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單台灣歷史人物故事(明鄭)鄭成功
____年級_____班座號:_______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
元1624年8月27日的日本平戶海邊,當時稱霸中國東南海的海商與海盜首領「鄭一官」(鄭芝龍)與他的日本妻子「田川氏」走在海濱。
「真想念大海對岸的大員,我們曾經在那邊住過好一陣子。聽說荷蘭人最近便從澎湖撤出,進駐到台灣啊!」
忽然,田川氏的肚子開始陣痛。
「啊……我的孩子……該不會……現在要出生了吧?」
一群人手忙腳亂的,趕緊上來幫忙。沒多久,一個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就在日本平戶海濱的某處石堆旁出生了!
「你的名字就叫做福松吧!」雖然剛生產完後的她非常虛弱,看望著自己的孩子,內心卻充滿著喜悅。
福松在母親的養育下,漸漸長大,一直到七歲的時候,才被父親接回中國,並改名叫做「鄭森」。
當時鄭芝龍接受了明朝政府的「招安」,擔任明朝的官員,開始協助平定東南海上的海盜。不過,戰爭隨即而來,明朝末年最後一位崇禎皇帝自殺後,南京也被滿清政府攻陷,當時位在福州的明朝臣子趕緊立唐王隆武帝為皇帝。
唐王隆武帝很喜歡鄭森,曾賞賜給鄭森明朝皇族的姓氏「朱」,並改名叫「成功」。也因為這樣,後來人們便常常稱呼「鄭成功」為「國姓爺」。
隨著清兵的進攻,隆武帝最後也遇難了。而鄭芝龍看情勢不對,便決定向清朝政府投降。
「父親!我們是明朝的臣子,怎麼可以向清政府投降呢?」鄭成功試著說服父親,但鄭芝龍始終不聽勸告,執意要到北京與清政府談投降的事。失望的鄭成功便帶著部份父親的部下離去,並在金門招兵買馬,發誓將趕走清兵,恢復明朝。但接連著好幾場的戰爭,鄭成功卻始終無法成功的擊退勢力龐大的清兵,而退守到廈門。
在這期間,清兵一度攻陷福建泉州安海,趕來與鄭成功相會的母親田川氏也在這時候被害而死,憤怒的鄭成功更發誓要報仇雪恨。而1661年時,鄭芝龍更被清廷以「通敵」的罪名處斬。
「再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那一年,苦於軍糧不足的鄭成功遇到從大員過來,曾經擔任荷蘭翻譯的何斌。
「國姓爺可以往東率軍打敗荷蘭人,佔領台灣!」何斌高興地對鄭成功說:「我們可以從鹿耳門水道進攻,因為荷蘭人以為這裡淤積很深、大船沒辦法進去,所以沒有什麼守衛。但只要等到漲潮的時候,我們的船艦就可以開進去了!」
「好!」鄭成功想了想,台灣確實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請替這一段下一個簡單的標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61年4月30日這天,鄭成功的船艦趁著濃霧,從鹿耳門水道登陸台南。完全沒預料到鄭成功竟會從陸上出現、展開進攻的荷蘭人嚇了一跳,但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鄭成功以優勢的兵力,才第五天就拿下普羅民遮城;接著便從海上與陸地包圍熱蘭遮城。
「快投降吧!我們的大軍已經將你們包圍,投降的話或許還可以活命!」鄭成功向熱蘭遮城內的守軍喊話,他知道自己的兩萬大軍需要很多糧餉,這場戰爭還是速戰速決的好。
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台員長官揆一卻斷然拒絕:「我們才不投降!」並堅持守城,等待來自巴達維亞(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菲律賓的總部)的荷蘭援軍。
認為戰爭可能持續很久的鄭成功開始分配士兵到各地屯田、開墾,以解決糧食的問題。鄭成功的想法是對的,因為他們包圍熱蘭遮城一包圍就是九個月,期間還跟來自於巴達維亞的荷蘭援軍作戰。
1662年2月,鄭成功砲轟烏特勒支碉堡,將防護熱蘭遮城的碉堡擊毀。台員長官揆一眼看大勢已去,同意與鄭成功「和談」,最後決定退出台灣。
自此,台灣結束長達38年的荷蘭統治時代,進入以漢人為主的明鄭時期。
或許是因為清政府殺害父親鄭芝龍、挖掘鄭家祖墳,又或許是因為在台灣水土不服,又或許是氣憤自己在澎湖駐守的兒子鄭經(愛上弟弟的奶媽),鄭成功在正式接收台灣後不到五個月,便生病去世,死的時候只有39歲,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請你挑選這整個故事裡印象較深刻的一段情節,畫一幅或多幅很簡單的想像圖出來:(可以用很簡單的人物表示,也可以替他們用漫畫的方式加上對話)
以下的格子只是方便你畫的,不用每格都畫,你可以依照你的需要,想畫幾格就畫幾格,想畫多大就畫多大,也可以切割或合併,只要看得出劇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