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國貿易的鎖國政策 (C)上文中導遊所介紹的事件,為推動大化革新的背景之一 (D)在此歷史事件
後進行的改革之中,包括改行君主立憲制。
( )25.小真正在觀賞一部國片,電影名稱為《一八九五》(指 1895 年),右圖中哪一個
地點,與這部電影的背景事件最沒有關係? (A)甲 (B)乙 (C)丙 (D)丁。
( )26.「十九世紀帝國主義的火焰,並不只在歐洲燃起,當時離歐洲遙遠的亞洲,也有
一個國家正從舊傳統中亟思崛起,企圖建立一個與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當時國內
許多知識分子主張放棄自七世紀以來吸收中國思想與儒家精神,積極向西方文明
學習。」這應該是指哪個國家? (A)朝鮮 (B)日本 (C)暹羅 (D)越南。
( )27.「七月二十日聯軍破北京城。次日,各國洋人即沿街以『搜捕拳匪,查禁軍械』為名,大肆擄掠,
無分通衢僻巷,處處無遺。太后攜皇帝出逃。」上述文獻記載的事件,應發生於下列哪一位統治者
在位的期間? (A)道光 (B)咸豐 (C)同治 (D)光緒。
( )28.在哪個改革運動中,結束了中國長達千餘年的科舉制度?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庚子後新政 (D)立憲運動。
( )29.清末發生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三者都對中國造成很大的影響。下列哪項是其共同之處?
(A)戰場都在中國 (B)中國都戰敗 (C)都被迫割地賠款 (D)都促成救國運動。
( )30.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有了巨大變化,許多新興城市出現。
右圖為當時某城市的特色簡介,根據內容判斷,這應該是
下列哪一個城市? (A)唐山 (B)萍鄉 (C)北京 (D)上海。
( )31.晚清以來,從租界開始引進西方的新媒體——報紙。
下圖為同學對於某報的討論,根據內容判斷,這應該是指
下列哪一份報刊? (A)《申報》 (B)《萬國公報》 (C)《上海新報》 (D)《點石齋畫報》。
詩裕:「這份報紙真是太好了,使不識字的人也能吸收新知。」
立新:「對阿,具體的描繪好逼真阿,彷彿身臨其境。」
( )32.關於晚清時期的社會價值觀念轉變,下列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最為合適? (A)群雅:儒家教導的人
倫關係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B)育嘉:個人逐漸取代家族成為社會基本單位 (C)德明:婚姻自主相
當普遍,離婚時有所聞 (D)信時:傳統家族已經對中國人失去影響力。
( )33.蔣夢麟在《西潮‧新潮》一書中提到「村莊的情形倒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樣糟。早年的盜匪之災已經
斂跡,因為老百姓現在已經能夠適應新興的行業,而且許多人已經到上海謀生去了。上海自工商業
發展以後,已經可以容納不少人。中國一度厭惡的變革現在已經根深蒂固,無法動搖。而且愈變愈
厲,中國也就身不由己地不斷往前邁進。村裡很多男孩子跑到上海工廠或機械公司當學徒,他們就
了新行業,賺錢比以前多。現在村子裡種田的人很缺乏。」蔣夢麟提到改變中國家族角色的重要背
景是? (A)鴉片戰爭帶來的開港通商 (B)英法聯軍燒毀北京圓明園 (C)甲午戰爭打破清朝帝國
夢 (D)八國聯軍幾使清廷被瓜分。
( )34.1906 年時,生活於上海的林霖,喜好接觸新事物,對西方新式思想充滿興趣。她最有可能擁有下
列何種生活經驗? (A)關心當年科舉考試的結果 (B)參加天足會的活動,鼓勵婦女放足 (C)閱讀
英文報紙《上海新報》 (D)女性參與國家政治普遍受到肯定。
( )35.依我國法律規定: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
無期徒刑或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請問:我國對於違法者的行為,會依其情況而有不同的懲處,與
下列何種原則的關係最密切? (A)誠實信用 (B)罪刑法定 (C)分權制衡 (D)三權分立。
( )36.近年司法院期望藉由一般國民加入審判程序,參與審理的方式,使司法審判更透明,所推動的司法
改革項目是 (A)國民參與審判制度 (B)偵查不公開制度 (C)社會福利制度 (D)法律扶助制度。
( )37.關於我國刑法的相關敘述。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A)刑法是懲罰最嚴厲的法律 (B)違法行為就是
犯罪行為 (C)是為了維護正義與保障人權所制定的法律 (D)刑法的內容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
◆位於今中國河北省。
◆因煤礦的開採而興起,為新興的工礦城市。
◆出現近代中國第一條官辦鐵路,被公認為
「中國鐵路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