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11.中國多年來為了解決某環境問題,積極推動三北防護林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請問:中國設置三北防
護林,最主要要解決下列哪一項環境問題?
(A)生物多樣性消失 (B)土石流 (C)沙漠化 (D)地層下陷。
( )12.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發佈最新消息:「週六沙塵暴來襲,全台空氣品質將轉差,呼籲民
眾應盡量避免外出。」這樣的預報最容易會出現於什麼時段?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 (C)夏末秋初 (D)秋末冬初。
( )13.右圖的黑色區塊代表中國某種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根據其分布區域判斷,
下列何者為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A)高溫多雨,生長季長 (B)夏季高溫且日照充足,收成期忌雨
(C)年雨量少,年溫差小 (D)暖溼多霧,排水良好的丘陵。
( )14.近年來華北地區因人口及產業的發展,對於水資源的需求大增,
大量引用河水的結果,導致河川斷流,也連帶影響產業發展,
中國政府為解決此一問題提出「南水北調」政策。
請問:此計畫的輸水方向為右圖中何者?
(A)乙→甲 (B)丙→乙 (C)丁→乙 (D)戊→丁。
( )15.目前中國的水資源就總量而言是相當豐富的,但是每人真正可利用
的水資源卻嚴重不足。請問:主要的原因為 (甲)降水快速流失
(乙)人口眾多 (丙)蒸發旺盛 (丁)時間、空間分布不均。正確的是?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乙丁。
( )16.右圖是中國地形三級階梯示意圖。請問:下列關於右圖中「甲」階梯內土地資源
利用的敘述,何者正確? (A)地肥土沃,土地生產力高 (B)溫溼多雨,經濟活動
以農業為主 (C)資源豐富,環境負載力高 (D)生態環境脆弱,不利大規模開發。
( )17.承上題,下列哪一項是「丙」階梯內土地利用的特色?
(A)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嚴重 (B)為解決水患,推動「退田還湖」政策
(C)屬第一級階梯,居民從事山牧季移的畜牧活動 (D)大量引水灌溉農田,使長江出現斷流現象。
( )18.關於永嘉之禍與靖康之禍的比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兩者均使國家領土往南遷移,都定都於江
南地區 (B)兩者均使皇帝被外族所擄,南移新立政權均臣服於外族政權 (C)兩者均採用「聯夷制夷」
策略,打擊北方外族,收復中原 (D)兩者結束後北方均出現一統的外族政權。
( )19.兩宋時期苦於外患侵擾,長期籠罩在戰爭陰影中,歲幣支出亦使國家財政雪上加霜。請問:關於兩宋
外患的比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遼、西夏、金分別由契丹、女真、党項族所建 (B)遼建國於五代,西夏與金則在北宋時建國
(C)南宋以「聯金滅遼」的方式對付遼國 (D)國家被滅亡的順序是:西夏→遼→金。
( )20.唐代的牛李黨爭,宋代的新舊黨爭,以及明代的東林黨爭都是中國歷史上綿延許久、鬥爭激烈的黨爭,
關於唐、宋、明三朝所發生的黨爭,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三朝黨爭原因:唐-出身背景;宋-政
治利益;明-變法與否 (B)三朝黨爭的結果導致國家朝政陷入混亂 (C)三朝黨爭的結果均導致得勝派
對失敗一方進行大屠殺 (D)三朝黨爭的結果使得中央衰弱,引發地方民亂四起。
( )21.阿笠博士幫柯南等人複習段考歷史,請他們分別描述南宋的相關史實,以下哪一個人的言論正確?
(A)步美:「南宋滅於鐵木真建立之元朝。」 (B)光彥:「南宋的首都是金陵。」
(C)元太:「高宗在位期間,大力支持北伐事宜。」 (D)柯南:「南宋向金稱臣,繳納歲幣。」
( )22.完顏康原本是金朝的王公貴族,在國都燕京過著富貴生活,不幸遭遇蒙古大軍入侵,一夕家破人亡。
請問:在金亡後,完顏康依照元代所區分的四種身分等級,屬於哪一個等級的身分?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漢人 (D)南人。
( )23.宋元時代紙幣的名目頗多,以下各朝代與其發行紙幣的配對,何者正確?
(A)北宋:飛錢(B)南宋:寶鈔 (C)南宋:會子 (D)元代:交子。
( )24.「比起唐代的城市生活,宋代時顯得活潑有生氣多了。」請問:針對上文的說法,可以用下面哪個例
子做為描述? (A)坊市分離,生活有秩序 (B)營業時間有限制,維持夜晚治安穩定 (C)娛樂場所裡藝
人的歌舞表演,令人流連忘返 (D)寶鈔的使用,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 )25.俗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主要是勸勉學子用功讀書;同時又強調「萬般皆下品,惟
有讀書高」,主張只有讀書才能擁有高官厚祿。試問:這種社會現象的呈現,始於何時的何種制度?
(A)漢代:孝廉察舉 (B)魏晉:九品官人法 (C)隋唐:科舉考試 (D)宋代:科舉考試。
( )26.關於明太祖與明成祖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 (A)明太祖以「民族族革命」為號召反元,明成祖則以
「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變 (B)明太祖定都北京,明成祖則遷都南京 (C)明太祖五次親征北方蒙古,
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 (D)明太祖重用宦官擔任內外要職,明成祖廢除宰相集大權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