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未來化思考方式
出版書籍:林志鴻、董娟娟編著,《社會未來學》,華泰文化。
摘要:以未來學家Malaska的六類思考模式為架構,闡析社會變遷加速的生化科技時代需要突破傳統學習模式,並提出如何運用未來化思考模式,以因應未來終身學習的社會發展趨勢。
教學目標
|
第四章未來化思考方式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新世紀的歷程
變動的年代
弔詭的年代
覺醒的年代
第三節未來化思考方式型態
烏托邦思考型態
類比思考型態
情節式思考型態
系統思考型態
第四節未來化思考下的學習革命
學習「如何學習」與「如何思考」
思維創新
電子通訊領航的學習革命
遠距教學的推廣
第五節結論:終身學習─未來社會發展趨勢
第一節前言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僅加速了人類經濟活動的進行,也同時改變人類對時間與空間的僵化概念。過去,人類依賴知識與經驗來判斷、分析和抉擇,常用的是一種線性思考方式;而面對時間與空間概念驟變的現在與未來,人類所處的環境以及即將面臨的世界,是一個不確定因素愈來愈多的年代,因為全球互動日深的關係網絡已使得每一個單一事件背後,都牽繫著另一串關係網;過去的線性思考方式已無法有效地回應當前及未來環境蛻變的需求。因此,未來學者所普遍運用的未來化思考方式更見其時代意義及其實用性。
本章首先將說明的是,以資訊科技發展為動力所演繹的思維轉變的年代具備何等內涵,並呼應在此不確定因素劇增的年代需要新舊交替的未來化思維。接著,分析未來學範疇的思考方式型態,藉由未來化思考方式的運用來分析與判斷未來許多可能的發展方向,並尋求創造未來的因應策略。最後,開創新的學習領域與方法乃未來學的基本功能之一,如何在突破傳統學習模式中以未來化思考「透視未來」、架構「未來願景」,端賴一場不得不然的學習革命。因此,本章將包括三個部分:
新世紀的歷程
未來化思考方式的型態
三、未來化思考下的學習革命
第二節新世紀的歷程
資訊科技快速發展是二十世紀人類文明的主要動因之一,人類本身製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複雜的全球關係網,而此一全球關係網也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時間與空間概念。過去,國際社會以單一國家主權型態為主流;但是,八O年代末,後冷戰時期全球區域整合的未來趨勢卻愈見彰顯,國家領土概念將隨著資源有效利用與區域安全防衛的發展而漸趨糢糊。因此,面對劇變的新世紀的來臨,人類依賴過去知識與經驗來判斷、分析和抉擇的思考方式也必須隨著世代的變遷而創新。
一、變動的年代
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人類經濟生活的型態大抵可粗分為農業社會時期、工業社會時期以及資訊社會時期。在時間的界面點上,人類約於五千年前步入農業社會;大約五百年前之際進入工業社會;而於一九七0年代初期開始了資訊社會;Alvin Toffler即將人類此三個發展階段分別稱為:第一波、第二波以及第三波。而「普爾時間」( Pool’s Time )的概念便是基於人類發展史在時間軸上所呈現的波段加速特性而被提出的。
由於人類自第一波農業社會之始,至進入第二波工業社會約略經歷了四千五百年;而由第二波至第三波資訊社會始只經歷五百年,許多未來學者並且推測或接受:第三波較之第一波和第二波所經歷的時間將更短暫;理由是進化過程中的創造與發明亦影響了進化演變的軌跡與運行。例如,量子物理的發展對醫療科技、雷射、電晶體的貢獻;電腦科技發展帶來資訊革命、超微晶片全方位站駐人類的生活等,推動第三波加速運行的基礎動力十分可能提早揭啟以宇宙探尋、生化科技為主軸的未來第四波。
綜言之,應用Ithiel de Sola Pool 所提,人類重要發明集中於近代的概念,如果以一天的二十四小時來類比人類的發展史,假設二十四小時的最後一秒是距今三十年的未來,即西元二0二九年﹔而農業社會時期之始是二十四小時的零時,即西元前三千年﹔則可獲悉人類發展史上各時期關鍵事象或發明創造的普爾時間。由表一可見,西元一五00年左右人類步入工業社會時期,而其普爾時間為二十一點三十六分O秒;一八七六年貝爾發明電話,其普爾時間為二十三點十七分四十七秒;一九六九年阿姆斯壯登陸月球,其普爾時間為二十三點四十七分二十七秒;西元一九七0年左右第三波資訊社會時期始,其普爾時間為二十三點四十七分四十四秒﹔一九九四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其普爾時間為二十三點五十一分三十七秒﹔一九九七年複製羊桃莉誕生,其普爾時間為二十三點五十二分二十九秒;一九九九年歐元誕生歐盟邁向經濟暨貨幣同盟,其普爾時間為二十三點五十三分O三秒;二00二年東協自由貿易區完成區域內關稅減免,其普爾時間為二十三點五十三分五十二秒;二0二四年中國大陸可能成為全球經濟、軍事、科技強國,其普爾時間為二十三點五十六分五十二秒。
表一人類社會發展、重要事象發明與普爾時間
社會發展階段 | 重要事象與發明 | 西元 | 普爾時間 |
農業社會 工業社會 資訊社會 ? | 貝爾發明電話 35mm “Leica”照相機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盤林西林問世 第一顆原子彈 “Little Boy” 發明光纖 阿姆斯壯登陸月球 第一個試管嬰兒 “Louise”誕生 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 複製羊 “Dolly”誕生 歐元誕生 東協自由貿易區完成區域內關稅減免 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 | BC 3000 約1500 1876 1914 1916 1928 1945 1955 1969 約1970 1978 1994 1997 1999 2002 2024 2029 | 00:00:01 21:36:00 23:17:47 23:28:41 23:29:15 23:32:41 23:37:34 23:40:26 23:47:27 23:47:44 23:50:06 23:51:37 23:52:29 23:53:03 23:53:52 23:56:52 24:00:00 |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普爾時間反應了資訊發達以及科技革新是推動第三波迅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人類發展史上波間的時距縮短,亦說明了吾人正處於一個快速變動的年代。面對巨變時起,不確定因素與日劇增的現在與未來,以往被動的「適應環境變遷」的思考方式終將遭受淘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因應策略已無法在變動的年代中掌握未來。
二、弔詭的年代
對許多政治、經濟或社會學者而言,弔詭( paradox ) 是一個阻礙政治、經濟、社會循序發展的棘手現象﹔反觀,未來學者卻不懼於「愈來愈多的事象未照理所當然的方式發生」,因為未來學者心知肚明弔詭的結果並非「非理性」。身處在「看似衝突對立卻又同時存在」的弔詭事象愈來愈多的社會環境,未來學者Charles Handy即提出管理弔詭的思考方式,建議吾人以平衡的心態來面對並且管理弔詭,切勿為弔詭所困,甚者,更以創造弔詭的方式,與弔詭為伍。
另一位未來學者John Naisbitt 則提出了全球弔詭的概念。資訊社會最顯著的現象之一是:天涯若比鄰,地理位置的空間概念已被通訊革命所淡化,人類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必須建立具有國際觀的思維。例如,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組織規模不斷擴大,但核心權力卻逐漸轉移至基層單位,此一扁平式管理理念,即為全球企業面對本土化經營所採行的管理弔詭的模式,而這也是全球企業在國際經濟環境轉變下,認知這種弔詭存在的事實,並且重整企業管理的思考模式。
環顧當今具備前瞻視野的企業領袖無不認同「新時代的來臨象徵著全新型態的企業組織即將產生」的趨勢,而絕大部份企業領袖也同時意識到:線性思考在非線性的世界是難以駕馭巨變與弔詭。在不確定的年代中,從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思考模式並非為了尋求確定的方向與答案,而是要思索:企業面對當前的內外環境,當如何轉型以因應未來環境的可能變遷,以達到企業永續經營的目標而。從未來學的角度來看,企業此種因應環境而採行的具未來取向的策略選擇,便是透過未來化思考模式,維斡運作,以求達成有效管理弔詭的目的。
三、覺醒的年代
倘若變動與弔詭是第三波資訊社會人類所面臨的衝擊與挑戰,而此一變動與弔詭現象亦將與新世紀的來臨亦步亦驅。Toffler曾於七0年代描繪人類所面臨的「太快來臨的未來」,其中並提出人類所面臨的生理層面以及心理層面的未來衝擊。放眼世紀末的今天,吾人不但未能脫離Toffler的預言,甚且無法為下一個世紀獻策,人類在歷經近四分之一世紀的變動與弔詭,似乎仍未省思出未來的價值與人類的真正渴望所在。
Toffler所謂人類面臨的生理層面的未來衝擊乃是起因於全球環境的變遷,而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的始作俑者,則是人類本身。溫室效應造成臭氧層的破壞、高度工業化發展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過量、水污染破壞食物鏈生態、人口密度過高的壓力、傳染性病毒接踵而至等,已改變了人類初始生存的地球,而人類生命體對於變動的生存環境並非具備無限的調適能力,醫學科技的發展是否能強化人類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當人類對地球環境的調適能力潰敗時,「未來終結」將是唯一的讖言。換言之,人類未來的衝擊是:因為無法在環境迥變的地球生存而走向滅亡之路。
至於Toffler指人類所面臨的心理層面的未來衝擊包括有:混亂環境的過度刺激、文化衝擊、對資訊爆炸的惶恐、競爭壓力等。千禧年宗教狂熱似乎反應了人類在面對心理層面的未來衝擊時,藉宗教以抒發精神領域的抑鬱,甚且以摧毀性的非常手段來反應其對環境變遷的不安及束手無措。
雖然客觀環境顯示:唯有理性的個人與社會才能解決全球環境變遷所帶來的生理與心理層面的諸多問題;然而,由於身處快速的變動以及日增的弔詭陷阱中,人類理性的思考在失序的環境中經常是被忽視的。而此一理性的思考在面對未來衝擊時所呈現的型態,應是一種未來化思考方式。
第三節未來化思考方式型態
前述勾勒出吾人所面對的具有變動、弔詭特性的現在與未來。當人們在人類發展史的時間軸上手忙腳亂地被捲入波段持續加速進行的軌跡中,未來研究提供了「未來化思考方式」的機制以突破人類面對未來衝擊的迷思。對存在不連續性以及不確定性因素的現在與未來而言,未來化思考的價值在於凸顯過去線性思考方式的不敷使用,以及未來取向的思考分析。以下將Malaska所提出的未來研究的六大類思考模式歸類為四個未來化思考方式型態:
一、烏托邦思考型態( Utopian Thinking )
此一思考型態包括烏托邦思考方式,以及持相反思維的反烏托邦思考方式。
烏托邦思考方式是在一個追求更符合大部份人所渴望的,比過去或當今社會環境更完美的未來,而此一未來是過去或現在不曾發生或存在的事象,但可能是對過去或現在某些事象的不滿足而勾勒對未來的憧憬,同時也可能是自過去或現在的某些事象中引發對未來新事象的追求。例如,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一個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相聞的圖景,來反應當時人們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並且渴望一個無戰事的世外桃源。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十六世紀摩爾的《烏托邦》等也都是社會發展思潮中的幻想與憧憬。而不論是〈桃花源記〉、《理想國》或《烏托邦》,都是以一種烏托邦思考方式來建構大部份人所嚮往的更完美的未來社會。
反烏托邦思考方式則是在假設現有事象將持續發生的前提下,以過去或現在的知識與經驗作為推演未來可能發展的依據,而事象本身的機制轉變是在舊事象的持續運行中產生的。例如,中國大陸自一九七九年實施對外改革開放,其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本質上,因應推動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先轉變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即以經濟特區的設立引進外資,進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再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許多產官學界人士便是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持續不變」的假設下,推論中國將於下個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強國。
二、類比思考型態( Thinking by Analogy )
類比思考方式是在某些知識領域的基礎上,以同理可證的思考模式推論其它事象未來的可能發展型態或趨勢。例如,《環遊世界八十天》的作者Jules Verne在其一八六三年的另一部著作《二十世紀的巴黎》即提出:和十九世紀六0年代流落巴黎街頭的許多藝術狂熱者一樣,二十世紀大部份的藝術家仍難逃窮困潦倒的命運。Jules 認為,不謀營生、無視權貴是大部份藝術工作者的通性,因此,即便跨越至另一個世紀,失志落破、恨不逢時仍是藝術家的最佳寫照。
三、情節式思考型態( Scenario Approach )
情節式思考方式乃以手中所能掌握的資源為依據,利用情節描繪合理的可能發展事象,並且在發展描繪過程中重視許多可能價值與策略的選擇。例如,台商在全球運籌的策略制定上,因東南亞國協貿易自由區( AFTA )將於二00二年完成區域內貿易自由化的施行,而東南亞國協( ASEAN )與歐洲聯盟(UE )業已建立歐亞會議的對話機制,在區域整合趨勢下,我國並未隸屬於任何進行中的經濟整合組織,並且在兩岸局勢未明,中國大陸擠壓我在國際社會的現實環境中,台商宜將對東南亞國協的海外投資,以及發展與東南亞國協的國際產品分工體系作為企業未來發展全球化的可能策略選擇。
四、系統思考型態( Systems Thinking )
此一思考型態包括系統思考方式,以及進化式思考方式( Evolutionary Thinking )。
系統思考方式源於二次大戰後美蘇兩大集團的核武競賽,由於軍事科技的迅速發展,傳統的模擬分析已無法掌握勝算,美國國防部首度運用系統分析整治國防部門,不但為美國建立了強大的核子戰略武力,更節省了數千億美元預算,完成美國所謂「一九六一年革命」。而在未來學領域的理念上,系統思考方式更強調以下要點:
以科學概念為軸,強調未來研究方法是以全方位理念來探索最大、最多可能的未來。
從線性簡化思考到系統複雜化探索,未來研究的三大基本原則為思考的新模式。
系統分析以數學模型及電腦運用為主要工具,但未來研究強調人類的價值需求與渴望取向。
科際整合是系統分析的重要特點,也同時是未來研究內容所強調的複合性特性。
進化式思考方式為系統思考方式的一種,但進化式思考方式更強調納入系統分析的各事象間存在不均衡的特性,而系統思考本身因為各事象的變動而富有動態性,亦即複雜的系統體系本身在不同的運行階段,呈現不同的內涵,而系統思考方式亦隨著系統體系的轉化而變動。
對未來研究的進化式系統思考方式而言,「渾沌理論」( Chaos Theory )支持了未來研究者由複雜的體系到各階段所產生不同結果的思考模式,因為此一未來化思考方式試圖找出各階段交互影響的結果,以預測未來許多可能的發展模式。而渾沌理論即是當代物理學家企圖從不規則的變化現象中找出概然的模型,用以預測未來可能發展的狀況。例如,北約組織攻擊南斯拉夫,以尋求合理解決南斯拉夫境內種族問題,在整個攻擊行動中,歐盟各成員國的立場不盡相同,臨近南斯拉夫的國家為難民潮所苦,隨時可能引發民意反彈而要求北約組織停止戰火;而俄羅斯與中國大陸基於前社會主義聯盟的關係,以及反對歐美干預主權國家的立場,一再痛批北約組織的攻擊行為;至於美國國內在總統柯林頓誹聞案的餘波盪漾中涉入戰事,亦引發反戰人士示威譴責。在這場科索夫種族問題所掀起的國際政治角勁中,舉凡涉入此一政治、軍事交戰體系的任何國家或組織改變其立場或作法,都有可能影響其它國家或組織的決策,進而促使體系的發展產生變化。因此,在思考此事件未來可能的發展,便需要觀察分析各涉入國家或組織對北約攻擊行動的態度動向。
表二分析比較各未來化思考型態的特色,以及著作實例。
誠如前述,資訊科技的加速發展推動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全球互動,當吾人所處的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多元之後,「變化」的可能結果就不再是由甲導出乙的單一線性思考所能推論的;事實上,現在或未來不必然是過去的延伸,而欲掌握或開創由一連串事象所建構的未來關係網,需要的是以未來化思考方式為工具,探索許多可能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四節未來化思考下的學習革命
面對不確定因素日增的年代,傳統教育體系卻仍然以「教」的方式企圖提供學習者一套制式的知識內容,特別是小學基礎教育鮮少讓學生有創意呈現、思想表達的機會;而未來他們所要面對的是一個全球競爭的環境,由被動的「學」到主動的「需求取向學習」之間,仍有一段亟待拉近的落差。倘若未來化思考是一必然的思維創新,那麼,一場「學習革命」則是刻不容緩的行動。
學習「如何學習」和「如何思考」
教育改革的呼聲是世紀末全球一致的浪潮,然而教育家Jeannette Vos 和Gordon Dryden 卻指出,真正的變革不應只是學校教育,而是學習如何去學習( learning how to learn ) 。學習認知與學習技巧的突破是推動教育體系變革的有利資源。
學習如何去學習以及如何思考是學習革命的第一波行動,Jeannette 和Gordon認為,諸如「快速學習」( accelerated learning )、「超級學習」( super learning )、「全腦學習」( whole-brain learning )或「整合學習」( integrative learning )等聽起來權威十足的學習技術,都比不上有趣並且簡單的系統學習,即藉由相關音樂、圖片、感覺、觸摸或觀察等方式來學習,並且當新的資訊進入大腦資料庫時,如何將其與舊的相關資訊連繫。至於思考技術,則有「腦力激盪」( brainstorming )、「創造的技術」( technology for creating )、「高秩序思考技巧」( HOTS,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等。
儘管學習技術與思考技術的應用可以強化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動機,但卻無法取代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功能。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授業的職責或許日益縮小,但學習者人格特質的培養、價值體系的建立、精神層面的支持等,都是未來學校教育更應著重的職責。由於在舊教育體系中,僵化地定義了「好學生」的意涵,而使得大部份智育表現未達「好」的標準的學習者無從建立自信心;而Jeannette 和Gordon 則認為,在教育體系中建立學習者的自信心比課程內容更為重要。因此,教育體系變革應著重教育者本身對教育認知的重建,唯有如此才能給學習者一個激發個人潛力、創新思維模式的學習環境。
思維創新
「創意思考」是面對不確定因素日增的未來重要思考方式之一。
造訪迪士尼樂園幾乎是全世界所有小朋友曾經嚮往的心願。迪士尼製片廠的創意思維工作中心的靈魂人物Mike Vance在加入迪士尼集團之前曾參加韓戰,他激發創造力的源起是在韓戰時期他小小的睡袋中孕育的。初離家鄉,面對文化衝擊、戰爭死亡恐懼以及饑寒交迫的Mike,為了不讓自己陷在「我是一隻上過大學的凍僵了的土撥鼠」的自憐中,Mike 開始了他超越枷鎖的創意思考( think out of the box )。有一次Mike 夥同戰友將無線電台播放的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以擴音器向敵我對峙的停火區放送,當樂曲中的大炮聲轟窿響起,北韓與中共的軍隊為之驚慌失措,而Mike 和戰友則為自己的創意思維樂不可支。激發創造力以及心靈廚房的建構為Mike 抒解了離鄉背井的苦悶與抑鬱,也成為他日後發展事業的資源。
「思維創新」是未來化思考突破傳統思維藩籬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創意激發則可視為思維創新的領先學習。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的創意領導中心專為企業培養員工開發創新的思考與行動,其創意訓練課程是透過以下方式激發學習者的創意:
腦力激盪教學:參與者放棄理性邏輯框架,表達心中湧現的每一個觀念或想法。
思維構圖法:學習者以一思想理念為中心,從中畫出該理念的衍生思維;把思想流程繪成圖表有助於掌握理念的中心議題。
重拾孩子般玩耍的心境是甩開心理障礙激發創意的有效方法。
幽默是激發創意潛能的良方。
冥想、瑜珈、心靈治療等精神層面的引導。
以大量燈光轉換心境和生理狀態是新近嘗試的方法。
儘管吾人已認同未來化思考方式是未來研究的分析工具,但未來化思考的動力應是來自於願景的建構以及思維的創新;而沒有未來透視(註一)特質的願景則無法創造未來,實現人類的價值偏好。
電子通訊領航的學習革命
電子通訊工業的發達打破了傳統面面相授的學習方式;而網際網路的迅速擴充則加速了學習者由被動的「受」到主動的「學」的學習機制轉換。學習者在掌控資訊取得的同時,則面臨一個不知如何取捨的問題,而這也正是學習者在網際網路空間迷航的最佳寫照。掌握資訊與知識雖是透視未來的籌碼,然而建構未來化思考所強調的是:掌握正確的資訊較擁有爆炸的資訊更為重要,否則只會落得「垃圾進,垃圾出」( garbage in, garbage out )。
依Jeannette 和Gordon 所言,能將網際網路與新學習技術相結合的國家,將成為全球教育體系的領導者。綜觀當今世界各國,教育部門應用網際網路分享教育資源的情況已十分普遍,表三即為天下雜誌所推介的世界十二大教育網站:
表三世界十二大教育網站資源
網址 | 主持機構 | 內容特點 | 聯結網站 |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 美國聯邦 | 課程設計、 整合教學計劃 | 美國各種教育、 中小學網站、兒童網站 |
http://www.schoolnet.ca/ | 加拿大 | 英語與法語版 | 加拿大中小學、設計獲獎的學校網站、藝術、語言、數學、生物科技、太空等 |
http://www.eun.org/fram.html/ | 歐洲 | 歐盟推展的教育工作、每個月學習計劃、應用資訊教育科技學的課程設計 | 歐盟組織、歐洲的中小學校 |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 歐洲 | 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世界各國的教學計劃、企業資源 | 蘋果電腦、思科電腦、英國BBC |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english/english.html | 日本 | 英日文兩種版本,環保教學計劃、酸雨研究計劃、地球環境討論區、希望進行國際交流的日本各中小學名單 | 日本各中小學 |
http://www.artsednet.getty.edu/ | 蓋提藝術教育中心 | 中小學的藝術課程設計、館藏畫作介紹和賞析 | 美術館、藝術教育、教育網 |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k12index/ | 惠普公司 | 惠普與美國各地中小學合作的「動手做,學科技」課程 | 各合作學校、參考動手做的科學課程設計 |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learning/index.html | 美國 | 分為家長、老師、學生三個區域,歷史、時事、科技的教學計劃 | 教育相關資料、運用科技教學 |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 AT&T | 利用網路學習跨國虛擬合作與交流 | 世界各地的學校 |
http://nipin.org/ | 美國 | 家長的教育資訊園地 | 教育相關的書籍、網站、雜誌,幼兒教育 |
http://pfie.ed.gov/ | 美國教育部 | 鼓勵家庭、企業參與教育 | 教導學校與社區合作之網站 |
http://content.edu.tw | 台灣教育部 | 台灣各縣市國小、國中各科課程設計 |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1998年11月,頁252─ 253。
遠距教學的推廣
八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淡江大學通識核心課程未來學門的「社會未來」首辦淡水校區與台北校區的遠距教學。預計未來蘭陽校區落成使用後,將增開更多的遠距教學以達到教學同步發展的目標。對學習者而言,遠距教學不僅能達到資訊零時差的效用,更能解決當前台灣區域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除此之外,台灣已有多所大學開設非同步教學課程,例如,台灣大學在八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開設近百門非同步課程,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學習者可利用課程網頁的便利性,安排上網學習的時間,而不受制於傳統上課方式的學習模式。預計未來寬頻網路的建構將使遠距教學及非同步課程在教學應用中擔任更重要的角色。
目前世界有部份已開發國家為協助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施行,在其偏遠落後地區試辦遠距教學,但多屬個案實驗性質,若要推廣普及,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然而,預思未來全球化與區域化發展趨勢下,較優的教育體系將為各國所引用,而全球亦將分享教育資源。當然,未來通訊設備的普及和價格的降低都會促使遠距教學成為一項普遍的學習媒介。
第五節結論:終身學習─未來社會發展趨勢
中國近代作家魯迅曾說:「中國,是個連搬動一張桌子都要起革命的地方。」此話一語道出中國人守成不變、怯於創新的習性。在過去封閉的社會體系,經驗法則是傳統思維的主宰,然而,通訊革命卻加速資訊的傳遞以及知識的激增,「前人所云」在世代超越( 註二)中已漸失其威權,相繼而起的是新知領域的擴張。倘若未來化思考方式是作為分析事象的有效工具,充分掌握事象不同界面的相關資源,則是分析思考的能力。在可預見的「大未來」,及時的攝取資訊與新知,便成為強化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終身學習」的理念正是彌補當前教育體系的另一主流,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亦為終身學習建構了超越時間與空間障礙的學習環境。
圖四為我國教育部所建構的終身學習資訊網架構圖,由此網站可連接國內外政府機構、學校教育資源以及民間團體的終身學習網。而國科會遠距教學重點實驗室所進行的「LISA( Learning IS Active )計劃」( 註三)則希望在下個世紀初建立一個全球教育網的學習模式,以國際教學資源分享來提高學習效率,開創一個無遠弗屆的學習環境。
J. L. Petersen 在其《邁向二O一五之途》中嘗言,為了適應當前因資訊發達所推進的快速變遷的社會,人類必須不斷且及時的學習才能面對時起的巨變,甚且巨變的持續加速產生會讓人無力招架而引發接踵而至的災難。面對未來此一可能發展,日本「經營指導之神」船井幸雄則提出:目前被視為「驚異」的事象,在最近的將來多半有實現的可能,所以,只要觀察目前的驚異現象便能窺知未來十年的情況。換言之,船井幸雄視眼前巨變為預知未來的有效方式,但唯有探索變化本身的實質內涵與產生的根源,才能預知或推論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綜言上述,欲超越傳統思維的框架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而資訊科技的發達不僅提供吾人掌握STEEP大未來的資源,更在這場學習革命中,建構未來化思考的基礎。
註釋
註一「未來透視」是John R. Hoyle在其《未來領袖》( Leadership and Futuring ) 一書中所提出的概念,意指個人或團體在某一信念之下,推論、預見許多可能的未來。未來學者Joel Barker則進一步指出,對未來努力的願景目標多半由團體領袖所提出,但通常是在團體的群力合作下達成。豐富的資料、廣泛正確的知識,以及透視願景的技巧,是準確的「未來透視」的基本要素。
註二「世代超越」意謂科技新知的產生,改變了傳統知識與經驗的代代傳承,例如,新世代對於資訊科技的催生與運用較前期者熟悉,前期者必須從新世代身上學習。
註三「LISA( Learning IS Active )計劃」是國科會進行的一項網路學習計劃。該計劃在傳統的教室環境下,透過網際功能分享教育資源。老師可自由採用LISA系統所提供的教學內容,該系統包括:共享教學內容儲存處、網際社會同儕學習環境、作業繳交管理系統、智慧代理者、學生重要資料發掘、老師線上即時監督系統,以及網際教學協調的模型等技術。詳細資訊請參閱http://www.lisa.src.ncu.edu.tw/
重要專有名詞
線性思考方式Linear Thinking
普爾時間Pool’s Time
烏托邦思考方式Utopian Thinking
反烏托邦思考方式Anti-Utopian Thinking
類比思考方式Thinking by Analogy
情節式思考方式Scenario Approach
系統思考方式Systems Thinking
進化式思考方式Evolutionary Thinking
渾沌理論Chaos Theory
思維構圖法
寬頻網路Bandwidth Network
問題討論
試例舉三件讓你深覺身處於一個變動的年代之事象。
你認為”科技發展”與“宗教狂熱”是現今及未來社會必然存在的弔詭現象嗎?
請為自己擬定一份畢業後十年的學習計劃,其中應包括近程、中程與長程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方式、可利用的各類資源和管道。
請以「情節描述」的方式,敘述三十年後( 西元2029年)台灣的未來景象。
參考書目
張建邦、林志鴻(1996),未來學,台北:書華出版社。
林志鴻、賈昭南、廖惠珠(1995),經濟未來學,台北:書華出版社。
船井幸雄著,鍾憲譯(1998),未來十年大震憾,台北:新路出版公司。
0與1科技雜誌編輯(1998),二十篇最具影響力的趨勢分析,台北:第三波資訊公司。
Mike Vance、Diane Deacon著,淡江大學未來研究組譯(1999),跳出箱子外的思考,台北:書華出版社。
Sheila Moorcroft編,左傳長等譯(1999),展望21世紀,台北:麥田出版。
Jeannette Vos、Gordon Dryden著,林麗寬譯(1997),學習革命,台北:中國生產力。
John R,Hoyle著,崔智強譯(1996),未來領袖,台北:書華出版社。
Alvin Toffler著,蔡伸張譯(1994),未來的衝擊,台北:時報文化。
Rowan Gibson著,張思忠、李滄哲譯(1997),預思未來,台中:晨星出版社。
Wendell Bell (1997),Foundations of Futures Studies:human science for a new era. New Jersey:Transacion Publisher。
James MacGregor Burns (1978),Leadership. New York:Harper and Row。
Jerry Glenn、Theodore Gordon eds. (1997),1997 State of the Future:Implications for Actions Today. Washington D.C.:American Council for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David Hicks (1994),Educating for the Future:A Practical Classroom Guide. Surrey: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