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俊雄剛考上公務員,負責環保稽查工作,發現被分配到的染料工廠,正是他之前曾經到法院擔任證人證明
該工廠排放汙水,導致該工廠被處以巨額罰鍰的案子。請問俊雄依法應該如何?(A)該工廠已被懲罰過,
可以免除此次稽查(B)只是過去的往事,照常稽查即可(C)為避免成見,主動跟主管表示要迴避稽查
(D)明知該工廠有前例,應加強稽查。
( )20.《民法》的核心概念是「私法自治」,但仍有其限制,例如必須不違反法律強制規定及公序良俗等前提,方
為有效。請問下列何者屬於有效的法律行為?(A)未成年的舜哥,因罹患骨癌急需大筆醫療費,因此接受
以200 萬元為代價擔任殺手工作(B)麗虹將其自家門口的人行道出租給賣鹽酥雞的文諺擺攤(C)都已成
年的羣羣與佟佟,因雙方家長反對,因此決定不辦婚宴,僅在昔日好友花兒與小玉的見證下結婚並辦理登記
(D)女員工琪琪向老闆阿莫借錢,並約定未來以雙方發生性關係來分期償還。
( )21.假設在 2020 年代有甲、乙、丙、丁、戊五個國家,以下為這些國家的一些特色-甲國:人民需要負擔高額
的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最高達百分之四十至五十。乙國:有蓬勃發展的國際與國內的非政府組織,人民可
以自由地組織或參加。丙國:以國民生產毛額計算,國營企業對該國的貢獻度為民營企業的 1.5 倍。丁國:
擁有先進的資訊統計科技,可完全監控該國新聞以及社交媒體的內容。戊國:不論性別或信仰有何差異,國
民只要達到一定年齡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比較以上國家的政府與人權保障,請問下列推論何者最正確?
(A)丁國與戊國對隱私權的保護情形接近(B)乙國與丁國對言論自由保障落差很大(C)甲國與戊國都
不屬於自由民主的國家(D)甲國與丙國應有強大社會運動與政黨。
( )22.美國為避免再度遭受恐怖攻擊,在機場對入出境旅客攜帶物品進行嚴格的檢查,現有兩種檢查方式,一種
是探測儀器檢查,另一種是要求旅客褪去身上衣物,進行搜身檢查。若兩者皆可達同樣效果,美國航警則採
行探測儀器檢查方式。請問此行為最符合比例原則中的哪項子原則?(A)必要性原則(B)法律優位原則
(C)衡量性原則(D)適當性原則。
( )23.珮娟為大學四年級學生,到賣場購買智慧型手機,從眾多不同型號挑了一款,經過殺價以五千元便宜購
得。店員要求珮娟在一份內容為「凡在本店購買手機的消費者,三天後不得請求退換貨」的印刷書面下簽
名。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店員要求珮娟在書面簽名,無論簽與否,此書面皆未限制珮娟的契約自
由(B)珮娟可選擇購買手機的款式,並以較便宜的價格購買,是私法自治的表現(C)購買手機並非學生
日常生活所需的行為,珮娟購買手機前須得父母之同意(D)珮娟與店家間的手機買賣契約,一定要以書面
為之,契約才算是合法有效。
( )24.文青在火車站附近逛街時,發現商家都將商品擺放至騎樓,他曾向商家反映如此會影響民眾行的權利,但
商家認為房子是他們的,所以騎樓也是房屋的一部分,當然可以使用。對此,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根據契約自由原則,只要商家與政府簽訂使用契約,便享有騎樓使用權(B)根據所有權相對原則,
騎樓涉及社會利益,因此政府可對其限制使用權(C)根據過失責任原則,只要沒有發生意外,商家就可以
繼續使用其騎樓地(D)根據所有權絕對原則,商家擁有房屋的所有權,故也擁有騎樓的使用權。
( )25.關於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之敘述,請問下列何者正確?(A)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後,只需要將調查結
果作成理由書通知當事人(B)若民眾有具體事實認為該公務員在執法會有偏頗時,可申請要求迴避
(C)基於行政機密,閱覽卷宗僅限當場直接閱讀,不得影印、抄寫或複印(D)公務員在執行職務時,除
與當事人有親屬關係外,依法不須自行迴避。
( )26.我國《憲法》第 23 條規定:「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
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是國家為避免緊急危難對
人民所進行的限制?(A)為避免豬隻排泄物汙染水源,要求業者遷離上游(B)為興建都會公園園區,徵
收私人農耕地作為園區(C)為避免颱風帶來土石流災害,要求民眾強制撤離(D)為避免影響交通,限制
高速公路上不得集會遊行。
( )27.《監獄行刑法》准許監獄長官得閱讀所有受刑人往來書信之全部內容,被司法機關認定過度限制受刑人的
秘密通訊自由,其理由最可能與下列何種違反行政法原理原則之行為相同?(A)駕駛人臨停如廁,危害交
通秩序情節輕微時,員警未經勸導即先開罰單(B)《檢肅流氓條例》以「欺壓善良、品行惡劣、遊蕩無
賴」要件認定處罰流氓(C)廠商排廢水造成環境汙染,環保單位要求限期改善,未到期卻先行開罰
(D)行政機關廢止行政命令時,對合法權利受影響者,未採取合理補救措施。
( )28.某一時期,英國國王下令關閉修道院,沒收教會財產,將其土地出售給富人,不僅獲得巨大利益,也調整政
教關係。如果依據現代法律保障財產權的理念,評論該時期英國國王沒收財產的事件,請問下列評論何者最
適當?(A)基於物權法定主義原則,若國家制定法律,英王可以合法沒收教會財產(B)依所有權社會化
原則,英王須為公益目的且必要時,才可取得教會財產(C)英王沒收教會財產,此沒收行為讓英王與教會
構成債權債務之法律關係(D)財產權的保障對象為自然人,教會非屬自然人,不是財產權的保障對象。
【第2頁,共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