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恆毅中學 109 學年度第一學期國一社會科學期補考題庫
第 1 頁,共 7 頁
範圍: 第一冊 命題老師 :卓國基、張明軒、陳瑞雲 考試日期:依學校規定時間辦理
班級:國一 班 座號: 姓名:
說明:第1至60題,包括歷史20題、地理20題、公民20題。
歷史題庫
1. ( )( )老師介紹下列四本與臺灣歷史有關的課外讀物,對荷蘭統治時期的歷史特別有興趣,應該閱讀下列哪一本
書? (A)《大員地區開發史》 (B)《臺灣山區開發史》 (C)《蛤仔難的貿易史》 (D)《臺灣文教的起源》。
2. ( )清初的棄留爭議後,康熙皇帝決定保留臺灣,並在臺灣設立行政區。請問:當時管轄這些行政區的是下列何者?
(A)臺灣省 (B)廣東省 (C)福建省 (D)承天府。
3. ( )在圖書館找到ㄧ本關於臺灣鐵路發展史的書。請問:書中介紹臺灣鐵路最早通車的地點應該是在哪裡? (A)新
竹─臺北─基隆 (B)臺中─臺北─基隆 (C)臺北─桃園─新竹 (D)高雄─臺北─淡水。
4. ( )臺灣開港通商後,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臺推廣基督教,為了深入人群,他們往往藉由哪種方式來推廣傳教事業? (A)
經濟援助低收入戶 (B)傳播科學新知 (C)提供休閒娛樂 (D)醫療及教育。
5. ( )早期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請問:清帝國時期移民來臺的漢人,其謀生方式為何? (A)土地開墾 (B)養殖漁
業 (C)種植檳榔 (D)轉口貿易。
6. ( )17
世紀西班牙人來臺灣時,除了占領今日的淡水、基隆以外,還占領了今日的何地? (A)宜蘭 (B)桃園 (C)
新竹 (D)苗栗。
7. ( )將臺灣的行政區由「二府」調整為「三府」,是何人的政治措施? (A)施琅 (B)劉銘傳 (C)施琅 (D)沈葆
楨。
8. ( )有一篇新聞報導如下:「西元
2000
年,兩位漁民在福建省冬古灣退潮後,無意間發現兩處堆積物,經專家初步挖
掘出鐵炮、彈丸、陶瓷器等文物。而打撈上來的銅銃上均鑄有『國姓爺』的『國』字,鑄有『永曆通寶』字樣的銅
錢則是當時東南沿海流通的貨幣……。」依報導內容推斷,此項挖掘工作將有助於我們了解下列哪一時期的歷史?
(註:銃:一種舊式的槍械火器。) (A)宋末元初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清末民初。
9. ( )附圖為臺灣某時期兩大港口的海關出口值統計圖。由圖中內容判斷,甲港口最可能位於臺灣何處?
(A)北部 (B)中部 (C)南部 (D)東部。
10. ( )以朱一貴、林爽文等人為對象寫一篇報告,這份報告的主題應該是下列何者? (A)清帝國的科舉制度 (B)清
帝國的民變 (C)清帝國早期的郊商 (D)清帝國晚期的移民。
11. ( )鄭氏時期,日本是臺灣對外貿易的主要國家,當時由日本輸入臺灣的主要貨物為何? (A)軍用物資 (B)鴉片
(C)蔗糖 (D)絲織品。
12. ( )臺灣流傳一首歌謠,歌詞內容提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請問:阿里山上
的原住民族群應是下列哪一族? (A)邵族 (B)鄒族 (C)噶瑪蘭族 (D)阿美族。
13. ( )清帝國早期,中國大陸商人若要來臺進行合法的貿易,最初只能經由哪一個通商口岸? (A)鹿港 (B)打狗
(C)鹿耳門 (D)艋舺。
14. ( )清廷因施琅的據理力爭而將臺灣納入版圖。請問:施琅能得以「力爭」是因為下列何事造成? (A)平定民變 (B)
擊退荷蘭人 (C)擊敗鄭氏政權 (D)掃蕩海盜倭寇。
15. ( )糖一直是臺灣最重要的出口產品,清帝國時期臺灣開港後出口量更是快速成長。請問:當時糖多由哪一個港口出
口? (A)雞籠 (B)打狗 (C)鹿港 (D)淡水。
16. ( )清帝國時期臺灣民間大規模的械鬥很多,其中以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較為頻繁。請問:造成此種械鬥的原因
為何? (A)職業 (B)祖籍 (C)姓氏 (D)定居地點。
17. ( )清帝國時期臺灣有所謂「郊」的組織出現,其性質類似下列何者? (A)政府機關 (B)宗教團體 (C)商人行
會組織 (D)文教組織。
18. ( )清帝國統治臺灣以後,不同祖籍的移民,請來不同的家鄉神衹作為守護神。若有一地區供奉三山國王,由此可判
斷此地區的人民應是從何處移民來臺? (A)潮州 (B)泉州 (C)漳州 (D)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