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竹市立竹光國中
新竹市立竹光國中新竹市立竹光國中
新竹市立竹光國中 106
106106
106 學年度第
學年度第學年度第
學年度第 2
22
2 學期
學期學期
學期
補考
補考補考
補考評量
評量評量
評量
9
99
9 年級
年級年級
年級
歷史
歷史歷史
歷史科試題卷
科試題卷科試題卷
科試題卷(
((
(題庫
題庫題庫
題庫)
))
)
範圍:9 年級社會科課本 B5-B6 (翰林版) 班級: 座號: 姓名:
注意事項:(1)題目皆屬於四選一之選擇題,每題均只有一個正確或最佳答案。
1.
1.1.
1. ( ) 附圖中某地區的古文明有嚴格的社會階級區別,影
響至今;此地區在古代的數學成就上發展出「零
」的概念及其對應的符號,現今世界通用的數字
符號也源於此區。此地區最可能位於圖中甲、乙
、丙、丁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2.
2.2.
2. ( ) 十六世紀馬丁路德批判羅馬教會,揭開宗教改革的
序幕。下列資料何者最可能是馬丁路德的主張?
3.
3.3.
3. ( )下面這二幅圖的變化最能說明何者在非洲的發展?
(A)鎖國政策 (B)區域統合 (C)美蘇冷戰 (D)帝
國主義。
4.
4.4.
4. ( ) 附圖是 1949 年至 1990 年間歐洲部分地圖,圖中深
灰色的區域曾屬同一國家,但在此期間卻依虛線
為界,分屬不同政權。此長期分裂情況發生的原
因,主要與下列何者有關? (A)第三世界的出現
(B)種族隔離的實施 (C)宗教信仰的差異 (D)冷
戰局勢的發展。
5.
5.5.
5. ( ) 秧秧至某城市旅遊,發現此城市曾歷經亞歷山大帝
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的統治。秧秧最可能至下列哪一城市旅遊?
(A)埃及 開羅 (B)希臘 雅典 (C)義大利 羅馬
(D)沙烏地阿拉伯 麥加。
6.
6.6.
6. ( ) 十九世紀末某國的慶典中,出現來自該國海外殖民
地的遊行隊伍,包括:加拿大的輕騎兵、印度的
軍警,以及戴著圓錐帽的香港警察等。此國最可
能是下列何者? (A)美國 (B)英國 (C)法國
(D)德國。
7.
7.7.
7. ( ) 某一美國官員曾發表宣示美國政策的談話:「之
前歐洲在專斷的納粹統治下,受到嚴重破壞,戰
後的歐洲必須得到實質補助,否則將面臨嚴重的
經濟、社會及政治危機。……我們美國政府應採
取行動以緩和歐洲這種情況,並幫助他們復甦。
」上文和下列何者最有關聯? (A)門羅宣言
(B)馬歇爾計畫 (C)門戶開放政策 (D)國際聯盟
成立。
8.
8.8.
8. ( ) 「天花、麻疹和流行性感冒等疾病首次隨歐洲征
服者傳達至此,在第一波天花疫情中,至少半數
的墨西哥與祕魯原住民病死,無力抵抗歐洲人的
攻掠。征服者在這些地區『神奇的勝利』主要是
病毒的勝利,所以病毒是新世界真正的征服者。
」上文所述該地區原住民發生的情況,最可能與
下列何者有密切關係?(A)英國人殖民北美洲時導
致的變動 (B)法國發布《人權宣言》的時代背景
(C)葡萄牙派遣達伽馬海外拓展的手段 (D)西班
牙人入侵美洲時所造成的傷害。
9.
9.9.
9. ( )現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人民都可以藉由投票的方
式直接選出國家的領袖。請問:這種制度最早出
現於哪一古文明?(A)中國 (B)埃及 (C)希
臘 (D)羅馬。
10.
10.10.
10. ( ) 有位十九世紀的詩人曾說,在義大利統一過程中
,有三位當代人物對國家統一作出重要的貢獻:
加富爾相當於義大利的腦袋,主導外交策略;加
里波底象徵義大利的利劍,達成軍事任務;下列
何人則象徵義大利的靈魂,激發民族意識?(A)俾
斯麥 (B)馬志尼 (C)佩脫拉克 (D)墨索里尼。
11.
11.11.
11. ( ) 附圖是歷史上某人宣誓的內容,該宣誓和下列何
者最有關係?(A)上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B)古典
希臘的民主政治 (C)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 (D)
近代法國的君權神授。
【
104
教育會考】
12.
12.12.
12. ( ) 「某年,美國空軍飛臨敵區臺灣進行偵查空照,
並於年底開始對臺灣各地的市街、車站、糖廠進
行轟炸,臺灣西部縱貫公路與鐵路受創嚴重。」
上述情況的發生,與下列何者關係最密切?
(A)韓戰 (B)盧溝橋事變 (C)珍珠港事變 (D)美
國與中華民國斷交。
13.
13.13.
13. ( ) 某一本遊記中寫到:「這次的旅程很充實,我在
沙漠中看到了古代帝王的陵墓,高聳入雲;陵墓
內的牆壁上刻畫有動物或器物形象的文字,靜穆
中有著幾分神祕感。」此遊記中所描述的古代遺
跡,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埃及金字塔
(B)柬埔寨吳哥窟 (C)希臘帕德嫩神廟(殿)
(D)土耳其聖索菲亞教堂。
<
解答
>
1.B 2.B 3.D 4.D 5.A
6.B 7.B 8.D 9.C 10.B 11.C 12.C 1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