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經驗、增進學習信心,注重教材教法的變化,以具體為主,學習運用順序,
教材配合認知的程度。教學活動設計要注重系統化,藉由系統性發展提昇學習
品質。
3.工作分析:是一個將複雜的教學目標分析精簡成一連串教學小單位的過程。對
於每一個教學目標的分析,以學生現階段的能力為考量起點,與系統化教學流
程密切配合(楊蓓瑛,2010)。提昇學習動機在設計教材教法時,運用工作分
析法,把學生的注意焦點簡化,將教學的主要概念或大概念、大項目視為主要
工作,再往下細分為小項目或細目,可讓特殊需求幼兒從最簡單的東西依階段
學習。為了讓學習輕鬆愉快,並能增進其成功經驗,特別安排高功能組特殊需
求幼兒與同儕互動的機會,由高功能特殊需求幼兒逐步操作示範,藉著活動一
次一步驟,讓特殊需求幼兒學習、模仿,以達學習成效。
4.學習環境的調整:
(1)教學者的調整:示例教學中,提升特殊需求幼兒的學習,首要維持特殊需
求幼兒的注意力,將單元以有趣化呈現。教學者聲音能抑揚頓挫,速度有
快有慢,用聲調、語詞、手勢、動作或圖片將身體部位的名稱重覆呈現。
保持和特殊需求幼兒的眼神接觸,引起學生興趣的學習。
(2)物理環境的調整:營造一個適當的學習情境,依教學情境佈置教室。活動
進行依特殊需求幼兒的學習情況調整: A 生、F生、G生、B生坐在中間
的椅子,直接面對老師,老師可隨時注意其學習狀況。E生的擺位椅佔較
大的空間,位置安排在最旁邊。C生和 D生兩位的注意力短暫,均沉浸於
「吃手」的自我狀態中,就需另一名老師及助理員坐在該生身後,進行動
作協助或口語提醒。F 生、G生是新生這學期才剛入學,尚未建立常規,
喜歡遊走自由行動,除了坐椅子增加穩定度的調整外,會請一位高功能
特殊需求幼兒輪流引導 F 生、G生進行課程活動,從直接教學中建立常
規,減少活動進行的干擾,老師也能從彼此的互動、模仿中觀察其學習
狀況。
5.評量方式的調整:針對特殊需求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評量時我們採取以下策
略:
(1)實作評量的方式:在示例教學中根據特殊需求幼兒實際操作、口頭回答,
實際完成表現所作的評量,老師透過直接觀察特殊需求幼兒表現或間接的
從特殊需求幼兒作品去評量,是否達到目標。
(2)不同的評量標準:在進行評量時,對於特殊需求幼兒的個別差異有不同的
評量標準如:E生多障重度,無口語,無辨識及認知能力,無法獨立行走。
在進行教學活動評量時,會注意其目光是否注視及其身體機能是否有反應
(微笑、轉抬頭、移動身體),如果有就通過;C生和 D生均是智障重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