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學師資類科教案設計檢測指標、參考檢核重點與評量準則說明
檢測指標 | 參考檢核重點 | 內涵說明 | 通過 | 待改進 | |
A 教案設計架構清楚且完整 | A-1 妥擬各領域課程綱要(領綱)之學習重點與教案中的學習目標。 | 能依據教材內容正確選擇對應之領綱學習重點與教案中的學習目標。 | 能正確選擇對應領綱之學習重點與編撰切合正確之教學中的學習目標。 | 能正確選擇對應領綱之學習重點與編撰大致符合之教學中的教學目標。 | 未能正確選擇對應領綱之學習重點,且學習目標中的內容也偏離單元主題。 |
A-2 具備完整三階段基本架構,含:準備活動、發展活動與總結活動等。 | 教學活動能包含設計準備活動、發展活動與總結活動三階段的教案基本架構。 | 教案能具備完整的準備活動、發展活動與總結活動三階段的基本架構。 | 教案能大致具準備活動、發展活動與總結活動三階段的基本架構。 | 教案缺少準備活動、發展活動與總結活動三階段的基本架構。 | |
B 教學活動符合教學目標,切中教學要點 | B-1 教學活動能有效達成學習目標。 | 所設計之教學活動需與學習目標對應符合,且能有效達成學習目標。 | 所設計之教學活動能有效達成學習目標。 | 所設計之教學活動能大致達成學習目標。 | 所設計之教學活動未能達成學習目標。 |
B-2 教學活動內容能掌握單元教材的核心概念,並呈現邏輯性的關連性 | 教學活動內容能切合單元教材的核心概念,且呈現邏輯性與關連性,並符合學習原則。 | 教學活動內容能有效掌握核心概念,並呈現邏輯性與關連性,有效幫助學生學習。 | 教學活動內容能大致掌握核心概念,並呈現邏輯性與關連性,幫助學生學習。 | 教學活動內容未能掌握核心概念與重點,無法幫助學生學習。 | |
C 準備活動能有效引導學生學習心向 | C-1 能設計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學習活動。 | 能設計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心向。 | 準備活動設計能有效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 準備活動設計能大致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 準備活動設計未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
C-2 能複習舊經驗,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識、技能或態度。 | 能依據教材分析或教材地位,設計幫助學生複習先備知識、技能或態度之引導活動,作為銜接新學習的基礎。 | 準備活動能有效幫助學生複習先備知識、技能或態度,並連結新舊經驗。 | 準備活動能大致幫助學生複習先備知識、技能或態度,並連結新舊經驗。 | 準備活動缺乏幫助學生複習先備知識、技能或態度之引導活動,也無法連結新舊經驗。 | |
D 發展活動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 D-1 教學活動安排具組織條理。 | 教學活動安排能考量學生特性引導學習,由易到難、由淺至深的原則,以提綱挈領方式,循序漸進。 | 教學活動能依學生特性引導學習,由易到難、由淺至深的原則,以循序漸進方式幫助學生學習。 | 教學活動能引導學生學習,由易到難、由淺至深的循序漸進方式幫助學生學習。 | 教學活動缺乏由易到難、由淺至深的循序漸進的安排,無法幫助學生學習。 |
D-2 設計問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 能設計由淺而深、由封閉式到開放式等不同類型問題,引導與提升學生主動思考與學習。 | 設計各式不同類型問題提問,能引導學生達到高層次思考的學習。 | 設計各式問題提問,以引導與提升學生主動思考。 | 設計問題與提問次數較少,無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 |
D-3 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 設計提供學生以紙筆、口語、動作操作、報告、展演、實驗、創作等多元活動,讓學生有精熟內容或高層次思考的學習。 | 設計能運用不同的方式,提供適切實作與練習機會,有效幫助學生達到精熟內容或高層次思考的學習。 | 設計能提供學生實作與練習的機會,讓學生獲得精熟內容或高層次思考的學習。 | 未提供學生實作與練習的機會,無法讓學生達到精熟內容或高層次思考的學習。 | |
D-4 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或討論。 | 能運用適切的分組,設計提供學生主動思考、相互討論或小組練習的機會。 | 能善用小組學習或討論,並且能引導學生充份參與小組活動,讓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 | 能適切運用小組學習或分組討論的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 | 並無設計運用小組學習或分組討論的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 | |
D-5 變化教學活動或創新教學方法。 | 能設計不同型式的教學活動,或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或策略,提供學生多元學習型態。 | 設計能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或教學活動,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 設計能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適時改變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學習。 | 無法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或教學活動,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 |
D-6 適時提醒、釐清學生易錯誤或迷思概念。 | 能掌握學習核心概念,在教學活動中視學生學習狀況,適時的提醒、釐清易錯誤或迷思概念。 | 教學活動能掌握核心概念,並適時提醒、釐清易錯誤或迷思概念。 | 教學活動尚能符合核心概念,適切提醒、釐清易錯誤或迷思概念。 | 教學活動中未見有提醒、釐清易錯誤或迷思概念的設計。 | |
D-7 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能設計與指導一般性學習策略與特定領域的學習策略。 1.一般性學習策略:係指不限定於某一學科領域,皆可適用的學習策略。如:複述、組織、心像、意義化、注意力集中、找重點、學習監控與調整…等 2.特定領域學習策略:係指閱讀、寫作、數學、自然、社會、藝術等學習領域,各有其獨特適用的學習策略。例如閱讀的「閱讀理解策略」、寫作的「計畫策略」、數學的「解題策略」、自然科學的「探究策略」…等。 | 能設計適切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有效提升學習的能效。 | 能設計適切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提升學習成效。 | 設計缺乏學習策略的指導,無法提升學習的成效。 | |
D-8 教學過程中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 能於學習完一部分重點後,設計該段落教學內容摘要,並歸納學習重點。 | 教學過程中,能適時於歸納每段落的內容摘要或學習重點,幫助學生達到精熟學習。 | 教學過程中,能歸納學習重點,幫助學生學習。 | 未有歸納學習重點,無法幫助學生學習。 | |
E 適切安排教學資源、時間與形成性評量 | E-1 規劃有助於學習的教學媒材或遠距教學的工具與線上資源。 | 能善用教學媒材,包含電腦網路資源(電子書、資訊平台、軟體工具等)和教學媒體(剪報、圖片、影片、教具、模型、補充材料等)的輔助與呈現,強化教學效果。 | 課程設計中能選用或製作多種教學媒材來輔助教學,以強化教學成效。 | 課程設計中會利用教學媒材來輔助教學,以強化教學成效。 | 缺乏利用教學媒材來輔助教學。 |
E-2 適切分配教學活動時間。 | 教學活動時間分配需能視教學目標重要性與難易度適切調整。此外,準備活動及總結活動時間分配不宜過長。 | 能依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適切分配教學時間,有效掌握教學節奏。 | 能依教學活動內容,適切分配教學時間。 | 各項教學活動未能分配適切的時間。 | |
E-3 教學過程中,適切安排不同形式的形成性評量,以了解學生學習情形。 | 在學習完一部份重點後,能安排多元的形成性評量。如:全班或個別口頭問答、上黑板練習、座位上習作、小組發表等不同方式,及時檢核學生是否了解與學會預定的學習內容,達到學習目標。 | 能運用適切且有效的方式,來評估檢核學生的學習情形,且充分掌握與確認學生是否學會預定的學習內容。 | 能運用適切的方式,來評估檢核學生的學習情形,大致能確認學生是否學會預定的學習內容。 | 缺乏運用適切的評量方式,來評估檢核學生的學習情形,無法確認學生是否學會預定的學習內容。 | |
F 總結活動能有效歸納與瞭解學習成效 | F-1 適切安排綜合歸納本節重點的學習活動。 | 在一堂課結束前,能歸納重點,設計引導學生再複習一次教學的重點。 | 在課堂結束前,能引導學生有效複習學習重點,提升學習成效。 | 在課堂結束前,能引導學生複習學習重點。 | 在課堂結束前,未能引導學生複習學習重點。 |
F-2 課程結束前,設計適當的總結性評量或表現任務,以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效。 | 於本堂課結束前,能設計回顧整節課教學重點的隨堂評量(含正式與非正式)或表現任務,檢核學生能否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 在課堂結束前,能以多元的隨堂評量方式檢核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 在課堂結束前,能以隨堂評量方式檢核學習成效。 | 課堂結束前,未能以隨堂評量方式檢核學習成效,無法了解學習情形。 | |
F-3 適切規劃課後作業或延伸活動,並適時指導學生有效完成的方法。 | 能規劃配合教學活動之作業或延伸活動,包括習作、學習單、報告、實作、檔案等作業,並適切指導學生有效完成的方法。 | 能規劃配合教學活動之作業,提供學生再次練習,並適切指導學生完成作業。 | 能規劃配合教學之作業,並指導學生完成作業之方式。 | 未能規劃配合教學之作業與指導,學生缺乏練習與應用之機會。 |
國民小學師資類科教學實務能力檢測 教案設計檢核表 | |||||
師資生姓名:_____________ 科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級班級:___________ 教學科目:_______________ 單元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檢測評鑑委員Ⅰ:________________ 檢測評鑑委員Ⅱ:_______________ | |||||
檢測指標與參考檢核重點 (指標內涵說明參見附錄) | 質性評量 (優缺點之文字敘述) | 評量 | |||
優 良 | 通 過 | 待 改 進 | |||
A.教案設計架構清楚且完整 | |||||
A-1妥擬各領域課程綱要(領綱)之學習重點與教案中的學習目標 | |||||
A-2具備完整三階段基本架構,含:準備活動、發展活動與總結活動等 | |||||
B.教學活動符合教學目標,切中教學要點 | |||||
B-1教學活動能有效達成學習目標 | |||||
B-2教學活動內容能掌握單元教材的核心概念,並呈現邏輯性的關連性 | |||||
C.準備活動能有效引導學生學習心向 | |||||
C-1 能設計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學習活動 | |||||
C-2能複習舊經驗,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識、技能或態度 | |||||
D.發展活動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 |||||
D-1 教學活動安排具組織條理 | |||||
D-2設計問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 |||||
D-3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 |||||
D-4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或討論 | |||||
D-5變化教學活動或創新教學方法 | |||||
D-6適時提醒、釐清學生易錯誤或迷思概念 | |||||
D-7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
D-8教學過程中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 |||||
檢測指標與參考檢核重點 (指標內涵說明參見附錄) | 質性評量 (優缺點之文字敘述) | 評量 | |||
優 良 | 通 過 | 待 改 進 | |||
E.適切安排教學資源、時間與形成性評量 | |||||
E-1規劃有助於學習的教學媒材或遠距教學的工具與線上資源 | |||||
E-2適切分配教學活動時間 | |||||
E-3教學過程中,適切安排不同形式的形成性評量,以了解學生學習情形 | |||||
F.綜合活動有效歸納與了解學習成效 | |||||
F-1適切安排綜合歸納本節重點的學習活動 | |||||
F-2課程結束前,設計適當的總結性評量或表現任務,以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效 | |||||
F-3適切規劃課後作業或延伸活動,並適時指導學生有效完成的方法 | |||||
總評意見 | 教案設計創意表現: | ||||
教案設計整體表現: | |||||
檢測結果 等級評定 | □優 良 □通 過 □修正後通過 □不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