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前文化與大航海時代

pdf
1.41 MB
5 頁
user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5
第一單元 主題 1
主題
1
 臺灣:史前文化與大航海時代
主題 1 臺灣:史前文化與大航海時代
重點掃描
一、紀年與分期
歷史是什麼?
歷史事件 過去發生的一切事情
歷史紀錄 以文字、遺物、遺址等各種形式,將過去發生的事情留存下來
歷史解釋 對於過去發生事情的看法,較為主觀
歷史紀年方式 西元紀年、民國紀年、帝王紀年、干支紀年
歷史分期方式 依文字有無、依朝代順序、依統治政權、依時代發展
二、史前文化
時期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金屬器時代
時間 50,000 5,000 年前 7,000 2,000 年前 2,000 400 年前
特徵
1. 已知用火
2. 打製石器
3. 採集、漁獵
1. 磨製石器
2. 燒製陶器
3. 發展農耕、畜牧
1. 使用鐵器
2. 農業為主、漁獵為輔
代表文化 東部長濱文化
1. 早期:北部大坌坑文化
2. 晚期:北部圓山文化(貝塚)、東部卑
南文化(石板棺、玉器)
北部十三行文化、東部
漢本遺址
三、臺灣原住民的起源傳說與不同時期的稱呼
南島語族 臺灣原住民均屬於南島語族,約在數千年前陸續移入臺灣,再往其他地區擴張
起源傳說
岩石始祖說 洪水傳說 白鹿傳說
泰雅族 阿美族、布農族、賽德克族 邵族
不同時期的稱呼
清帝國 熟番 生番
日治 平埔族 高砂族
中華民國
「高山族」「山地同胞」
西元 1994 年修憲正名為「原住民」現統稱「原住民族」
四、大航海時代
1. 各方勢力在臺的活動:
漢人海商 西元 17 世紀前期,海商顏思齊招募漢人來臺拓墾今雲林、嘉義,後由鄭芝龍整併海商
勢力,並掌握中國東南沿海的貿易
日本 稱臺灣為「高山國」。西元 1593 年,豐臣秀吉派人招諭高山國,無功而返;民間來臺
貿易興盛,直至鎖國政策的實施
葡萄牙 澳門作為東亞貿易據點,曾航行經過臺灣並稱之為「福爾摩沙」
6
會考衝刺贏
公民
會考衝刺贏歷史
西班牙 以菲律賓馬尼拉作為東亞貿易據點,占領臺灣北部
荷蘭 以印尼巴達維亞作為東亞貿易據點,占領臺灣南部
2. 荷蘭與西班牙占臺的比較:
項目 荷蘭 西班牙
占臺經過 曾占領澎湖,後於西元 1624 年轉占臺灣
南部
西元 1626 年沿臺灣東海岸北上,占領臺灣
北部
動機 占臺作為商業貿易轉運站 牽制荷蘭的勢力
建城
1. 熱蘭遮城(安平古堡)
2. 普羅民遮城(赤崁樓)
3. 紅毛城(逐出西班牙人後所建)
1. 聖薩爾瓦多城(基隆)
2. 聖多明哥城(淡水)
傳教 基督教(新教) 天主教(舊教)
結束 西元 1662 年被鄭成功逐出 西元 1642 年被荷蘭人逐出
3. 荷蘭治臺的特徵:
統治機構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簡稱 VOC),首長為臺灣長官
原住民政策 征伐反抗部落,透過部落長老間接控制原住民
開發 招募漢人來臺開墾,但土地為公司所有(王田),課稅過重引起郭懷一事件
貿易 出口稻米蔗糖鹿皮,轉運瓷器、香料、絲織品
4. 鄭氏治臺時期:西元 1662 1683 年。
鄭氏政權
背景 西元 1644 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鄭芝龍降清,其子鄭成功則以金門、廈
門為據點抗清,但戰事受挫,決定進攻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過程
1. 西元 1661 年,鄭成功率軍自鹿耳門登陸,西元 1662 年,荷蘭人與鄭成功議
和,退出臺灣,臺灣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開始
2. 稱臺灣為東都,設立承天府(今臺南市)為行政中心
3. 鄭經繼位後,在陳永華輔佐下,提倡文教、興建孔廟(全臺首學),將漢人
的典章制度、儒家文化和科舉移植臺灣
4. 鄭經去世後,其子鄭克塽繼位
結束 西元 1683 年,清朝派鄭氏降將施琅攻臺,鄭軍在澎湖潰敗,鄭克塽降清
經濟發展
背景 清帝國為打擊鄭氏政權的經濟,實施海禁政策
土地
拓墾
1. 「官墾」「民墾」與「軍屯」,以軍屯」為主,派遣軍隊至各地駐
紮,就地拓墾,形成以「營」或「鎮」為結尾的相關地名,例如:臺南的林
鳳營、新營,高雄的左營、前鎮
2. 拓墾地區以南部為主(承天府為中心),其他地區則呈零星分布
對外
貿易
1. 與中國大陸進行走私貿易,輸出蔗糖等商品,輸入絲綢、瓷器、茶葉及日常
用品
2. 輸出蔗糖鹿皮以及轉賣絲綢、瓷器等中國商品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日本
以取得反清所需的軍火等物資
宗教信仰 西元 17 世紀中葉,隨著來臺漢人漸增媽祖關公玄天上帝等漢人的傳統信仰開始
在臺灣落地生根
7
第一單元 主題 1
主題
1
 臺灣:史前文化與大航海時代
五、原住民與外來者的接觸
早期接觸 原住民早期的經濟生活以漁獵、游耕為主,種植小米、芋頭等作物,用標槍、弓箭狩捕野
鹿,西元 16 世紀時,漢人與日本人會以民生用品、槍枝與原住民交換鹿肉、鹿皮
荷蘭與
原住民
對抗與
合作
麻豆社之役 西元 1635 年,荷蘭人聯合新港社擊敗麻豆社,此後歸順的原住民
部落迅速增加
地方會議 歸順荷蘭人的原住民部落,須派出長老參加荷蘭人每年召開的地
方會議,以間接控制原住民
郭懷一事件 西元 1652 年爆發郭懷一抗荷事件,荷蘭人在原住民的協助下才得
以平定
鄭成功攻臺 鄭成功攻臺期間,南部部分原住民部落眼見荷蘭人勢力式微,便
趁機反叛、轉而支持鄭氏軍隊
基督教影響 荷蘭傳教士為傳達基督教教義,以羅馬字母拼寫西拉雅族新港社
的語言,即「新港文
貿易活動 荷蘭治臺後,將與各社原住民的貿易權公開拍賣,得標的漢人須
繳納承包稅金才能獨占該社貿易,稱為「贌社制度
西班牙與
原住民
鎮壓與傳教 西班牙建立統治後,鎮壓武力反抗的原住民,並派遣傳教士宣揚
天主教信仰,但影響有限
商貿利益 西班牙人發現北部的馬賽人(凱達格蘭族的分支)通曉外語、往
來各地貿易,曾在其協助下,前往東部探採黃金
鄭氏政權
與原住民
文教 儒家文化透過學校教育影響原住民子弟,使基督教文明逐漸淡去
經濟 隨著漢人來臺人數的增加,原住民也開始學習漢人的農耕技術
衝突
1. 臺灣中部大肚溪流域一帶的平埔族,曾經出現過跨族群的聯盟
組織
大肚王國
2. 鄭氏時期,因土地被拓墾的漢人侵占,加上沉重勞役的負擔
大肚王及其部眾多次反抗,卻遭鄭氏武力鎮壓
精選歷屆會考試題
(  1. 李科羅是一位天主教傳教士1655 年前往廈門傳教,並得到當地統治者「國姓爺」
的關照;他也為國姓爺父子擔任使者,出使菲律賓。但 1663 年李科羅結束使者任
務返回廈門時,卻遭當地的新統治者逮捕;他擔心被送往北京,因此在洪水氾濫期
間,趁亂逃亡,最後輾轉逃到臺灣。李科羅逃亡的原因,最可能與下列何者有關
112 會考
8
通過率 76%
(A) 日本與荷蘭互相合作   (B) 荷蘭與西班牙互相敵對
(C) 鄭氏政權與英國互相合作 (D) 清帝國與鄭氏政權互相敵對
71
會考模擬試題
會考模擬試題
測驗範圍 等級評鑑 評鑑標準
16
A 答對 18
B 答對 14 15
C答對 7A答對 17 B答對 12 13
A答對 16 B答對 811
一、單題
(  1. 小玲看了一部歷史電影,電影內容主要在講述臺灣第一支打進日本甲子園的棒球
嘉義農林棒球隊的故事,在電影當中有一個橋段,是由烏山頭水庫的興建者
與嘉農棒球隊隊員相互激勵喊話的場景,透過此一橋段,將臺灣農民與嘉農棒球隊
永不放棄的精神相互結合,加強了更多的歷史氛圍。請問:電影當中與嘉農棒球隊
隊員對話的人物,應該是指下列何人?
(A) 蔣渭水 (B) 羅福星 (C) 伊藤博文 (D) 八田與一
(  2. 荳荳的奶奶是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她時常跟荳荳敘述她小時候的生活:「那
個時候的臺灣雖然被日本人統治,但是治安良好,常常會有『大人』在我們生活的
四周監督並管理我們的生活,而這樣嚴厲的管制,也讓我們臺灣人在那個時候改掉
不少陋習。在就讀小學時,我們必須學習國語(日本語)、數學等基礎科目,但是
並未與日本人一起就學;我也曾經縫製『千人針』為那些南進作戰的人打氣。」依
據上述內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文中的「大人」與總督制度有關 (B) 文中所提到的陋習是纏足與辮髮
(C) 奶奶所就讀的學校應該是小學校 (D) 南進作戰所前往的地方應是中國
(  3. 坤佑是清領臺灣前期的客家人,他自中國故鄉渡海來臺,之後居住在嘉義地區,由
於當地男多女少,因此 30 來歲還沒有娶妻,被他人戲稱為「羅漢腳」。平常無所事
事的他,偶爾會去附近的耕地活動一下,但是卻因為水利設施的使用不當,時常與
隔壁的閩南人村落起衝突;後來受到故鄉神明的啟發,開始認真的投入商業組織
在故鄉從事賣米的貿易活動,才逐漸收起玩心。請問:根據上面的敘述,下列何者
正確?
(A) 坤佑的故鄉應在中國雲南一帶 (B) 坤佑沒有娶妻的原因可能與渡臺禁令有關
(C) 文中起的衝突應為朱一貴事件 (D) 文中所提到的水利設施應該是指嘉南大圳
(  4.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紛亂的時期,分分合合的歷史事件不斷上演,附圖為魏
晉南北朝的政治演變圖,請問︰造成圖中★處分裂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 兄弟互相爭權,南北各立一國 (B) 民變流寇四起,首都遭到攻破
(C) 軍閥起而篡位,北方自立政權 (D) 內徙外族叛亂,王室被迫南遷
2
會考衝刺贏
會考衝刺贏公民
公民
會考衝刺贏歷史
會考衝刺贏
會考衝刺贏公民
公民
主題 1 臺灣:史前文化與大航海時代 P.7
12345678910
D D C D B B A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C B A B B D
1. 關鍵考點 鄭氏政權與清帝國的對立
解析 題幹提到的「國姓爺」即是鄭成功,李科羅
擔任鄭成功的使者從菲律賓回廈門卻被新的
統治者逮捕,顯然是與鄭成功敵對的政權
也就是鄭成功對抗的清帝國,故選 (D)
2. 關鍵考點 荷蘭在臺的經營
解析 新港社位於臺灣南部,並從「自我們從澎湖
遷移到福爾摩沙」、「以 15 匹布買得土地」
等題幹資訊,可推論此為被明朝軍隊趕離澎
湖而初次來到臺灣南部建立政權的荷蘭人
故選 (D)
3. 關鍵考點 臺灣史前文化的特徵
解析 甲—舊石器時代已知用火,陶罐為新石器時
代出現器物;乙—打製石器的方式舊石器時
代已出現丙—鐵器為金屬器時代出現丁—
漁網為漁獵維生的工具,在舊石器時代已出
現。4者以金屬器時代最晚,最適合作為判斷
該文化層所屬時代,故選 (C)
4. 關鍵考點 鄭氏與清初海禁
解析 附圖顯示中國在西元 1650 1700 年與東亞、
東南亞地區貿易量銳減,此時中國正值滿清
初建,鄭氏勢力占領臺灣為據點,在東南沿
海與之對抗,清廷為了封鎖鄭氏政權實施海
禁政策,禁止人民出海經商,故選 (D)(A)
發生於西元 18 世紀前期,且對東亞、東南亞
地區的貿易較無直接影響(B) 西元 16 世紀
新航路開通後,隨歐洲人東來傳入(C) 西元
1900 年以後史事。
5. 關鍵考點 荷蘭在臺的經營
解析 地圖上的甲、乙、丙分別代表澎湖、臺灣南
、臺灣北部,因此從選項上來看,荷蘭來
到東亞後,先占領澎湖,後遭明朝趕至臺灣
南部,最後又趕走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符
合題幹先後占領甲、乙、丙 3處,故選 (B)
(A) 法國在清法戰爭時期,並未占領過臺灣北
部與南部;(C) 日本接收臺灣時,最後才占領
臺灣南部;(D) 西班牙從未占領過澎湖與臺灣
南部。
6. 關鍵考點 臺灣史前文化的特徵
解析 打製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的特徵,以位於臺
灣東部的長濱文化為代表,其產食方式為採
集、漁獵為主,故選 (B)
7. 關鍵考點 原住民與外來者的接觸
解析 西班牙在西元 1626 1642 年占領臺灣北部
的雞籠(基隆)滬尾(淡水)、蛤仔難(宜
蘭)等地區,並與當地原住民互動、交流
故選 (A)
8. 關鍵考點 臺灣史前文化的特徵
解析 大坌坑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有陶器與磨製
石器等器物,並以漁獵、農耕方式產食,但
此時仍屬史前時代,沒有文字,也尚未進入
金屬器時代,故選 (B)
9. 關鍵考點 原住民與外來者的接觸
解析 文中提及「臺灣南部地區」「我們努力推
動的基督信仰」,可知此記載應為大航海時
代占據南臺灣並信仰基督教的荷蘭人所寫
荷蘭在臺勢力遭鄭氏擊潰,最後被鄭氏政權
取代,故選 (C)
10. 關鍵考點 西班牙的東亞貿易據點
解析 西元 17 世紀為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紛紛
東來占領貿易據點,根據地為菲律賓馬尼拉
的國家為西班牙,同時期也統治臺灣的雞
籠,故選 (D)
11. 關鍵考點 荷蘭的東亞貿易據點
解析 甲為澳門,乙為菲律賓馬尼拉,丙為印尼巴
達維亞,丁為新加坡。從「17 世紀」、「熱
蘭遮城」以及「長官」可知,此時臺灣應為
荷蘭統治時期,當時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
行政長官來臺管理,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
亞的總部則位於印尼的巴達維亞,故選 (C)
12. 關鍵考點 臺灣史前文化的特徵
解析 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打製石器,到了新石器
時代,石器的製作技術提高,使用磨製的石
器,此為舊石器時代進步到新石器時代的標
誌,故選 (B)(A) 舊石器時代尚未有農業,
到了新石器時代以後開始有粗放的農業(C)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才開始燒製陶器,而鐵器
的冶煉則要到金屬器時代(D) 舊石器時代
人類已經懂得使用火。
13. 關鍵考點 臺灣史前文化的特徵
解析 由附圖的分類可知,卑南文化、大坌坑文
化、圓山文化均為新石器時代,使用磨製而
成的石器;長濱文化為舊石器時代,使用打
製而成的石器;十三行文化為金屬器時代
使用鐵器。因此可知 3區塊的分類是依據製
作器物的技術,故選 (A)
14. 關鍵考點 鄭氏治臺時期的對外貿易
解析 由從日本購買銅、鉛和武器,與英國達成通
商協議,與東南亞進行貿易等敘述可判斷
題幹應為鄭氏治臺時期的貿易狀況。清廷為
了封鎖鄭氏勢力在中國沿海擴張,因此實施
海禁政策,鄭氏為了因應,除了採取走私貿
易外,也積極與日本、英國、東南亞進行通
商,以獲取資源,故選 (B)
15. 關鍵考點 臺灣史前文化的特徵
解析 卑南文化為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文
化,新石器時代的特徵為使用磨製石器、燒
製陶器、懂得農業,此外卑南文化還出土許
多石板棺,玉器陪葬品等等,顯示已經具有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