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15.「屏東 塭豐村為預防淹水,把村內路面一次一次填高,村民採用填土加高屋內地面的方法,使房屋能
夠繼續住人。雲林地區高鐵橋墩也發現有些微下陷,目前緊急封閉附近水井。」請問:兩地的淹水災害,
與何種產業的發展關係密切? (A)礦業 (B)工業 (C)畜牧業 (D)養殖漁業。
( )16.承上題,上述文中出現的狀況主要是過度使用右圖中哪種水資源,所造
成的問題? (A)甲 (B)乙 (C)丙 (D)丁。
( )17.下列關於分水嶺及流域的概念敘述,何者錯誤? (A)同一水系中,流域
通常比河道上某一點的集水區範圍來的小 (B)兩個相鄰流域或集水區的分界線稱為分水嶺 (C)分水嶺
的地勢通常較流域內的其他各點高 (D)流域是指一條河川河口以上的集水區。
( )18.農業開墾必須有灌溉設施的配合,才能使荒地變成良田。下列有關臺灣在清帝國時期,修築完成的水
利灌溉工程及其灌溉區域的配對,何者正確? (A)貓霧捒圳→臺中地區 (B)曹公圳→臺南地區 (C)瑠
公圳→彰化地區 (D)八堡圳→臺北地區。
( )19.1860 年代以後,臺灣政治經濟重心逐漸由南部轉移至北部,其主要原因為何? (A)南部米糖生產減
少,經濟蕭條 (B)南部未開放通商口岸,導致發展落後 (C)北部因沈葆楨建設,而成為政治中心
(D)北部出口茶與樟腦,帶動城鎮興起。
( )20.清帝國早期,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其代表的歷史意義為何? (A)臺灣農業興盛,因此產
生三大農業都市 (B)三大都市的繁榮源於外國洋行聚集 (C)此三大都市屬於港口型城市,說明當時商
業興盛的情況 (D)此三大都市是以由北而南的地理位置排列而來。
( )21.某一地方志記載:「此人在富戶的支援下,聚眾二百餘人,進入番地。1798 年在烏石港築成頭城,作
為拓墾的基地,其後閩、粵移民陸續加入,逐漸拓墾,終將宜蘭平原全境開拓。」文中的「此人」是
何者? (A)吳全 (B)張達京 (C)施世榜 (D)吳沙。
( )22.圖(一)為歷史課本中的一張圖片,關於這張圖的理解,何者正確?
(A)此圖片說明 19 世紀沈葆楨開山撫番的經過 (B)此圖片為 19 世紀平埔族遷徙圖
(C)此圖片為 16~19 世紀漢人移墾圖 (D)此圖片說明番界不斷往山區移動。
( )23.阿嬌是一位清帝國晚期住在淡水的年輕女性,從你所學歷史知識來看,
她的生活應該不會出現下列哪一遭遇? (A)遇到來淡水經商的外國人
(B)服用西方傳教士開的西藥 (C)因幫忙家計成為採茶女工 (D)看到
大批的糖由淡水港進口到臺灣。
( )24.念祖在清帝國時期渡海來臺開墾,他的祖籍為泉州府。請問:下列
哪些神明可能是他主要信仰的對象?(甲)開漳聖王;(乙)清水祖師; 圖(一)
(丙)三山國王;(丁)媽祖;(戊)土地公
(A)甲丙戊 (B)乙丁戊 (C)甲丁戊 (D)丙丁戊。
( )25.「仙拚仙,拚死猴齊天」用來形容清帝國時期臺灣械鬥的社會
現象。械鬥的原因有很多,(甲)因為當時渡臺禁令的影響,羅漢
腳眾多,(乙)又因語言、祖籍不同產生隔閡,(丙)當移民為爭奪水源、土地、利益時,就容易
發生衝突,(丁)為防禦械鬥,而設計同歸所。配合臺灣歷史的發展來看上述敘述,其中哪一項
與史實不符而需要修改? (A)甲 (B)乙 (C)丙 (D)丁。
( )26.圖(二)描繪的是清代臺灣原住民協助官員渡溪的情景,協助渡溪推筏
為政府指派給原住民的勞役項目之一,除此之外,原住民還要負責開路、
運糧等事務。有某社的原住民最後不堪負荷,憤而聯合中部地區的平埔
族群各社反抗。請問:上述是為下列哪一件事件?
(A)麻豆社之役 (B)霧社事件 (C)郭懷一事件 (D)大甲西社事件。 圖(二)
( )27.從下列哪些敘述可看出清帝國後期,臺灣在文教方面已有迅速的發展?(甲)書院林立;(乙)進士、舉
人的急速增加;(丙)會黨林立;(丁)隘門林立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乙丙。
( )28.清帝國晚期開港通商後,許多外國傳教士來臺傳教,貢獻不少心力,也留下不少遺跡。請問:下列哪
一座建築物就是其中之一? (A)淡水理學堂大書院 (B)鹿港文開書院 (C)臺南新港社社學 (D)彰化
泉郊會館。
( )29.清帝國時期,先民經常藉由祭祀活動來凝聚族群力量。下列關於「唐山祖」和「開臺祖」的敘述,何
者正確? (A)唐山祖指的是來臺的第一代祖先 (B)祭拜唐山祖的宗族成員彼此一定有血緣關係 (C)
組成這兩種宗族組織的分子不一定同姓 (D)祭拜開臺祖的宗族組織彼此有血緣關係。
( )30.下列何者不是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特色? (A)移民臺灣者以福建、廣東兩省居多,同祖籍的移民來
臺容易聚居 (B)羅漢腳人數眾多,導致民變多、械鬥多,社會治安不佳 (C)來臺移民性別比例懸殊,
使清廷開放漢番通婚 (D)移民容易以宗教信仰、宗族組織凝聚族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