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23.有關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殖民統治臺灣的情形,下列何者敘述正確?(甲)前者占領臺灣南部,後者占領臺
灣北部;(乙)前者傳播基督教,後者傳播天主教;(丙)前者引進番茄、荷蘭豆;後者引進西瓜、甘蔗(丁)
前者主要接觸馬賽人,後者主要接觸西拉雅族 (A)甲乙 (B)乙丙 (C)甲丁 (D)丙丁。
( )24.劉銘傳在臺灣現代化建設中,以交通建設的影響最大。請問:當時所推動的交通建設有哪些?(甲)興建
臺北到基隆的鐵路;(乙)設立郵政總局;(丙)築北、中、南三條通往後山的道路;(丁)架設電報線;(戊)
購置輪船 (A)甲乙丁戊 (B)甲丙丁戊 (C)乙丙丁戊 (D)甲乙丙丁。
( )25.阿治是個生活在嘉慶年間努力賺錢打拼養活妻小的福建人。(甲)他想到臺灣打拚卻無法攜帶妻兒,忍痛
將妻兒託給鄰人照顧後,隻身前往臺灣,(乙)遇上無良中間人差點溺死在臺灣海峽。好不容易自行脫困
游上岸,卻捲入(丙)朱一貴事件,被官府逮捕入獄,還好發現是誤會一場而被釋放,(丁)阿治最後與同
鄉一起開墾今天臺北盆地。以上是某一歷史小說內容,其中阿治的哪一遭遇不符合史實?
(A)甲 (B)乙 (C)丙 (D)丁。
( )26.報紙刊登臺灣某一地方政府文化局,最近發現境內有一段殘存的土牛溝遺跡,且是全臺碩果僅存的土
牛溝。請問:此土牛溝遺跡有可能是在哪一地區出土? (A)澎湖 (B)桃園 (C)花蓮 (D)臺東。
( )27.1873 年,某位歐洲學者說:「我四處物色,想找一個適合探險,收集自然史博物的地方,最後我決定到
中國的福爾摩沙島走訪一趟,至少到當地已充分開發的地區看看。沒想到福爾摩沙島是一個進行科學收
集的嶄新天地,我得以深入內地,探訪眾多的原住民部落。」請問:這位歐洲學者能在此時合法前往臺
灣,進行科學收集的時代背景為何?
(A)戴潮春事件告終 (B)渡臺禁令解除 (C)英法聯軍結束 (D)清法戰爭結束。
( )28.1850 年代,清帝國曾與英法兩國爆發衝突,清帝國戰敗後簽訂的條約,影響臺灣甚鉅。請問:有關這
場戰役的影響,何者符合史實? (A)戰後清廷下令臺灣建省,並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B)戰後臺灣開
放打狗、安平、鹿港、雞籠為通商口岸 (C)戰後外國勢力再度進入臺灣貿易、傳教 (D)戰後清廷簽訂
馬關條約割讓臺、澎。
( )29.清帝國時期臺灣民變頻仍,因此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說法,下列何者最可能是當時民變
頻傳的原因? (A)清初採取積極治臺政策,行政區劃與人員分配不均 (B)治臺官員素質欠佳,吏治不
良 (C)無業無家室的原住民過多,成為社會動亂的原因 (D)原住民為求自保,組成各種團體,會黨勢
力盛行。
( )30.清帝國早期,清廷對臺灣原住民的管理態度為何? (A)希望漢人與原住民和諧相處,故長期以漢人文
化「教化」原住民 (B)以立碑與挖掘土牛溝的方式,防止漢人侵墾原住民地區 (C)派遣生番勇士守住
重要隘口,以免熟番與漢人間發生衝突 (D)政府劃的「番界」以中央山脈為分界線,以東為「番人」
之地,以西為漢人的生活區。
( )31.下列何者不是清帝國實施渡臺禁令造成的影響? (A)不准攜眷導致偷渡盛行 (B)政府實施海禁防止
偷渡 (C)來臺漢人男女比例失衡 (D)羅漢腳成為社會治安隱憂。
( )32.19 世紀中期後,外力入侵成為清朝調整治臺政策的契機,其中有關「牡丹社事件」的相關敘述,何者
不符合史實? (A)日本藉口琉球船民遭臺灣原住民殺害而出兵 (B)沈葆楨來臺後興建二沙灣砲臺,阻
止日軍進攻 (C)清廷承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日本藉此併吞琉球 (D)清廷在牡丹社事件後廢除
渡臺禁令,執行開山撫番政策。
※題組:請依圖(四)回答 33~34 題
( )33.自康熙年間將臺灣納入版圖後,清帝國主要採取「為防臺而治臺」的政策,在行政區劃上往往以民變
或外力入侵為契機,陸續增設行政區,以加強治安與國防作為重要考量。彥廷在整理課本重點時,不慎
將清代行政區的設置順序弄亂了,如圖(四)甲~戊,如果按行政區劃設置時間先後排列,正確的順序應
該是下列何者? (A)甲乙丙戊丁 (B)戊乙丁甲丙 (C)甲丙戊乙丁 (D)戊甲丙乙丁。
甲 乙 丙
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