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捏陶、穿樹皮、啃老芋仔,部落社區打造摩登生
活!該部落研發燒製陶器的技術,也擅長磨製石
器,打造樹皮布、種植芋頭,這裡的陶壺、陶罐以
在口緣施有粗繩紋為其特色。」
(乙)「這裡已發展出煉鐵的技術,並製作鐵的獵具、農
具、炊具等各種生活用具,成為全島重要的鐵器生
產核供應中心。在煉鐵爐的附近,鍛工正在用石槌
打鐵,一旁還擺著各式鐵器。」
(丙)「這個聚落擅長製作精美玉器,居民喜歡戴玉,甚
至用玉陪葬。這裡的居民以狩獵及農耕為主,也擁
有成熟的工藝技術,且相信人有靈魂,因此重視喪
葬,將死者放入石板棺埋葬。」
(丁)「他們還不會農耕與畜牧,但已知道用火,但會使
用打製的方式製作器具,並且能夠將獸骨做成縫衣
針。可能會隨著食物的來源而不定時地遷徙。」
10. ( )上述四則皆在描述臺灣史前文化,請將上述四則內
容按照出現的順序由早到晚排列。
(A)(丁)→(乙)→(甲)→(丙) (B)(乙)→(丙)→(甲)→(丁)
(C)(丁)→(甲)→(丙)→(乙) (D)(乙)→(甲)→(丙)→(丁)。
11. ( )「這個村落位於河海交會處,利用水上交通發展海
外貿易,成為當時臺灣的一個國際貿易中心。對這個地
理位置優越的村落來說,在岸上可以與海外來的人貿
易,出海可以前往華南、東南亞及臺灣沿海地區貿易。
他們交易回來的物品有金、銀、銅、玻璃、陶器、瓷器
等精美飾品與生活用具。」請問:這段內容與上述哪個
文化時期最為相近?
(A)(甲) (B)(乙) (C)(丙) (D)(丁)。
12. ( )「臺北湖西邊的一個小島,有一個進步的集居部
落,當地盛產美味的蜆,被人稱為蜆島。這個部落有以
岩石、木竹、茅草搭建的房子,附近有燒陶的窯,居民
以磨製石器作為工具,除了漁獵、飼養家畜、種植稻米
外,也有漁撈活動,造就了現代的貝塚特色。」請問此
內容與上述哪個文化時期最為相近?
(A)(甲) (B)(乙) (C)(丙) (D)(丁)。
「這個時代,東亞地區充滿了變動:歐洲諸國先後來到
東亞,建立商貿與傳教據點,造成不少衝擊;日本幕府
為了鞏固統治,實施鎖國;至於中國,來自東北的民族
建立新王朝,並對反抗勢力施行海禁政策」
13. ( )請問:上文中所提中國面臨的反抗勢力最可能是指
下列何者?
(A)鄭成功反清勢力 (B)郭懷一抗荷事件
(C)日本倭寇騷擾 (D)西班牙進佔澎湖。
14. ( )請問:下列各勢力在臺灣進行的商業貿易活動之敘
述何者正確?
(A)西班牙主要在臺灣花東地區進行商業活動。
(B)鄭氏向英國、日本進口軍需品。
(C)荷蘭人到臺灣時,首先佔據臺灣北部做為據點。
(D)日本曾在臺灣建立政權,稱為高砂國。
(甲)「艦隊最終決定轉往臺灣設立商館,在臺江口南岸
的一鯤鯓興建熱蘭遮城,展開在臺灣的貿易事業與
殖民統治。這是臺灣首次出現近代政府型態的統治
組織。」
(乙)「從馬尼拉前進到北臺灣,途經臺灣島最東點時將
該地命名為 Santiago,並在基隆和平島興建聖薩爾
瓦多城,後又在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並開始往臺
灣東部發展。」
(丙)「政府任命施琅為水師提督,採取以戰逼降的策略
對付臺灣,先攻佔澎湖再開進臺灣。施琅攻下臺灣
後,政府開始討論著臺灣這個海外小島,到底要不
要放棄。」
(丁)「因為臺灣是個物產豐富、四通八達的海島,只要
十年生聚,即富國強兵,進可攻,退可守,『真足
與中國抗衡也』。歷經九個月,從金門跨海攻打臺
灣,在臺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
15. ( )請將上述四個事件按照發生順序由先到後排列。
(A)(乙)→(甲)→(丁)→(丙) (B)(甲)→(丁)→(乙)→(丙)
(C)(乙)→(丁)→(甲)→(丙) (D)(甲)→(乙)→(丁)→(丙)。
16. ( )「為了安頓大批軍隊,實行兵農合一屯田制,由軍
隊前往各地屯墾,卻也因此侵擾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導
致原住民起而反抗。」請問:這段內容與上述哪個政權
發展最有關連?
(A)(甲) (B)(乙) (C)(丙) (D)(丁)。
17. ( )「該政權為了發展殖民經濟,大量招募漢人來臺,
使臺灣首次出現具有一定規模的漢人社會,豐富了多元
族群和多元文化的內涵。臺灣亦從此時期開始發展以
糖、米作物為主的農業經濟,外銷海外。」請問:這段
內容與上述哪個政權發展最有關連?
(A)(甲) (B)(乙) (C)(丙) (D)(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