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立培英國民中學 110 學年度第一學期 7 年級 社會科補考題庫
歷史 1~15 題,地理 16~30 題,公民 31~45 題 ___班___ 號 姓名__________
第 1 頁,共 4 頁
1. ( A )自1896 年臺灣發現第一個史前
考古遺址以來,透過文物、
遺址的出土,還原早期先民
生活的樣貌。請問目前發現
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最有
可能位於右圖臺灣史前文化
時空架構圖中的何處?(A)甲
(B)乙 (C)丙 (D)丁。
2. ( B )17 世紀時,臺灣被納入國際貿易體系,成功扮演東亞國
際貿易中繼站。請問臺灣能勝認這份角色的原因為
何?(A)文化豐富多元 (B)地理位置優越 (C)物產多
樣稀有 (D)氣候溫和濕潤。
3. ( A )十七世紀日本實施鎖國政策,影響歐洲人到東亞的貿
易。即便鎖國,仍有國家至唯一指定的港口長崎貿
易。請問哪一個歐洲國家是日本特許的名單?
(A)荷蘭 (B)葡萄牙 (C)西班牙 (D)英國。
4. ( C )右圖為十七世紀某個歐洲國家在臺
灣的勢力分布圖,下列有關這個
國家在亞洲貿易發展情形,何者
『正確』? (A)這個國家為英國
(B)亞洲貿易總部在巴達維亞 (C)被荷蘭打敗退出臺灣
的統治 (D)為日本鎖國時允許貿易的國家。
5. ( B )過去漫長的時間裡,事件發展與變化連續不斷,因此透
過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的觀察與整理,讓我們能更有
效地掌握時代的特性與認識人類的生活。若史學家以
文字為歷史分期的標準,將臺灣的歷史劃分為史前時
代、大航海時代、清帝國時期、日治時期、中華民國
時期。請問臺灣的歷史時代是從何開始?(A)史前時代
(B)大航海時代 (C)清帝國時期 (D)日治時期。
6. ( C )早期臺灣原住民除了獵鹿,也會進行耕種,耕地在使用
數年後會更換一塊新的;但是,十七世紀後,不但鹿
隻減少,耕種時也逐漸轉變成固定耕地,不再遷移
了。請問:造成這種轉變最大的原因為何?(A)統治政
權嚴禁原住民獵捕鹿 (B)鹿隻的取得改為飼育方式
(C)外來政權鼓勵漢人拓墾土地 (D)商業貿易成原住民
主要經濟活動。
7. ( A )「清代的金山面(新竹市的一個地區名稱)是竹塹城東南
的化外之地,屬生番居住地,清廷曾以土牛溝分隔漢
番界線,乾隆年間才有唐山客進入開墾。」請問:上
述「漢番界線」的設立跟清廷的哪一項政策有關?
(A)劃界封山 (B)渡臺禁令 (C)開港通商 (D)開山撫番。
8. ( D )位於基隆的獅球嶺隧道為臺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亦是目
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隧道出口上有當時臺灣
巡撫所題的「曠宇天開」四字。請問:這題字應是出
自何人之手?(A)鄭成功 (B)施琅 (C)沈葆楨 (D)劉銘
傳。
9. ( C )關於臺灣各時期主要物產發展,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
確?(A)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招募漢人開墾,種植甘
蔗、茶葉 (B)鄭氏政權為解決糧食問題,統治者下令
只許種植稻米 (C)臺灣進入國際貿易體系之後,主要
的農作物都有甘蔗 (D)清帝國開港通商蔗糖外銷大
增,北部農民多改種甘蔗。
10. ( D )清帝國早期曾有政策規定:想要渡海到臺灣的人,要
先通知原戶籍地,並經過地方官員審查批准,才能夠
前往臺灣。請問關於此政策下列何敘述者正確?
(A)渡臺後可進入安平、打狗、淡水、基隆等港口
(B)由於禁令限制,移民只能向客頭申請到渡臺證
(C)政策規定渡臺得攜帶家眷,改善性別比例懸殊
(D)在渡臺禁令管制下,仍有不少人偷渡到臺開墾。
11. ( A )19 世紀,臺灣平埔族歷經多次遷徙,部分中部平埔族
經由埔里遷抵宜蘭;南部平埔族則南經高雄轉東移至
後山。請問造成平埔族遷徙的原因主要為何?(A)漢人
移墾壓縮生存空間 (B)配合政策開採山區樟腦 (C)族
群團結保留傳統文化 (D)劃界封山隔離漢番生活。
12. ( B )下圖為清代臺灣舉人、進士人數統計圖,請問從圖表
資料可以解讀清
帝國時期臺灣哪
些社會現象?
(A)政治經濟重
心漸從南部轉移
到北部
(B)隨著經濟生活的改善文風日益興盛 (C)平埔族保留
傳統文化遷往東部地區 (D)臺灣西部及東北部大致已
完成開墾。
13. ( A )臺灣在漢人大量移民過來之後,教育主要只針對男
性,僅有少數女性能接受私塾教育,且 12 歲之後必須
停止學習,走入家庭。這種情形直到 19 世紀末,傳教
士為臺灣引進新式女學校才有所改變,創立了「淡水
女學堂」、「新樓女學校」。請問文中關於新式女學校的
引進,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文中的傳教士以基督
教長老教會較多 (B)此時西方文化主要由西班牙帶進
臺灣 (C)臺灣正式建省後對外開港通商所引進 (D)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