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神農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中國人奉為農神及藥神。十二世紀以後,神農信
仰隨商人、移民傳至日本,並在十七到十九世紀的德川時代達到高峰。神農受到醫師、藥
商、儒者的崇信,以及幕府將軍、地方藩主的支持,甚至被日本社會視為神道神祇與佛教
菩薩的化身。以下哪一論述最適合說明上述的歷史變遷?
(A)文化對立與衝突 (B)文化互動與轉化 (C)文化壓迫與接納 (D)文化殖民與反饋
16. 一份明代中期江蘇的資料描述:湖鄉土地低窪,鄉人大多棄農而漁。譚姓兄弟填土耕作,
田地旁邊沿路種桃李果樹、汙澤地則種荸薺出售。他們購買數百個池塘養魚,池邊又養雞,
魚吃雞糞,長得肥美,待價而沽。譚家日漸富裕。這份資料可用於何種主題的研究?
(A)明代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 (B)明代外來物種與移入擴散
(C)明代農民合作組織的調整 (D)明代土地賦役制度的改革
17. 1554年,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特使出使某地,途中報導見聞:「他們沒有時鐘標示時間……
他們有一種報時人員,利用水鐘判斷時間。當天快破曉時,就從一座高塔放聲呼叫,為的
是敦促眾人前來祈禱,大老遠就聽得到。他們在日出和中午間重複這動作,中午再來一遍,
接下來是中午和日落之間,最後日落時再重複一次。」從報導內容判斷,這位特使最可能
是前往何處?
(A)巴黎 (B)馬德里 (C)威尼斯 (D)君士坦丁堡
18. 某一時期,國家實施計畫經濟,介入經濟生產、資源分配與民生消費。政府發行各種票券,
以控管各種物資,如糧票、油票、布票、肉票、雞蛋票、鹽票等。消費者必須憑票至國營
商店購買所需貨品。這項政策延續數十年之久,其最可能是:
(A)太平天國時期,主張財產公有 (B)中日戰爭期間,政府管制物資
(C)政府遷臺初期,實施配給制度 (D)中共政權成立,實行經濟統制
19. 從六世紀開始,拜占庭帝國境內出現有關「聖像」的爭論。反對聖像者斥之為偶像崇拜,
但支持者卻辯護說,那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幫助不識字者了解基督教。然而,破壞聖像的
事例仍到處可見。730年時,拜占庭皇帝下令禁止使用聖像。此舉引發強烈抗議,羅馬教宗
也反對「聖像破壞」法令。我們應如何理解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
(A)拜占庭帝國內,聖像使用爭議始於八世紀中葉
(B)拜占庭支持聖像者從功能性角度為聖像作辯護
(C)拜占庭帝國邀請羅馬教廷,裁斷內部宗教爭議
(D)羅馬教廷贊同偶像崇拜,故反對聖像破壞運動
20. 某時期一份文書寫道:「 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兩京及州縣之郭內分為坊,郊外為村」;「每
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在邑居者為坊,別置正一人,
掌坊門管鑰,督察姦非,並免其課役。」此文書的性質最可能是:
(A)秦漢的田律 (B)隋唐的戶令 (C)宋元的稅法 (D)明清的鄉約
21.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已經取得太平洋幾個群島,並設官管理,許多日本人移居該
地。例如原來屬於德國的馬紹爾群島、加洛林群島等。日本取得上述島嶼的背景最可能是:
(A)日本在牡丹社事件後,持續南進擴張勢力
(B)日俄戰爭後,俄國讓出太平洋的勢力範圍
(C)日本藉參加協約國陣營,占領德國殖民地
(D)日本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出兵南太平洋
22. 一位史家說明:「十九世紀上半葉,普魯士一家最大的兵工廠需花費30年時間,才能生產
足夠的槍支,給當時普魯士陸軍的32萬名士兵使用。到了1860年代,一家法國兵工廠能在
短短四年內便生產出一百萬支槍。」此一變化來自:
(A)商業革命,兵工廠開拓龐大的槍支貿易市場
(B)軍事革命,兵工廠接受的槍支訂單大量增加
(C)科學革命,兵工廠中對槍支品質的要求提升
(D)工業革命,兵工廠使用規格化機器製造槍支