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立培英國民中學 109學年度第一學期 7年級社會領域補考題庫
歷史科題庫 【第 1頁/全5頁】
( D ) 1.2007 年臺灣出現第十三個原住民族:撒奇萊雅族。因不堪漢人勞役、破壞傳統文化,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人
與清兵對抗,此抗清事件導致撒奇萊雅族的遷移,並始終被當成阿美族人,漫長的等待總算獲得正名。請問:該抗
清事件為下列何者? (A)林爽文事件 (B)郭懷一事件 (C)大甲西社事件 (D)加禮宛事件。
( A ) 2.有一份清帝國時期的資料提到:「此人來自福建漳州,曾到三貂社,看見一大片肥沃的田野,卻沒有被開發成田
地,覺得非常可惜;於是,招募漳、泉、粵的人民,每人給米一斗,斧一把,開始進行拓墾。嘉慶元年,將烏石港
築成頭城,逐漸拓墾後,終將蛤仔難一帶全境開拓。」請問:資料所提的「此人」是下列何者?
(A)吳沙 (B)張達京 (C)朱一貴 (D)施琅。
( D ) 3.清帝國時期,淡水河沿岸為一個商業繁盛的地帶,靠著水運,帆船從淡水經大稻埕、艋舺、新莊抵達大嵙崁等城
鎮,而將豐富物產大量出口。今日在這些聚落,仍可見到當初商業興盛、萬商雲集的歷史痕跡。請問:根據上文所
述,港口中利用帆船所運載的物產最不可能包括下列何者? (A)茶葉 (B)木材 (C)樟腦 (D)蔗糖。
( A ) 4.臺灣史上,曾多次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荷蘭人離開後,曾一度中斷,直到清帝國晚期,西方文化才再度傳入,
引進西方教育。請問:清帝國晚期為臺灣引進西方教育的歷史人物,下列何者正確?
(A)馬偕、劉銘傳 (B)馬偕、沈葆楨 (C)馬雅各、邵友濂 (D)沈葆楨、劉銘傳。
( B ) 5.位於新竹地區的「金廣福公館」是著名古蹟,為紀念客家籍姜秀鑾與閩南籍周邦正,帶領漢人移民墾拓早期竹塹
東南山區的土地而興建。根據此古蹟的存在,反映了清帝國時期土地開墾的何種現象?
(A)聯合開墾的成功,代表當時已無祖籍別的械鬥
(B)開墾需資金,漢人採合資方式開墾土地
(C)可自由來臺開墾,不必申請墾照
(D)官方不准個人承租,只能合作經營。
( D ) 6.清初官方不斷設置社學,推廣漢文化,並賜予「漢姓」,臺灣的原住民與漢人長期相處通婚,大部分多已漢化。
請問:下列哪一原住民的漢化最深? (A)布農族 (B)排灣族 (C)阿美族 (D)西拉雅族。
( C ) 7.清帝國時期,先民經常藉由祭祀活動的「宗族組織」來凝聚族群力量。下列關於「唐山祖」和「開臺祖」宗族組
織的敘述,何者正確?
(A)組成這兩種宗族組織的分子不一定同姓
(B)祭拜唐山祖的宗族成員彼此一定有血緣關係
(C)祭拜開臺祖的宗族組織彼此有血緣關係
(D)唐山祖指的是來臺的第一代祖先。
( B ) 8.小王在清帝國時期渡海來臺開墾,他的祖籍為泉州府。請問:下列哪些神明可能是他主要信仰的對象?
(甲)開漳聖王;(乙)清水祖師;(丙)三山國王;(丁)媽祖;(戊)土地公
(A)甲丙戊 (B)乙丁戊 (C)甲丁戊 (D)丙丁戊。
( C ) 9.在討論清代臺灣的對外貿易時,老師指出:「當臺灣的米、糖和煤成為出口的主要貨品時,也有大量的鴉片進口到
臺灣來,但是這些貨品的買賣部分是透過非法走私的管道來進行,一直到臺灣開放對外貿易後,才能合法直接交
易。」請問:從非法走私到合法交易的轉變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A)鄭成功打敗荷蘭人 (B)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C)英法聯軍之役 (D)甲午戰爭後。
( B ) 10.新竹市北區長和宮倡建於乾隆年間,是竹塹地區船頭郊商的信仰中心,當地的郊商組織將長和宮作為議事場所以
及塹郊的會館。因臺灣對外貿易需依賴船舶作貨物運輸,建廟用以祈求神明護佑航海平安。請問:下列何者是郊商
組織成立的目的? (A)從事宗教活動 (B)控制商品價格 (C)拓展國際貿易 (D)宣揚公益活動。
( C ) 11.附表是清末自西元 1868 年至 1894 年臺灣進出口值統計表。請問:表中哪一期間,開始反映出臺灣對外貿
易由入超轉變為出超? (A) 1868~1869 (B) 1870~1874 (C) 1875~1879 (D) 1890~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