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主題探討系列
生命的形成
生命的型態不管是生存已達三千年的神木,或是如蜉蝣般的短暫生命,生命大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等歷程,不過都還是能透過生殖將生命不斷繁衍下去,本主題就「生命的形成」來探討生命是如何繁衍,受精的方式,受精卵的發育,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的異同,以及複製生物的發展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
設計者:呂廷威台北縣二重國中2003/8/13
內容:
一、模組結構與使用說明
(一)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二)活動項目一覽表
(三)主題探討活動
(四)各活動有助於科學智能培養之一覽表
(五)模組之學習成就評量
二、模組之系列教學活動
(一)蛙胚的發育(實作、觀察、紀錄)
(二)非洲鳳仙花的繁殖(實作、觀察、紀錄)
(三)蛋的面面觀(收集資料、閱讀、實作、觀察、紀錄)
(四)蛋的觀察(收集資料、閱讀、實作、觀察、紀錄)
(五)花的觀察(收集資料、閱讀、實作、觀察、紀錄)
(六)複製生物(收集資料、閱讀)
三、學習手冊
使用說明:
本模組著重於學生的實際操作,在活動一蛙胚的發育中,教師須注意到在不同的季節中所採集到的蛙卵會有所不同。而活動二的非洲鳳仙花的繁殖,非洲鳳仙花不太適合於夏季進行。而活動三到六則尚待開發中。
(一)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生命的形成
地球上的生物無論長得大還是小,構造複雜還是簡單﹐個體終會死亡,雖然存活的時間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卻可藉由生殖將物種延續下去。 我們是如何來到這世界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生物精子與卵子相遇的場所是否相同?個體發育的方式有何不同?是否一定要產生精卵才能繁殖下一代?
複製生物的技術又是如何做到的?
觀察情境 察覺問題
○生命的形成 精卵在何處相遇? 受精卵如何發育成個體? 無性與有性生殖的異同? ○複製生物 何謂複製生物? 複製生物有哪些應用與展望?
引導討論 確定問題
了解生物是經由哪些方式繁殖出後代,提出報告 設計培養蛙胚的方式,觀察並紀錄蛙胚胎的發育過程 以扦插與種子繁殖非洲鳳仙花來認識生殖方式 藉由收集各種蛋的資料,讓學生來判斷生物的生存環境與受精方式 實際觀察蛋,了解蛋的構造 實際觀察花,了解花的構造 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以了解複製生物的相關議題
分工合作 進行探究
分享經驗 整合成果
綜合評鑑 推廣應用
待答問題的發現例如: 一個卵子為什麼只能跟一個精子結合? 雙胞胎是怎樣形成的?跟連體嬰有關嗎? 為什麼雙胞胎會有同性及異性的差別? 複製人的利與弊 學習成就評量
教學成效評鑑
(二)「生命的形成」教學模組活動項目一覽表
項目(活動方式) | 器材與資源 | 活動內容 |
蛙胚的發育 (實作) | 水族箱一個 解剖顯微鏡一台 | 設計一個蛙胚發育的環境,藉由實作、觀察與討論,進而了解蛙由受精卵發育成為個體的過程。 |
非洲鳳仙花的繁殖 (實作) | 花盆兩個 解剖顯微鏡 | 利用扦插與種子繁殖了解此兩種繁殖方式的差異,並了解種子發育的過程。 |
蛋的面面觀 | 相關圖書或網站提供的資料 | 收集、整理並分析資料,由各式各樣的但來推測生物的生存環境與受精方式 |
蛋的觀察 | 雞蛋 | 實際來觀察一顆雞蛋的構造 |
花的觀察 | 各種的花 | 收集各式各樣的花,了解花的構造,並藉由觀察的過程來判斷傳播花粉的形式 |
複製生物 (閱讀) | 相關圖書或網站提供的資料 | 經由閱讀與討論知道複製生物的技術,目前台灣複製生物的進展,複製生物的優缺點,撰寫報告及課堂上發表 |
(三)主題探討活動
「生命的形成」教學活動流程 | 說明 |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飼養動物的經驗,譬如蠺寶寶、黃金鼠、小貓或小狗,這些動物繁殖出後代的方式有何異同?新聞報導中提到台灣第一隻孕育成功的複製生物,代表台灣的複製技術又邁入了新的里程碑,複製生物和一般的動物產生後代的方式有何差異?植物有複製的現象嗎?因此探討生命的形成,可以從很多議題去引導學生了解認識生命的歷程。
雞蛋摸起來感覺非常堅硬,青蛙的蛋好像很柔軟,為什麼有構造上的差異?跟生物所生存的環境有無關聯?
蛙類在水中繁殖,受精卵不斷的發育,變成蝌蚪再變成青蛙,而我們是從媽媽肚子裏生出來的,翻車魚可以產下上億顆的卵,而孔雀魚直接生出小魚,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不同﹖ 示例三: 甘藷或馬鈴薯擺久了會長出新植物,有一些植物剪下一段莖插到土裏,就能長出一株全新的植物,不需要產生精子與卵子就能繁殖,那麼人或其他生物可不可以不用精卵就產生後代呢?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生命的形成
複製生物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考量生命的形成模組的教學時間,估計不宜超過四週(16節課),預估採用的方式小組教學與合作學習
採集蛙的受精卵一批,放置在水族箱中飼養,每日觀察並紀錄蛙胚的發育情形
這是一個示例,非洲鳳仙可以利用扦插與種子繁殖,讓學生實際利用這兩種方式來進行繁殖,作成生長日誌,比較這兩種方式的差異
收集整理生物的卵細胞型態、顏色、大小、有殼或無殼,由各式各樣的蛋來推測這樣的生物,是在體內還是體外完成受精作用?生活在陸上還是水中?是卵生、卵胎生還是胎生?
藉由實際觀察蛋的構造,來了解蛋的各部位功能
收集各式各樣的花,除了了解花的構造外,也藉此推測花粉傳播的形式
蒐集有關複製生物的資料,整理並分析,探討複製生物的技術,應用以及對於人類的影響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綜合評鑑推廣應用】 | ⊙教師可能已經想好藉著這一主題,讓學生建立起生命是如何形成的概念,包括受精方式,受精卵發育的方式,無性生殖與有有性生殖的異同,複製生物的技術,甚至也可以延伸至生物的生殖策略和其所生存環境的相關性,至於要延伸到什麼範圍,才是對生命的形成有所認識,則可以由學生的思考內容或授課時數來決定 ⊙如何由日常生活中引出生命的形成這樣的話題,就成為此段教學的重點,必須要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此一主題上,提出相關的經驗 ⊙就生命的形成而言,學生有各自的經驗及當時的熱門話題,把這些就經驗與當時想法引導出來,匯集,整理,歸類之後,發現有關生命的形成不過只是幾個問題,將這些問題再做探討,就成為一個個具有因果關係的問題 ⊙這段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評估什麼是關鍵性的?什麼是較不重要或無關的? 去了解如何去提一個問題 ⊙提供自主性的探究活動時, 各小組在進行活動時,其方法未必和模組裏所設計的一樣, 教師儘可能讓學生自行決定工作方式,目的與進程,這樣才能提供學生創造思考,獨立作業的空間 ⊙學生分工合作進行活動,教師分別指導各組同學,如何分工合作?如何規劃實驗?如何蒐集資料?協助解決探究過程中遭遇的困難?指導學生如何整理資料即提出研究報告 |
科學智能評量細目表
素養要項 | 評量指標 | 學習活動項目 | |
過程技能 | 觀察 | 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 1-4-1-2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 1-4-1-3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合適的度量策略 | □□□□□□□□□□□□□□□□□ |
比較與 分類 | 1-4-2-1若相同的研究得到不同的結果,研判此不同是否具有關鍵性 1-4-2-2知道由本量與誤差量的比較,瞭解估計的意義 1-4-2-3能在執行實驗時操控變因,並評估「不變量」假設成立的範圍 | □□□□ □□□□□□ □□□□□□ | |
組織與 關連 | 1-4-3-1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 1-4-3-2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 | □□□□□ □□□□□□ | |
歸納 研判 與 推斷 | 1-4-4-1藉由資料、情境傳來的訊息,形成可試驗的假設 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 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瞭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 | □□□□□□ □□□□□ □□□□□□ □□□□□□ | |
傳達 | 1-4-5-1能選用適當的方式登錄及表達資料 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瞭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 1-4-5-3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理的、科學性的陳述 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 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 1-4-5-6善用網路資源與人分享資訊 | □□□□ □□□□□□ □□□□ □□□□ □□□□ □□□□□□ | |
思考智能 | 綜合思考 | 6-4-1-1在同類事件,但由不同來源的資料中,彙整出一通性(例如認定若溫度很高,物質都會氣化。例如給一篇文章訂一個恰當的標題) | □□□□□□ |
推論思考 | 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6-4-2-2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 | □□□□□□ □□□□□□ | |
批判思考 | 6-4-3-1檢核論據的可信度、因果的關連性、理論間的邏輯一致性或推論過程的嚴密性,並提出質疑 | □□□□□□ | |
創造思考 | 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 6-4-4-2在不違背科學原理的最低限制下,考量任何可能達成目的的途徑 | □□□□□ □□□□□□ | |
解決問題 | 6-4-5-1能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 6-4-5-2處理問題時,能分工執掌,做流程規畫,有計畫的進行操作 | □□□□□ □□□□ |
素養要項 | 評量指標 | 學習活動項目 | |
科學本質 | 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 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 3-4-0-3察覺有些理論彼此之間邏輯上不相關連,甚至相互矛盾,表示尚不完備。好的理論應是有邏輯的、協調一致、且經過考驗的知識體系 3-4-0-4察覺科學的產生過程雖然嚴謹,但是卻可能因為新的現象被發現或新的觀察角度改變而有不同的詮釋 3-4-0-5察覺依據科學理論作推測,常可獲得證實 3-4-0-6相信宇宙的演變,有一共同的運作規律 3-4-0-7察覺科學探究的活動並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程序,但其中通常包括蒐集相關證據、邏輯推論、及運用想像來構思假說和解釋數據。 3-4-0-8認識作精確信實的紀錄、開放的心胸、與可重做實驗來證實等,是維持「科學知識」可信賴性的基礎。 | □□□□□□ □□□□□□ □□□□□□ □□□□□□ □□□□□□ □□□□□□ □□□□□□ □□□□□□ | |
科學態度 | 求真求實 | 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 5-4-1-2養成求真求實的處事態度,不偏頗採證,持平審視爭議 5-4-1-3瞭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 | □□□□□ □□□□□□ □□□□□□ |
科 學應用 | 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 7-4-0-2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如健康、飲食)時,依科學知識來做決定 7-4-0-3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7-4-0-4接受一個理論或說法時,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判斷 7-4-0-5對於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作科學性的理解與研判 7-4-0-6在處理問題時,能分工執掌、操控變因,做流程規畫,有計畫的進行操作.. | □□□□□□ □□□□□□ □□□□□□ □□□□□□ □□□□□□ □□□□□□ | |
科技的發展 | 科技的 本質 | 4-4-1-1了解科學、技術與數學的關係…………………… 4-4-1-2了解技術與科學的關係……………………...……… 4-4-1-3了解科學、技術與工程的關係…………………… | □□□□□□ □□□□□□ □□□□□□ |
科技的 演進 | 4-4-2-1從日常產品中了解台灣的科技發展………..…… 4-4-2-2認識科技發展的趨勢………………………………… 4-4-2-3對科技發展的趨勢提出自己的看法…………….. | □□□□□□ □□□□□□ □□□□□□ | |
科技與 社會 | 4-4-3-1認識和科技有關的職業……………………………... 4-4-3-2認識和科技有關的教育訓練管道………………... 4-4-3-3認識個人生涯發展和科技的關係………………... 4-4-3-4認識各種科技產業…………………………………… 4-4-3-5認識產業發展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 □□□□□□ □□□□□□ □□□□□□ □□□□□□ □□□□□□ | |
設計與製作 | 8-4-0-1閱讀組合圖及產品說明書………………………… 8-4-0-2利用口語、影像(如攝影、錄影)、文字與圖案、繪圖或實物表達創意與構想…….. ………………. 8-4-0-3了解設計的可用資源與分析工作……………….. 8-4-0-4設計解決問題的步驟……………………………….. 8-4-0-5模擬大量生產過程………………………………….. 8-4-0-6執行製作過程中及完成後的機能測試與調整 | □□□□□□ □□□□□□ □□□□□□ □□□□□□ □□□□□□ □□□□□□ |
(五)模組之學習成就評量
1.紙筆測驗(可用問答、選擇、填充…等方式行之)
(列出學生在做完「認識天氣」活動之後你期望他學到的「科學與技術認知」方面的知識)。
2.報告及成品評鑑
3.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
4.其他各種適當的方式…
(本欄尚未發展)
(一)「蛙胚的觀察」活動指導
教學要點:
本活動重點為:
‧藉觀察蛙的受精卵的發育,瞭解從一個細胞到個體其過程的變化。
‧藉由觀察及紀錄的工作,體驗如何由實作中去獲得資料,體會生命的奧秘。
教學資源
‧器材:水族箱與解剖顯微鏡。
‧時間:依蛙的種類的不同,則數週內可完成。
‧資料:相關圖書及網站資料。
使用說明
本活動有四個附錄:
附錄1.1「閱讀資料」
提供給全班閱讀,並包括讀後的評量「蛙胚的發育」。
附錄1.2「蛙胚的觀察」活動(a或b及c或d)
選a﹝研討式的活動紀錄﹞或b﹝指導式的活動紀錄﹞。
書寫報告則可選c或空白。
附錄1.3「學習單」
提供給全班填答。
附錄1.4「相關資料」
教師持有,並可藉每次教學不斷地充實。當學生在探究此「子問題」,蒐集資料。發生困難時,可據此加以支助。
「蛙胚的觀察」教學示例 | 說明 | ||||||||||||||||||||||||||||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本組負責觀察蛙胚的變化情形,並且要說明為何選用蛙類的胚胎來加以觀察,經過討論及之前的收集資料後,主要是因為蛙類的卵肉眼可見,而且沒有殼的包覆,使得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觀察其胚胎的發育,而魚類的卵太小,爬蟲類與鳥類的蛋有蛋殼包覆,阻礙我們的觀察。所以蛙類的受精卵適合作為觀察的材料,但在觀察之前,我們發現必須先確定以下的問題: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1.閱讀資料(附錄1.1) 2.進行資料蒐集: 我們由坊間書籍、圖書館、專家、行家、網站去蒐集相關的資料,例如: 資料一:根據www.froghome.idv.tw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在飼育蛙的受精卵至蝌蚪至成蛙須注意相關的問題。 ※提供相關資料(附錄1.4) 3.規劃紀錄工作: ※活動紀錄(附錄1.2a或b)及報告(1.2c或空白) 為了比較不同蛙類其胚胎發育的情形,我們選擇了這三種蛙作為我們觀察的對象。 在飼養蛙類時,須注意到水溫、溶氧量等水質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在觀察的同時,也同時紀錄水質的狀況。 蛙的受精卵有很明顯的黑白顏色,這樣黑白兩色的蛙的受精卵,跟最後發育成蝌蚪的各部位有沒有關聯? 4.執行觀測 紀錄方式視學校或學生本身所能提供的設備而有所不同,可用解剖顯微鏡觀察、照相機拍攝、手繪或文字等方式加以紀錄
| ⊙如果只是要學生觀察受精卵如何發育成為個體,學生可能只停留在過去小學的印象,飼育蠺寶寶的過程外,也不會想到要再做其他事 ⊙要觀察受精卵如何發育成為個體,必須選用適當的觀察對象,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在動物當中只有兩生類適合觀察 ⊙經過這一段活動,學生才知道要探討什麼,要怎樣去進行觀察 |
「蛙胚的觀察」教學示例 | 說明 | ||||||||||||||||||||||||||||
5.整理分析資料 由以上的觀察可以顯示以下的資料: 水族缸的水溫會影響到蛙胚發育成蝌蚪成蛙的時間 不同的蛙類從卵發育成蝌蚪成蛙的時間也不同 不同種類的蝌蚪生活在水族缸中的位置不同 不同蛙類所產下的卵的形式不同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結論與心得: 1.為了要讓受精卵很快的發育成蝌蚪,所以必須要注意到水溫的條件,有些蛙胚必須在較高的溫度才能發育成功,而有些蛙胚則必須在較低溫才能發育。 2.不同種類蝌蚪所生存的水域也不相同,有些種類一直游在上層,而有些種類則生活在中層或底層。 3.我們可以從蛙的受精卵的排列方式,蛙的叫聲來判斷所採集的蛙的種類。 4.在不同的棲息地所發現的蛙的種類也不同。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檢討與改進: 1.我們必須依照採集蛙的受精卵的季節,來加以控制水族缸內的水溫,否則會因為棲息地與水族缸的水溫差異太大,而導致蛙胚的死亡。我們可在水族缸內加入加溫器以控制水溫在一個固定的範圍。 2.除了水溫外的因素影響外,水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所以採集時,最好多取一些蛙的受精卵採集地的水,以防止水質的條件差異過大。 3.蝌蚪大部分時間啃食水族缸玻璃壁上的藻類,因此飼養時,水族缸內的生態系統必須已經建立,才能提供蝌蚪所需的食物。 4.如果我們在蛙胚發育過程中,破壞了蛙的受精卵的某部位,會不會影響蛙胚的發育?破壞的部位不同,影響的部位會不會不同?破壞到什麼程度,蛙胚就無法發育了? | ⊙學生想出來的方法,未必和本模組預先所想的辦法相同,獲得資料的方法可以很多,例如閱讀,搜尋網站,專家訪問等 |
「蛙胚的觀察」教學示例 | 說明 |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本活動之評量採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經驗分享情形: 聽取別組的報告,提出問題,紀錄別組獲得的資料與結果,回答別組隊本組工作的問題。 2.小組報告: 負責「蛙胚的觀察」小組將整個設計活動摘要紀錄下來,其內容包括「活動名稱」、「目的」、「方法」、「資料」、資料分析與研判」、「結論」 3.有關「蛙胚的觀察」要全體學生學習到的,依其內容設計成「學習單」。 ※學習單(附錄1.3) |
附錄1.1閱讀資料(蛙類的介紹)
一般人所講的蛙類包括青蛙和蟾蜍,在分類上屬於兩生綱無尾目,全世界大約有3900多種。兩生類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因此保有許多水棲動物的特性,從蝌蚪變成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蛙類可以從兩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並除了極地之外,幾乎遍佈全球。
台灣的蛙類共有三十一種,分屬於五科:蟾蜍科、樹蟾科、狹口蛙科、赤蛙科及樹蛙科。青蛙一般具有光滑、濕潤的表皮,四肢纖細善於跳躍,例如面天樹蛙。蟾蜍俗稱癩蛤蟆,牠們的四肢粗短行動緩慢,皮膚粗糙有許多小疙瘩。眼睛後面還有一對腺體,稱之為耳後腺或腮腺,在遇到危險時會分泌毒液,而青蛙沒有此構造。
蛙類屬於體溫隨環境溫度而變的變溫動物,一般而言,體溫的調節能力比較差,因此多半分布在溫暖潮濕的平地或低海拔山區,中高海拔山區比較不容易見到牠們的蹤跡。
在繁殖時,雄蛙會以特有的鳴囊發出叫聲,吸引雌蛙的靠近,有的蛙類的雄蛙還會事先築巢,以迎接雌蛙的到來。當雄蛙遇見雌蛙後,雄蛙就會以前肢緊緊抱住雌蛙,這樣能夠刺激雌蛙排卵,這個過程稱為假交配,所以她們的受精方式為體外受精,將精子及卵子同時排放到潮濕的環境中,以確保受精成功的機會,蛙所產下的卵大都為一粒一粒的,而蟾蜍的卵通常為長條狀,可藉此判斷所採集的卵為蛙或蟾蜍。
一旦受精後,受精卵就展開快速的變化,蝌蚪的樣子就慢慢形成,在此過程中,可以看見如何由一個受精卵歷經無數次的細胞分裂形成為一隻蝌蚪,而從受精卵發育成為蝌蚪的時間,依照種類及發育時的溫度而有所不同,快的只需要一天,而慢的可能要到數十天之久。
孵化成蝌蚪後,以鰓或皮膚在水中進行氣體交換,而水中的枯枝落葉或藻類等,就會成為其食物來源,隨著時間,蝌蚪的後肢會先長出,再長出前肢,最後尾巴消失,從鰓變成肺呼吸,如此一隻蛙就形成了。
因為蛙類的皮膚無法防止水分從身體散失,因此蛙類必須生活在潮濕的地方,若是要去拜訪蛙類,大概在池塘、沼澤、水田、溪流、森林或積水的草地中,能夠看到她們的蹤跡。
(蛙類的介紹)討論提綱
以下的答案是參考用的,教師可依當時情況來研判什麼答案最合理
1.從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稱為什麼?
答:變態
2.如何由外觀去判斷青蛙或蟾蜍?
答:青蛙的皮膚較光滑,身材較纖細,行動比較敏捷,而蟾蜍皮膚尚有許多疙瘩,在眼睛後方還具有一對毒腺,行動較為遲緩
3.如何判斷所看到的是雌蛙還是雄蛙?
答:可依照體型大小或是否具有鳴囊發出鳴叫聲來判斷,體型小的或是發出鳴叫聲的是雄蛙
4.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蛙類或蝌蚪?
答:潮濕的地方如池塘、水田、溪流中
5.蛙類之所以生活在潮濕的地方,其原因為?
答:皮膚還不能真正防止水分散失,且繁殖時精子與卵子必須在水中受精
6.雄蛙抱住雌蛙的動作稱為?
答:假交配
附錄1.2:「蛙胚的觀察」
a.【研討式的活動記錄】
蛙胚的觀察
【研究目的】探討兩生類動物從受精卵發育成個體過程中的變化
〔我們的問題〕
‧要在怎樣的環境才可以收集到蛙的受精卵,也就是蛙類棲息在怎樣的環境?
‧要如何區分青蛙跟蟾蜍,青蛙卵跟蟾蜍卵有不同嗎?
‧這個季節我們可以發現到哪些蛙類在繁殖?是如何繁殖的?
‧我們如何辨別採集到的蛙的受精卵是屬於何種蛙類?
‧將蛙的受精卵放進水族缸後,須注意到哪些事情才不會使得蛙的受精卵死亡?
‧我們需要觀察多久?才能看到從蛙的受精卵發育成成蛙?
‧我們是不是要多觀察幾種蛙類來比較看看蛙類不同其發育過程時間有沒有不同?
〔著手來探究〕
‧查閱參考書籍或網路上的資料,以了解台灣的蛙類其繁殖的季節
‧蛙類與蟾蜍有何不同?
‧如何佈置一個水族缸?要準備哪些設備?讓蛙的受精卵能夠持續發育
‧學校或家裏附近哪裡可以採集到蛙的受精卵?如何採集?
‧我們需要觀察紀錄哪些項目?紀錄的表格設計好了嗎?
〔我們的發現和想法〕
‧蛙的受精卵發育成為蝌蚪會受到溫度的影響,為什麼?
‧不同種類的蝌蚪在水族缸生存的水域也不同,能不能依此來判斷種類?
‧蛙的卵有很明顯的黑白兩色,這黑白兩色跟發育的部位有沒有關係?
‧不同的蛙類其叫聲也不同,雄蛙跟雌蛙都會鳴叫嗎?不同的叫聲與鳴叫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雄蛙抱住雌蛙的目的何在?
‧蛙類與蟾蜍的發育過程似乎沒有很大的不同?
〔檢討與建議〕
‧採集蛙的受精卵時,最好能夠多取一些水,以避免蛙胚無法適應而出現死亡的情形
‧若再有機會作同樣的觀察,水族缸內的水是否要定期更換
〔心得記述〕
‧這次的觀察過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b.【指導式的活動記錄】
蛙胚的觀察
【原理】兩生類的受精卵是最容易觀察到胚胎發育的對象,而且台灣一年四季皆有蛙類繁殖,材料取得方便
【工作規劃】
1.到學校或家附近的公園,郊外的小池塘或小溪流中採集蛙的受精卵。
2.對照圖鑑,看所採集的受精卵大概是屬於何種蛙類。
3.將受精卵放入水族缸中,每天以解剖顯微鏡取出一顆蛙胚作觀察
4.將變化情形紀錄下來,譬如嘴形成、尾巴出現、眼睛形成等
【執行紀錄】
蛙的種類 | 水溫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蛙的種類 | 水溫 | 第6天 | 第7天 | 第8天 | 第9天 | 第10天 |
【資料分析與研判】
【結論】
1.結果與心得
2.檢討與改進
【附錄】(檢附蒐集的資料)
附錄1.2c:
『蛙胚的觀察』小組工作札記
我是蛙胚的觀察小組的成員
一‧我們所採集到的蛙的受精卵的種類有
‧我們採集到的蛙的受精卵其成蛙的特徵有
‧卵在水中的排列方式為
‧描述成蛙的叫聲分別為
二‧影響發育快慢的因素有
‧從受精卵發育成蝌蚪到成蛙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變化最大的是什麼時期
‧若蛙胚死亡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
三、心得
‧在本組觀察的工作中,我擔任的工作是,
其實,我想擔任的工作是
‧依我的看法,我認為觀察蛙胚發育的方法,若改為以下方法將更合理:
四、評鑑
‧關於這次「蛙胚的觀察」工作,我感到最高興的事,是我做了一些事:
五、我知道其他小組同時在進行別的測量
第組做:第組做:
第組做:第組做:
第組做:第組做:
附錄1.3:蛙胚的觀察問答
以下的答案是參考用的,教師可依當時情況來研判什麼答案最合理
1.你們選用的蛙類是哪些?
答:澤蛙、台北赤蛙、虎皮蛙。
2.蛙類所居住的環境為溫暖潮濕的環境,之所以要生活在潮濕的地方其原因是?
答:蛙是體溫會隨著外界環境而變的變溫動物,肺的發育也很差,必須靠溼潤的皮膚和口腔內膜呼吸,因此大多棲息在溫暖潮濕的地方。
3.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蛙胚的發育?
答:水溫、水的酸鹼值。
4.從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稱為什麼?發生了哪些變化?
答:變態。尾巴消失、由鰓變成肺臟呼吸、長出四肢。
5.蛙類的鳴叫聲音都一樣嗎?雄雌蛙都會發出叫聲嗎?
答:每種蛙類鳴叫聲都不一樣,具有專一性,可以區分出不同種類的蛙,只有雄蛙會發出叫聲。
6.蛙類是靠何種器官發出叫聲的?位於何處?
答:鳴囊。喉部向外突出的構造。
7.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噗通噗通跳下水,蛤蟆不喝水太平年,蛤蟆不喝水太平年 青蛙真的會喝水嗎?
答:青蛙是不喝水的,牠們從食物及皮膚吸收獲得水分。
8.你最喜歡你一種蛙類?原因是?
答:中國樹蟾。長的很漂亮,沒想到竟然是蟾蜍而不是蛙類。
附錄1.4:相關資料(取自www.froghome.idv.tw楊懿如的青蛙小站)
兩棲類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因此保有許多水棲動物的特性,從蛙類的生活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牠們的水陸兩棲性。牠們通常將卵產在水裡或水邊,幼體(蝌蚪)在水中發育並用鰓呼吸,成體則用肺呼吸並可以在陸地活動。
從蝌蚪變成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蝌蚪期的長短,受到許多因素影響。溫度低的時候,蝌蚪期會拉長,甚至渡冬直到春天變態。食物量低的時候,蝌蚪期也會增長。乾旱造成的缺水壓力,則可能促進發育及變態。一般在25℃,食物充裕情況下,蝌蚪期大約30到40天。
蝌蚪對水域的利用有分層的現象,大多數在水域中層覓食;但有些喜歡在水面活動,例如黑蒙西氏小雨蛙;有些生活在底層,例如日本樹蛙、梭德氏赤蛙、褐樹蛙、斯文豪氏赤蛙等。分層活動可以減少不同種間蝌蚪的競爭,提高覓食效率。
由觀察蝌蚪的發育及變態過程,可看到大自然的巧思。蝌蚪在發育中期先長出後腿,前肢則在蝌蚪期末期才會成型,而且一直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等到接近變態的時候才會伸出來。牠們利用伸出的前肢擋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使得剛變態的小蛙自然而然的放棄鰓呼吸,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同時牠們的骨骼系統及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以適應未來完全不同的陸地生活。
而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小蛙暫時無法進食。這時候小蛙如何維持生命呢?如果您觀察過蝌蚪的變態過程,您或許曾注意到剛變態剛小蛙還帶有尾巴,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這些巧思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使得蛙類可以從兩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並除了極地之外,幾乎遍佈全球。
台灣產的三十一種蛙類都是採用體外受精產卵的方式生殖,但蛙類生殖方式相當多,也有體內受精,也有胎生種類。體外受精交配的時候,雄蛙抱在雌蛙的背上,稱之為抱接(amplexus)。
雌蛙卵巢內的卵成熟之後,經輸卵管下降到子宮,因此成熟準備產卵的母蛙下腹部看起來都大大的。交配的時候,雄蛙和雌蛙的泄殖腔口都盡量靠近,並同時排卵及排精,以提高受精率。雄蛙通常會用大腿輕輕夾一下母蛙的腹側,以刺激母蛙排卵,當雄蛙感覺到母蛙腹內已經沒有卵的時候,就會主動離開結束交配。
卵粒外面包有一層透明膠質膜,看起來和粉圓一樣,膠質膜由輸卵管的腺體分泌產生。膠質膜遇水膨大,具有保護卵粒的功能。卵粒一般黑白分明,黑色部分朝上,稱之為動物極,可幫助吸熱促進發育;白色部分稱之為植物極,含有卵黃比較重朝下,卵黃提供胚胎發育所需的養分。許多在陸地產卵的種類,由於動物極沒有黑色素分布,而且植物極佔的比例很大,所以整顆卵看起來是乳白色。
卵發育成蝌蚪所需要的時間依種類及溫度而異,一般四到十天,溫度越高發育越快。中國樹蟾的卵發育特別快,僅需一天就可化孵成蝌蚪。
蛙類產的卵塊有許多種形狀,可作為分類之用。蟾蜍的卵成雙行排列於長形膠質卵串中,像喝珍珠奶茶把粉圓吸起來時的吸管。古氏赤蛙的卵成小堆散佈在水底,膠質囊膨大沾有許多泥沙,看起來像小泥球。斯文豪氏赤蛙的卵白色大型,數十粒聚成一小堆,產在石頭底下。
有些卵粒有黏性,例如拉都希氏赤蛙的卵粒一粒黏一粒,呈長條狀,常纏繞在水中植物體上;中國樹蟾的卵5至10粒成一小堆黏在植物體上;梭德氏赤蛙卵塊球狀,黏在石頭底下;褐樹蛙的卵也黏在石頭下,但不聚集成球型。艾氏樹蛙在樹洞或竹筒產卵,卵黏在樹洞或竹筒壁上。
有些卵塊成片狀漂在水面,例如澤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的卵塊則是圓形片狀。長腳赤蛙的卵塊球狀沒有黏性,腹斑蛙的卵塊也是球狀,但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看起來成片狀。面天樹蛙在陸地產卵,卵一粒一粒分開,像打翻一地的粉圓。
許多在樹上或陸地產卵的樹蛙產泡沫型卵塊,例如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諸羅樹蛙、橙腹樹蛙及白頷樹蛙。泡沫型卵塊的主要成分是多醣類,由雌蛙用後肢交互踢打其所分泌的黏液、精液、混合空氣產生,方法如同將沙拉油和蛋白打成沙拉醬一般。剛開始產卵的時候,雄蛙僅僅是坐在雌蛙的背上,待雌蛙開始產卵並踢打時,雄蛙才將大腿夾在雌蛙的腹側,把足部抬高並往外翻,順勢插在雌蛙的股部內側,這樣雄蛙和雌蛙的肛門口(排精和排卵的地方)就能靠在一起,所以雖然是體外受精,受精率也能達90%以上。雌蛙踢一會,休息一會,至少要一個多鐘頭才能結束產卵。泡沫型卵塊看起來像一顆圓圓的饅頭,外面乾乾的裡面濕濕的,有保濕及保護作用。
大部分的蛙類在產卵之後就離開卵塊,但有些種類會繼續留在卵塊或蝌蚪附近,甚至在身體背部攜帶卵粒或蝌蚪以保護及照顧子代,這種行為稱之為護幼。台灣只有艾氏樹蛙具有護幼行為,雄蛙交配之後繼續留在竹筒或樹洞內照顧卵粒,雌蛙則定期回來產卵餵食蝌蚪。
(二)「非洲鳳仙花的繁殖」活動指導
1. 教學要點:
本活動重點為:
‧藉著生物可以進行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區分非洲鳳仙花以扦插及種子繁殖的異同。
‧藉由觀察及紀錄的工作,體驗如何由實作中去獲得資料,體會生命成長的過程須注意到許多事情。
2.教學資源
‧器材:花盆土壤與非洲鳳仙花。
‧時間:數週內可完成。
‧資料:相關圖書及網站資料。
3.使用說明
本活動有四個附錄:
附錄2.1「閱讀資料」
提供給全班閱讀,並包括讀後的評量「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附錄2.2「非洲鳳仙花的繁殖」活動(a或b及c或d)
選a﹝研討式的活動紀錄﹞或b﹝指導式的活動紀錄﹞。
書寫報告則可選c或空白。
附錄2.3「學習單」
提供給全班填答。
附錄2.4「相關資料」
教師持有,並可藉每次教學不斷地充實。當學生在探究此「子問題」,蒐集資料。發生困難時,可據此加以支助。
「非洲鳳仙花的繁殖」教學示例 | 說明 | ||||||||||||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本組負責觀察在台灣非常常見的非洲鳳仙花,非洲鳳仙花可以利用兩種方式來繁殖,一是無性生殖,一是有性生殖我們想要比較這兩種生殖方式的優缺點,但是在種植非洲鳳仙花之前,必須先確定以下的問題: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1.閱讀資料(附錄2.1) 2.進行資料蒐集: 我們由坊間書籍、圖書館、專家、行家、網站去蒐集相關的資料 3.規劃紀錄工作: ※活動紀錄(附錄2.2a或b)及報告(2.2c或空白) 為了比較不同生殖方式對於非洲鳳仙花花色的影響,在無性生殖方面,我們選用白色的非洲鳳仙花,而在有性生殖方面,我們選用白色與紫紅色非洲鳳仙花做雜交。 以扦插方式繁殖時。剪取莖的長度或當時的氣溫會不會影響非洲鳳仙花的存活率 4.執行觀測 分成兩組分別紀錄,紀錄一:親代為白色與紫紅色的非洲鳳仙花,進行雜交後,取得種子,並將種子栽種紀錄第一子代花的顏色
|
「非洲鳳仙花的繁殖」教學示例 | 說明 | ||||||||||||||||||||
紀錄二:以扦插繁殖後,需要經過多久發根及長新芽?新的植株開花的顏色為何?
5.整理分析資料 由以上的觀察可以顯示以下的資料 扦插繁殖的速度比種子繁殖快 扦插繁殖的子代花的顏色和親代相同 如果子代的數目夠多,紫花與白花會有一定的比例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結論與心得: 1.在進行扦插和種子繁殖時,需要保持土壤濕潤並避免日曬,否則非洲鳳仙花會枯死 2.非洲鳳仙花花的背面有一特殊構造,叫做距,為鳳仙花的特徵之一 3.非洲鳳仙花的果實具有彈性,能將種子彈射至遠處,可以擴展其生存範圍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檢討與改進: 1.非洲鳳仙花有許多不同的顏色,若用不同顏色的非洲鳳仙花來進行雜交,子代開花的顏色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2.剪取莖做扦插繁殖時,莖不可過短,插入土壤要有一定的深度,放在比較陰涼的地方,存活的成功率較高 3.以種子繁殖時,當種子發芽後,要小心照顧,盡量以噴霧器噴灑水分,保持土壤濕潤,否則非常容易傾倒 |
「非洲鳳仙花的繁殖」教學示例 | 說明 |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本活動之評量採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經驗分享情形: 聽取別組的報告,提出問題,紀錄別組獲得的資料與結果,回答別組隊本組工作的問題 2.小組報告: 負責「非洲鳳仙花的繁殖」教學示例小組將整個設計活動摘要紀錄下來,其內容包括「活動名稱」、「目的」、「方法」、「資料」、「資料分析與研判」、「結論」 3.有關「非洲鳳仙花的繁殖」教學示例要全體學生學習到的,依其內容設計成「學習單」。 ※學習單(附錄2.3) |
附錄2.1閱讀資料(生殖方式)
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有一定的生命週期,也就是說沒有哪一種生物能夠永遠存活在地球上,都會有生命結束的一天,但是可以透過生殖的過程,將物種延續下去,地球上生物的種類相當多,但是生物繁殖後代的方式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無性生殖,此種生殖方式並不需要產生配子,只需要單一個體就能夠完成,而另一種稱為有性生殖,則需要雌雄兩個體,分別提供精子與卵子,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個體。
無性生殖分為下列五種方式:
分裂生殖:當個體長到一定大小時,會從個體的中央凹陷,然後變成兩個較小的個體,譬如細菌與草履蟲。
出芽生殖:當個體長到一定大小時,會在體壁的一側突出,形成一個所謂的芽體(因為很像植物發芽時的構造) ,而此芽體會不斷吸收母體的養分慢慢生長,長到一定大小時,就會跟母體分離而形成新個體,譬如酵母菌與水螅。
斷裂生殖:個體有時會斷裂成好幾個部分,而每一個部分都有機會發育成為成熟的個體,譬如顫藻、海葵與渦蟲。
孢子繁殖:當個體成熟時,會產生所謂孢子的構造,而孢子可隨風飄散,落到適當的環境便可以長成個體,譬如黴菌、蘚苔與蕨類植物。
營養器官繁殖:高等植物的根、莖、葉可以來進行繁殖,譬如甘藷的根將其放入水中,經過一段時間便可以發根長芽,而許多植物都可以利用莖來繁殖,包括草莓的匍匐莖、洋蔥的鱗莖、聖誕紅、玫瑰、萬年青、九重葛及非洲鳳仙花的莖,利用莖來繁殖的方法,最常見的叫做扦插,可取一段含有頂芽的莖,埋入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約一至二公分,保持濕潤,約在一到數個禮拜便可發根,成為新的植株。而落地生根或石蓮則可以肥厚葉片來繁殖。
在開花植物的有性生殖方面:
植物最重要的生殖器官為花,花可以分為典型與不典型,一朵典型的花須具備四個構造,包括雄蕊、雌蕊、花瓣與萼片。而不典型的花譬如只有雄蕊的叫雄花,只有雌蕊的叫雌花。當花成熟後,雄蕊頂端的花藥會釋放出花粉粒,花粉粒掉落在雌蕊的柱頭上,便會長出花粉管,將精細胞送到子房內胚珠的卵細胞,完成受精後,胚珠會發育成為種子,而子房會發育成為果實,將種子播種又可發育成為新的植物。
(生殖方式)討論題綱:
以下的答案是參考用的,教師可依當時情況來研判什麼答案最合理
1.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最大差別在於何處?
答:是不是需要產生配子,不需要配子的為無性生殖,需要配子的叫做有性生殖
2.細菌通常是使用哪一種無性生殖的方式來產生後代?
答:分裂生殖
3.植物的根、莖、葉都能夠進行營養器官繁殖,能各舉一個例子嗎?
答:根 甘藷,莖 非洲鳳仙花,葉 落地生根
4.在進行扦插繁殖時,需要注意哪些事情才能提高成功率?
答:要包含頂芽,土壤要潮濕,避免日曬等
5.一朵典型的花具有哪些構造?
答:雄蕊、雌蕊、花瓣與萼片
6.胚珠與子房受精後會發育成為何種構造?
答:胚珠發育成為種子,子房發育成為果實
7.芭樂及荔枝為常見的水果,請推斷當初一朵芭樂及荔枝的雌蕊含有多少個胚珠?
答:芭樂雌蕊有許多胚珠,荔枝雌蕊僅具有一個胚珠
附錄2.2:「非洲鳳仙花的繁殖」教學示例
a.【研討式的活動記錄】
非洲鳳仙花的繁殖
【研究目的】探討以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來繁殖後代,其間的異同
〔我們的問題〕
‧非洲鳳仙花的花型與一般我們所看到的花有哪裡不同?
‧非洲鳳仙花在何種情況下,種子會有較高的發芽成功率?
‧非洲鳳仙花有許多不同的品種,我們該選用哪些品種來進行繁殖?
‧以扦插繁殖時,剪取的時間譬如早上或傍晚,對非洲鳳仙花的存活率有無影響?
‧以扦插繁殖時,氣溫的高低對非洲鳳仙花的存活率有無影響?
‧若要進行雜交時,要如何避免非洲鳳仙花自花授粉?
‧以不同花色來進行雜交時,會長出何種顏色的非洲鳳仙花?
‧以扦插或種子繁殖,哪一種方式能較快培育出子代?
〔著手來探究〕
‧查閱參考書籍或網路上的資料,以了解非洲鳳仙花的繁殖方式
‧非洲鳳仙花有許多品種,品種與種有沒有不同?
‧非洲鳳仙花的雄蕊與雌蕊很小,必須要藉助放大鏡來觀察
‧我們必須要趁非洲鳳仙花的雄蕊還沒成熟前,先將雄蕊摘除,才能進行雜交
‧我們需要觀察紀錄哪些項目紀錄的表格設計好了嗎
〔我們的發現和想法〕
‧品種為園藝上之培育種,其學名都相同,都為同一種生物,只是性狀不同
‧進行雜交後,所收集的種子播種下去後,會開哪種顏色的花?
‧非洲鳳仙花的果實,成熟後會崩解,將種子彈射出去,可以擴展生存範圍
‧以扦插繁殖獲得子代的速度比種子繁殖要快
‧非洲鳳仙花的莖含有許多水分,這是不是她可以進行扦插繁殖的原因?
‧哪些植物也能進行扦插繁殖?他們之間有沒有共通性?
〔檢討與建議〕
‧若要進行不同花色的雜交,趁雄蕊成熟前摘除,是一個重要關鍵,否則失敗率極高
‧不論是扦插或種子繁殖時,氣溫水分等條件必須控制好
〔心得記述〕
‧這次的觀察過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b.【指導式的活動記錄】
非洲鳳仙花的繁殖
【原理】非洲鳳仙花是一種可以扦插及種子繁殖的植物,藉此來比較無性與有性生殖的差異
【工作規劃】
1.先進行扦插繁殖,選取某一花色的非洲鳳仙花,剪取一段莖葉,種植在花盆中。
2.選擇兩種不同花色的非洲鳳仙花,將其中一種花色(紫紅花)的雄蕊摘除,將另外一種的雄蕊(白花)的花粉塗抹在(紫紅花)的雌蕊上。
3.等待果實形成,將種子播種,看第一子代非洲鳳仙花開花的顏色
4將每日的最高氣溫、溼度及成長情形紀錄下來
【執行紀錄】
日期 | |||||||||
最高 氣溫 | |||||||||
溼度 | |||||||||
生長 狀況 |
扦插繁殖 | 親代花色 | 第一子代花色及數目 | ||
種子繁殖 | 親代花色 | 第一子代花色及數目 |
【資料分析與研判】
【結論】
1.結果與心得
2.檢討與改進
【附錄】(檢附蒐集的資料)
附錄2.2c:
非洲鳳仙花的繁殖小組工作札記
我是非洲鳳仙花的繁殖的觀察小組的成員
一、(1)我們使用的非洲鳳仙花它的學名為
(2)進行扦插繁殖時使用哪種顏色的非洲鳳仙花
(3)進行種子繁殖時使用哪兩種顏色的非洲鳳仙花
二、(1)影響存活率的因素有
(2)進行扦插繁殖的非洲鳳仙花子代其開花的顏色為
(3)進行種子繁殖的非洲鳳仙花其子代開花的顏色有
(4)在以繁殖子代的速度上,何種方式能較快得到子代
(5)你認為無性與有性生殖的優缺點有哪些?
三、心得
(1)在本組觀察的工作中,我擔任的工作是,
其實,我想擔任的工作是
(2)依我的看法,我認為非洲鳳仙花若要提高存活率,改為以下方法將更好:
四、評鑑
關於這次「非洲鳳仙花的繁殖」工作,我感到最高興的事,是我做了一些事:
五、我知道其他小組同時在進行別的測量
第組做:第組做:
第組做:第組做:
第組做:第組做:
附錄2.3:非洲鳳仙花的繁殖問答
以下的答案是參考用的教師可依當時情況來研判什麼答案最合理
1.你們選用的非洲鳳仙花的顏色有哪些?
答:紫紅色、白色
2.非洲鳳仙花的花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答:非洲鳳仙花的萼片形成所謂的距,這是所有鳳仙花科植物的特徵
3.你所知道非洲鳳仙花的花色有哪一些?
答:白色、橘色、紫紅色、粉紅色、紅色等等
4.在以種子繁殖的活動中,第一子代所開花的顏色為何?若繼續做第二子代,則花色又為何?
答:視情況回答
5.扦插繁殖若失敗,你認為失敗的原因在哪裡?
答:可能水澆太多
6.若要得到與親代一模一樣的子代,所採用的生殖方式應為?
答:無性生殖(扦插繁殖)
7.你認為若生物在面對環境變化快速的情況下,應該採用用何種生殖方式?原因為?
答:有性生殖,這樣才能產生與親代不一樣的子代,才有機會適應環境的變化
8.這個活動中,你感到最辛苦的部分為哪個過程?
答:種子繁殖時,種子要種很多,而且存活率不高
附錄2.4相關資料(參考網站上非洲鳳仙花關鍵字即可獲得)
非洲鳳仙花屬於鳳仙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性強健耐陰性強。葉子互生,葉緣有細鋸齒。莖柔軟多汁,花有重瓣及單瓣品種,花色有粉紅、紅、白等顏色,全年都可以開花,但以秋至春天較佳。
非洲鳳仙新品種的培育並不困難,可利用不同花色之品種交互授粉,或將其靠近種植,則很容易出現混合花色之新品種。
繁殖條件:
發芽適溫:20-25℃.
生育溫度:15-25℃.
發芽所需日數:10-18天 好光性種子 毋需摘心
繁殖可用播種或扦插法,秋、冬、春3季為播種適期,發芽適溫18~22度C,種子有好光性,不必覆土,約經15~20天可發芽,苗高約8~10公分再定植。以種子繁殖後代會退化,而以雜交第一代開花最美妍。要保有原品種可用扦插法,於春、秋季剪健壯枝條,每段約6~8公分,扦插於河砂或真珠石,保持濕度,約經20天能發根成苗。
栽培條件:
栽培土質以肥沃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最佳,排水需良好。性耐陰,極適合在日照不足之處栽植,栽培處半日照或日照60~70%最佳。喜溫暖,忌高溫多濕,生育適溫15~28度C,梅雨季節勿長期淋雨,冬至早春可直曬柔和的陽光,夏季32度C以上呈休眠狀態,將枝條強剪,保持蔭涼通風,入秋後氣溫轉涼又進入生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