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圖 5
( )11.圖5為西元 2019 年澳洲出口貨物的統計資料。請問:這張圖顯示
出澳洲產業的特色為何?
(A)曾受英國統治 (B)勞動力很缺乏
(C)資源出口大國 (D)粗放的農牧業。
( )12.2019 年底澳洲本土東南部出現森林大火,蔓延的範圍廣大並造成
當地天然林地的浩劫。請問:當地居民皆期望下列何種風向於此時
帶來水氣,協助撲滅這場森林大火?
(A)西風 (B)東北季風 (C)西南季風 (D)東南信風。
( )13.下列何者因同時擁有火山與冰河地形,地形多樣,被稱為「活的地形教室」?
( A)澳洲 (B)紐西蘭 (C)美拉尼西亞島群 (D)密克羅尼西亞島群。
( )14.受到全球化影響,出現許多區域性的經濟組織,彼此既合作又競爭。1989 年澳洲為了與鄰近國家合作,
期望帶動亞太區域發展,並促進貿易往來,因此成立哪個區域性經濟組織?
(A)EU (B)APEC (C)ASEAN (D)WTO。
( )15.人類有紀錄以來,最低的溫度出現在南極的「沃斯托克」測站,於西元 1983 年7 月21 日測到-89.2
℃。請問:下列何者是造成南極氣溫比北極更低的原因?
(A)南極的水氣比較不足 (B)南極的緯度比較高 (C)南極的海拔高度較高 (D)南極的植被比較多。
( )16.姵予的地理期末報告中有關於南北極區的敘述,下列何者有誤? (A)想要到北極觀賞極光,7月份看
到的機率會比 12 月高 (B)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變遷主要是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 (C)南極地區的氣候
比北極寒冷 (D)北極圈附近有原住民因紐特人。
( )17.「從歐洲經非洲的蘇伊士運河到亞洲需航行約 21,000 公里;如果是經過中美洲的巴拿馬運河則需約
23,000 公里。但有一條航海路線,從歐洲向西北前往亞洲的航程,距離可縮減為 16,000 公里。」
依文中提及的最短航行路線應是經過下列哪一個海域? (A)印度洋 (B)大西洋 (C)太平洋 (D)北極海。
( )18.西方傳教士、外國商人曾在中國通商口岸創辦多種報刊雜誌,像是《萬國公報》、《申報》、《點石齋畫
報》,有助於西方新思潮的引進,也增進中國一般民眾對公眾事務的關心。請問:下列何者較不可能是
當時報導的內容? (A)仕女在西餐廳用餐 (B)鴉片戰爭的照片 (C)介紹科學新知 (D)《辛丑和約》內容。
( )19.清末,某天小強去上海的書報攤,買了一份白話報刊。這個報刊的頭版上寫著:「此報是由英商所創辦,
以商業、新聞為主題的漢文報刊。」請問:小強買的白話報刊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萬國公報》 (B)《飛影閣畫報》 (C)《點石齋畫報》 (D)《申報》。
( )20.中國自從鴉片戰爭開放五口通商之後,之後的多次戰爭也答應列強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請問:晚清
開放的通商口岸不包括下列何處? (A)北京 (B)廣州 (C)打狗 (D)上海。
( )21.美娜想要製作一本「晚清中國女權運動發展史」,向大家介紹當時女性的生活風貌。請問:下列哪項資
料是她不能放入其中的?
(A)公立女學堂的設立 (B)女性選舉市長的廣告 (C)上海怡和絲廠的女工 (D)放足的宣導文宣。
( )22.17 世紀後期,日本限制傳教和通商,只允許哪兩國的人可至日本貿易?
(A)美國、英國 (B)葡萄牙、西班牙 (C)中國、荷蘭 (D)法國、德國。
( )23.地圖所描繪的樣貌可呈現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古代中國曾出版了
參考當時西方世界地圖所繪製的地圖,如圖(一)所示。
根據圖中的資訊,此圖最早可能出現於下列何時?
(A)明末清初 (B)康雍乾盛世 (C)鴉片戰爭後 (D)英法聯軍後。
( )24.詹姆士是西元 18 世紀的法國商人,他來到中國經商。
請問:下列哪一個狀況是他會遇到的? (A)到中國北京去買賣古董
(B)與福建巡撫討論貿易事宜 (C)與清朝皇帝達成通商協議 (D)與公行進行交易。
( )25.19 世紀中葉之後,中國與日本不約而同遭遇西方的衝擊,被迫開港通商。請問:此時中國與日本先後
被何國打開門戶? (A)英國、美國 (B)英國、法國 (C)美國、英國 (D)法國、英國。
( )26.博物館中展示了清末民初的古物,其中一面錦旗繡著「扶清滅洋」斗大四個字。請問:這個錦旗應該
屬於哪個組織所有? (A)京師大學堂 (B)總理衙門 (C)義和團 (D)北洋艦隊。
( )27.自從隋朝創辦科舉選拔人才,科舉制度一直是中國甄選政府官員的主要方法,然而晚清為了因應西方
的衝擊,終於在某次改革中,廢除科舉考試,改為推廣新式教育。請問:某次改革是指下列何者?
(A)自強運動 (B)戊戌變法 (C)庚子後新政 (D)立憲運動。
( )28.西元 1997 年,在一場典禮中,英國查爾斯王子說:「這一重要而特殊的儀式標誌著香港在一百五十多
年的英國統治之後,交還給中國。」請問:英國是因哪一個條約而取得香港?
(A)《辛丑條約》 (B)《南京條約》續約 (C)《南京條約》 (D)《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