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空城計>一文中,下列何者為孔明退敵的主因?
﹙A﹚知己知彼,沉著應變﹙B﹚笑裡藏刀,以退為進
﹙C﹚危機當前,行險僥倖﹙D﹚金蟬脫殼,走為上策
11.有關三國演義一書的敘述,何者正確? ﹙A﹚內容
多取材自三國志,可算是一部正史﹙B﹚記三國的興亡
史,以曹魏為正統﹙C﹚歷史章回小說﹙D﹚對曹操、
周瑜等人有較多正面的描寫。
12.下列文句未使用「倒裝句式」的選項是:﹙A﹚好鳥枝
頭亦朋友﹙B﹚子何恃而往﹙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
不知人也﹙D﹚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3.「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才之庸,不逮人也。旦旦
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
。」這句話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 A )駑馬
十駕,功在不舍 ( B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矣 ( C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D )謂學不暇給者,
雖暇亦不能學
14.「不可思議」之於「匪夷所思」,猶如下列何者?
﹙A﹚「日薄西山」之於「風中殘燭」﹙B﹚「鋒芒外露
」之於「韜光養晦」﹙C﹚「拾人牙慧」之於「匠心獨
運」﹙D﹚「無與倫比」之於「伯仲之間」
15.「有心打石,石呈光;沒心打石,石加稜。」此段文
字的意義,與下列何者最不相似? ( A ) 功夫下得深
,鐵杵磨成繡花針 ( B )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C )
心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壞了
心 ( D ) 皇天不負苦心人。
16.「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由本
文可知孔子﹙A﹚愛有等差,人命關天﹙B﹚關愛生
命,人畜並重﹙C﹚貴人賤畜,畜命不值﹙D﹚知道
馬沒事,故未問。
17.下列通同字的替換,何者意思改變?﹙A﹚夙夜「匪
」懈 : 非﹙B﹚無動於「中」 : 忠﹙C﹚「凭」欄而
坐 : 憑﹙D﹚鍥而不「舍」 : 捨
18.「怎麼會有一棵樹同時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悅!」
作者以映襯手法寫出神木神態,下列何者不屬此手法
? ﹙A﹚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
矣﹙B﹚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C﹚僧之富者不
能至,而貧者至焉﹙D﹚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智者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愚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受
苦。」下列何者的涵意與這句話最接近?﹙A﹚智者
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B﹚前車之
鑑,後事之師﹙C﹚過則勿憚改﹙D﹚知過能改,善
莫大焉。
20.判斷句子的種類,下列何者與「春在枝頭已十分」的
句型相同?﹙A﹚古蹟是一本無字的書﹙B﹚天下事
有難易乎﹙C﹚她心地純潔善良﹙D﹚燦爛的笑容。
六、閱讀題組:10分
凡花色之嬌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層者,多不結
實。甚矣,全才之難也。兼之者,其惟蓮乎!
21.「凡花色之嬌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層者,多不結
實。」這段話所說明的道理與下列何者相同?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長﹙B﹚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C﹚山不厭高,海不厭深﹙D﹚黃金易得,知心難求
。
22. 「兼之者,其惟蓮乎」句中「兼之者」是指具備甚
麼條件? ﹙A﹚具有花香,且能結實﹙B﹚花色嬌媚
,且能結實﹙C﹚花色嬌媚,與花瓣千層﹙D﹚花嬌
且香,多瓣而能結實。
23. 判斷下列文句的說話語氣,何者異於其他三者?
﹙A﹚兼之者,其惟蓮乎!﹙B﹚莫非諸葛亮無軍,故
作此態﹙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D﹚吾
軍若進,中其計也。
北風與日爭權。試之路人,孰先褫其衣者勝。北風
肆力以吹人,風力愈迅,而行人愈縮而兜其衣;風憊
,讓日為之。日光甫及,行人解衣。已莫勝熱,且盡
去其下衣入水矣。故以壓力勝人者,恆不勝;不若令
人自解之速也。 注釋 1. 肆力 : 盡力。2.兜 : 用
雙手攏住東西。3. 甫 : 才。
24.下列「 」中的字,何者讀音和意思與其他三者不同?
﹙A﹚孰先褫其衣者「勝」﹙B﹚已莫「勝」熱
﹙C﹚故以壓力「勝」人者﹙D﹚恆不「勝」
25.「故以壓力勝人者,恆不勝;不若令人自解之速也」
由以上這段話可知,太陽運用何種技巧贏了北風?
﹙A﹚以退為進﹙B﹚聲東擊西﹙C﹚以柔克剛﹙D﹚
欲擒故縱
1※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