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評述
「家庭」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現今的社會,已呈現多元型態,家庭成員亦
不復昔日。如何說清楚講明白「家族」、「家庭」或者「家人」、「親戚」是
什麼?如何分工?如何讓愛常住我家?教師、家長和孩子,如何透過課程共築
一個學習的網絡,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分工和體貼家人辛勞的態度,都是需
要經過縝密的教學策劃,方能朝預期的教學目標靠近。很期待看見本教學案例
能跳脫教科書的框架,走出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符應兒童所需的學習活動。
這裡的學習故事是從「家庭小記者」開始,透過討論,讓兒童整理出所熟
悉的親戚稱謂,再試圖運用台灣地圖,讓兒童看見、比較親戚家與自己住家之
相對位置的遠近,而界定「家族」與「家人」的不同概念。此一故事線從擴散
性的撒網,再緩慢的收網,將重點聚焦於對「家人」這個概念的認識,其實這
是一個勇於嘗試的教學案例。但,我們可以思索一下,對一個低年級的學童而
言,台灣地圖的出現,是否真能感受區域的遠近以及足以提供兒童在真實情境
中直接經驗的場域,是得再進一步思考的。再者現今的家庭型態,有些家人也
會因某些特殊原因而「久久見一次面」,如何運用這個因素來界定「家族與家
人」的不同,需要在教學現場再做細膩的處理。
因為這是一份親、師、生共構而成的教學案例,教師必須借助家人的回饋
得知孩子的表現,因此運用了不少的文字紀錄學習單作為三者間的溝通媒介。
另外也運用了繪本教學,讓兒童從故事中思考家庭成員對家的付出和家庭生活
的優劣是息息相關的。這種適時且充分的將語文素材融入生活課程中,順利的
串接學習活動的脈絡,此乃本案例的特色之一。
特色之二: 與其告訴孩子,父母有多辛苦在維護一個家,不如讓他們透過
觀察、紀錄和參與討論,理出所謂家事的項目和由誰來承擔要來得清楚,進而
領悟到自己能為家庭做什麼樣的分擔。這方面,兩位教學者擅用紀錄單的教學
策略是非常成功的,因為有這樣的鋪陳,故事線才得以順利的延伸到「小手做
家事」的計畫中,讓孩子真正理解付出的重要,心甘情願的將學習做家事和分
擔家事這兩件大事落實在生活,而孩子的行動本身是否符合孩子的生活能力,
而避免讓家事的內容與種類模糊了學習的焦點,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兒童理解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我們還要思考,兒童除了在既有的能力
和經驗上做表現外,能否透過此次的教學活動,讓孩子獲得新經驗,挑戰新的
任務而長出新的能力?這個新的能力,可透過體驗、操作、發現問題、修正解
決問題的策略、然後再練習、再回到家中表現出來。這過程不但能提供教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