
瓦多城,後又在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並開始往臺
灣東部發展。」
()「政府任命施琅為水師提督,採取以戰逼降的策略
對付臺灣,先攻佔澎湖再開進臺灣。施琅攻下臺灣
後,政府開始討論著臺灣這個海外小島,到底要不
要放棄。」
()「因為臺灣是個物產豐富、四通八達的海島,只要
十年生聚,即富國強兵,進可攻,退可守,『真足
與中國抗衡也』。歷經九個月,從金門跨海攻打臺
灣,在臺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
15. ( )請將上述四個事件按照發生順序由先到後排列。
(A)()()()() (B)()()()()
(C)()()()() (D)()()()()
16. ( )「為了安頓大批軍隊,實行兵農合一屯田制,由軍
隊前往各地屯墾,卻也因此侵擾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導
致原住民起而反抗。」請問:這段內容與上述哪個政權
發展最有關連?
(A)() (B)() (C)() (D)()
17. ( )「該政權為了發展殖民經濟,大量招募漢人來臺,
使臺灣首次出現具有一定規模的漢人社會,豐富了多元
族群和多元文化的內涵。臺灣亦從此時期開始發展以
糖、米作物為主的農業經濟,外銷海外。」請問:這段
內容與上述哪個政權發展最有關連?
(A)() (B)() (C)() (D)()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