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一級暨二級考試試題
代號:20640
等 別: 高考二級
類 科: 教育行政(一般組)
科 目: 教育哲學
考試時間: 2小時 座號:
※注意:
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請以黑色鋼筆或原子筆在申論試卷上作答。
全一頁
一、近三十年來,教育學研究日益採取「質性研究」來進行教育現象的探究。然而,
鑑於質性研究中有各種不同的理論取向與方法預設,研究者有必要先行理解以避免
扭曲所欲探究的教育現象。請說明「質性研究」眾多理論取向之一的「現象學」
(phenomenology)之理論要點,以及其對於質性研究方法之啟示。(25 分)
二、我國教育部自 2014 年起推動第三期的「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期各級學校能落實
「品格與道德」教育。請分別說明「品格教育」及「道德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並分析比較兩者的差異。(25 分)
三、巴西教育學者弗雷勒(Paulo Freire)在其《受壓迫者的教學論》(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一書中,大力批判「教育即儲存」(education as banking)的傳統,
視其為壓迫人性的工具;而另倡「教育即對話」(education as dialogue)的理念,
主張「對話」為解放與恢復人性的要素。請分析與評論「教育即儲存」和「教育即
對話」兩者間的差異。(25 分)
四、我國教育部的教育優先區推動計畫目的,隱含羅爾斯(John Rawls)的基本預設,
亦即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導致弱勢團體的發展困難,欲達社會正義,須考慮資源再分配,
使不利地位者得到更大的資源挹注。這是把社會正義化約為資源的分配,但是,
楊格(Iris Young)批判這種化約會引發兩個問題:一是忽略決定分配類型的社會結構
與制度脈絡,二是忽略這些非物質的社會財是社會關係與社會過程的功能。楊格認為,
關於社會正義問題,分配固然不可忽視,但仍應追索其根源乃在於壓迫(oppression)
和宰制(domination)之結構性因素,乃提出「差異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
以導向社會公義之道。請分析其「差異政治」的基本主張對於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
省思。(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