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17.「伏流水」為較淺層的地下水,為河水入滲到底下土層中而形成,故其流量與河川流量相關。因為經過砂
礫石層的天然過濾,所以水質較為潔淨。此外,伏流水只要取用與補足的量相等,就不會有地層下陷的問題,
因此水利署將伏流水定位為豐水期的備援供水主力。」依據上述文章所示,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
大量抽取伏流水完全不會造成地層下陷的問題 (乙)伏流水經砂石及土壤過濾,水質較地面水乾淨 (丙)伏流
水不會被工廠排放的廢水所汙染 (丁)颱風時使用伏流水可減少原水濁度過高的問題 (戊)伏流水水量雖然相
對穩定,但仍會受河川水量豐枯所影響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乙丁戊 (D)甲乙丁。
( )18.臺灣俗諺:「泉州人,坐海口、開店舖;漳州人,落平陽、收佃租;客家人,走山尾、曝菜脯。」形成上述
族群分布的主要原因為何? (A)移民選擇與原鄉相似的環境 (B)清廷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C)各族群和原
住民相處的狀況 (D)先來後到,愈早來臺者愈先往山區走。
( )19.下表是康熙年間諸羅縣大埔地區人口比例,以下哪句俗諺與此社會現象最相關?
戶數 人口總數 60 歲以上人數
16~60 歲人數 16 歲以下人數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79 256 1 6 0 250 1 0 0
(A)三年官,兩年滿 (B)六死三留一回頭 (C)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 (D)頂港有名聲,下港真出名。
( )20.清帝國統治初期來臺移民之間時常尋找共同關聯,以便相互照顧、彼此扶持。下列哪種社會現象與此情形
無關? (A)漳泉械鬥 (B)祭祀唐山祖 (C)原漢通婚 (D)祭拜原鄉神明。
( )21.馬雅各與馬偕奠定基督教長老教會在臺的基礎,至今仍信徒眾多。他們的傳教事業能獲得成功,與下列何
者密切相關? (A)結合醫療與教育傳教,博取民眾好感 (B)傳教士迎娶漢人女子為妻,藉此說服該家族信
教 (C)武力征服後再施以行政控制 (D)條約規定淡水、雞籠、安平、打狗居民必須改信基督教。
( )22.下表是清帝國統治時期,臺灣舉人、進士人數統計表。關於此表反映的歷史發展,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康熙時期
(1687-1735)
乾隆時期
(1736-1795)
嘉道時期
(1796-1850)
咸光時期
(1851-1894)
合計
舉人
15 56 74 106 251
進士
0 2 6 21 29
(A)因臺灣為新設領土,故有保障名額 (B)顯示臺灣經濟情況好轉,教育機構增設
(C)顯示臺灣士人較偏愛舉人類科 (D)因為西方傳教士在臺設立學校。
( )23.東東與父母利用暑假到羅東遊玩,看到供奉於羅東城隍廟內的潘賢文牌位,針對此牌位的解讀,下列何者
正確? (A)潘賢文為泰雅族,清帝國時期被歸類為生番 (B)潘賢文為福建班兵,負責接應來台的偷渡客 (C)
潘賢文為漢人墾戶,跟隨吳沙入墾蘭陽平原 (D)潘賢文為岸裡社平埔族,率領族人移居羅東。
( )24.屏東佳樂水至臺東南田段,是台 26 環島公路唯一缺口。從前屬於恆春瑯嶠卑南古道,是清代八條東西越嶺
道路之一,亦稱阿朗壹古道,為昔日原住民打獵遷移、西方學者探險紀錄的路線,更是先民拓荒、清兵行軍
的舊道。清代開闢東西越嶺的道路,是為了配合當時哪個政策?
(A)劃界封山 (B)開山撫番 (C)渡臺禁令 (D)海禁政策。
( )25.大灣國中學生戶外教學途經屏東車城,看見「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針對此古蹟的說明,哪位同
學發言正確? (A)靜華:此事背景為中日甲午戰爭 (B)靜宜:清廷派劉銘傳來臺加強防務 (C)靜香:事
後清廷增設台東直隸州 (D)靜雯:此事為清廷原住民政策的轉捩點。
( )26.現今在不少地方仍可見「土牛溝」的原貌。「土牛溝」在清帝國統治時期是代表什麼意義?
(A)各縣交界 (B)灌溉水圳 (C)漢番界線 (D)對渡口岸。
( )27.「在清朝,『熟番』的定義是『歸附納餉』,餉是丁餉,也就是人頭稅;還要負擔很多公差。『熟番』的收入
有限,丁餉、公差往往難以負荷,為了紓解困境,往往就把草埔、鹿場賣給漢人。」這段文字主要在說明:
(A)臺灣「熟番」的居住區域 (B)清廷對「熟番」的治理政策 (C)「熟番」差役及稅賦的變遷 (D)「熟番」
土地權流失的原因。
( )28.下列哪個名詞解釋有誤? (A)通事:負責官府與原住民部落間溝通、翻譯、收稅的人 (B)客頭:專門從事
偷渡生意的人 (C)游耕:一種引水灌溉的農耕方式 (D)羅漢腳:單身無業的男子。
( )29.下列何者不是臺灣原住民文化逐漸消失的原因? (A)漢人為經濟利益越界侵墾 (B)清廷開山撫番設立
番學堂 (C)與漢人接觸頻繁而漢化 (D)生番與熟番無法團結抵抗漢人。
( )30.清廷將協助政府平定反抗事件的個人或民間團體稱為「義民」。朱一貴事件與林爽文事件期間,有許多義民
協助清朝平亂,清廷獎勵「義民」的主要目的可能為何? (A)推崇急公好義的精神 (B)使漢人族群團結一
致 (C)維護清朝的習俗與文化 (D)利用族群衝突加強統治。
( )31.下列哪項文化資產/古蹟與清帝國時期的民變有關? (A)臺南赤嵌樓記功碑 (B)臺北芝山岩隘門 (C)屏
東恆春鎮萬應公祠 (D)臺北中研院收藏「番社采風圖」。
( )32.臺灣的信仰非常多元,與信仰相關的俗諺也非常多。曾有俗諺說:「三月瘋媽祖,四月迎王爺,五月城隍生。」
也有一說為:「北城隍、中媽祖、南王爺。」題幹中所提到的神明,屬於哪種類型的宗教信仰? (A)移民在
原鄉信仰的神明 (B)漢人在臺灣的共同信仰 (C)西方文化傳入後的宗教 (D)紀念第一代來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