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14 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聯合甄選初試專門類科知能試題
–特殊教育(資賦優異類)
第2頁共5頁
( B )14. 若學校欲落實「水平溝通」以強化親師合作關係,下列策略何者最適合納入整合方案?
(A)建立定期的親職教育課程,並邀請家長參與。
(B)組織親師共構小組,針對溝通界線、處理機制與互動頻率,制定共識規範。
(C)授權家長組織進行教師評鑑,以促進互信。
(D)指派各班教師主動與代表性家長建立一對一聯絡窗口。
( A )15. 針對社群媒體「葡萄藤式溝通」引發的負面效應(如誤解、教師壓力、輿論放大),下列何者為較具系統性的回應
策略?
(A)設立親師協調會,針對社群衝突事件進行對話與調解,建立回應流程。
(B)請各班家長代表自行協助管理社群群組秩序。
(C)要求所有教師停用社群,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D)制定懲處辦法,罰款群組發言不當的家長。
二、 特殊教育(資賦優異類)專門知能(70%):共 35 題,每題 2分,均為單選。
( B )16. 有關資賦優異學生個別輔導計畫的制定與實施,下列哪些符合目前法規?
甲、學校應以團隊合作方式訂定個別輔導計畫
乙、個別輔導計畫訂定之人員得邀請相關專業人員參與
丙、個別輔導計畫每學年應檢討一次
丁、個別輔導計畫應提經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 B )17. 影響資優低成就的原因敘述,下列哪些適切?
甲、資優低成就女學生的比率遠多於資優低成就男學生。
乙、高敏感性的特質,易使資優低成就者傾向於社會孤立現象。
丙、資優低成就學生較易因教師的低期望而發生自我應驗預言的現象。
丁、在追求卓越與表現的行為,資優低成就男性較女性容易造成角色衝突。
(A)甲乙 (B)乙丙 (C)甲丁 (D)丙丁
( A )18. 下列哪些較符合雙重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特質?
甲、雙重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常具有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的優秀特質。
乙、雙重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容易受到其正、負向特質交織的遮蔽效應影響。
丙、雙重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自我概念,較不會受到他人態度的影響。
丁、學習障礙的資優生在處理速度與流暢度有關的學業表現優於同儕。
(A)甲乙 (B)甲丙 (C)甲丁 (D)丙丁
( A )19. 下列哪些事項符合目前臺北市一般智能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與安置的實務狀況?
甲、一般智能資賦優異學生安置方式採分散式資優資源班及特殊教育方案。
乙、鑑定評量採多元多階的初選、複選及綜合研判等步驟。
丙、初選評量採團體智力測驗,通過標準須達團體智力測驗結果的百分等級九十七以上。
丁、學生經安置後應積極接受資優輔導,不得再回歸該校普通班或轉回原學區學校。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 B )20. 有關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辦理「雙重特殊需求學生的發掘與輔導方案」,其實施對象及內容包括下列哪些事項?
甲、身心障礙資賦優異學生。
乙、身心障礙學生具優勢才能發展需求,經家長觀察並經學者專家評估通過。
丙、資賦優異學生具身心障礙特質的需求服務,經教師推薦後免經學者專家評估通過。
丁、輔導方案得採校本資優方案、區域資優方案、巡迴輔導或良師指導等方式實施。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 C )21. 規劃資賦優異學生的情意課程與方案,下列哪一方式較適切?
(A)實施讀書治療時所挑選的書中角色,要盡量與資優學生的特質相異。
(B)協助資優學生發掘負面特質,以結合個別輔導計畫,制定才能發展方案。
(C)安排透過書寫情緒過程紓解壓力,檢視與調整人際互動關係。
(D)安排實施藝術治療團體,藉以診斷情緒行為的問題。
( D )22. 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提出運用「六頂思考帽」的創意思考法,其中黃帽子代表下列哪一項狀態?
(A)中立、客觀的意見。 (B)創意、巧思的意見。 (C)統整、控制的意見。 (D)積極、正面的意見。
( B )23. 教師欲以正向心理取向設計情意輔導課程的體驗活動,下列哪些議題的活動較符合正向心理學的理念取向?
甲、心流經驗 乙、失落感經驗 丙、幸福感經驗 丁、恐懼感經驗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 D )24. 依照馬斯洛(Abraham Maslow)需求理論,當一位資優學生缺乏成就感,得不到父母的賞識,他最需要安排的情
意輔導需求是下列哪一項?
(A)安全需求 (B)審美需求 (C)隸屬需求 (D)尊重需求
( C )25. 下列關於數學資優教育研究模式(the 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的敘述,哪幾項適切?
甲、此模式在發掘及培育數學概念特別優異的學生。
乙、此模式在發掘及培育數學推理能力特別優異的學生。
丙、本方案採充實學習制。
丁、本方案採加速學習制。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