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大溪國民中學 108 學年度 第一學期 第三次段考 七年級 歷史科試卷 共4頁,第1頁
考試範圍:翰林版第五、六單元 命題教師:李雅婷 審題教師:周文德 班級: 座號: 姓名: 本試卷一共有 43 題喔!
第 1 頁,共 4 頁
一、單選題:每題 2.5 分,共 28 題,合計 70 分。
01(D)學習歷史要注意前因後果,請問下列哪位同學把事件與結果的配對錯誤?
(A)睨雅:施琅攻臺 ➔ 鄭氏政權結束,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B)淨涵:英法聯軍 ➔ 臺灣開港,國際貿易盛行
(C)詩萱:牡丹社事件 ➔ 清朝治臺轉趨積極,沈葆楨來臺
(D)昀羲:甲午戰爭 ➔ 臺灣建省,劉銘傳來臺。
02(D)宜蘭縣頭城鎮的地名由來,是清嘉慶年間,一位漢人率眾首次開墾蘭陽
平原,並在此建築土城防禦而得名。請問此漢人是何人?
(A)曹謹 (B)蔡牽 (C)鄭經 (D)吳沙。
03(C)大溪往三峽的路上,有一個特殊的地名──二鬮里。鬮,音ㄐㄧㄡ,本
義為抽籤,和新北市五股、新北市九份、苗栗頭份一樣,這些地名具有
「股」、「份」、「鬮」等字,其緣由來自於清領時期土地拓墾的何種現象?
(A)漢人自行強占無主地 (B)漢人與原住民合作開墾番地
(C)漢人採合資方式拓墾土地 (D)漢人以武裝暴力強取原住民土地。
04(B)位於新竹縣北埔鄉的「金廣福公館」是著名古蹟,與清領時期的土地開
墾有密切關係。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是由漢人金廣福所開設的 (B)為籌措合資開墾的資金而成立
(C)必須向政府申請渡臺證照 (D)為防止原住民侵占土地而成立。
05(A)諺語:「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字面上指輸人但不能輸氣勢,輸掉
氣勢,面子上就過不去了;今日引申為激勵他人,振作士氣。但此句諺
語最早出現在清領前期,主要是用來形容下列哪一種社會現象?
(A)械鬥頻繁的情形 (B)土地開墾的普遍
(C)移民來臺的艱辛 (D)商業繁榮的景象。
06(D)清帝國領臺時期,民間經常發生「械鬥」,令同學們印象深刻。下列哪一
位同學對於械鬥的看法,最為接近歷史事實?
(A)亞緹:北郊與洋行的商人為了爭奪商業利益,開始發生械鬥
(B)以柔:保生大帝和基督教長老教會的信徒,常因信仰不同發生械鬥
(C)德恩:械鬥是民間反抗政府的英勇事跡,朱一貴事件就是例子
(D)芊妤:械鬥是移民為了爭奪水源和田地,發生「打群架」的現象。
07(B)清帝國領臺初期,臺灣械鬥頻繁。下列哪一座歷史遺跡是械鬥時防禦的
據點,可為此歷史作見證?
(A)延平郡王祠 (B)鹿港鎮的隘門
(C)大甲鎮瀾宮 (D)三峽清水祖師廟。
08(B)清光緒 12 年,為了控制大嵙崁地區的番社與掠取樟腦資源,清軍結合臺
灣仕紳之力,以優勢火力襲擊泰雅族人,爆發大嵙崁事件,戰場涵蓋新北
市三峽區至桃園市復興區一帶。請問這跟清領時期的何種政策有關?
(A)開山撫番 (B)劃界封山 (C)渡臺禁令 (D)海禁政策
09(C)現今政府在施政上常被批評「重北輕南」,但其實早在清帝國領臺後期便
可見其端倪。請問:1860 年代,臺灣政治、經濟重心逐漸由南部轉移至
北部,主要原因是?
(A)南部米、糖產量減少,經濟蕭條。
(B)南部未開放對外的通商口岸,導致發展落後。
(C)茶與樟腦的產值提升,帶動北部周遭城鎮興起。
(D)北部客家人經濟能力提高,提升北部的政治地位。
10(C)永鈞是清領時期臺南地區賣米的臺商,經常將稻米賣到廈門。為了和其
他商人合作、保障貿易權利,他可以加入下列哪些公會組織?
○
甲布郊 ○
乙米郊 ○
丙南郊 ○
丁北郊 ○
己廈郊 ○
庚泉郊
(A)甲乙庚 (B)乙丁庚 (C)乙丙己 (D)丙丁己。
11(B)庭庭看到右圖「晚清臺灣海關重
要出口商品統計表」,由圖中可知
當時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為甲、乙、
丙商品,這三樣商品依序來看應
該是下列何者?
(A)糖、米、樟腦
(B)茶、糖、樟腦
(C)樟腦、茶、糖
(D)樟腦、糖、茶
12(A)浩浩將臺灣清領前後期的貿易資
料做成比較表,請問下列何者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