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積極班級氣氛的策略與實踐

格式
doc
大小
68 KB
頁數
20
上傳者
asing520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5-03-29,离现在 20 21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班級經營報告

題目:如何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組別:第四組

組員:夜師資一

939207 林健華

939221 呂幸芳

939230 游承勳

939237 餘坤

939240 許嘉宏









一、前言

當你走進一個學校之中,你可以感受到學校的成員,待人很友善,彼此活動很熱絡,笑聲不斷,充滿著歡愉的氣氛。而到另外一所學校,感受卻完全不同,成員表現冷漠與疏離的態度,工作士氣低落,彼此對立交惡。到不同的學校,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組織的氣氛,是一種有別於其他不同團體的持久性風氣。同樣地,一個班級,各有其獨特的班級氣氛(Classroom Climate),有親密的、有暖的、有愉悅的,也有敵對的、緊張的、疏離的、冷漠的等等。

一個班級是由一群學生加上教師所構成,擁有班規、社會秩序、組織結構、及權威階層,故算是一種小型的社會體系。如同個人可發展出獨特的特質一樣,個班級也有其獨特的特,此特實際上就是班級的「人格」,而班級氣氛就是指這個班級所發展出來的人格。此人格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師生之間的關係,彼此互動的結果。

既然班級氣氛是由班級的各成員交互作用而生,所以,它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會影響到學生之態度與價觀念。Deng(1992)也指出,班級氣氛可以有效地預測學生的學習成就。國學者項必蒂(民68)的研究指出,強調培養積極氣氛之教師比其他教師更具教學效果。分裂的班級氣氛則會浪費時間,減少學習量。反之,積極的班級氣氛能激勵學習,學生有較多參與機會。

由此可見,班級氣氛之良窳影響整個教學成效,也影響著未來學習之動機,對學生的認知、情意、技能各方面,都扮演著決定的因素。本組首先探討班級氣氛的意義;第二,明班級氣氛的影響因素;第,探討優良班級氣氛之規準;第,探討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之原則與作法。最後是結語。

二、班級氣氛的意義

如前所述,班級氣氛是可以感受到的,是成員彼此交互作用形成的。班級氣氛又叫班風或班級人格,是班級之獨特造型。至於其意義,各學者看法則不一致,茲列舉如下:

(一)國學者方面

武典(民68)認為班級氣氛是一種社會壓力或環境壓力,從班級氣氛可以看出班級團體動向和個別差異。

張春興及林清山(民71)認為所謂班級氣氛有廣、狹二種意義。狹義的班級氣氛是指教師領導方式不同造成的情緒氣氛,廣義的班級氣氛則包括班級裡師生交互作用和班級中同儕關係所形成的情緒氣氛。

李永吟(民78)指出班級氣氛乃是一種團體過程,透過師生之間互動及同學之間的交互作用來進行學習活動。

陳奎熹(民79)認為所謂班級氣氛是指班級中各種成員的共同心裡特質或傾向;在教學情境中,它是由教師、學生及其他許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形成。

朱文雄(民80)認為班級氣氛就是指班級中各種成員的共同心裡特質或傾向;它是師生及教學的社會、心理及物理環境互動的結果。

潘正德(民82)認為班級氣氛是班級的社會氣氛,是藉由班級中各分子間的交互作用而生。

蔡進雄(民84)認為班級氣氛為一可體驗的抽象概念,是教師、學生和環境彼此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種別於他班的獨特風格,這種獨特氣氛或風格一旦生之後,會瀰漫整個班級,進而影響班級成員的觀念或行為。

(二)在國外學者方面:

Flanders(1960)認為班級氣氛是指班級中各成員的共同心理特質。

GetzelThelen(1969)也提出班級「氣氛」和機構層面中的「角色」,和個體層面中的「人格」相當 。

RichardPatricia Schmuk(1988)以班級中的人際關係和團體程解釋班級氣氛。其所謂良好的班級氣氛是:「在班級裡,學生彼此之間,能以理智的成長相互期勉,並且在情緒上相互支持在情緒上相互支持、班級團體對成員有相當高的吸引力、班級成員之間,維持著和諧而開放的溝通

因此,綜合以上國、外學者專家的看法,班級氣氛可以是班級團體成員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透過團體的交互影響程,久而久之,自然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情感、態度和行為,且能為班級成員所能知覺得到的風氣、傾向或特質。

大體上,班級氣氛的意義,可以從社會學與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茲分別明:

()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言,班級氣氛是教室中的環境及人際互動,如物質設備、師生的情感或態度,及既定的班級規範綜合而成。在此班級動態社會系統中的交互作用,包括了同儕互動、師生互動、學生與課程教材互動及班級組織結構間的互動。

()從心理學的觀點出發,亦即所謂的「一體感」(we-feeling, we-ness)或「歸屬感」(belongingness)。例如一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學校氣氛,一個班級也都可以感受到其獨特的班級氣氛,不同的班級,使人有不同的感受,雖然看不到,也無法觸摸,但師生彼此都感覺它的存在。一個團體的氣氛是該團體的心理環境(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所形成,也是該團體中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所生作用的結果。

由上所述,班級氣氛就是指班級中成員的共同心理特質或傾向,是由師生人際互動及既定的班級規範生。它是可以感受到的,可知覺性的。

三、影響班級氣氛之因素

影響班級氣氛之因素可分為: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及環境因素三大類。學生因素是指其特質、社經背景、測驗分數、動作快慢、容貌、行為、性別以及過去的成績等;教師因素是指教師人格特質、期望、領導等;環境因素則是指學校組織、所在地及環境。其關係如下圖所示:

影響班級氣氛之因素相當多。茲引述一些學者之看法:

朱文雄(民77)認為有四項因素:教師領導行為、學習環境、班級社會互動及師生及教學的社會心理及物理環境。

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德祥(民85)指出:教學情境各項因素錯綜複雜;包含了教師、學生、目標、課程、班級結構及社會交互作用等,這些因素總括結果則決定了班級氣氛。以下歸納下列幾項明:

()   教師人格特質

Engstrom(1981) 的研究發現:影響班級之氣氛有教師的人格及特質、學生參與決定及同儕態度、教室環境及教學實施等四項。

國外學者Brookover1964)曾研究美國中學與教師之關係就發現到:學生喜歡的是和友善的教師,但是從較嚴肅的教師那裏學得更多。

郭生玉(74)的研究發現:教師人格特質會影響學生對功課及學校之態度,也會影響學生問題行為。



()、教師期望

根據波希爾(Persell, 1977)的研究發現:學生的特質、社經背景、測驗分數、動作快慢、容貌、行為、性別以及過去的成績,都會影響教師對一個學生的期待;教師本身的心向(Mental set)和偏見,也往往會形成他對學生的期望;此外,社會規範、資深教師對新進教師的影響和學校能力分班、分組等因素,都是影響教師期望的重要因素。

()、教師領導行為

Lewin, Lippitt, & White1939)等人最早研究教師領導行為對團體社會氣氛的影響。他們針對十到十一的學生,在民主、權威、放任三種領導方式之下,所形成的社會氣氛及表現的行為作比較。結果發現:教師的領導行為的確會生極為不同的社會氣氛,這些氣氛特別表現在個別的行為及社會互動上。

陳密桃(民70)以「工作取向」與「關係取向」兩個層面,將教師領導行為分為統合型(高工作高關係)、奉獻型(高工作低關係)、關係型(低工作高關係)及獨立型(低工作低關係)四種類型。結果發現:統合型和關係型的級任教師,其班級氣氛較積極;而獨立型的教師,其班級氣氛顯然較為消極。

()、學校組織

Hargreaves(1967)在研究英國現代中學的學生文化,發現到學校能力編班結果,生了順從與反學校文化兩種現象

蔡培村(民69)研究發現:在學校組織較佳之學校下,班級氣氛會較好。

()、學校所在地及學校環境。

Randhawa & Michaluk1975)曾以八至十一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班級氣氛的城差異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在「學習環境量表」的班級氣氛某些層面上,有城差異的現象存在。

學者鍾紅柱(民72)的研究結果發現:院轄市的班級氣氛具有「組織混亂」、「多樣性」及學生對班級活動較「冷漠」的現象;而縣轄市鎮的班級,則具有「民主」、「滿意」及「目標導向」等氣氛。

、優良的班級氣氛規準

優良班級氣氛之規準,許多學者均為文加以分析。而其中朱文雄(77)指出良好的班級氣氛約有下列特(1)關懷的;(2)尊重的;(3)暖的;(4)目標導向的;(5)民主的;(6)接納的;(7)活潑的;(8)友善的;(9)真誠的;(10)風趣的;(11)互動的;(12)團結的;(13)親蜜的;(14)鼓勵的;(15)積極的;(16)和藹相處;(17)相親相愛;(18)認同本班;(19)注重團體榮譽;(20)適當期待;(21)隸屬感愛護本班;(22)友愛愉快和諧;(23)樂觀進取;(24)班級活動多樣性、活潑性;(25)有學習意願;(26)有禮貌;(27)遵守班規;(28)知道本身責任、權利與義務;(29)真誠讚美別人;(30)有秩序而不呆板;(31)有生氣而不擾亂;(32)師生關係和同儕關係良好;(33)興趣廣泛;(34)具有挑戰性;(35)自由與尊重。

歸納上述得知,優良班級氣氛之規準,要具備自由與開放、民主與尊重、目標與績效、關懷與親密、價與規範等五項。以下加以分析如後:

()民主與尊重

民主是一種價、態度與生活規範。它主要的精神在於接納一個個體,彼此相互尊重。因此,教師方面就要:瞭解學生的需要和困難,誠懇聆聽學生意見、尊重學生。而學生本身亦能自我學習、自重自愛、顧及別人、尊重別人。



()自由與開放

自由不僅是生理的自由,更是心理上的自由。換言之,思想的自由比身體的自由來得重要。當然生理的自由並非是放縱自己、滿足物慾需求,而是在社會規範及尊重他人下,享有的自由。尤其是在教學之中,思考與學習自由是最為重要的,亦在此氣氛下,學生覺得能自由表達意見,能獨立自由思考,不受外在無形或有形地宰制。

()關懷及親密

教師在態度方面表現和藹可親、笑容滿面,而且言行幽默,了解兒童能力及興趣,隨時鼓勵學生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上起課來是如痴如醉,與其相處如沐春風。所以在此氣氛中,可感覺到是關懷的、尊重的、暖的、接納的、友善的、親蜜的、鼓勵的。

()與規範

班級是一種「社會體系」,它不僅是師生的互動,而且是處在一個「社會情境」中,彼此具有共同的共同價觀念,同時在規範與認知期望上,能表現和諧。因此優良班級氣氛之規準,是不可缺少價與規範的。在實際情境中,即學生能遵守班規,自我約束,同時知道本身責任、權利與義務。

()目標與績效

目標與績效是指教師教學要具有效能能掌握教學目標,採取適當教學方法,讓學生認真學習。而學生學習也要能積極參與各項學習活動,盡自己的責任,達成學習目標。所以優良班級氣氛即要具備學習情境,掌握目標與方向。

、營造優良班級氣氛之原則與作法

茲就教師觀念及特質、訓育輔導、教學及課程設計等四項,來明有關營造優良班級氣氛之原則與作法:

()、教師觀念及特質方面

1應具備民主的特質及風範。教師要應具的特質與風範,包含:(1)教師要表現友善、暖、風趣、真誠、同理心、尊重、熱心、幽默感.等。(2)教師能以身作則、能真誠的讚美他人、能確實的聆聽、能有效的參與、能支持他人、能與他人分工合作.等。

2建立正確的教育價。教育為有意義的價導向及變化氣質的程。但今日在科層體制學校中,師生距離益形疏遠,教學充滿壓抑與強制學習。因此,正確的教師價觀是不容忽視的。至於如何建立此種價觀,可由下列著手:(1)培養師範生教學的志趣及教育專業的襟懷。(2)加強人文陶冶等通識教育的容。(3)選擇具有教育愛及教育專業的老師,輔導師範生的教學實習,以樹立優良教師的典範及正確的價觀。(4)建立正確的教師期望及靈活性的教導方式。

()、訓育輔導方面

1、採取適當的領導方式。良好的教師領導方式,可蔚成良好的班級氣氛。不同的教師領導方式,其班級氣氛亦因之而有差異,如民主、權威、放任三種領導,倡導與關懷的領導,權變式領導等,各有其適用時機與效果。因此教師要善用領導作為,創造良好氣氛。

2、鼓勵學生參與活動,激發其民主氣質。認同參與且積極參與學校活動的學生,會有較高社會責任。因此,學校有必要設計課程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因為愈能提供學生參與活動或參加討論的機會,愈能激發其雄心與自信,以培養民主領導人才。所以,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即在建立一個民主化的教室社區,以提供學生一種「價感」與「歸屬感」,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行為目標,增進學生自我導向、自我控制,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3、善用專業權威。社會學家韋柏認為領導者權威來源有三種:(1)傳統權威;(2)人格感召權威;(3)法理權威。在今日民主開放社會中不能只倚賴傳統權威來進行班級經營,除了具備人格感召與法理權威外,更重要的是專業權威,以教育專業自居來贏得學生尊敬與信賴。

4、增進輔導知能。教師不僅有傳道、授業、解惑之任務,也具備了輔導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之權責。教師要充實本身輔導知能,針對各項行為偏差問題、學習態度或人格發展進行輔導,並本著理解、關懷的理念,達到潛移默化之功效。

5、採取合理的教師期望。如前所述,教師期望不僅影響學生自我觀念,也影響師生關係。因此,教師必須了解一位學生的人格特質及學習差異,給予合理、公平的期望,讓學生能感受、了解到教師對他的期望,進而建立良好自我觀念與學習態度。

()、教學方面

1.應強調發、批判,而非灌輸。教育要人文化,即是在開放、自由的情境中,尊重學生人格,也要尊重其想法與創意。因此,教學應強調發、批判,而非灌輸,讓學生能獨立思考判斷。其作法如下:(1)了解學生個別差異,進而因材施教。(2)給予學生反省思考的空間,以修正、重建及開拓其價觀念。(3)提供學生想像創意的機會。2、採取合作學習法。班級氣氛表現於學生喜歡班級之態度上,而且同伴之間具良好友誼關係。而合作學習對增進良好班級氣氛有良好效果(Slavin, 1983)因為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能(1)增進同儕互動,生激勵效果;(2)生更多心理接受感;(3)有較多成功機會;(4)能自我接納及尊重他人。

3、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填鴨式的記誦之學,往往導致班級氣氛的緊張與嚴厲,只能短暫吸取知識,而無法達到綜合應用與評鑑高層次的能力。。為使教室氣氛更暖、更生動、更活潑,作法如下:(1)常用問題討論法,使學生察覺問題的存在。(2)設計活動課程,使學生能從遊戲中學習。(3)採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況。

()、課程設計方面

1強化人文教育目標。我國教育過度強調智育,使得置智育過度膨脹,而忽略人格陶冶與情感表達;強調成人價的導向,而忽視學習者的重要與尊重。為使教育成為人性化滋育的場所,正視人性化教育目標,實有其必要性。

2兼重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目前國的教育,對於正式課程以外的潛在課程已予以更多的關注。這種強調學習環境的注重、良好的師生以及同儕的關係,以及意識型態的批判,對班級氣氛的提昇有很大的助益。其作法如下:(1)加強情意教育,培養人文氣質。(2)改善學校環境,加強境教功能。(3)認知與情意課程,都要均衡設計並實施。

、結語

班級氣氛是一個班級的獨特的特質,它是由學生及教師所構成,在班規、社會秩序、組織結構、及權威階層等特交互作用而成。它也是班級中成員之共同心理特,此特實際上就是班級的「氣氛」。影響班級氣氛之因素可分為: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及環境因素三大類。優良之班級氣氛,要具備自由與開放、民主與尊重、目標與績效、關懷與親密、價與規範等五項規準。有關營造優良班級氣氛之原則與作法可從教師觀念及特質、訓育輔導、教學及課程設計等四項來努力。教學是一種科學,有其理論基礎與系統研究之範疇;它更是一種藝術,需要以智慧及經驗,靈活運用。如何營造優良的班級氣氛,教導學生邁向全人格成長,使其成為獨立成熟的「人」,是一位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







參考文獻

朱文雄(民77國小班級經營。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吟(民78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林寶山(民77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佩璇(民81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台灣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武典(民68)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33-156

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德祥(民85)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奎熹(民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項必蒂(民68高級中學教材、年級及學生性別與班級氣氛之關係。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陳密桃(民70)國小級任教師的領導類型對班級氣氛及學生行為之影響。教育學刊3161-209

楊國樞、光國(民68企業組織中員工的工作環境知覺與工作士氣。台灣人力資源會議。台北:中央研究院。

明麗(86)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台北: 師大書苑。

昆輝(民77教育行政學。台北:五南。

鄭詩釧(民87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氣氛、教室衝突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鄭肇楨(民76最新心理學。台北:文帥出版社。

蔡培村(民69國中校長領導型式、教學人格特質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蔡璧煌(民87班級氣氛與學生行為社會化。台北:師大書苑。

盧美貴(民82)班級氣氛與學習。載於清山等著(民82)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Anderson, G.J. (1970) Effects of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on individual learning. American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7, 135-152.

Deng,B.(1992)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classroom climate effects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of fourth –grade students.(ERIC Document, ED:348222)

Engstrom,G.A.(1981)An examination of the viability of class climate as a useful constructIn secondary schools. A study of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ERIC Document, ED:214891)

Getzels, J.W. & Thelen, H.A. (197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In a Morrison, et al.(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 Harmondsworth: Penguin.

Hargreaves,A.(1967)Social relations in a secondary school.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Paul.

Morrish, I. (1977)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Y.: Harper & Row.

Slavin,R.E. (1983) Team-assisted individualization: A cooperative learning solution foradaptive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s.( ERIC Document, ED2328521.)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