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 高普考 高考二級 教育行政(一般組) 教育哲學 試卷

pdf
84.18 KB
1 頁
win7 2007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05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一級暨二級考試試題 代號:20740 全一頁
別:高考二級
科:教育行政(一般組)
目:教育哲學
考試時間 2小時
※注意:
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請以黑色鋼筆或原子筆在申論試卷上作答。
(請接背面)
一、國內大學諸如臺大的「醉月湖」、清大與成大的「成功湖」、交大的「竹湖」與嘉大
的「鵝湖」等許多靜態校園符號,皆各自深具其特殊教化意涵,有學者甚至研究發
現靜態校園符號規劃良窳與學校盛衰休戚相關;惟事實上,不僅大學校園如此,中
小學校園亦然只是昔日教育研究者多習而未察亟待深思而探索校園符號之鑰,
首需了解「符號學」
試深入解析「符號學」之意涵?(10 分)
請釐清符號的「外延意義」denotative meaning)與「內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之主要差別,並各舉一實例以說明之。15 分)
二、哲學重思辨能力之培養,國內時聞價值觀混淆亂象,而社會規範之重建,學校責無
旁貸常見社會新聞報導民眾搭乘捷運公車等公共交通工具「讓位」「未
讓位」問題,引發許多爭議,甚至衝突;究其本源,實乃混淆社會主要規範「道德」
與「法律」課題;雖兩類規範之本質、內涵、制裁與價值關係密切,但其彼此間仍
有重大差異尤其兩類規範內涵之關係極為複雜且常為教育工作者混淆鑑此,
試從規範「內涵」層面,列舉人類「道德」與「法律」規範相互關係之五類行為,
並各舉臺灣社會實例以說明之。25 分)
三、雖「知」不一定「行」,但「知」有助於「行」;否則,等同於否定學校教育的存在
價值。回顧臺灣自民國 90 學年度起,正式開始推動「九年一貫課程」,將昔日「道
德教育」相關科目予以刪除,導致近十幾年來學生的「道德認知」素養嚴重下滑,
惟身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涵養是以試釐清「品格」「道德」「品德」
「倫理」之意涵為何?(25 分)
四、國內許多家長擔心其小孩「輸在起跑點」,提早學習之補習風氣甚盛,致有些教育工
作者頗推崇西方盧梭J. J. Rousseau, 1712- 1778主張「順著學生本性發展」之教
育觀;然而,回顧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
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無獨有偶,荀子亦言:「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
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嚮矣。」足見我國孔、荀兩位思想家早有前述盧
梭之哲學思維;鑑此,試論述孔、荀前述哲理之意涵,並各舉一個教學案例以說明
之。25 分)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