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合一,將繪畫的手法運用於書法並取得成功的先例是清代鄭板橋。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所
謂怪,關鍵是怪在他『畫字』。今天看來實在一般,少見多怪也。鄭氏的書法比他的畫好,因為他的畫
沒有明顯的突破,如果他的『蘭竹』不題字,就很難看出是誰畫的。他的個性體現於書法。簡要地說,
鄭板橋是把畫蘭竹的筆法用在書法上。看他書作中的很多筆法就似竹葉、似蘭葉、似蘭花,某些細線
又似竹桿、竹枝。此外,字體結合了篆、隸、行書也是一特點。」根據這段文字,下列對於鄭板橋的
書畫評論,何者正確?
(A)所書字體揉合了畫技,有傑出表現 (B)所繪蘭竹作品自成一家,風格獨具
(C)繪畫結合篆、楷、行書,獨樹一幟 (D)畫技源於書法筆法,故較書法出色。
「若以長篇小說的藝術結構之繁複而論,紅樓夢問世以前,沒有一部作品可與三國演義匹敵,水滸傳
是各自成傳,集合板塊成書;西遊記是九九八十一難逐一書寫;儒林外史則是『雖云長篇,頗同短制』。」
關於這段文字,下列敘述何者最為恰當?
(A)儒林外史的寫作時間比西遊記長 (B)水滸傳與西遊記在結構上不足以稱為小說
(C)自三國演義問世後,紅樓夢便不再為人重視 (D)三國演義在長篇小說敘事手法上有極大成就。
﹙一﹚
劉鶚的《老殘遊記》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曾樸的《孽
海花》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這部小說的深刻之處,是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很少揭露的「清官」
的暴政。
作者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
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試
觀徐桐、李秉衡,其顯然者也。二十四史中,指不勝屈。作者苦心願天下清官勿以不要錢便可任性
妄為也。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
胡適認為這段話是《老殘遊記》的中心思想。劉鶚筆下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於要做大
官,而不惜殺民以邀功,用百姓鮮血染紅烏紗帽的劊子手。」《老殘遊記》二十回只寫了兩個酷吏
—
前半寫一個玉賢,後半寫一個剛弼。玉賢是以「才能功績卓著」而補曹州知府的。在他任曹州
知府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衙門前十二個站籠便站死了二千多人,其中十個倒有九個半是良民。于朝
棟一家,因和強盜結冤被栽贓,玉賢不加調查,一口咬定是強盜,父子三人就斷送在站籠裡。一個
雜貨鋪掌櫃的年輕兒子,由於酒後隨口批評了玉賢幾句,也被抓進站籠站死。老殘一針見血地指出
:「我說無才的要做官很不要緊,正壞在有才的要做官。你想,這個玉太尊不是個有才的嗎?只為
過於要做官,且急於做大官,所以傷天害理的,做到這樣。」(見第三、四、五回)
小說中的剛弼,被稱作是「清廉的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絕巨額賄賂,但卻倚仗不要錢、不
受賄,一味憑自己臆測斷案,枉殺了很多好人。他在審訊賈家十三條人命的巨案時,主觀武斷,定
魏氏父母是凶手,嚴刑逼供,鑄成駭人聽聞的冤獄。(見第十六回)山東巡撫莊耀是一位愛才欲渴的
封疆大吏,卻如此不辨愚賢,把玉賢、剛弼那樣的酷吏視為肱股之臣。由於這班迂腐的官吏自信不
要錢便可對上帝、質鬼神了,卻完全不講求那些搜求證據,研究事實,判斷是非的法子與手段;完
全信任他們自己的意見,武斷事情,固執成見,所以「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劉鶚先生眼見毓賢、
徐桐、李秉衡一班人,由清廉得名,後來都用他們的陋見來殺人誤國,怪不得他要感慨發憤,著作
這部書,來大聲指斥「清官」的可恨可怕了。 (摘自劉德隆 劉鶚小傳)
文中「肱股之臣」指的是?
(A)清廉不怕死的官 (B)封疆大吏 (C)輔佐之臣 (D)有才華之臣。
下列何者不是文中「清官」所為?
(A)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 (B)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
(C)嚴刑逼供,鑄成駭人聽聞的冤獄 (D)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