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107133 第 2 頁
國文考科 共 5 頁
- 2 -
字可以小如星辰,也會被放大到失真,好比那偌大的「麗」字吧,就如同一
個巨人倚坐在地板,從地面爬到背幕,當舞者昂揚地站在最上方「一」的末端,
彷彿就站在凸起的小丘陵瞭望遠方,那一刻,機械印刷的字體竟滲出山水文人畫
的味道。在機械裡產生「人」的有機,是林懷民的堅持。於是人景之間,總在《關
於島嶼》裡相互映襯,有著寧靜山水的悠遠,也存在山崩地裂的震懾:一個個文
字落石從空中轟然墜落,舞者在地面被擊沉、滾落與翻騰,文字與身體,成了被
肢解的山林與肉塊,在山崩中一同碎解成骸。
林懷民曾說:「正如文字不能取代舞蹈,舞蹈也不該受到文字意義的牽制。」
然而文字的魔障並不易走出。《白蛇傳》、《薪傳》之後,林懷民用了廿年,洗去
文字所承載的敘事性,讓身體從文句意義和角色故事的轉譯,轉變成墨色的濃淡、
行筆的走勢與氣韻的流轉。從字義到字意,林懷民開展了文字與身體之間多重層
次的映照關係,卻也始終將身體圍繞著「字」。身體在「行草三部曲」中無疑是
物質性的,臺上的雲門舞者,總是如雲如風如水如墨,而不見其七情六慾與生命
故事,他們總是向內觀照,也鮮少對望。
爾後,雲門又過了一輪歲月,經歷《花語》、《稻禾》、《微塵》數個舞作,而
在《關於島嶼》裡,出現了雲門少見的動作:舞者們將手牽起,一同踏著類似原
住民舞蹈的舞步;舞者們圍坐成半圈,圈內的兩人互視,其中一人衝向前去,兩
人僅僅藉由軀幹的互相抵禦,給予彼此重心移動;舞者們如獸般扭打;舞者們如
常地行走。在這些動作裡,舞者已不再是「行草三部曲」中的書法墨跡與行筆留
痕,而滲出了「人」味,更準確地說,是集體的「人」所構成的島民群像。
事實上,從林懷民對《微塵》的描述,便可窺見他對待身體的轉變:「你會
發現這裡頭沒有程式化的動作,我們不需要做雲手或馬步,因為整個傳統肢體的
訓練已經變成舞者身體裡的自然。」動作的解放讓舞者不再是字的化身,在《關
於島嶼》裡,人與字,已是兩個獨立的主體。(改寫自吳孟軒〈在文字山河間 舞
動島民群像
—
林懷民與《關於島嶼》〉,《PAR 表演藝術雜誌》2017.11)
3. 文中提及林懷民對於「布景文字」,不再重視字的氣韻與走勢,轉而看重空間的
展演。請寫出《關於島嶼》在影像設計上,呈現此看法的二項具體作法,並分項
書寫(建議作答字數:合計30-40字 )。(占2分)
4. 依據上文,符合《關於島嶼》這部舞作呈現形式的敘述是:
(A)楊牧、黃春明、陳育虹等人均以聲音參與演出
(B)書寫島嶼的文學作品,漸次投影在背景布幕上
(C)舞者藉畫軸的拉開與聚合,創造出空間的移動
(D)舞者的情慾歛藏不外顯,彼此之間亦極少互動
5. 依據上文,不符合林懷民《關於島嶼》創作理念的敘述是:
(A)機械之中蘊藏人文,二者相容不互斥
(B)舞蹈藉文字豐富意蘊,但不受其牽制
(C)舞者轉譯布景文句意義,述說島嶼故事,具現島民群像
(D)去除程式化動作,讓傳統肢體訓練,自然透過身體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