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外交領事人員及外交行政人員、
國際經濟商務人員、民航人員及原住民族考試試題
考 試 別:外交人員考試
等 別:三等考試
德文組、外交領事人員類科日文組、外交領事人員類科西班牙文組、
事人員類科阿拉伯文組、外交領事人員類科韓文組、外交領事人員類科俄
組、外交領事人員類科義大利文組、外交領事人員類科土耳其文組、
事人員類科葡萄牙文組、外交領事人員類科國際法組
科 目:國際關係與近代外交史
考試時間: 2小時 座號:
※注意: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代號
頁次
-
甲、申論題部分:(75 分)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申論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請以藍、黑色鋼筆或原子筆在申論試卷上作答。
本科目除專門名詞或數理公式外,應使用本國文字作答。
一、請說明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EU)目前的主要機構名稱及其功能;
並分析 2024 年6月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選舉結果及其對歐
洲整合之影響。(20 分)
二、請回答何謂「權力平衡理論」(balance of power theory);並運用該理論,
解釋烏克蘭如何在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前嘗試運用內部平衡(internal
balancing)與外部平衡(external balancing)方式,應對俄國對烏克蘭的
干預行為。(20 分)
三、1896 年中俄密約的締約背景為何?當時清廷的考量何在?該條約是否
符合當時中國的國家利益?(17 分)
四、試從國際關係理論的三個分析層次,比較 19 世紀時期,義大利與德國各
自完成國家統一的路徑,有何異同?(18 分)
乙、測驗題部分:(25 分) 代號:3101
本試題為單一選擇題,請選出一個正確或最適當答案。
共20題,每題1.25分,須用2B鉛筆在試卡上依題號清楚劃記,於本試題或申論試卷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1美國的「一中政策」不包括下列何者?
臺灣關係法 六項保證
聯合國 2758 號決議 美中 1972 年聯合公報
2請問那個國家非 CPTPP 的會員國?
澳洲 韓國 加拿大 馬來西亞

代號:
頁次:
-
3下列那個國家非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
烏茲別克 白俄羅斯 蒙古 印度
4下列那個國家既是金磚國家集團(BRICS)會員國,也是二十國集團(G20)的成員國?
埃及 阿根廷 印尼 巴西
5 2024 年,下列那一個國家在 7月之前,尚未進行國內大選?
加拿大 法國 印度 英國
6我國以正式成員身分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我國是以會員經濟體身分參與,但其他成員均以主權國家身分參與
由於俄烏戰爭,俄羅斯已退出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由於全球化式微及保護主義興起,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已不再推動區域內自由貿易
祕魯是 2024 會議主辦國,會議主題為「賦權、包容、成長」
7元首互訪具重大政治象徵意義,而下列那一位美國總統在其任內未曾訪問過中國?
尼克森 卡特 雷根 川普
8在美中貿易戰下帶動全球供應鏈重組,臺商在顧客的要求下重組了供應鏈與生產線,請問下列那
個國家不是臺商在海外的主要投資與生產據點?
墨西哥 印度 孟加拉 越南
9下列那一個國家目前已經同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印太經濟架構」
(IPEF)?
越南 印度 菲律賓 韓國
10 國際關係實踐過程中有所謂的「中型國家外交」(middle power diplomacy),但並非所有國家都甘
願自稱「中型國家」,推動中型國家外交政策,請問下列那個國家不願被視為「中型國家」?
加拿大 日本 印尼 墨西哥
11 關於 1884 年柏林會議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處理瓜分非洲的議題 處理瓜分巴爾幹半島的議題
處理瓜分南美洲的議題 處理瓜分亞洲的議題
12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施里芬計畫,其最先設定的作戰目標為那國?
奧地利與丹麥 波蘭與俄國 丹麥與法國 法國與俄國
13 關於 1898 年法碩達事件(Fashoda Incident)的爭端國,下列何者正確?
英國與德國 英國與法國 英國與比利時 英國與義大利

代號:
頁次:
-
14 下列何者不是英國在 20 世紀初期決定放棄「光榮孤立」政策的主要事件?
拿破崙於 1815 年建立新的王朝 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
德奧義三國同盟 法俄同盟
15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那一國首先承認美國為主權國家?
俄國 普魯士 奧地利 法國
16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對納粹官員進行審判的是下列那一個軍事法庭?
紐倫堡大審(The Nuremberg Trial)愛丁堡大審(The Edinburgh Trial)
哈布斯堡大審(The Habsburg Trial)海德堡大審(The Heidelberg Trial)
17 關於 1853 至1856 年克里米亞戰爭的陳述,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克里米亞戰爭也被稱為僧侶之間的戰爭
主要參戰國為英、法、俄、鄂圖曼帝國和薩丁尼亞王國
戰後法奧兩國合作緊密,建立軍事同盟
戰後交戰國簽訂了巴黎和約,俄國喪失了在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
18 普魯士於 1815 年維也納會議後,推動「關稅同盟」(Zollverein),關於其影響,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普魯士企圖抵制了英法的經濟要脅
普魯士企圖以關稅同盟連結維也納會議後所獲土地
普魯士企圖創造居民共同記憶
普魯士企圖強化內聚力
19 關於 1990 年代初「冷戰」(Cold War)結束原因的陳述,何者錯誤?
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拒絕改革引發西方國家憎恨
蘇聯因軍備競賽和軍事干預阿富汗戰爭幾近經濟崩潰
東西德國的統一加速冷戰結束
波羅的海三小國宣布脫離蘇聯獨立為冷戰結束開啟第一槍
20 關於二次大戰後的柏林問題,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美英蘇三國於戰爭尚未結束前便已規劃占領德國,以防納粹或軍國主義東山再起
1970 年,英美法駐西德大使與蘇聯駐東德大使首次在柏林集會,討論如何解決「柏林問題」
東德政府要求西方列強先給予法律承認,西德政府則認為蘇聯應至少接受西德與西柏林在經
濟、司法、幣制等多方面既有的關係
當中共與美國開始外交接觸,蘇聯憤而暫停「柏林問題」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