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14 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聯合甄選初試專門類科知能試題–輔導科
第1頁共3頁
說明:本試卷分為教育專業(選擇題)及輔導專門知能(申論題)兩部分,總分 100 分。
一、 教育專業(30%):共 15 題,每題 2分,均為單選。
( A ) 1. 霍桑實驗推翻科學管理學派的哪項主張?
(A)金錢與嚴格分工能提高產量
(B)非正式團體無影響力
(C)個人需求與組織目標無關
(D)權力集中化是必要條件
( D ) 2. 依據學者 Fiedler 權變理論,影響學校領導行為的「情境有利性」不包括下列何者?
(A)領導者與成員間的關係
(B)學校的工作結構
(C)領導者職權大小
(D)領導者專業知識
( B ) 3. 各級教師組織之設立,應依何種法律申請辦理?
(A)教師法施行細則
(B)人民團體法
(C)勞動基準法
(D)教育基本法
( B ) 4. 《臺北市教育政策白皮書》(2023)所宣稱的使命為何?
(A)科技驅動教育革新
(B)向世界學習,開創教育新格局
(C)提升學生自主學習
(D)多元文化教育
( C ) 5. 一般而言,在教學原理與設計中,下列的設計在各教學單元的開始,先以一至兩頁的篇幅簡介這個單元的學習目標、
單元架構、內容重點或主要問題等。是屬於下列哪一種教學概念的應用?
(A)螺旋式課程
(B)近側發展區
(C)前導組體
(D)編序教學
( A ) 6. 有關課程統整的理論詮釋,畢恩(J.Beane)認為課程統整含課程設計層面及某些統整的層面,但不包括下列哪一項?
(A)資源的統整
(B)社會的統整
(C)知識的統整
(D)經驗的統整
( C ) 7. 在學校的評量中,教師編製考試卷之前,如果針對選擇題命題原則進行討論與分享,請問下列哪一位老師的觀點和
看法有誤?
(A)江老師:命題時要儘量避免有「以上皆是」或「以上皆非」的選項。
(B)蔣老師:命題時選項中若有共同的文字,宜把它們移到題幹中。
(C)黃老師:命題時各題的選項數目要有變化,不要一成不變。
(D)鄭老師:命題時題幹敘述要力求完整,不要有語氣未完的感覺。
( D ) 8. 輔導教師仁安是一位新進的輔導教師,學校有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的新住民,仁安想增加自己處理文化議題的效能,
以下哪個原則不恰當?
(A)瞭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如何影響自己對新住民的輔導行為。
(B)檢視自己面對不同文化、族群、性別、階級、宗教可能有的刻板印象。
(C)保持多元文化的視框。
(D)依循既定的學校輔導分工機制辦理。
( B ) 9. 在某國小的校外社區有許多宮廟以及夜市,聚集許多的幫派青少年與流浪漢,影響校外社區環境清潔與社區安全,
根據生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校外社區是屬於哪一系統?
(A)宏觀系統(macrosystem)
(B)外在系統(exosystem)
(C)中介系統(mesosystem)
(D)微觀系統(microsystem)
( C )10. 校園輔導工作倫理議題,以下何者不恰當?
(A)學生具有危及自身或他人權益的可能性時,需預警。
(B)輔導教師應用網路通訊科技進行學生輔導工作時,需注意並讓學生瞭解網路通訊具半公開性質,不宜討論個人
私密事件。
(C)校園輔導團隊都是專業人員,系統合作時需要最大可能進行訊息溝通。
(D)個案轉介後應本於個案管理之職責,進行追蹤或協同輔導。
( A )11. 六年級的明英在面對考試的時候非常焦慮,以至於無法思考。輔導教師採用改變的矛盾理論(paradoxical theory of
change),以下何種作法較為正確?
(A)就完全接受你現在正在焦慮的樣子。
(B)如果非常焦慮是 10 分,現在你的狀態是幾分。
(C)把焦慮當作怪獸,我們一起對付他。
(D)焦慮來時,可以練習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