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下列「 」中以物喻人的詞語,何者說明錯誤?
(A)虛張聲勢─紙老虎(B)見風轉舵─應聲蟲(C)思想
守舊─老古董(D)面善心惡─笑面虎。
17.( )古人常以詩歌歌詠植物花卉,以下詩歌與歌詠對象
之配對,何者正確?(A)為近都門多送冸,長條折盡
減春風─竹(B)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
菊花(C)本無塵土氣,自在水雲鄉─蓮花(D)落盡殘紅
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桃花。
18.( )「人啊,來一張╱存在的寫真:╱囚」(陳黎)以上
短詩表達出何種體認?(A)命運操之在己(B)人們常庸
人自擾(C)人總是孤獨的(D)生而不自由。
19.( )下列文句,何者文意最為通順?(A)他從來沒有忘記
過,那個早已消失在腦海中的人(B)我已經許久不曾
望向窗外那片陰鬱的藍天了(C)她喜歡在深秋葉子落
盡時,靜靜欣賞滿山遍野的楓紅(D)連夜趕回故鄉,
只為在祖厝拆除前,看一眼熟悉的風景。
20.( )下列成語,何組意義不相近?(A)拾人牙慧/冸出心
裁(B)七步成詩/倚馬可待(C)望梅止渴/畫餅充飢(D)
楚囚相對/新亭對泣。
21.( )世說新語:「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
口皆水出,乘此得及前源。」由上文可推知:曹操是
一個怎樣的人?(A)仁民愛物(B)善妒多疑(C)洞悉人
性(D)木訥寡言。
22.( )「人生就是石材,要把它雕刻成天神或魔鬼的姿態,
全聽各人的自由。」(斯賓塞)這段話的意旨同於何
者?(A)聽天命,決定個人前途(B)動念間,決定人生
方向(C)再出發,舞台無限寬廣(D)勤開導,頑石也能
點頭。
23.( )世說新語:「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
答曰:『我晒書。』」郝隆於日中仰臥,卻說在「晒書
」,他的言外之意為何?(A)自詡滿腹經綸(B)熱愛戶
外活動(C)表達愛書成痴(D)刻意展現身材。
24.(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形容人如何?(A)敗而不
餒,捲土重來(B)日暮桑榆,晚景淒涼(C)心有不滿,
含恨而死(D)年紀雖老,仍有壯志。
25.( )下列各句的句型,何者說明錯誤?(A)最渺小的我有
大大的夢─有無句(B)回憶是一行行無從剪接的風景
─冹斷句(C)時間被安排演一場意外─表態句(D)一雙
玻璃珠訴說著憂鬱─敘事句。
26.( )「中國父親對子女的示愛方式,則常顯得生硬草率。
他們習慣把熱愛貯存在冰箱裡,固化為威嚴。因此,
子女要和父親建立互愛的感情交流,通常頇經過長期
的解凍。」(莊因)關於這段評論的敘述,下列何者
正確?(A)說明當父親之後才學著做父親的辛苦(B)
強調中國子女對父親示愛方式草率生硬(C)表達中國
父親形象的威嚴和示愛的冷肅(D)讚揚中國子女善體
親恩,易與父親交流。
五、題組(每題 2分,共 14 分,請將答案填寫至答案欄)
(一)
王藍田為人晚成,時人乃謂之痴;王丞相以其東海子
,辟為掾。常集聚,王公每發言,眾人競讚之。述於末坐
曰:「主非堯、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嘆賞。
1.( )王丞相為何讚賞王藍田?(A)王藍田為人晚成(B)他
是東海太守的兒子(C)為人坦率,直言骨鯁(D)他每
次集會時態度拘謹。
2.( )「主非堯、舜,何得事事皆是?」這句話的意思與下
列何者相近?(A)人人皆可以為堯舜(B)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C)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D)人非堯
舜,誰能盡善?
(二)
說話往往可以反映德性,因為說話是心的聲音:心
正的說話就正直,心邪的說話就荒誕,心自卑的說話就
狂大,心齷齪的說話就粗暴,心不公的說話就不能合乎
義理,……。留心觀察:說話沒有內容的人,話講得最
多;沒有什麼思想的人,也不是沒話可講的;傻子瘋子
的特徵,常常是話太多。只要志向不篤定,心就浮動,
心一浮動,氣便躁了,這種人的話必然很多。
話多的人不一定智慧就多,事實往往相反,無所不
知而有所不言的,是聖賢;有所不知而無所不言的,才
是常人。況且話多的人,禍事一定多,所謂禍從口出,
騁快多言,臧否人物,不掩飾冸人的過錯,冸人就恨。
隨著眾人的毀譽,也應聲毀譽,一些並不得罪你的人,
卻被你開罪了。古人畏懼「多言賈禍」,才寫下「喪家亡
身,言語占了八分」及「危莫危於多言」的警示。
(節錄自黃永武愛廬小語)
3.( )「無所不知而有所不言的,是聖賢」,這句話意指聖
賢在言語的表現上為何?(A)知無不言(B)時然後言
(C)言過其實(D)大言不慚。
4.( )如果作者要舉例佐證「說話是心的聲音」,下列何者
不適切?(A)心正,說話就正直:「吾生平無不可告
人之事」(司馬光)(B)內心齷齪,說話就粗暴:寧
可錯殺千人,不可漏殺一人」(曹操)(C)內心自卑
,說話就狂大:「給我一個支點,一根槓桿,我就能
舉起全世界」(阿基米得)(D)心邪,說話就荒誕:「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
殺」(張獻忠)
(三)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
,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
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
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節錄自戰國策燕策)
5.( )關於本文的說明,何者正確?(A)說明伯樂不常有的
原因(B)比喻真誠方能求得賢才(C)勸戒國君不可寵
信近臣(D)指責賣馬者的唯冺是圖。
6.( )從文意中,可知侍從用五百金買馬首的用意是什麼
?(A)指鹿為馬,引人注目(B)捕風捉影,煽動人心
(C)投石問路,追求富貴(D)拋磚引玉,建立誠信。
7.( )下列有關上文中國君的敘述,何者正確?(A)從善如
流(B)高瞻遠矚(C)聽信讒言(D)視財如命。
〜〜試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