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10140 
| 
10940 
頁次:4
-
3 
 
13 國際上有關臺灣地位的文件及宣示,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972 年9月29 日,日本和中共的建交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再表明臺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領土之不可分的一部分。日本充分理解並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立場。」2010 年7月,日本駐中
國大使丹羽宇一郎又言:日本並未承認中國對臺灣領有權的主張,在 1972 年的日中共同聲明上,日本
對中國的「臺灣是中國不可分領土的一部分」之主張,並未承認,只明記為「加以理解並予尊重」,
今後日本的立場也不會改變 
1979 年1月1日,美國和中共的建交公報(美國的英文版):「美國承認(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
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美國政府認知(acknowledge)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
一部分。」對此,2009 年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薄瑞光又言:「美國對中國的主張就是一種認知而已,美
國的立場從來都沒有任何承認。」 
2017 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和習近平通電話,川普說:會尊重「我們的一中政策」,北京的官媒報導,
習近平讚賞川普強調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顯
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和中共的「一個中國原則」是相同的內涵 
1970 年10 月,加拿大和中共的建交公報:「中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加拿大政府注意到(take note)中國政府這一立場。」 
14 有關蘆溝橋事變及中日全面戰爭的爆發,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937 年蘆溝橋事變之前,在日本「廣田外交」及中國親日派行政院院長汪精衛的努力下,中日關係一
度好轉,1935 年5月日本駐華使館還由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然而,隨著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的強化,
廣田外交政策被放棄,主張積極擴張的鷹派主導對華政策 
當時國際格局大幅轉變,法西斯主義逐漸取代共產主義而成為西方的主要威脅,使蘇聯得以和西方合
作建構反法西斯主義統一戰線。在這背景下,1936 年12 月的西安事變,改變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
之政策,形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共組抗日統一戰線 
蘆溝橋事變爆發,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宣示已到最後關頭抗戰到底。在中丶日國內均轉由鷹派
主導的狀況下,原本只是意外事件的蘆溝橋事變,自然容易擦槍走火,演變成中日全面大戰 
蘆溝橋事變爆發,中日相互宣戰,全面大戰爆發。英丶法丶美等西方國家為牽制法西斯主義勢力的擴
張,雖然未積極的派軍隊援助中國,但譴責日本為侵略者並施以制裁,禁運戰爭物資(石油丶鋼)給
日本 
15 1907 年日丶俄簽訂「日俄協約」,形成「日俄協商體系」之後,有關東亞及中國的對外關係上,下列敘
述何者錯誤? 
英日俄法四國在東亞成一集團,日本成為英、俄二列強維護其東亞利益的重要在地國家,日本有英、
俄支持,有助強化其對朝鮮及中國的侵略,1910 年日本併吞朝鮮 
中國藉開放東北,引進美丶英等國資金來對抗日、俄在中國東北的壓力 
中國一度尋求中、美、德結盟,但是美國認為其海軍實力仍不足在東亞和日本較量,美國選擇和日本
協調東亞利益。1908 年11 月簽定羅脫-高平協定 
德國成為唯一可與日本東亞野心抗衡的大國,從此之後德、日二國在東亞競爭態勢日增 
16 有關英日同盟和日俄戰爭的描述,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俄國趁八國聯軍之亂,1900 年7-10 月調兵 17 萬進占滿洲,衝擊東亞均勢,英國因而放棄其「光榮孤
立」政策,在東亞尋求盟國,原本找美國丶德國等列強,但均被拒絕未能簽訂任何協定,英國只好找
日本,於 1902 年1月簽訂英日同盟條約 
英日同盟代表東亞列強之競爭集團化,日本有英國支持,已決定以戰爭方式抗俄,且須在西伯利亞大
鐵路預計於 1905 年全線通車前發動 
英日同盟使法國大感壓力,法丶俄是盟國,一旦日丶俄開戰導致英丶法開戰,法國將被英丶德相夾,
德國將漁翁得利。因此反而促使法國積極尋求和英國和解,1904 年2月在日俄戰爭爆發後,英丶法卻
反而在 2個月後的 1904 年4月簽訂「英法協約」 
日本雖然獲勝,但已力竭,反而不希望中國在當時被瓜分,寧可讓東北交回中國控制,反對列強提出
的滿州國際中立化。而俄國東亞實力亦大減,因此瓜分中國之勢反而暫緩,1907 年清廷將滿州設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