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
頁次:
-
6在我們平日的對話中,經常犯了各種邏輯上的謬誤,其中有一項是「以分為合的謬
誤」,「是指整體中的各個部分為真,或所有分子為真,而誤以為整體也是真的錯
誤思維。」例如「三角形的三條線是直的,因此,三角形是直的。」
下列那一選項,符合「以分為合的謬誤」?
(麥可是瑞士人)「瑞士是富有的,所以麥可也是富有的。」
孩子不好好做功課,被爸爸責罰時,說:「爸爸不愛我了。」
這所學校的每一個成員都很有錢,於是說:「這所學校很有錢。」
在AB 場合分別見到德國人愛喝啤酒,於是說:「德國人喜歡喝啤酒。」
7「一粒沙,是醜的,對蚌而言,肉裡嵌進一粒沙,是不幸的。而珍珠是美的,帶珠
的蚌,更是身價百倍。海蚌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生活如浩瀚汪洋,人潮起落
之中,我們難免會撞礁擱淺,會掉進詭譎的漩渦,會困在迷洞,會滾了一身刺人的
沙粒,苦不堪言……,無論如何,告訴自己:也許我就是帶珠的蚌。」
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上文旨趣?
磨厲以須 笑傲江湖 老蚌生珠 百鍊成鋼
8李琴峰在獲得日本芥川獎的頒獎典禮演說中提到「之所以能存活至今,我仰賴的是
知識與文學的力量。知識賦予我客觀視野,使我得以抽離自身體驗,在時間與空間
上拉開距離,客觀看待自身的處境與狀況,同時也獲得了摸索自身苦痛根源的線索;
文學則賜予我表達的手段,使我得以將自身的絕望、無力、憤怒、憎恨、憂煩、苦
悶等主觀情緒,加以消化昇華。」
下列選項,何者最符合上文旨意?
知識讓人抽離社會現實而永保安康 知識讓人探索自身困境的問題所在
文學單純是憂煩苦悶等情緒的發洩 知識與文學是各自獨立的兩股力量
9「『鯰魚效應』是組織進行變革時,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意指透過引入強者,為
同質性過高的組織帶來刺激,進而激發弱者變強,喚起危機意識,努力存活的一種
效應。就像漁夫在一桶沙丁魚中,放入一條牠們的天敵鯰魚,沙丁魚就會為了活命
而不斷游動,因而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下列那一種人,最適合作為群體中的「鯰魚」,激勵組織的成長?
性情淡定的人,從容不迫地面對工作場域中的人事物
喜歡變化的人,樂於打破工作常規,迎接不同的挑戰
愛好遊山玩水的人,時常與大自然接觸,不喜歡與他人競爭
樂於發現別人優點的人,與人相處一團和氣,帶來公司和諧的氛圍
10 「一旦進入鎏銀階段,不分男女,都叫老人。管你年輕時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
都無法宰制衰頹的肉體,腿要抖,無法叫它乖乖站好。五級階梯,害死一個英雄,
一道門檻,叫豪傑跪地求饒。可知,老這回事,是一種殘酷的侵略,把你服膺的人
生準則悉數摧枯拉朽,恣行否定鐵律。」
根據上文,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作者旨趣?
年輕時期越風光的人,越容易晚節不保
越有原則的人,年老階段越被殘酷摧殘
年齡只是數字,心態年輕自然老當益壯
無論富貴貧賤,服老都是人生必修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