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一級暨二級考試試題 代號:20760  全一頁
等 別:高考二級
類 科:教育行政(一般組)
科 目:教育史與比較教育
考試時間 :2小時 座號: 
※注意: 
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請以黑色鋼筆或原子筆在申論試卷上作答。 
 
(請接背面) 
 
 
一、清末民初之際,在本土「中學」與外來「西學」的關係之論述上,主要有那三種學
說?其倡導者各為何人?其基本主張又各為何?對當今我國教育興革援引外國教育
舉措有何啟示?請依序說明之。(25 分) 
二、從歷史的視角來看,「教育改革」扮演著引領學校教育發展與進步的重要角色。試以
「十年教改」(1994-2004)為例,請就其兩項核心概念:鬆綁(de-regulation)與改
革(reform),作一釋義,並說明教育改革應遵循的原則,據以提升教育改革的品質
或效果。(25 分) 
三、1960 年代以來,國際比較教育已有不少研究透過科學化方式或邏輯實證論的觀點進行
分析。試說明近年來科學化的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有那些重要的發展趨勢呢?(25 分) 
四、國際比較教育學者貝瑞德(G. Z. F. Bereday, 1920-1983)在 1964 年出版的《比較教
育方法》(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與諾亞和艾克斯坦(Noah and Eckstein, 
1969)的《比較教育的科學化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在
國際比較教育的研究步驟: 
各強調那些重點?(16 分) 
兩者有何異同呢?(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