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本題滿分參考答案補充說明:
1. 課綱學習內容「公 Bq-V-3 國民所得與國內生產毛額的關係」的說明欄,特別列出:「平均每人國內
生產毛額越高的國家,平均而言人民的生活水準也越高。」因此,在衡量跨國人民生活水準的高低
時,考慮人口跟 GDP 的關係(平均每人 GDP)是基本前提,也是考生應學習到的先備知識。
2. 由上,要衡量跨國人民生活水準的高低,應採平均每人 GDP 概念,因此,「III」應為資料組合中必
須用到的一項,是以,可能的組合僅有「I和III」或是「II 和III」;若為「I和II」,僅有 GDP 大
小,只能反映整體國家產值。
3. 是以,本題最主要測驗考生是否瞭解 GDP(匯率)與 GDP(PPP)的不同。依課綱學習內容「公 Fa-
V-2 比較各國的國民所得時,為何要使用購買力平價指數?」,由於 GDP(PPP)考慮各國物價水
準的差別,更能反映不同國家人民貨幣的實質購買能力。
4. 綜合上述,「I和III」組合,才是更適合判斷跨國人民生活水準高低的資料組合,且由圖 5標示之
百分比數值可見,使用此組合,可推論出中東及北非人民生活水準高於東亞及亞太,與題文所述學
生推論相反。
5. 本題請考生判斷學生與老師「最可能」使用的資料組合,並依題文,不同組合得到的推論相反,且
老師所用資料組合較為適當。由此,學生依據資料為「II 和III」,老師依據資料為「I和III」,而學
生使用資料組合較不適合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匯率不能充分反映各國的貨幣購買力(或 生活成
本 或 物價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