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實作評量資料實作評量精神融入教學
九年一貫的評量反思—將實作評量精神融入教學
緣起
能力導向的教育衝擊了老師的評量模式,試想如果一個只會用紙筆評量來評量學生的老師,如何能透過紙筆評量確知孩子的表達能力及聆聽能力,因此多元評量概念與實施方法就成了現今老師一定要了解的課題,很幸運的這次能得到梁老師的指導在實作評量的概念與實施上有一個實際嘗試並討論的機會,在此將這一年來對於如何將實作評量精神融入教學,與實際實施時的經驗與心得紀錄下來,以作為日後更精進之基礎。
英語教學評量理論與策略
對於讓學生熟練第二語言的教學方式,一直被語言學、及心理語言學理論所影響著。在1950到1960年代語言評量著重於語言的成分(language components),例如句型、字彙、語音等,在這個時期的評量,多重於單一語言成分的評量向度。到1970年對於這種看法研究者有了新的反思,因此一種更趨向融合或統整的評量模式就出現了,例如統整聽與說的「聽寫(dictation)」、整合讀與寫的「克漏字(cloze)」等評量方式就是最佳例證。最近發展到強調以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 及民族誌(ethnographic) 研究為基礎之「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評量方式,也就是評量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是否會運用適當且正確的語言溝通(Barry Malaughlin, 1985)。因此在不同的理論思考中,會產生不同的評量策略。
語言學習在聽、說、讀、寫不同層面的評量方式中,有不同的策略與問題。學生在學習第二語言的聽力理解上,攸關著很多聽力的次技巧(subskills): 首先是學生必須瞭解重要的音及語調所代表的意義,其次是在聽的過程中能將重要的訊息放在心中,以便將訊息連結; 最後是針對訊息的本身學生必須能透解碼(decode),也就是學生必須知道每個字詞的意思及字詞連結後的意義,這三個技巧學生都要能掌握,才能透過「聽」的過程產生「理解」。也因此理想的聽力理解測驗(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sts)是將每一個部分分開單獨評量。有些聽力測驗是讓學生聽了敘述後回答複選題,也有些聽力測驗會借用圖片,在學生聽完敘述後,要找出能呼應敘述的圖片,這種評量方式比第一種選複選題的方式好,但這種方式也有一種危險,如果圖片上有學生不懂的訊息或有文化差異的情形,可能會產生學生雖然聽得懂訊息,但因為沒有文化背景或是特殊的經驗,而影響小朋友的答案,這一點是進行評量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為了提供學生一個「可理解的」「自然的」溝通情境,聽力理解評量應該針對一個主題來評量跟主題相關的題目(Barry Malaughlin, 1985)。在口語評量方面有三種形式可供思考:第一種是相關但無結構性的面談( relative unstructured interviews)的評量方式,但若要使用這種評量,評量的項次(scales)的設計要很清楚且客觀,不然它的信度會被質疑,第二種是基於高度結構化的口語形式(highly structured speech samples)例如重複句子、閱讀資料、以指定的方式重述句子、在特殊的情境下造句,在設計的情境下回答問題等,這些形式都是在高度的結構下設計的評量形式。第三種是攸關發音及文法的紙筆測驗(Barry Malaughlin, 1985。)。在寫作方面,對於雙語孩子的寫作評量中最常用的技巧是給他們一系列的圖畫,然後叫他們寫一個故事。而教師可以依照文字產出數量(verbal output)、字彙量(range of vocabulary)、字彙的變化(diversity of vocabulary)、拼字的正確性(accuracy of spelling)、 文法的正確性(grammatical correctness)、句型結構的品質(quality of sentence structure)、和表達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 of expression)等向度來進行評量( Barry Malaughlin, 1985。)
在這些不同形式的評量中,如寫不同形式的論文、口語表達等都是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s)的形式,而實作評量通常會與檢核表(rubric) 或者是一些評量的規準一起使用(Peter Winograd; Harriette Johns Arrington, 1999),如此才能讓教師和學生能聚焦,針對實作所需達到的目標進行評量。在
研究中也發現,學生認為規準與規範可以幫助進行自我評量,以及學生會主動使用規準與規範進行自我評量(蕭雅萍 ,2002),可證明使用「檢核表」及「歸準規範」對於學生進行實作評量時的重要。
將實作評量精神融入教學的思考過程
了解領域的評量指標分析實作評量的時機
這次我所進行的是英語領域的實作評量,在語文領域指標的範疇中有五個重要部份聆聽能力、說話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識字與寫字能力、在這些能力中我發現說話能力,聆聽能力,與寫作能力,如果只用紙筆測驗是很能客觀的評量出孩子該項的能力,因此設計實作的課程與評量才能評量出孩子的能力,因此再英語領域中實作評量的精神就顯得非常的重要。
既然我了解英語領域中的說話能力,聆聽能力,與寫作能力這三者是需要實作的課程與評量才能真正激發並評量孩子的能力,我在進行思考是哪一些評量的方式可以達到評量的真正目的,經過沈思的結果如下表
需評量的能力
可能的評量方式
可行性
說話能力
平日的對話
不容易成為正式評量
不容易同時觀察
可定為平時形成性評量
看圖說句子
可掌控 易實施
看圖回答問題
要掌控問題
戲劇表演
變化太大,變數太多,不容易進行正式性的評量,但是很好的教學活動
說故事教學
可掌控變數 易實施
聆聽能力
聽故事或句子寫測驗題
可配合說話評量進行
上課觀察
不容易成為正式評量
不容易同時觀察
可定為平時形成性評量
需評量的能力
可能的評量方式
可行性
寫作能力
平日作業
不容易成為正式評量
因為回家寫是一個變數
看圖造句
可掌控 易實施
看照片寫句
可掌控 易實施
寫劇本
變化太大,變數太多,不容易進行正式性的評量,但是很好的教學活動
寫故事小書
不容易成為正式評量
因為回家寫是一個變數
時間太長是一個變數
但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活動
可作為形成性的評量
想好評量方式後,就會發現教學方式與策略必須呼應評量的方式,才能讓孩子經過教學後產生能力,經過評量後鑑定是否已有此種能力,這就是評量引導教學的概念,在此前提下我思考下列的問題
需評量的能力
可能的評量方式
教學方式與策略
說話能力
平日的對話
上課多提問
用英語解釋字彙
設定每個小朋友在一週內要問一個或回答一個問題
看圖說句子
在課堂上練習
轉化成回家作業
看圖回答問題
在課堂上練習
轉化成回家作業
戲劇表演
在課程中安排
說故事教學
先示範
共同討論分組進行
各別進行
聆聽能力
聽故事或句子寫測驗題
用英語授課
常問問題
上課觀察
需評量的能力
可能的評量方式
教學策略與方式
寫作能力
平日作業
每週均有寫作作業
看圖造句
看照片寫句
寫劇本
配合主題合作完成
配合主題獨立完成
寫故事小書
配合主題合作完成
配合主題獨立完成
當自己把上述評量與教學的部分思考的非常清楚之後,就開始擬定評量計劃(如每次的計劃),在擬定評量計劃時同時,要思考到每次評量要把評量的規準想得很仔細,要依照下列的原則
每個規準都是觀察的到的(儘量做到客觀)
每個規準都是呼應教學的(不要超過範圍)
每個規準的是孩子可以理解的
依照計畫教學: 所有的計劃完成後開始進行教學
依預定計畫實施正式性的實作評量; 依時進行評量
流程模式的回顧
須達到之能力指標:每一次的評量指標不要太多, 如此教能集中焦點評量, 更能達到效果
教學中的實作作業安排上課時間:
確知自己正式實作評量要孩子達到的指標, 因此在平日的教學中就要安排此類的教學活動, 及回家的實作作業, 如此在平日就能培養能力,也達到評量引導教學的效果
這幾次的實作評量計畫中,平日課程的配合活動每週至少都有一次, 也確實能達到效果.
經由這種流程模式的思考, 老師更能掌握教學的目標, 與整個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的方向
Performance task實作任務:
實作任務的安排以一次兩種能力進行安排,並考慮整個活動的動靜處理, 可同時兼顧團體與個別性的評量方式,如第一次安排個別的說話評量與團體的聽力評量, 第二次安排團體的寫作評量與個別的看圖說話錄音評量 ,都可以在同一個時間中進行兩種實作的評量模式.
在進行這種兩項能力同時進行的實作評量時, 如何控制學生秩序是很重要的,這幾次我都是用錄影的方式觀察學生的答題情形, 也可以用協同的方式進行
Response Format回應模式
回應模式的思考對於實作評量過程是否順暢非常重要, 我再思考回應模式的時候會朝幾個方向去想
思考我和學生互動的過程:要如何互動, 是用說明的,還是用投影片, 還是示範. 需要哪一些道具或評量單,讓學生所需的資料在評量單上都能解決,要讓學生了解整個流程, 如此學生才不會在過程中一直問問題
動靜之間如何處理: 位置的安排不要互相干擾,老師有能掌握所有學生的動向, 因此教室的座位安排及設備擺放的位置都很重要
要準備哪一些物品: 學生用的 教師用的 要巨細靡遺不可疏漏, 如此評量的過程才能順利
思考評量時每一種可能性:
如: 第一次評量時因為聽力和學生說話同時評量, 如果學生說得不清楚就會影響學生的評量效果, 因此就思考如果學生說不清楚時(由老師判斷清不清楚), 老師可以加以補充, 不至於影響學生的聽力評量效果
第三次評量時, 擔心學生因為緊張會影響評量成績同時了解鷹架的重要, 因此準備字彙單與句型單, 讓同學可以應用,但為了區分已達到自動化及需要協助的同學, 在評量標準中以規定使用句型或字彙單的同學, 成績會稍差
我覺得回應模式的思考在教學現場中有很大的價值, 因為每一個老師在思考一個評量活動的流程時一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當在評量活動進行完畢後發現, 不同的思考方式導致不同的效果, 可在彼此分享時分析彼此的回應模式,了解是哪些步驟或想法有疏漏, 再進行時就不會再犯, 這對傳承經驗也有很大的效果
Scoring system評量指標評定量表
在思考每一項評定指標時, 要同時思考每項評量指標所能觀察到的評定標準, 並把所有的標準先告訴學生, 讓學生有預期心理,並有追求的目標.
流程模式的檢討與修正
在原先流程模式的設計中提出教學者針對實作評量設計Performance task實作任務,在進行實作任務前先行思考Response Format回應模式仔細掌握進形評量的每一個步驟,同時也要訂定Scoring system評量指標評定量表,但經過在教學現場實際演練之後發現,Performance task實作任務的設計與要執行的指標息息相關,似乎要先選擇要執行的指標才能針對指標進行實作任務的設計,此外在決定實作任務後,更要在教學中安排實作作業且教學方法也要呼應實作評量中要評量的指標,學生才能在循序漸進的指導中培養該項能力,例如實作評量任務為看圖說話,在平常的課程設計中一定要讓小朋友有看圖說話的經驗,藉著實作練習與實作作業的協助,培養學生的能力,等到正式的實作評量實施時才能真正評量到學生的能力,這也是評量模式會引導教學活動的道理,如果教學活動設計和實作評量任務是分開且沒有關聯性的,進行實作評量時學生的表現可能會不如實際的能力,因為不熟悉的模式會影響的評量的效果。
因此實作評量的流程模式經過實際嘗試後,在我的教學歷程部分我將其修正如下:
先思考在教學中要執行的能力指標
設計實作任務performance task
訂定評量指標評定量表Scoring system
在教學中呼應實作評量任務設計實作練習活動及實作作業並實際執行
思考進行實作任務實的回應模式Response Format
實施正式的實作評量
日後的行動方案
在實作評量流程模式修正後,對我日後教學有莫大的影響,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每一個領域明定學生需達到的能力指標,一個專業的教師應該提昇自己的能力了解每一項指標的涵義,及如何透過實際的教學激發或培養孩子的能力,以英語領域來說實作是培養能力的不二法門,透過實作評量流程模式,我可以針對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指標進行實作任務的設計,並搭配實作教學活動與實作作業,最後在以正式的實作評量評量學生是否達到應有的能力,同時以每一次實作評量的結果來衡量自己設計的教學活動是否容易讓孩子獲得能力,亦可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評鑑,真是一舉多得。
蕭雅萍( 2002 ) 。評分規準規範與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口語實作表現及自我評量之研究。 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市
Barry Malaughlin ( 1985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hildhood : chapter 9 Assessment p.203~223 .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Winograd, P, & Arrington, H.J (1999) . Best practices in literacy assessment. In L.B. Gambrell, L.M. Morrow, S.B. Neuman, & M. Pressley (Eds.), Best practices in literacy instruction, ( pp.210 ~244 ).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附件一: 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語文領域英語科實作評量計畫
一、實施年級:六年級
二、實施班級:六年級組同學
三、英語科能力指標一覽表
(1)聽
國小階段 | 1-1-1 能辨識基本的英語語音。 1-1-2 能辨識基本的單字、片語、及句子的重音。 1-1-3 能辨識問句和直述句之語調。 1-1-4 能聽懂常用之教室及日常生活用語。 1-1-5 能聽懂簡單的句子及簡易之日常生活對話。 1-1-6 能聽懂簡易歌謠和韻文的主要內容。 1-1-7 能藉圖畫、布偶及肢體動作等視覺輔助,聽懂簡易兒童故事及兒童短劇的大致內容。 |
(2)說
國小階段 | 2-1-1 能以正確的發音唸出字母。 2-1-2 能正確地唸出常用基本字詞。 2-1-3 能以正確的重音及語調說出簡單的句子。 2-1-4 能參與課堂上的口語練習。 2-1-5 能以簡易英語介紹自己。 2-1-6 能使用簡單的教室用語。 2-1-7 能使用基本的社交禮儀用語。 2-1-8 能作簡單的提問、回答和敘述。 2-1-9 能吟唱歌謠及韻文。 2-1-10 能以簡易英語看圖說話。 2-1-11 能根據圖片或提示作簡單的角色扮演。 2-1-12 能參與簡易的兒童短劇表演。 |
(3)讀
國小階段 | 3-1-1 能辨識字母。 3-1-2 能應用字母拼讀法讀出單字 3-1-3 能辨識一些基本的常用字詞。 3-1-4 能看懂簡易的英文標示。 3-1-5 能辨識故事、韻文、歌謠中的常用字詞。 3-1-6 能看懂簡單的句子。 3-1-7 能跟著老師或錄音帶吟唱歌謠、韻文。 3-1-8 能跟著老師或錄音帶正確地朗讀課本中之對話或故事。 3-1-9 能藉圖畫、圖示等視覺輔助,閱讀並瞭解簡易故事及兒童短劇中的大致內容。 |
(4)寫
國小階段 | 4-1-1 能書寫印刷體大小寫字母。 4-1-2 能書寫自己的姓名。 4-1-3 能摹寫已學過的字詞。 4-1-4 能臨摹抄寫簡單的句子。 4-1-5 能拼寫一些基本常用的字彙。 |
(5) 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
國小階段 | 6-1-1 對於老師的說明與演示,能集中注意。 6-1-2 樂於參與各種口語練習活動。 6-1-3 樂於回答老師或同學所提的問題。 6-1-4 主動向老師或同學提出問題。 6-1-5 具有好奇心,並對老師或同學討論的內容能舉出示例或反例。 |
6-1-6 主動做完老師交待的作業。 6-1-7 樂於接觸課外英語教材。 6-1-8 會在生活中或媒體上注意到學過的英語。 6-1-9 在生活中接觸英語時,樂於探究其含意並嘗試模仿。 6-1-10 在生活中有使用英語機會時,樂於嘗試。 |
(6) 文化與習俗
國小階段 | 7-1-1 能認識外國之主要節慶習俗。 7-1-2 能瞭解我國主要節慶之英語表達方式。 7-1-3 能瞭解一些國際基本禮儀。 |
參考資料: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語文領域英語領域
四、暫行綱要中英語領域的評量方式
教學評量建議採用多元化的評量模式。國小階段可多採取形成式評量,瞭解學生之學習起點,評量其個別之進步情形,亦可採檔案評量(portfolio)的方式,將學生之各項學習活動表現詳加記錄,並將相關作品整理成個人檔案,作為評量的參考,同時也將學生的學習態度、認真程度等都列入評量範圍。學習成果不一定全採用分數,亦可以質的敘述方式呈現。聽與說之評量儘量以上課之口語練習、角色扮演、配對、小組互動表現為依據,少作紙筆測驗。此外平時上課的表現、作業書寫與繳交狀況、學習態度等皆可列入評量考核
參考資料: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語文領域英語領域
須達到之能力指標 | 1-1-7 能藉圖畫、布偶及肢體動作等視覺輔助,聽懂簡易兒童故事的大致內容。 2-1-11 能根據圖片或提示作簡單的角色扮演。 3-1-9 能藉圖畫閱讀並瞭解簡易故事中的大致內容。 |
教學中 的實作作業安排 上課時間:五週 上課時數:400分鐘 | 第一週實作作業:圖畫說明作業(如附件一) |
第二週實作作業:角色扮演戲劇演出不必寫劇本 | |
第三週實作作業:角色扮演戲劇演出(需寫劇本如附件二)(拍錄影帶) 參考第一課句型情境 I like…… 情境:Go Shopping | |
第四週實作作業:角色扮演戲劇演出(需寫劇本)(拍錄影帶) 參考第二課句型情境 Does she like …… Do you like……… 情境: Birthday Presents | |
第五週實作作業:故事小書寫作 說明第六週實作任務的方式與流程 | |
第六週實作任務評量 |
Performance task 實作任務 | 故事拼圖(合計80m) 全班分若干組(依照故事長短的不同),每一組的組員拿到同一個故事的片段內容,需依照下列流程完成任務:
聽眾任務: 1、將每一組的故事作適當的排序。(表演中同時進行) |
Response Format 回應模式 |
回應方式:
所需資源:
聽眾任務: 1、將每一組的故事作適當的排序。(表演中同時進行) 回應方式:
|
| |
Scoring system 評量指標 評定量表 | 能閱讀了解圖畫故事中的內容,並完成問卷。(3-1-9) 能以全場同學均聽到的音量根據圖片說出圖片中的故事片段(2-1-11) 能配合動作做簡單的角色扮演幫助讀者了解(2-1-11) 運用正確的句子說故事(2-1-11) 能聽懂故事的片段並排出正確的故事情節(1-1-7) |
基隆市深美國小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實作評量聽力測驗卷
60__ N0:___
First Part: The funny boy- John |
( ) The boy’s name is _________ (a Tom (b. Rick (c. John ( ) Does the boy like to watch flowers? (a Yes (b. No ( ) Does the boy jump rope well ? (a Yes (b. No ( ) Can the boy play badminton? (a Yes (b. No ( )What does he like to play ? (a basketball (b. foot ball (c: paper dolls |
Second Part: Emily |
( ) Does Emily like to watch TV? (a Yes (b. No ( ) Does Emily like to read books ? (a Yes (b. No ( ) What store does Emily go to? (a flower store (b. book store ( ) Can Emily swim? (a Yes (b. No |
Third Part: The pig family |
( ) What does the mother like to do? (a cook (b. run (c. drink ( ) Does the mother like to wash the father’s hair ? (a Yes (b. No ( ) Who comes in?( a. a man (b. an old woman ( ) What does the old woman like to drink ? (a milk (b. juice ( c: water |
Fourth Part: The little elephant |
( )What is the little elephant’s name? (a Tom (b. Rick (c. John ( ) Can Tom’s mother swim ? (a Yes (b. No ( ) Does Tom like to play in the water ? (a Yes (b. No ( ) Who does Tom play with in the water? (a mother (b. father ( c: sisters |
Fifth Part: The girl |
( ) The girl’s name is _________ (a Jane (b. Molly (c. Mary ( ) What can’t she find? (a: a fan (b. a book ( c: a cat ( ) Can her father help her ? (a Yes (b. No ( ) Is the book in the school ? (a Yes (b. No |
角色扮演圖
基隆市深美國小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實作評定量表
60__ N0:___
評定量表 | 一級棒 | 好棒 | 加油 | 再加油 |
能以全場同學均聽到的音量根據圖片說出圖片中的故事片段(2-1-11) | 每一句話都能讓全場的人聽到 | 大部分的句子能讓全場聽到 | 只有一些句子能讓全場聽到 | 全場都聽不到 |
能配合動作做簡單的角色扮演幫助讀者了解(2-1-11) | 能配合動作幫助讀者理解 | 有做動作但只對部分的理解有幫助 | 有做動作但對理解沒有幫助 | 沒有做動作 |
運用正確的句子說故事(2-1-11) | 順暢且流利的說出正確的句子 | 說出正確的句子,但不太順暢或較慢 | 不論順暢與否,所有的句子中包含一至三個不同類型的錯誤 | 沒有正確的句子 |
能閱讀了解圖畫故事中的內容,並回答問題。(3-1-9) | 針對問題回答並無任何錯誤 | 針對問題回答並有一至三個不同型態錯誤 | 針對問題回答並有超過三個的錯誤 | 沒有針對問題回題,或沒有回答。 |
王佩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