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面還有題目※ 二國文 5
(乙)
宣帝○
1初辭魏武○
2之命,托以風痹,嘗暴書,遇暴雨,不覺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見之,后乃恐事泄致禍,遂
手殺之以滅口,而親自執爨○
3。帝由是重之。其後柏夫人有寵,后罕得進見。帝嘗臥疾,后往省病。帝曰:
「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后慚恚○
4,不食,將自殺,諸子亦不食。帝驚而致謝,后乃止。帝退而謂人曰:
「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 《晉書、后妃傳、張春華》《晉書、后妃傳、張春華》
(丙)
在臺灣,春末至秋初是螢火蟲大量出現的季節,活動地點大都分佈在低海拔林區,但也有五種分佈於高海拔
或較耐寒的螢火蟲,因其翅膀雪白而被稱為「雪螢」,牠們不耐熱,只要放在手掌心輕輕握住十五到二十分鐘,
就可能會被活活地「燙死」。
根據研究發現,臺灣共有六十多種螢火蟲,其中依據牠們的活動時間,可分為日行、夜行及日夜行性三種。
夜行螢火蟲絕大多數都會發光,那是因為體內含有發光基因,由尾部發光器發出亮光,這些光具有求偶、照明、
警戒等用途,而會發光的大多是雄蟲。
因螢火蟲產的卵較大,雌蟲為了多保留養分給蟲卵,不太浪費體力飛行,翅膀因而大多退化。所以在天空中
飛來飛去的多為雄蟲。為了讓雄蟲順利求偶,部分習性隱密的雌蟲也會發光,但發光器有的是在背部點狀分佈。
由於螢火蟲的光芒較微弱,附近若有較亮的光源,會影響牠們發光求偶或向同伴傳遞訊息,所以螢火蟲和其
他昆蟲不同,牠們具有「負趨光性」,因此在充滿光害的都市是不容易見到牠們的蹤跡的。
依照生活的領域而言,螢火蟲可分為陸棲和水棲性,臺灣只有三種是水棲蟲,陸棲以黑翅螢數量最多,每年
四到五月是黒翅螢交配的季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螢火蟲對環境要求非常高,溝渠或環境若遭污染導致水中
缺乏幼蟲食源,則會讓牠們絕種,所以螢火蟲又被稱為「生態指標生物」。 ——螢火蟲
(丁)
「旁若無人」的精神表現在日常行為上者不只一端,其中經常令人困惱的乃是高聲談話。在喊救命的時候,聲
音當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腳底下,但是普通的談話令人聽見即可,無需一定要力竭聲嘶的去振聾
發聵。生理學告訴我們,發音的構造是很複雜的,說話一分鐘要有九百個動作,有一百塊筋肉在弛張,但是大
多數人似乎還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長一個擴大器。有個外國人疑心我們國人的耳鼓生得異樣,那層膜許是特
別厚,非扯著脖子喊不能聽見,所以說話總是像打架。這批評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回人會嚷的本
領,是誰也不能否認的。電影場裡面電燈初滅時候,總有幾聲「唉喲,小三兒,你在哪兒?」在戲院裡,演員
像是演啞劇,大鑼大鼓之聲依稀可聞,主要的聲音是觀眾鼎沸,令人感覺好像是置身蛙塘。在旅館裡,好像前
後左右都是廟會,不到深夜休想安眠,安眠之後難免有響皮底的大皮靴,毫無慚愧的在你門前踱來踱去。天未
亮,又有各種市聲前來侵擾。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說話愈不以
大聲見長。群居習慣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無人」的幻覺。我們以農立國,鄉間地廣人稀,畎畝阡陌之
間,低聲說一句「早安」是不濟事的,必得扯長了脖子喊一聲「你吃過飯啦?」可怪的是,在人煙稠密的所
在,人的喉嚨還是不能縮小。更可異的是,紙驢嗓,破鑼嗓,喇叭嗓,公雞嗓,並不被一般人認為是缺陷,而
且「麻衣相法」還公然的說,聲音洪亮者主貴! ——改寫自梁實秋《旁若無人》
○
1麻衣相法:相書、相術名
( )47.根據本文的內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宣帝擔心辭拒魏武消息走漏,所以殺了婢女
(B)情深意篤的宣帝與皇后,未因柏夫人而改變
(C)皇后唆使皇子自殺,盛怒的宣帝遂宣告廢后
(D)宣帝擔心皇子絕食而死,故低頭向皇后認錯
( )48.關於本文的寫作方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透過帝后的對話,凸顯兩人迥異的個性 (B)運用誇飾的手法,說明色衰愛弛的命運
(C)按時間順序敘事,描寫帝后離心的互動 (D)文末以帝自省語,強調人非聖賢的定理
( )49.根據本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為了求偶,夜行螢火蟲都會發光
(B) 螢火蟲只分布在低海拔林區,因高海拔林區氣溫太低了
(C)會發亮的螢火蟲都是雄性的,為了求偶方便
(D)螢火蟲不具「趨光性」,牠們害怕有光害的生存環境
( )50.螢火蟲被稱為「生態指標生物」的主要原因為何?
(A) 由螢火蟲繁殖的多寡,即可看出環境是否遭到污染
(B) 螢火蟲必須生活在物種豐富的溪流地區,才能存活下去
(C) 光害會導致螢火蟲基因突變,無法發光求偶而致滅絕
(D) 螢火蟲的幼蟲以水中微生物為食源,可幫助人類減少水源污染
( )51.根據作者的觀點,下列行為何者屬於文明人的象徽?
(A)聲嘶力竭的振聾發聵 (B) 看電影時旁若無人的討論劇情
(C)在鄉間見面時大聲問好 (D)晚上在小旅館小聲說話
( )52.關於本文的寫作手法,下列敘述何者最不恰當?
(A) 援引事例,用以展開論述 (B)中西對照,顯揚民族文化精神
(C)用語生動,形容描摹如在眼前 (D) 語帶詼諧,有時穿插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